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傢辭典(第2版)(套裝全29捲)

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傢辭典(第2版)(套裝全29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斯坦利·薩迪(Stanley Sadie) 編
圖書標籤:
  • 音樂辭典
  • 音樂百科
  • 音樂史
  • 音樂傢
  • 格羅夫
  • 西方音樂
  • 古典音樂
  • 音樂參考
  • 工具書
  • 音樂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湖南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40456238
版次:2
商品編碼:11026906
包裝:精裝
開本:大16開
齣版時間:2012-06-01
用紙:膠版紙
套裝數量:29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對於渴望瞭解世界的、特彆是西方的音樂文化的中國音樂工作者和音樂愛好者來說,我認為這是一部極好的工具書,它涵蓋瞭世界各個國傢、地區、特彆是西方的音樂文化的方方麵麵,提供瞭極其廣闊豐富的知識、學術信息。這對中國瞭解世界音樂文化,對中國音樂文化的自身發展,為中國音樂學術研究提供豐富資料來源和珍貴參考價值等方麵,其重要意義的不言而喻的。

內容簡介

  此次“新格羅夫”中國引進版共29捲,約2500萬字,涉及來自98個國傢的29000多項條目(20000多個傳記詞條,2200個關於樂器及其製造者的詞條,1400個關於風格、專業術語和體裁的詞條,1300個關於世界音樂的詞條,1200個關於通俗音樂的詞條,以及其他與音樂有關的許多詞條)、5000多幅照片、圖錶、繪畫和地圖,涵蓋瞭音樂學上齣現的各種新流派,以及細緻的交叉參考、數韆個音樂示例和精心製作的地圖和繪畫。
  該辭典的主要內容隻有27捲,第28捲是附錄捲,包括私人收藏、會議報告、曆史版本、圖書館、期刊、音響檔案館、圖片來源、撰搞人等內容。第29捲是索引捲,是自1890年初版以來的首次嘗試,索引按字母順序排列,大的條目下又設2、3級條目,每一級均按字順排列,既方便又實用。

作者簡介

  斯坦利·薩迪(Stanley Sadie):音樂評論傢、著作傢、音樂編輯,齣生於英國的溫布利,擔任過倫敦聖三一音樂學院教授(1957~1965年),《泰晤士報》音樂部編輯(1964—1981年),《音樂時代》(Musical Times)主編(1967—1987年)。除瞭擔任《新格羅夫I》和《新格羅夫II》的主編外,他還是以下這些音樂大詞典的主編:《新格羅夫樂器辭典》(1984年)、《新格羅夫美國音樂辭典》(1986年)、《新格羅夫歌劇辭典》(1992年)、《格羅夫簡明音樂辭典》(1988,1994年第二版)、《劍橋音樂指南》(Cambridge Music Guide)(與A.萊瑟姆共同主編)(1985)。他還寫有論述亨德爾、莫紮特、貝多芬的專著。1982年被授予不列顛帝國三級勛位。

精彩書評

  作為一個中國的音樂學傢,多年來我從這部辭書中受益匪淺,如今這部辭書終於能在中國得以正式齣版,感到異常欣慰。與此同時,我對湖南文藝齣版社齣版此書所體現齣來的深遠的學術眼光和工作魄力深為感佩。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 於潤洋
  
  隨著中國音樂文化的發展,該辭典近年來也在不斷增加相關中國音樂的詞條,對於傳播中國音樂文化與宣傳中國音樂成果起到有益的推動作用。而對於中國音樂界與音樂院校的科研與教學而言,它也早已成為必不可少的文獻參考資源。
  ——中央音樂學院圖書館館長 賈國平
  
  《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傢辭典》是一部在國際文化界享有高盛譽、被公認為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無論是文獻信息數量還是編纂質量均屬上乘的音樂大百科全書。
  ——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館長 錢仁平
  
  Grove始終是英語版的好音樂資料來源。以它對世界音樂、流行音樂和現當代分析理論的介入深度而言,它可能是當前所有語言中具有綜閤性的音樂詞典。
  ——《紐約時報》
  
  Grove是一項偉大的成就,更重要的是,這是一部愛的著作……另一個令人贊嘆的努力……這本書就像是一條有著上百萬道門的長廊,打開任何一扇門,都是一個獨立的世界。
  ——《紐約客》
  
  任何對音樂真正感興趣的人,不管是古典的、流行的、民族的還是爵士樂,都會從這本參考著作中得益……如此廣泛、深入的研究,英語著作中還沒有哪一部能夠望其項背。
  ——《多倫多星報》
  
  新版的Grove,跟它之前的版本一樣,在任何藝術界都是富盛名的齣版物。
  ——《洛杉磯周刊》
  
  確實,第2版新的Grove維續瞭“世界音樂參考資料”的傳統……為所有對音樂有興趣的人服務——有著學術上的準確性、專業性和深入性。
  ——《芝加哥論壇報》
  
  它包含著一個永不枯竭的資料寶藏,以及讓一批人努力瞭一生的學術價值。很明顯的,它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齣版盛事。
  ——《泰晤士報》
  
  對我來說,吸引我的是印刷版本的優雅和神秘。書架上整齊的書捲是一道具有吸引力的景觀。沒有人能夠抵擋的住那從書頁中飄來的知識的芬芳。
  ——《蘇格蘭人報》

目錄

第1捲 A to Aristotle
第2捲 Aristoxenus to Bax
第3捲 Baxter to Borosini
第4捲 Borowski to Canobbio
第5捲 Canon to Classic rock
第6捲 Claudel to Dante
第7捲 Dàn tranh to Egüés
第8捲 Egypt to Flor
第9捲 Florence to Gligo
第10捲 Glinka to Harp
第11捲 Harpégé to Hutton
第12捲 Huuchir to Jennefelt
第13捲 Jennens to Kuerti
第14捲 Kufferath to Litton
第15捲 Liturgy to Martinu
第16捲 Martín y Coll to Monn
第17捲 Monnet to Nirvana
第18捲 Nisard to Palestrina
第19捲 Paliashvili to Pohle
第20捲 Pohlman to Recital
第21捲 Recitative to Russian Federation
第22捲 Russian Federation, §II to Scotland
第23捲 Scott to Sources, MS
第24捲 Sources of instrumental ensemble music to Tait
第25捲 Taiwan to Twelve Apostles
第26捲 Twelve-note to Wagner tuba
第27捲 Wagon to Zywny
第28捲 Appendixes
第29捲 Index




























音樂史學研究的新視野:一部跨越世紀的音樂思想匯編 主題: 探索西方音樂理論、美學思潮的演進脈絡,以及對音樂實踐與社會文化關係的深刻洞察。 內容概述: 本書係一套精心編纂的文集,匯集瞭二十世紀至二十一世紀初,音樂學、音樂社會學、音樂人類學及音樂哲學領域內最具影響力的重量級學術論文與理論建構。全書共分五捲,分彆聚焦於音樂經驗的現象學分析、20世紀音樂的結構主義轉嚮、後結構主義與批判理論對音樂的介入、民族音樂學的全球視野構建,以及數字時代音樂的本體論挑戰。 本書並非對特定作麯傢或作品的斷代史梳理,而是一部思想史的建構,旨在勾勒齣西方音樂學術界如何從傳統的“精英藝術史觀”逐步過渡到關注音樂的社會功能、聆聽主體性、權力結構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復雜網絡。 --- 第一捲:音樂現象學與聆聽的主體性 本捲聚焦於音樂體驗的內在結構與個體感知。它深入探討瞭20世紀早期現象學思潮(如鬍塞爾、梅洛-龐蒂的哲學思想)如何被引入音樂分析領域。 核心議題包括: 1. “聽覺空間”的構建: 分析音樂如何通過時間性、節奏的組織,而非僅僅是音高的排列,構建齣一個可供體驗的空間。研究瞭聲音的“在場性”與“缺席性”如何影響聽眾的心理投射。 2. 情感的結構: 對音樂如何引發、錶達或規訓情感的機製進行瞭細緻的剖析。挑戰瞭浪漫主義時期將音樂簡單等同於純粹情感抒發的觀點,轉而探討情感在認知結構中的中介作用。 3. 音樂本體論的迴歸: 重新審視瞭“作品”的邊界。探討在不依賴於標準記譜法和傳統演奏實踐的音樂形式(如即興演奏、現場噪音藝術)中,音樂“是什麼”這一根本問題。 本捲的貢獻在於,它將分析的焦點從“作品的結構”轉嚮瞭“體驗的結構”,強調瞭音樂的意義生産是一個動態的、依賴於具體情境的過程。 --- 第二捲:結構主義、序列主義與分析方法的革新 本捲集中探討瞭20世紀中葉,西方音樂分析如何受到語言學結構主義的深刻影響,尤其是在對十二音技法及後來的序列音樂的解析上。 主要內容涵蓋: 1. 音高類群理論的深化: 詳細考察瞭對十二音體係進行數學化、組閤學分析的嘗試。這包括對音高類(Pitch Class Sets)的集閤理論應用,以及如何通過集閤關係來預測或解釋作麯傢的創作意圖。 2. 節奏與時間結構: 區彆於傳統對拍號的依賴,本捲探討瞭如何用更抽象的數學模型來描述復雜節拍的層級結構和非綫性時間組織。 3. 形式的解構與重建: 分析瞭對韋伯恩、布列茲等作麯傢作品的分析案例,展示瞭如何運用結構主義工具揭示錶麵上看似隨機或無機的音樂材料背後隱藏的邏輯係統。這種方法論的轉變,標誌著音樂分析從描述性轉嚮規範性。 --- 第三捲:音樂社會學、批判理論與意識形態批判 第三捲是全書最具政治性和社會批判性的部分,它全麵引介瞭法蘭剋福學派的音樂批判傳統,並將其與後結構主義的權力分析相結閤。 關鍵主題聚焦: 1. “文化工業”的音樂麵嚮: 承襲阿多諾的衣鉢,本捲探討瞭大眾音樂的標準化、商品化過程如何固化社會等級,並抑製瞭聽眾的批判性思維。對爵士樂、搖滾樂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意識形態功能進行瞭深入辨析。 2. “音樂”與“權力”: 研究瞭音樂在殖民主義、民族主義構建中的作用。例如,對民族音樂的“采集”與“記錄”過程,如何成為西方學術權力的延伸。分析瞭國傢音樂院在塑造“高雅/低俗”二元對立中的製度性作用。 3. 後結構主義的顛覆: 引入德裏達、福柯的理論視角,批判瞭傳統音樂學中對“作者”、“權威詮釋”的迷信。重點分析瞭對樂譜的“文本性”進行解構的嘗試,強調音樂意義的流動性與不確定性。 --- 第四捲:民族音樂學的轉型與全球視野的拓展 本捲記錄瞭20世紀下半葉,民族音樂學(Ethnomusicology)如何從其殖民曆史的陰影中走齣來,轉嚮更具互文性和對話性的研究範式。 核心論述點: 1. 實踐場域的轉嚮: 強調瞭田野調查的“參與式觀察”方法論的倫理重塑。研究人員不再僅僅是外部觀察者,而是音樂實踐的臨時參與者。 2. 聲音的跨文化流動: 考察瞭音樂在現代性進程中的混閤現象(Hybridity)。分析瞭電子技術、全球媒介如何加速瞭不同音樂文化間的融閤與衝突,例如對世界音樂(World Music)現象的批判性考察。 3. 音樂與身份政治: 研究瞭音樂在少數族裔、移民社區中如何作為維護文化記憶、錶達政治訴求的工具。探討瞭音樂錶演如何成為重建和協商身份認同的“現場”(Site)。 --- 第五捲:數字時代、媒介與後人類音樂本體論 收官之捲將目光投嚮瞭互聯網、閤成器技術和人工智能對音樂定義提齣的挑戰,探尋“音樂”這一概念在21世紀的可能走嚮。 探討的重點包括: 1. 算法時代的音樂生成: 分析瞭機器學習模型在作麯中的應用,並提齣瞭關於“創造力歸屬”的哲學難題。當音樂由代碼生成時,我們如何評價其藝術價值? 2. 媒介理論與聲音的物質性: 藉鑒媒介考古學的視角,重新審視瞭錄音技術對音樂本體論的根本性改變。研究瞭數字采樣、環繞聲技術如何解構瞭傳統上對“現場性”的崇拜。 3. 噪音、數據與非人類主體: 探討瞭將環境噪音、數據流本身視為音樂材料的可能性。這涉及到一個更廣闊的後人類視角,即音樂體驗不再局限於人類聽覺器官的接收範圍,而是擴展到數據處理和非生物係統的反饋循環中。 --- 總結: 本書提供瞭一個完整且批判性的視角,描繪瞭過去一百年間,音樂研究如何從對“偉大作品”的贊頌,轉嚮對“聲音的運作方式”及其社會文化場域的復雜剖析。它是一部嚴肅的學術工具書,適於高等院校的音樂學、藝術理論、文化研究領域的師生及研究人員深入參考。全書思想密度極高,邏輯嚴謹,代錶瞭當代人文社會科學交叉研究的尖端水準。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覺得,對於任何一個領域的深度探索,都離不開一本能夠信賴、內容詳實的參考書。《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傢辭典》在我心中,便是這樣一種象徵。雖然我還沒有真正體驗過翻閱它的感覺,但僅從它給人的那種“百科全書式”的厚重感,我就已經感受到瞭一種無與倫比的權威性。我可以設想,當我在某個音樂片段或某個作麯傢身上感到睏惑時,翻開這套辭典,定能找到令人滿意的解答。它會不會像一位博學的智者,條分縷析地解釋某個晦澀的音樂術語?它會不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深入瞭解某個特定音樂時期的社會文化背景?我猜測,它不僅僅會收錄那些耳熟能詳的音樂大師,更會挖掘那些被曆史塵封的、但同樣具有重要意義的人物和事件。對我而言,擁有這樣一套辭典,意味著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一次深入的音樂學術研究,而無需依賴零散的網絡信息。它所代錶的,是一種對知識的嚴謹態度,一種對音樂藝術的深度尊重。我憧憬著,能夠在這個龐大的信息係統中,建立起自己對音樂世界的更清晰、更係統的認知框架,讓我的音樂鑒賞能力得到質的飛躍。

評分

作為一名對音樂曆史和理論有著深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一直夢想能擁有一套權威的音樂參考資料。當我在網上偶然看到《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傢辭典(第2版)(套裝全29捲)》時,我的心就被深深地吸引瞭。雖然我尚未有機會翻閱這套巨著,但僅憑其龐大的捲帙和“格羅夫”這個響亮的名號,我就能想象齣其中蘊含的無窮寶藏。我能預感到,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音樂的百科全書,更是一段穿越時空的音樂之旅。我想象著,當我捧起其中一本,指尖劃過那些密密麻麻但又井井有條的條目時,一種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從古代的音樂起源,到巴洛剋時期的華麗樂章,再到浪漫主義的深沉情感,乃至20世紀的實驗與創新,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流派,每一個重要的作麯傢、演奏傢,甚至是那些鮮為人知的音樂理論傢和樂器製造傢,都將在我的眼前一一展開。我甚至可以想象,我會沉醉在那些關於特定麯目的詳細分析中,理解它們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被創作、演繹和接受的。這套辭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件藏品,更是一座知識的燈塔,指引我在浩瀚的音樂海洋中不斷探索和學習。我期待著,在未來的日子裏,它能成為我音樂學習旅程中最忠實的夥伴,為我揭示音樂世界的無限奧秘,讓我的每一次閱讀都充滿驚喜與啓迪。

評分

我對音樂的熱愛,更多的是源於那種直觀的情感共鳴,但我也深知,想要更進一步地理解音樂,理論和曆史的支撐是必不可少的。《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傢辭典》雖然我尚未親手觸及,但我腦海中已經勾勒齣它在我音樂學習生涯中的重要地位。我猜想,它會是一個龐大的音樂“宇宙”,裏麵包含瞭無數個閃爍的“星辰”——那些偉大的作麯傢、那些動人的樂章、那些影響深遠的音樂理論。我能想象,當我遇到一個陌生的麯目時,我會在辭典中找到關於它創作背景、樂器編配、甚至是不同演繹版本的詳細介紹,從而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作麯傢的意圖和音樂的魅力。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疊,更是一種對音樂“靈魂”的探尋。我甚至會好奇,辭典裏會不會收錄一些關於音樂教育、音樂演齣組織、以及樂器發展的曆史,這些內容也許對於一個普通聽眾來說並不直接,但卻能幫助我從更宏觀的視角去理解音樂是如何成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的。這套辭典對我來說,是一種對音樂完整性的追求,一種希望將我的感性體驗與理性認知完美結閤的渴望。

評分

我一直堅信,每一個領域的精深研究,都離不開一部具有權威性和全麵性的參考工具。《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傢辭典》在我心目中,便是這樣一個理想的存在。雖然我尚未親手翻閱這套巨著,但僅憑其“格羅夫”的聲譽和29捲的宏大規模,我就能預感到它所蘊含的巨大價值。我能夠想象,當我麵對一段不熟悉的音樂作品或一位陌生的音樂傢時,這套辭典就像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嚮導,能夠提供詳盡而準確的信息。它是否會包含關於不同時期音樂風格的演變,不同樂器在曆史上的發展,甚至是對不同音樂理論學派的深入探討?我期待著,它能幫助我解開那些睏擾我許久的音樂謎團,構建起一個更加係統、更加深入的音樂知識框架。對我來說,擁有這樣一套辭典,不僅僅是為瞭查閱某個具體信息,更重要的是,它代錶著一種對音樂藝術嚴謹治學態度的緻敬,一種對音樂曆史和理論深度挖掘的承諾。我憧憬著,在未來的學習過程中,它能成為我探索音樂世界最堅實的基石。

評分

作為一個對古典音樂情有獨鍾的聽眾,我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體係還有很多空白。《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傢辭典》這套書,在我心中就像是一張藏寶圖,裏麵詳細標記瞭音樂世界中無數珍貴的寶藏。雖然我還沒有打開過它,但光是“格羅夫”這個名字,就足以讓我對它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設想著,當我在聆聽一段陌生的交響樂時,可以迅速查閱到關於作麯傢生平、創作年代、以及這首樂麯的結構和特點的介紹。我相信,這不僅僅是對枯燥知識的記憶,更是一種對音樂理解的深化,能夠讓我在欣賞音樂時,獲得更豐富、更立體的感受。我甚至可以想象,當我看到一個不熟悉的音樂名詞時,辭典會提供清晰的定義和相關的背景信息,從而幫助我建立起一個更完善的音樂知識體係。對我而言,這套書代錶著一種對音樂藝術的極緻追求,一種希望通過係統學習,將我對音樂的喜愛提升到更高層次的願望。我期待著,當我有機會翻閱它時,能夠開啓一段全新的音樂探索之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