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世紀年代,看起來多麼遙遠,思想上多麼荒謬,精神上多麼怪異!它們的某些東西也許會觸動我們的同情,愉悅我們的愛好;諸如它們的玻璃窗畫、雕塑、某些故事以及它們的浪漫傳奇——那些睏苦年代似乎真的是浪漫的時代,上帝知道,它們的浪漫和我們所說的浪漫大異其趣。然而,它們在思想上,至少在精神上也許就是如此浪漫。它們的領地——並不是不為人所知,而是充滿神秘、憂鬱和模糊的光環——不在地上。那是形而上學構想的領地,是精神激情之地。那裏存在著它們的浪漫,那裏指示著它們真正的思想,那裏牽動著它們絕對的渴望。亨利·奧斯本·泰勒所著的《中世紀的思維——思想情感發展史(共2冊)》詳細介紹瞭中世紀發展的不同階段。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四版前言
第一捲
第一編 中世紀思維的基礎
第一章 中世紀精神的起源
第二章 西方的拉丁化
第三章 希臘哲學:教父理解事實的前提
第四章 拉丁教父的思想旨趣
第五章 古代和教父思想的拉丁傳播者
第六章 蠻族瓦解帝國
第七章 高盧和愛爾蘭的凱爾特血統
第八章 日耳曼特質:盎格魯-撒剋遜、德國和挪威
第九章 基督教和古代知識進入北方民族
一、愛爾蘭人的活動;盧剋瑟的哥倫班
二、英國的皈依;阿爾弗雷德和比德的學問
三、高盧和德國;從剋洛維到聖維尼弗雷德-博尼法斯
第二編 中世紀早期
第十章 加洛林時期:吸收教父和古代知識的第一階段
第十一章 11世紀的思想層麵:意大利
一、從查理曼到希爾德布蘭
二、人的狀態
三、意大利承繼古代文化
四、意大利思想上的虔誠:彼得·達米安尼和聖安瑟倫
第十二章 11世紀的思想層麵:法國
一、熱爾貝特
二、剋呂尼的奧蒂洛
三、富爾伯特和沙特爾學校:三科四學
四、圖爾的貝倫加爾、洛色林和到來的時代
第十三章 11世紀的心靈層麵:德國、英國以及結論
一、德國藉用基督教和古代文化
二、奧斯洛的精神衝突
三、英格蘭:最後的比較
第十四章 中世紀成長的階段
一、十字軍
二、城鎮和行會
第十五章 中世紀情感的發展
一、教父的激情圖示
二、拉丁基督教的情感化
第三編 理想與現實:聖徒
第十六章 修道院改革
中世紀的兩端:阿尼安的本尼迪剋;剋呂尼;《愛的憲章》;“沉思生活”接受“實踐生活”
第十七章 隱士氣質
彼得·達米安尼;羅穆爾德;多米尼剋·勞瑞卡圖斯;加爾都西會的布魯諾和紀果
第十八章 聖伯納德:愛的性質
第十九章 阿西西的聖弗朗西斯
第二十章 禁欲婦女的神秘幻覺
捨瑙的伊麗莎白;賓根的希爾德加德;瓦尼的瑪麗;通根的麗特嘉德;馬格德堡的麥赫蒂爾德
第二十一章 有汙點的現實
謾罵和諷刺的證據;大主教利高德的記錄;科隆的恩格伯特;民眾的信任
第二十二章 薩利姆本的世界
第四編 理想與現實:社會
第二十三章 封建主義與騎士精神
騎士美德的封建和基督教起源;聖殿騎士
團;布永的戈弗雷;聖路易;弗羅莎特的《編年史》
第二十四章 浪漫騎士與典雅愛情:從羅蘭到特裏斯坦和郎斯洛
第二捲
第二十五章 帕西法爾,慢慢學乖的勇士
第二十六章 愛洛依絲的心
第二十七章 日耳曼的思考:瓦爾特·德·福格威德
第五編 象徵主義
第二十八章 中世紀早期的聖經隱喻,奧頓的洪諾留
第二十九章 可見世界的原理:聖維剋多的雨果
第三十章 大教堂與彌撒,贊美詩與富於想象的詩歌
一、威廉·杜蘭達與博韋的文森
二、聖維剋多的亞當的贊美詩與裏爾的阿蘭的
《完美的人》
第六編 拉丁文化與法律
第三十一章 古典的魅力
一、古代典籍的閱讀
二、語法
三、對中世紀人物的影響:拉瓦丹的希爾德伯特
第三十二章 中世紀拉丁散文的演進
第三十三章 中世紀拉丁詩歌的演進
一、音步詩
二、音重代替音量
三、繼抒詠聖歌和書生歌謠
四、主題嚮世俗化的過渡
第三十四章 中世紀對羅馬法的藉鑒
一、民法
二、羅馬人的立法和外邦人的立法
三、中世紀的藉鑒
四、教會法
五、政治理論
第七編 十二和十三世紀的根本思想旨趣
第三十五章 經院哲學:精神、範圍與方法
第三十六章 話題的分類、演化的階段
一 科學的哲學分類,文森的百科全書的體例,
倫巴德《語錄》的體例,阿奎那《神學大全》的
體例
二 演化的階段、語法、邏輯、元邏輯
第三十七章 十二世紀經院哲學
一、共相之爭:阿伯拉爾
二、神秘鏈:雨果與伯納德
三、後來的年代:伯納德·西爾維斯特,拉坡裏
的吉爾伯特,康剋斯的威廉,索爾茲伯裏的
約翰,裏爾的阿蘭
第三十八章 大學,亞裏士多德與托鉢修士
第三十九章 波那文圖拉
第四十章 大阿爾伯特
第四十一章 托馬斯·阿奎那
一、托馬斯關於人類濛福的觀念
二、人認識上帝的能力
三、上帝如何知道
四、天使如何知道
五、人如何知道
六、由愛升華的信,並由此得來的知識
第四十二章 羅傑爾·培根
第四十三章 鄧斯·司各脫與奧康
第四十四章 中世紀的總結:但丁
精彩書摘
在前一章講到,安瑟倫對議題的選擇受他在諾曼底貝剋的北部居住地影響,而且此地距離激烈批評安瑟倫的戈尼羅的修道院(馬穆提)不遠。這些地方位於法國中北部範圍之內,這裏是中世紀許多原創性發展的故鄉。就這個地區而言,加洛林時期研究的復興為11世紀的成就提供瞭閤適的前提。研究的主題實質上並沒有改變;但是11世紀體現瞭吸收古代和教父時期素材的新階段,這時期的作品比加洛林時代更清晰地錶現齣作者們的纔能,後者隻是吸收瞭教父的材料片斷,或藉鑒瞭古代的片言隻語。
在奧裏亞剋的熱爾貝特(Gerbert)①的個性和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區彆。從這位具備思想寬容的人開始,這一時期的故事徐徐展開。人們會震驚於他思想方法的枯燥和生硬。枯燥是必然的,是中世紀思維思想曆程中不可避免的階段,而生硬則並非如此。然而,這樣有趣的人也染上這樣的毛病,確實有點像是命運的嘲弄。因為熱爾貝特是10世紀後半期起著拯救性作用的思想傢。他頭腦中渴望的東西涵蓋瞭同時代人所有的思想旨趣。在他那裏齣現的,並非僧侶的渴望,而是世俗的渴望;盡管他在僧侶中長大,擔任瞭博比奧的修道院長、蘭斯的大主教、拉文那的大主教並最後擔任瞭教皇,但是宗教動機並沒有支配這一非凡的人。
他大概在950年稍早的時候齣生。我們對他的父母和在阿奎丹的確切齣生地一無所知,可以推定他齣身貧寒。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他就被接受進聖吉拉杜斯修道院,該修道院位於奧弗涅的奧裏亞剋。在那裏,他在一名僧侶指導下學習語法(從廣義上而言),逐漸喜歡上瞭古典學問。具有真情實感是熱爾貝特一生的品質,後來他寫的許多信件,都證明從未停止對奧裏亞剋僧侶的愛,他的青年時代就是與他們一起度過的,他尤其熱愛雷濛德(Raymund),正是在他那裏,熱爾貝特接受瞭初級教育。
雷濛德後來成瞭這所修道院的院長,但正是他的前輩傑拉爾德接納瞭這位男孩熱爾貝特,並作瞭一些重要的事情來引導他的事業。西班牙邊區的一位伯爵前來奧裏亞剋朝聖;傑拉爾德懇求他把熱爾貝特帶迴到西班牙,接受修道院無法提供的進一步教育。伯爵離開後把熱爾貝特帶走瞭,讓他接受巴塞羅那附近比剋城主教的教誨。他在這裏學習瞭數學。傳說他遊曆瞭整個西班牙,並嚮阿拉伯人學習,這似乎不大可能。但是在這期間,伯爵和主教為瞭祈求獲得各種各樣的物質目標而動身前往天主教的大本營,而且他們也把他們的被保護人一起帶到羅馬。
……
沉浸於古老智慧的海洋:一場穿越時空的思想之旅 古往今來,人類的思維模式與情感體驗,如同浩瀚的星辰大海,蘊藏著無盡的奧秘。當我們撥開曆史的迷霧,深入探尋那些塑造瞭我們今日世界的思想脈絡,便會發現,在每一個時代,都湧動著獨特的精神洪流,孕育齣彆樣的智慧與情感。本書,正是試圖引導讀者踏上一次深度探索之旅,穿越曆史的長河,抵達那段既遙遠又與我們緊密相連的時代——中世紀。 我們將目光投嚮一個充滿矛盾與張力的時期。在那個十字軍的戰鼓與修道院的鍾聲此起彼伏的年代,理性與信仰、神秘與秩序、世俗與神聖,交織成一幅波瀾壯闊的畫捲。這不僅僅是一個關於曆史事件的陳述,更是一次深入人類心靈深處的挖掘。本書將帶領你超越錶麵的浮華,去觸碰那些構成中世紀人們精神內核的基石。 第一捲:知識的殿堂與信仰的圖騰 在中世紀,知識並非如今日般隨手可得,它被賦予瞭神聖的光輝,被小心翼翼地珍藏在教會和少數貴族的殿堂之中。本書將細緻描繪知識在中世紀的傳播與演變。我們將看到,古希臘羅馬的哲學遺産如何在修道院的抄寫室裏得以保存與解讀,亞裏士多德的邏輯與形而上學如何被基督教神學所吸收與重塑。 你將跟隨作者的筆觸,深入瞭解那些偉大的經院哲學傢,如托馬斯·阿奎那,他是如何試圖調和理性與信仰的矛盾,構建起龐大而精密的哲學體係。他們的辯論,不僅僅是學術上的思辨,更是對宇宙秩序、生命意義以及人類在其中位置的深刻追問。本書將剝離那些晦澀的術語,讓你領略經院哲學的魅力,理解他們是如何在有限的知識邊界內,構建齣宏偉的精神世界。 同時,我們也會關注那些更加貼近普通人生活的知識形式。吟遊詩人的歌謠,充滿瞭英雄主義與騎士精神;民間傳說與諺語,承載著樸素的智慧與價值觀;而那些充滿象徵意義的繪畫、雕塑與建築,更是將抽象的信仰具象化,成為連接神聖與凡俗的橋梁。本書將解析這些藝術形式背後所蘊含的思想,讓你看到,知識在中世紀並非隻存在於書本,而是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麵麵。 信仰,在中世紀扮演著無可置疑的核心角色。本書將深入探討基督教信仰如何滲透並塑造瞭中世紀社會的方方麵麵。從個人精神生活到公共政治秩序,從日常禮儀到重大節日,宗教儀式無處不在,深刻影響著人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你將瞭解到,教皇的權威如何與世俗君主的權力相互博弈,教會如何成為知識的中心與社會的中堅力量。 本書還將探討中世紀人們對“罪”與“救贖”的理解。那些關於原罪、懲罰與恩典的神學觀念,如何影響瞭他們的行為準則與道德判斷。你將看到,人們如何在對死亡的恐懼與對永生的渴望之間尋求平衡,如何在懺悔與贖罪中尋找心靈的慰藉。同時,我們也無法忽視那些存在於基督教之外的神秘主義傳統,以及各種異端思想的暗流湧動,這些都共同構成瞭中世紀復雜而多元的精神圖景。 第二捲:情感的律動與社會的脈搏 如果說第一捲側重於思想的建構與信仰的傳播,那麼第二捲將更深入地剖析中世紀人類的情感體驗,以及這些情感如何在社會結構與文化習俗中得到體現。 我們將考察騎士精神的興起。它不僅僅是一種軍事行為準則,更是一種關於榮譽、忠誠、勇氣與愛情的復雜情感體係。從亞瑟王傳奇到特裏斯坦與伊瑟爾特的故事,這些文學作品如何塑造瞭中世紀貴族男子的理想形象,又如何影響瞭女性的審美與情感期待。本書將分析騎士小說中的情感衝突與價值追求,探討“ courtly love”(宮廷愛情)的興起及其對後世文學藝術的深遠影響。 本書還將深入探討中世紀普通人的情感世界。盡管曆史記錄往往偏嚮於統治階層,但我們依然可以通過對民間歌謠、節日習俗、傢庭關係的研究,去窺探那些屬於普通民眾的喜怒哀樂。比如,關於婚姻與傢庭的情感,是基於經濟考量,還是也包含著真摯的愛意?人們如何在艱辛的生活中尋找快樂,如何麵對疾病、飢荒與戰爭的威脅?本書將嘗試還原那些被曆史洪流淹沒的個人情感片段。 社會的結構與等級製度,在中世紀對情感的錶達與體驗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農奴、市民、教士、貴族,不同階層的人們在情感上有何差異?他們如何看待愛情、友情、親情?本書將分析社會身份如何限製或引導個人的情感選擇,以及社會流動性相對較低的環境下,人們如何處理個人情感與集體歸屬的關係。 此外,本書還將探討中世紀人們對“美”與“醜”、“善”與“惡”的感知。從宏偉的哥特式教堂到精美的插圖本,從充滿力量的戰爭場景到對地獄刑罰的描繪,這些藝術作品是如何反映齣當時人們的審美趣味與道德判斷?本書將解析這些視覺符號背後的情感張力,讓你理解,在中世紀,美與道德,神聖與世俗,往往是緊密相連的。 最後,本書將關注中世紀人對“死亡”的態度。這是一個與現代社會截然不同的視角。死亡在中世紀並非被刻意迴避,而是被視為生命旅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被賦予瞭深刻的宗教意義。從“死亡之舞”的藝術錶現,到對聖徒殉道的崇敬,再到對煉獄與天堂的想象,這些都反映齣中世紀人如何理解與麵對死亡。本書將探討,這種對死亡的直麵,如何塑造瞭他們對生命的珍視與對永恒的追求。 一場思想的盛宴,一次情感的共鳴 《中世紀的思維》並非一本枯燥乏味的曆史教科書,而是一次引人入勝的思想探險。它將帶領你走進一個充滿活力與矛盾的世界,去理解那些曾經塑造人類文明的深層力量。通過對思想的梳理與情感的挖掘,你將不僅能更深刻地理解中世紀,更能從中獲得對人類自身,對我們所處時代的嶄新認知。 這是一場思想的盛宴,邀請你一同品味古老智慧的醇厚;這是一次情感的共鳴,讓你跨越時空的界限,去觸碰那些普世的人類情感。無論你是曆史愛好者,還是對人類思想情感發展史充滿好奇的讀者,本書都將為你帶來一場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準備好,踏上這段穿越時空的旅程,去發現那個既遙遠又無比熟悉的“中世紀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