編輯推薦
用心理學分析的刀,解剖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大眾政治心理梁啓超、張東蓀、張元濟等人的枕中秘本
《烏閤之眾》作者勒龐又一精邃絕倫之作
內容簡介
古斯塔夫·勒龐對心理學和政治學的熟稔,使他的作品擁有一些獨特的視角,兼之法國式隨興而至的敘述風格,往往給讀者帶來一些特異的體會。《民主譯叢:革命心理學》是一部試圖刻畫法國大革命期間各色人群心路曆程的著作。其特殊的對政治、社會行為的心理分析方法,對我們進一步瞭解法國大革命及其相關的政治、社會活動,提供瞭非常重要的幫助。這部著作,無論是作為文獻還是作為學術作品,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作者簡介
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傢。他自1894年始,寫下包括《烏閤之眾》《各民族進化的心理學規律》、《法國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學》、《戰爭心理學》等一係列社會心理學著作,被翻譯成近二十多種語言,至今仍在國際學術界有廣泛影響。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勒龐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級大師,是他把心理學帶到瞭世界的最高端。
——精神分析學大師(弗洛伊德)
(勒龐)給瞭古典民主神話基礎的人性畫麵以沉重的一擊。
——奧地利經濟學傢、民主理論傢(約瑟·熊彼特)
目錄
民主革命失敗的病理分析——代譯序
一、輕與重
二、傳統與現代
三、缺失憲政的民主
導論 曆史的修正
第一編 革命的心理因素
第一捲 革命的一般特徵
第一章 科學革命和政治革命
一、革命的分類
二、科學革命
三、政治革命
四、政治革命的結果
第二章 宗教革命
一、宗教革命與政治革命
二、宗教改革的開始和它的第一個信徒
三、宗教改革教義的理性價值
四、宗教改革的傳播
五、不同宗教信仰間的衝突:寬容的不可能
六、宗教革命的結果
第三章 革命中的政府行為
一、革命時代中政府的虛弱抵抗
二、政府的抵製如何纔能剋服革命
三、政府進行的革命:以中國和土耳其為例
四、革命後存留的社會要素
第四章 人民在革命中扮演的角色
一、民族精神的剛性與柔性
二、人民是如何看待革命的
三、人民在大革命中的作用
四、大眾及其組成要素
第二捲 革命中的主流心理形態
第一章 革命中個體人格的變化
一、人格的轉化
二、大革命時期突齣的性格因素
第二章 神秘主義心理和雅各賓心理
一、大革命時期盛行的心理狀態之分類
二、神秘主義心理
三、雅各賓心理
第三章 革命心理和犯罪心理
一、革命心理
二、犯罪心理
第四章 革命大眾的心理
一、大眾的一般特徵
二、民族精神的穩定性如何限製大眾心理的搖擺
三、革命運動中領袖的作用
……
第二編 法國大革命
第三編 革命原則的新近發展
結論
後記
人名、地名譯名對照錶
附錄 勒龐著作一覽錶
精彩書摘
羅伯斯庇爾在長達五個月的時間裏所實行的絕對專製,是某種領袖權力的一個令人驚訝的例子:我們可以理解,一個得到軍隊有力支持的暴君可以輕而易舉地摧毀任何一個他想剪除的人;但是,僅憑一人之力竟然成功地將一大批與他平起平坐的人送上斷頭颱,這實在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羅伯斯庇爾的權力是如此專橫,以至於他可以把最顯赫的國民公會議員如德穆蘭、埃貝爾、丹東以及其他許多人送上革命法庭,因而也就等於送上斷頭颱。煊赫一時的吉倫特黨人在他麵前不堪一擊,他甚至對可怕的巴黎公社發起瞭進攻,處死瞭它的領袖,並代之以一個聽命於他的新公社。
為瞭加快除掉他所不喜歡的那些人,他誘使國民公會頒布瞭牧月法令,該法令允許處死僅僅有嫌疑的人,正是藉助這一法令羅伯斯庇爾49天內在巴黎讓1373人身首異處。他的同僚們,成瞭一場瘋狂恐怖的犧牲品,再也不敢在自己傢裏睡覺;每次開會不到100名代錶齣席;大衛說:“我相信我們山嶽黨人將不會剩下20個成員。”
讓羅伯斯庇爾丟掉性命的正是他過分地相信瞭自己的權力和國民公會的懦弱。他打算讓他們投票通過一項措施,該措施將允許不經過議會授權,而隻需救國委員會的命令就可以把國民公會的代錶送上革命法庭,也就意味著送上斷頭颱。幾名山嶽黨人和平原派的一些成員閤謀起來推翻他。知道自己已經被列入死刑黑名單,因而也就不必害怕失去什麼的塔裏安,在國民公會會議上大聲地控訴羅伯斯庇爾的暴政。
……
民主譯叢:革命心理學 [The Psychology of Revolution] 引言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很大程度上是一部由革命驅動的變革史。從古至今,無數次革命以其摧枯拉朽之勢,顛覆舊的秩序,催生新的文明,重塑瞭世界的格局。然而,當我們迴溯這些波瀾壯闊的變革時,往往會聚焦於曆史事件的宏觀敘事,或是政治經濟的深層博弈。我們很少深入探究,在這場場席捲社會的巨變背後,究竟是什麼樣的心理力量在驅動著人們的行動?是怎樣的集體情緒在凝聚共識,又是什麼樣的個體動機在點燃導火索?《民主譯叢:革命心理學》正是試圖彌閤這一認知鴻溝,將目光投嚮革命發生和發展過程中,那至關重要卻又常常被忽視的心理維度。 這本書並非簡單羅列革命者的事跡,也不是對革命理論的宏大建構。它是一次深入心靈的探索,旨在揭示革命背後復雜而深刻的心理機製。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迷霧,審視那些推動變革的個體與群體,理解他們內心的渴望、恐懼、憤怒與希望。通過對革命心理學的細緻剖析,《民主譯叢:革命心理學》希望能為我們理解人類的集體行為、社會變遷的內在動力,以及民主進程的復雜性,提供一個全新的、更具洞察力的視角。 第一章:壓抑與爆發——革命的心理根源 任何一場革命的萌芽,往往都源於長期的壓抑。這種壓抑可能來自政治上的剝削與不公,經濟上的貧富差距與生存危機,也可能來自文化上的禁錮與精神上的壓迫。當社會成員長期遭受不公正待遇,他們的不滿情緒如同不斷纍積的壓力,在集體潛意識中發酵。 《民主譯叢:革命心理學》深入探究瞭這種壓抑的心理錶現。它會分析社會群體在長期壓迫下可能齣現的心理狀態,例如: 剝奪感與不公平認知: 當個體或群體感知到自己應得的權利、資源或尊嚴被剝奪,並且認為這種剝奪是不公正的時,強烈的憤懣情緒便會滋生。這種認知並非總是基於客觀事實,有時更是心理預期與現實的巨大落差。作者會引用心理學研究,解釋“相對剝奪感”如何成為革命的重要驅動力,即使在物質條件並非最差的群體中,若存在顯著的相對剝奪感,也可能引發強烈的反抗意願。 異化與疏離: 在一些高度集權或僵化的社會結構中,個體可能感到自己與勞動、與社會、與他人甚至與自身産生疏離感。這種異化感,尤其是當它蔓延到整個社會層麵時,會侵蝕個體的歸屬感和價值感,為顛覆現有秩序的革命提供心理土壤。書中可能會探討,當人們不再感到自己是社會機器中的一個有意義的齒輪,而是被物化或忽視時,他們會産生怎樣的心理創傷,以及這種創傷如何轉化為反抗的力量。 集體創傷與記憶: 曆史上的不公和苦難,如果未能得到妥善處理,便會沉澱為集體創傷,並在代際間傳遞。這些創傷性的記憶,一旦被政治動員所激活,便能迅速轉化為強大的集體情感,成為革命凝聚力的重要來源。《民主譯叢:革命心理學》將探討,某些曆史事件如何成為一個民族或階級的集體傷疤,以及這些傷疤在特定曆史時期如何被喚醒,驅動人們采取激進的行動。 希望的熄滅與絕望的升騰: 當社會成員對現有體製的改革失去信心,對未來的改善不再抱有希望時,絕望感便會占據主導。而這種絕望,在某些情況下,會以一種反常的心理機製,轉化為“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的勇氣,驅使人們走嚮革命。書中會分析,希望的破滅與絕望的湧現,在心理上如何與反抗情緒相互作用,形成一種“背水一戰”的心理模式。 第二章:個體心理的火花——革命者的動機與特質 革命並非僅僅是宏大敘事的産物,它同樣是無數個體行為的集閤。每一個投身革命的個體,都有其獨特的心理動機和特質,這些微小的火花匯聚在一起,最終能點燃燎原之火。 《民主譯叢:革命心理學》將深入剖析革命者個體的心理世界: 理想主義與獻身精神: 許多革命者被超越個人利益的崇高理想所驅動,他們願意為之奮鬥,甚至不惜犧牲生命。書中會探討,這種理想主義是如何在個體心中生根發芽的,它與個人經曆、教育背景、社會環境之間存在怎樣的聯係,以及它如何在革命的熔爐中被進一步淬煉。 尋求意義與自我實現: 對於一些人而言,投身革命是他們尋求生命意義、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在感到生活平庸、缺乏目標時,革命提供瞭一個能夠挑戰自我、貢獻社會、獲得強烈認同感的平颱。書中會分析,在動蕩的時代,革命如何滿足瞭個體對於“大我”的渴望,以及這種渴望如何超越瞭個人私欲。 英雄情結與反抗權威: 一部分革命者可能天生具有反抗精神,他們不甘於被權威壓製,渴望挑戰既有的權力結構,扮演“挑戰者”或“解放者”的角色。書中會分析,這種反抗情結的心理根源,以及它如何在革命的浪潮中被放大和正當化。 團契感與歸屬的需求: 革命組織往往能提供強烈的團契感和歸屬感,滿足個體的情感需求。在革命的集體行動中,個體能夠找到誌同道閤的夥伴,體驗到前所未有的團結和互助,這是一種強大的心理慰藉和激勵。書中會探討,革命組織如何通過營造“革命大傢庭”的氛圍,來強化成員的忠誠度和奉獻精神。 憤怒與復仇的心理: 對壓迫者、對不公的深刻憤怒,以及源於個人或集體創傷的復仇心理,也是驅動一部分革命者的重要因素。書中會分析,這種情緒化的驅動力,在革命初期可能錶現為強大的破壞力,但其長期影響則需要更復雜的心理調適。 第三章:群體心理的共振——革命的社會動力 革命不僅僅是個體行為的疊加,更是一個復雜的群體心理現象。群體心理的共振,能夠將個體的零散情緒匯聚成強大的集體力量,推動革命的進程。 《民主譯叢:革命心理學》將深入探究革命中的群體心理 dynamics: 情緒傳染與集體狂熱: 在革命的氛圍中,情緒具有強大的傳染性。個體的情緒能夠迅速蔓延,形成集體性的狂熱,使得人們在衝動之下做齣平時不敢想象的行為。書中會分析,群體中的情緒放大效應,以及這種效應如何導緻非理性行為的齣現。 群體極化與信息繭房: 革命過程中,群體往往會傾嚮於更極端的觀點,這種現象被稱為群體極化。同時,人們傾嚮於隻接觸支持自己觀點的“信息繭房”,進一步加劇瞭觀點的偏激化。書中會探討,革命組織如何利用信息傳播和群體交流,來鞏固和強化革命者的信念,並使其更加堅定不移。 閤法性與正義的心理構建: 革命需要獲得心理上的閤法性,纔能獲得更廣泛的支持。這需要不斷地構建和傳播一套關於“正義”、“解放”或“未來美好”的敘事。書中會分析,革命者如何利用宣傳、口號、符號和儀式,來塑造公眾的認知,並賦予革命行動以道德上的正當性。 社會認同與集體身份的重塑: 革命往往伴隨著新的社會認同的形成,舊的身份被瓦解,新的身份被構建。個體在革命洪流中,會重新定義自己與國傢、社會、民族的關係,並從中獲得新的集體歸屬感。書中會探討,革命如何重塑社會成員的身份認同,以及這種身份重塑如何增強革命的凝聚力。 恐懼與希望的交織: 革命並非總是充滿激昂的勇氣,恐懼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鎮壓的恐懼,對失敗的擔憂,對未來的迷茫,都會與對勝利的希望交織在一起,形成復雜而矛盾的心理狀態。書中會分析,革命者如何在恐懼與希望之間尋求心理平衡,以及這種平衡如何影響他們的行為決策。 第四章:革命的心理遺産 革命的結束,並不意味著其心理影響的終結。革命會留下深刻的心理遺産,影響著社會的長遠發展。 《民主譯叢:革命心理學》將審視革命的心理遺産: 創傷的修復與社會愈閤: 革命帶來的傷痛,無論是對勝利者還是失敗者,都需要漫長的過程來修復。書中會探討,如何通過真相的揭示、和解的努力、以及記憶的建構,來幫助社會從創傷中走齣來,實現心理上的愈閤。 價值觀的變遷與代際傳遞: 革命所倡導的價值觀,會深刻地影響一代甚至幾代人的思想和行為。書中會分析,革命價值觀的傳播機製,以及它如何塑造新的社會規範和道德體係。 對權威的心理重構: 革命是對舊有權威的顛覆,也會深刻地改變人們對權威的心理認知。人們會變得更加警惕,更加要求對權威的製約和問責。書中會探討,革命後,人們如何重新理解和構建與權力之間的關係。 變革的模式與心理慣性: 革命的經驗,無論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都會形成一種心理慣性,影響著未來社會變革的模式。一些人可能會對激進的變革方式産生偏好,而另一些人則可能因為經曆過動蕩而更加傾嚮於保守。書中會分析,革命的心理遺産如何塑造瞭社會對變革的態度和方式。 結論 《民主譯叢:革命心理學》並非為革命正名,也並非對革命進行價值判斷。它旨在提供一種理解革命的視角,一種深入其心理肌理的探索。通過對壓抑與爆發、個體動機、群體心理以及革命遺産的細緻分析,本書試圖揭示革命這場復雜社會現象背後,那股強大而又難以捉摸的心理力量。 閱讀《民主譯叢:革命心理學》,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類集體的行為模式,洞察社會變革的深層動力,並更深刻地理解民主進程中所包含的復雜心理博弈。它提醒我們,任何社會變革,都離不開對人心和人性的深刻把握。理解革命的心理學,就是理解人類自身,理解我們為何會選擇變革,以及變革將如何塑造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