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761-2012):石油化工钢制设备抗震设计规范 [Go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Petrochemical Steel Facilitie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761-2012):石油化工钢制设备抗震设计规范 [Go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Petrochemical Steel Faciliti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石油化工
  • 钢制设备
  • 抗震设计
  • 国家标准
  • GB50761-2012
  • 规范
  • 工程设计
  • 地震工程
  • 工业建筑
  • 安全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897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124380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Go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Petrochemical Steel Facilitie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4
字数:10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使石油化工设备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地震破坏,减少经济损失,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761-2012):石油化工钢制设备抗震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761-2012):石油化工钢制设备抗震设计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9度或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0.40g地区的石油化工装置中的卧式设备、支腿式直立设备、支耳式直立设备、裙座式直立设备、球形储罐、立式圆筒形储罐和加热炉等钢制设备的抗震设计。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基本规定
3.1 设备的重要度分类
3.2 地震影响
3.3 设备的结构体系设计

4 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
4.1 一般规定
4.2 地面设备设计反应谱
4.3 地面设备水平地震作用
4.4 构架上设备水平地震作用
4.5 竖向地震作用
4.6 载荷组合
4.7 抗震验算

5 鞍座支承的卧式设备
5.1 一般规定
5.2 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
5.3 抗震构造措施

6 支腿式直立设备
6.1 一般规定
6.2 自振周期
6.3 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
6.4 抗震构造措施

7 支耳式直立设备
7.1 一般规定
7.2 自振周期
7.3 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
7.4 抗震构造措施

8 裙座式直立设备
8.1 一般规定
8.2 自振周期
8.3 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
8.4 抗震构造措施

9 球形储罐
9.1 一般规定
9.2 自振周期
9.3 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
9.4 抗震构造措施

10 立式圆筒形储罐
10.1 一般规定
10.2 自振周期
10.3 水平地震作用及效应
10.4 罐壁竖向稳定许用临界应力
10.5 罐壁的抗震验算
10.6 液面晃动波高
10.7 抗震构造措施

11 加热炉
11.1 一般规定
11.2 自振周期
11.3 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
11.4 抗震构造措施

附录A 柔度矩阵元素
附录B 支腿式直立设备抗震验算
附录C 支耳式直立设备抗震验算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石油化工钢制设备抗震设计规范》GB 50761-2012,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2年5月28日以第1414号公告批准发布。
  本规范系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7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7]126号)的要求,由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的。
  为做好本规范的编制工作,规范编制组在编制过程中先后开展了石油化工钢制设备结构阻尼比研究、大型方箱形加热炉和高塔类设备自振周期的研究、现行标准规范抗震设计反应谱对比分析研究、不同阻尼比反应谱转换关系的对比研究、中欧美日储罐抗震计算方法对比分析研究、规范用长周期抗震设计反应谱研究等多项专题研究和测试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技术参数。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对石油化工企业中的储油罐、球罐和支腿类等设备都带来了一定的破坏。本规范主编单位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主管部门的组织下,分别对西安石化分公司和都江堰、彭州、绵竹、什邡等地震灾区的有关企业进行了地震灾害的考察。这次地震考察,收集到了在以往国内外的震害资料上仅有文字描述,而没有实物照片的石化设备震害资料,为本规范的编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另外,为吸收国外先进标准的经验与方法,编制组还对国外相关标准,如:美国石油学会标准《钢制焊接油罐》API 650标准附录E(储罐抗震计算)、欧洲《用于储存操作温度介于0℃~165℃的低温液化气体的现场建造立式圆筒型平底钢制储罐的设计和建造》EN 14620附录A(储液罐的地震分析过程),以及日本《高压瓦斯设备抗震设计标准》等进行了翻译、研究和计算对比分析。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761-2012):石油化工钢制设备抗震设计规范》以外内容的图书简介: --- 《工业建筑抗震设计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工业建筑,特别是涉及复杂工艺流程和高风险工艺系统的抗震设计理论、工程应用与实践经验的专业著作。本书旨在为结构工程师、工艺设计师、项目管理者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和参考平台,以应对当前工业设施在地震风险下的严峻挑战。 核心内容聚焦与深度解析: 第一部分:工业建筑抗震设计理论基础与发展趋势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现代抗震设计所依赖的基础理论。不同于传统民用建筑的规范侧重,本书重点解析了工业设施在特殊荷载组合下的动力响应特性。 1. 结构动力学与地震工程基础: 系统回顾了结构动力学基本原理,特别是针对具有复杂非线性特性、非均匀质量分布以及特殊支撑体系的工业结构(如大型反应器、塔器、储罐群等)的模态分析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深入探讨了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场地效应分析及其对工业结构基础设计的影响。 2. 先进抗震分析方法: 详细介绍了非线性时程分析(Nonlinear Time History Analysis, NLTHA)在工业设施精细化抗震评估中的应用。阐述了如何选择和处理地震波记录,建立精确的材料本构模型(尤其是针对高温、高压、易脆材料的连接件和焊缝的模拟),以及如何对结构整体的损伤机制进行预测。 3. 抗震设计理念的演进: 对比分析了“生命安全”、“大震不倒”与“控制损坏”等不同抗震目标在工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重点阐述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PBSD)框架如何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冶金等关键工业设施的优化设计中,确保在特定地震作用下,设备和管架的接管完整性与关键工艺的连续性。 第二部分:工业结构系统特有抗震设计与构造措施 本部分聚焦于工业场地内特有的结构单元和设备支撑系统的抗震难题。 1. 高耸结构与柔性支撑系统: 详细论述了对于大型反应塔、精馏塔、烟囱及支撑架等高耸结构,如何精确计算其基础的倾覆力矩和地基承载力。重点分析了柔性支撑结构(如设备管道支架、设备吊架)在地震工况下的动力放大效应,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刚度与阻尼优化设计策略,以避免设备与结构之间的相互碰撞或应力集中。 2. 工业厂房与设备基础的耦合效应: 深入研究了结构(厂房)与非结构设备(如大型压缩机、锅炉、热交换器组)之间的地震耦合作用。阐述了如何通过优化基础形式(如筏板、箱形基础、桩基础)来有效隔离或分散地震能量,确保设备基础的整体稳定性和位移控制。 3. 防屈曲与隔震减震技术应用: 探讨了在工业高烈度区项目中的先进减隔震技术应用。内容涵盖了粘滞阻尼器、摩擦摆支座、铅芯橡胶支座等在大型设备支撑体系中的选型原则、安装精度要求及其对设备操作环境的影响评估。 第三部分:关键工业设施的抗震设计案例与工程规范解读 本部分侧重于工程实践,通过具体行业的实例,对相关设计规范进行深入解读和应用指导。 1. 电力工程设施抗震设计: 探讨了火力发电厂汽轮机房、锅炉房、堆场栈房的结构布置与抗震设计策略。特别关注了对大型汽轮机组、发电机定子等高价值核心设备的抗震固定和基础隔振要求。 2. 化工与石化设施抗震实践: 结合流程工业的特点,分析了储罐区、泵房、压缩机站的抗震设计要点。重点阐述了多设备罐区阵列在行波效应下的差异沉降控制,以及危险化学品储存区域的防泄漏、防倾倒措施。 3. 冶金与建材工业的重型设备抗震: 涵盖了冶金行业中的大型起重机轨道梁、电炉、连铸机等重型、高动态荷载设备的抗震约束设计,以及如何确保在极端地震事件下操作平台的安全性和可达性。 第四部分:抗震验算、施工质量控制与运维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野扩展到设计成果的落地与长期可靠性维护。 1. 数字化与智能化抗震评估: 介绍了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如ABAQUS, SAP2000, Midas Gen等)进行精细化建模与施工图优化的流程。探讨了BIM技术在工业设施抗震信息集成和碰撞检查中的作用。 2. 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标准: 详细列出了抗震关键节点的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包括高强度螺栓预紧力、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控制、焊接质量的无损检测要求,以及钢结构节点连接的刚度检查流程。 3. 既有工业设施的抗震评估与加固: 提供了针对现有老旧工业设施的抗震能力评估方法(如推覆分析Pushover Analysis),以及常用的结构加固技术,如外包钢筋混凝土、增大截面、增设消能支撑等,以满足新的抗震设防要求。 本书内容涵盖了从宏观动力学理论到微观结构节点构造的全流程知识体系,是指导复杂工业设施实现高标准抗震设防的实用型参考工具书。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某种程度上,体现于它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未来风险的预判。通读下来,你会发现每一条规范背后,都似乎隐藏着过去某次事故的教训和反思,它不是凭空出现的教条,而是无数次失败与成功的凝练。特别是关于设备基础与土壤相互作用的部分,它详尽地描述了液化风险、沉降差异如何被纳入设计考量,这种对潜在“黑天鹅”事件的系统性防范,让人感到一种踏实的保障感。它成功地将看似冰冷的工程数据,转化成了一种对生命财产安全的郑重承诺。虽然阅读过程偶尔会觉得枯燥,但最终获得的这种对行业深度理解的满足感,是其他任何通俗读物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的冒险,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工整的字体,给人一种沉稳而专业的印象,但说实话,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内心还是有点打鼓的。毕竟“抗震设计规范”这几个字,听起来就让人觉得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想象中全是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图表,完全不适合在咖啡馆里翻阅。我原本是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开始翻阅的,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结构稳定性的基本概念,毕竟我虽然不是工程师,但对大型工业设施的安全运行总是抱有极大的关注。然而,当我真正开始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并非如我想象中那样难以接近。那种对细节的执着,那种对每一个荷载工况的精细考量,让我开始对规范背后的科学逻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不像是在说教,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耐心地为你剖析每一个设计决策背后的深层原理,那种对工程严谨性的追求,着实令人敬佩。

评分

我必须得吐槽一下,这本书的索引系统简直是一场灾难,想要查找一个特定术语或者某一个子条目,简直要耗费掉我大量的时间。它似乎更倾向于按照标准的结构逻辑来组织内容,而不是以读者的检索习惯来优化。我尝试过几次直接根据我脑海中的关键词去定位,结果总是发现那个概念分散在好几个不同的章节和附录里,需要我不断地在前后章节间跳转。这使得我在进行交叉参考和快速查阅时效率极低,严重影响了阅读的流畅性。感觉作者和编者们完全沉浸在了规范的内部逻辑中,而略微忽略了非专业研究者试图快速获取信息的便利性,这对于需要即时决策支持的工程师来说,可能是一个不小的障碍。

评分

这本书里对于材料性能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论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该怎么做”,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为什么必须这么做”。比如,它对不同钢材在极端温度和应力循环下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分析得非常透彻,这部分内容让我对石油化工设施的长期可靠性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地震动输入参数选择的章节,那里面涉及到的地质勘察报告的解读和反应谱的生成过程,那种严密的逻辑链条,仿佛把我带到了一个数字化的模拟世界中,亲眼见证地震波如何影响结构响应。这远超出了我对一本“规范”的预期,它提供了一种系统的、自洽的工程哲学。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实在是太考验眼力了,对于我这种习惯了电子阅读和流媒体信息输入的人来说,面对这么大开本、密集的文字和复杂的表格,简直是一场持久战。我必须得找个光线充足、绝对安静的环境,还得备上高亮笔和便利贴,否则很容易在某个拐角处就迷失了方向。每一次试图快速定位某个关键参数时,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寻宝游戏,得穿过层层叠叠的技术术语和引用标准,才能找到我真正需要的那一小块信息。说实话,如果不是我对特定领域——比如储罐的柔性连接——的疑问非常迫切,我可能早就把它束之高阁了。这种阅读体验,更像是考古发掘,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去剥开层层锈蚀的外壳,才能触及到核心的知识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