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史学论稿(增订本)

唐代史学论稿(增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瞿林东 著
图书标签:
  • 唐代史学
  • 史学
  • 历史研究
  • 唐史
  • 学术著作
  • 增订本
  • 中国历史
  • 历史文化
  • 唐朝
  • 论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389623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394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唐代史学论稿(增订本)》的23篇文章,按其所讨论的范围略可区别为二:一是论述唐代史学发展大势或通论唐代史学之某一侧面者,凡7篇,集为上编;一是关于史家、史书和问题的专论,凡16篇,略按其时间顺序编次,是为下编。《唐代史学论稿(增订本)》篇目编次,仍保持原书体例,即:凡论述唐代史学发展大势或通论唐代史学之某一侧面者,辑为上编;凡关于史家、史书及相关个案之专论者,则略按研究对象的时间顺序编次,辑为下编。

内容简介

  《唐代史学论稿(增订本)》是一本全面地、深入地研究唐代史学的论集,唐代史学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史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绚丽多彩的唐代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作者积多年研究所得.举凡唐代史学之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和成就,唐代史学与唐代社会的关系,唐代史家在历史理论、史学理论和历史编纂上的贡献,唐代史家的层出不穷及其风格各异的冶史特色,以及唐代史学在整个中国史学发展中的地位及其时代特点等问题,其中多有创新研究和独到见解,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方法。《唐代史学论稿(增订本)》可供中国史学史、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史及隋唐史研究者参考,亦可供高等学校历史系师生及中学历史教师参考。

作者简介

  瞿林东,男,汉族,1937年12月生,安徽肥东人。1964年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归史系本科,1967年以中国史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于该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博一仁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学的理论与中国史学史研究,著有《屉代史学论稿》、《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纠横》、《杜佑评传》、《史学志》、《中匡史学史纲》、《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中国简明史学史》、《中国史学通论》、《中国历史文化散论》、《20世纪中国史学散论》、《史学在社会中的位置》、《中国史学史教程》、《白寿彝与20世纪中国史学》等专书及论集;主编《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三卷本)、《中华大典.历史典。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分典》(三卷本)、《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分析》等;撰有《中国史学的,遗产、传统和当前发展趋势》、《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学观》、《历史学的理论成就与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关于当代中国史学话语体系建构的几个问题》等论文、评论200余篇。

目录

上编
盛唐史学的总结性工作
中唐史学发展的几种趋势
晚唐史学的特点与成就
唐代史家对信史的追求——重读《唐会要·史馆杂录》
唐代史学与唐代政治
史学家和政治——关于唐代史学与政治关系的考察
唐代史学中的直书与曲笔
唐代史家的通史撰述——兼论中国史学发展中的一个转折
唐代谱学和唐代社会

下编
隋唐之际的《汉书》学
《帝王略论》——唐初史论的杰作
说《帝王略论》的历史比较方法
一个政治家的史学自觉——略论唐太宗和历史学
一代明君的君主论——唐太宗和《帝范》
令狐德棻和唐初史学
评《隋书》史论
魏徵政论的历史底蕴
《南史》《北史》散论
说《南史》《北史》的史论
漫谈“八书”“二史”
读《史通》札记
论吴兢——纪念吴兢逝世1230周年
再读《贞观政要》
韦述史学的成就与风格
论《通典》在历史编纂上的创新
论《通典》的方法和旨趣
重读《通典》史论
说《通历》
韩愈与《顺宗实录》
关于《顺宗实录》的几个问题——兼答张国光同志
柳宗元史论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
苏冕与《会要》——为会要体史书创立1200周年而作
唐代史学考辨拾零(读史札记)
人名索引
文献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汉魏六朝史学:嬗变与重构 本书聚焦于公元三世纪至六世纪,即从汉代末叶至隋朝建立前夕,中国史学发展的关键阶段——汉魏六朝时期。 这是一个政治动荡、思想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为后世史学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复杂而深厚的基础。本书旨在系统梳理这一时期史学思想的流变脉络、体裁的创新与成熟,以及重要史学家的理论建树,揭示其如何在中国史学史上完成了一次深刻的“嬗变与重构”。 第一部分:时代背景与史学源流的断裂与承续 本部分首先将环境置于宏大的历史坐标中,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社会动荡对史学功能与形态产生的深刻影响。汉代经学史学的权威性在曹魏时开始松动,谶纬之学衰微,玄学兴起,知识分子在朝代更迭中对历史的解释和叙述方式进行反思。 经学传统的式微与史学独立性的觉醒: 探讨了在玄学思潮冲击下,汉代以儒家经典为圭臬的史学范式如何受到挑战。史家开始更多地关注史实本身,而非仅仅服务于儒家教化。 史料的困境与整理: 分析了三国鼎立乃至五胡乱华时期,官方史籍的散佚与地方史料的抢救。重点考察了这一时期修史官僚如何面对前朝(东汉)史料不足的现实,以及他们所采用的整理与弥补策略。 地域史观的初步形成: 探讨了南北对峙对史学叙事的影响。南方(如东晋、宋齐梁陈)的史学如何带有怀旧与延续中原正统的色彩,而北方政权(如北魏)的史家又如何在借鉴汉地史学传统的同时,融入自身民族的视角。 第二部分:史学体裁的创新与成熟——纪传体的深化与编年体的复兴 汉魏六朝时期是史学体裁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完成了对《史记》和《汉书》的消化,并孕育了新的叙事结构。 纪传体的范式固化与突破: 重点分析了以《三国志》为代表的纪传体史书的成就。陈寿如何吸取前人经验,对曹魏、蜀汉、孙吴三方采取并列而非正统叙事的方法,这体现了史家在政治立场上的微妙权衡。同时,探讨了裴松之注的意义,它不再是简单的校勘,而是对史料的增补和论证的延伸,标志着注史学的成熟。 官修正史的规范化: 考察了《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等“南朝史”的修纂过程。这些由官方主持、以“纪传体”为主的断代史,逐渐确立了后世“二十四史”的基本体例框架。分析了“范晔体”与“沈约体”的异同,以及他们如何处理复杂的分裂朝代历史。 编年体史书的复兴与创新: 详尽考察了杜佑的《通典》的前身,以及这一时期其他编年体著作的特点。讨论了编年体如何被用于整理典章制度(如仪注、礼乐),这预示着史学功能向“经世致用”的进一步拓展。 第三部分:史学思想的转向——从史论到史学批评 本部分深入探究了魏晋南北朝士人对历史书写背后所蕴含的哲学、伦理与政治逻辑的反思,史学开始具备独立的美学与批评意识。 史家秉笔直书的伦理争议: 探讨了关于史家“褒贬”与“体裁”的论辩。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关于史学的部分,提供了重要的私人视角,他如何评价前代史书的优劣,特别是对《三国志》的赞扬与批评。 史学与文学的交融: 重点分析了文学化叙事对史学的影响。一些史家开始追求文辞的华美与情感的渲染,这既提升了史书的可读性,也带来了史家“尚风流”而可能偏离严肃考证的隐忧。 地理志与名物志的勃兴: 考察了区域性史籍(如地方志、风土记)的增多。这表明史家对“天下”概念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中原,开始关注地方风物、物产、民族风俗,是史学研究视野世俗化、地域化的重要体现。 第四部分:关键史家及其历史视野的重建 本书将精选数位代表性史家,深入剖析其著作的独特贡献和思想倾向。 陈寿与《三国志》: 剖析其“秉笔直书”的实践,以及在东晋士人视角下对曹魏正统性的暧昧处理。 范晔与《后汉书》: 研究其如何承袭班固之体,并融入个人对东汉后期政治的深刻批判,特别是其对名臣与奸臣的评判标准。 裴松之与史学之注: 强调裴松之注作为一种史学方法的突破——它将外来史料系统地整合入正史文本,形成了一种“复本”的叙事结构。 南北朝修史者的实践: 考察北魏崔鸿、魏收以及南朝的范晔、沈约等人在不同政治环境下,如何平衡官方要求与个人学术追求,例如魏收《魏书》中对鲜卑历史的记载与汉化史观的调和。 结语:通往唐代史学的桥梁 本书总结了汉魏六朝史学在体裁、思想、史料整理方面所完成的积累与创新,它们共同为唐代史学(如《周书》、《隋书》的修纂以及唐初史学思潮的爆发)的繁盛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理论准备。这一时期的史学,是古典史学走向成熟,并开始探索“经世致用”与“纯粹学术”之间平衡的关键转型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一提,清晰的注释和详尽的索引,极大地便利了反复查阅和交叉比对的工作。对于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人来说,这本“增订本”的价值不言而喻,因为它汇集了作者多年来的最新思考与修正,使得原有的论点更加成熟和完善。阅读时,我常常感慨,一部史学著作能够如此精益求精地打磨和更新,本身就是对学术精神的最好诠释。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追求速度的“快餐式”读物,而是沉淀着光阴的醇厚佳酿,每一口都需要细细品味其层次感和回甘。它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累积,更是一种治学态度的熏陶。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唐代历史的全新视角。不同于那些偏重政治军事的宏大叙事,作者似乎更聚焦于唐代史学自身的演变与特征,这无疑是填补了一块重要的学术空白。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不同流派史家思想交锋的论述,那种对思想内核的挖掘,绝非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直抵其精神底层的追求与困境。文字的表达上,虽然是严肃的学术论述,但行文间却透露出一种沉稳的韵律感,枯燥的考证也因其精彩的组织而变得引人入胜。读罢全书,我对唐代士人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定位自己、记录历史的责任与困惑,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理解,这对于理解整个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脉络,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启发意义。

评分

这本书展现了对唐代史学研究的雄心和广度,它不仅仅是孤立地研究某几位史家,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宏观的知识图景,探究史学范式是如何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孕育、发展并最终定型的。作者的笔触时而如手术刀般精准地剖析细微之处,时而又如老练的建筑师般描摹整体架构,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使得全书读起来并无冗余之感。它成功地将那些看似冰冷的学术议题,赋予了鲜活的历史生命力,让我们看到了唐代学者们在记录江山社稷背后的那份深沉的文化关怀与知识分子自觉。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史学脉络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案头必备的经典之作。

评分

初捧此书,便被其厚重与严谨的气度所吸引。内容之丰富,远超我的预想,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唐代历史长河之中,亲眼目睹了史家们的笔耕不辍与思想碰撞。作者对史料的驾驭之娴熟,令人叹为观止,那些原本散落在浩瀚文海中的珍贵记载,被他一一梳理、串联,形成了一张逻辑严密、脉络清晰的知识网络。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细细回味那些精妙的论断,感受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它不仅仅是对既有研究的简单罗列,更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刻的辨析和创见性的阐发,让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亦能感受到一股清新、有力的学术思潮在涌动。这种对历史脉络的精准把握,以及对细节的抽丝剥茧,使得阅读体验极为酣畅淋漓,仿佛在与一位博学的智者进行深度对话。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要求读者对唐史和史学理论有一定的基础储备,否则初读时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然而,一旦跨过最初的适应期,随之而来的便是知识井喷式的收获。它像一把精密的钥匙,开启了通往唐代史学研究腹地的大门。我尤其留意了其中对于某些关键史籍的辨伪与重估部分,作者的论证过程严谨到近乎苛刻,每一步推导都有确凿的文献作为支撑,让人不得不信服。这种对学术诚信的坚守,在当下不免有些“笨拙”的治学态度,恰恰是其最大的魅力所在。它像一座坚实的灯塔,指引着后学在浩瀚的史海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探究的勇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