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基础

认知语言学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克·盖拉茨 著
图书标签:
  • 认知语言学
  • 语言学
  • 认知科学
  • 隐喻
  • 概念
  • 框架语义学
  • 语用学
  • 心理语言学
  • 语言与思维
  • 认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574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05342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8-01
页数:27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认知语言学基础》是专为认知语言学编写的入门课程。本书收录了业内最著名的专家撰写的12篇文章,每篇文章介绍一个认知语言学概念,如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意象图式(image schema)、心理空间(mental space)、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元型性等。

目录

引论 认知语言学简介
第一章 认知语法
第二章 语法识解
第三章 辐射式网络
第四章 元型理论
第五章 图式网络
第六章 概念隐喻
第七章 意象图式
第八章 转喻
第九章 心理空间
第十章 框架语义学
第十一章 构式语法
第十二章 基于使用的语言学
后记

精彩书摘

  元型概念用法的多样性表明,同样的范畴化原则既适用于常识思维(common sense thinking),又适用于科学思维(scientific thinking)。在这种意义上,一个比Wierzbicka更系统的分析揭示,恰是这种用法的多样性同样支持认知语义学的观点。这又进一步表明,语言范畴化的认知观念与元理论具有相关性(metatheoretical relevance)。本人曾对此做过详细探讨(Geeraerts1985b)。元型理论今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显然是要对元型性的元型聚合特点(the prototypically clustered characteristics)作进一步的研究。涉及该方面的主要著作为Lakoff(1987:Chapter4-8)。在这部专著中,Lakoff力图找出建立在元型效应(prototypical effects)基础之上的各种概念模式。3.定义问题(第二组):作为元型观念的“元型理论”
  我们在上一节阐明了语义学中的元型性是一个具有元型结构的概念,现在我们想说的是,元型理论也是一个具有元型结构的语义学路向。换言之,在元型理论范畴中,既有处于范畴中心的元型理论,又有处于范畴边缘的元型理论。尤其是一些语义理论中既有传统路向的成分,又有元型观念的成分。在本节中,我们将讨论两个在某种程度上半传统半元型的路向。这两个路向采取的策略是,以认知观为大背景,修改传统观点中的某些方面。
  首先,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范畴的元型中心时,就会出现传统路向的清晰明了和整齐划一。如果词汇概念非传统意义上的模糊性主要来自概念外延的可扩展性,通过绕开多义现象这一难题,即通过将定义分析限定于范畴的元型中心,就可以使概念得到区分。大力践行这个路向的是Wierzbicka(1985)。她通过对词汇范畴中处于中心的、清晰、凸显的例子进行内省式思考,明确捍卫语义学的离散性(discreteness)。在讨论Labov(1973)对日常概念的非传统性特点所作的实验研究时,她说:①
  要阐明一个词的词义,仅研究其适用事物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必须研究对该词使用提供支撑和解释的概念结构。对于描述自然物品和人工制品的词,理解概念的结构意味着要充分、准确地描述该类事物的典型代表即元型的心理映像(idea),而不仅仅是视觉形象(visualimage)。而要做到充分、准确地描写,我们必须找到该概念的内部逻辑。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不是通过采访,不是通过实验室内进行的实验,也不是通过对表面印象或直觉的报告,而是通过有条理的内省和思考(1985:19)。
  值得注意的是,Wierzbicka恢复离散性并不意味着她的定义总是由充分必要条件构成的,而她自己也承认这一点(1985:60)。在这个方面,Wierzbicka的观点仅仅部分偏离元型理论研究的中坚力量:她接受了某些核心概念的定义不需要充分必要条件的观点,但没有接受如果绕开聚合性多义现象就可“规整”(tidyup)语义描述和恢复传统意义上的整齐划一这一观点。Wierzbicka的观点也不意味着词都是单义的,在其论文《英语言语行为动词词典》(English speech act verbs)(1987)中,有数个词的定义是多重的。而每一个定义的确是一个非常凸显的词义,而且不考虑边缘用法,词项的多义聚合或辐射结构也的确没有出现。问题是,从认知的观点来看,Wierzbicka只描述范畴的凸显义,这种做法是否有用和充分。
  从方法论的观点来看,处于边缘的、可多重定义的自然范畴和处于中心的凸显范畴一样值得关注,因为就是两者之间的关系才是自然范畴的典型特点。认知语言学不仅对范畴中心感兴趣,而且对如何从中心向边缘扩展,及扩展到何种程度感兴趣。将边缘事物纳入一个范畴的机制同时也限制了该范畴的可变性;只有通过研究边缘情况,才能回答事物不相似到什么程度才算不同事物这一问题。换句话说,如果多义现象是自然语言范畴的主要特点之一,故意将语义描述局限于范畴的凸显义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不太合适了,因为这会导致忽视该基本特征。①
  ……

前言/序言


《意识的镜子:现象学视角的心理学探究》 序言 我们的内在世界,那由思绪、情感、感知和记忆编织而成的复杂织锦,始终是人类最深邃的谜题之一。自古以来,哲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便试图揭示意识的本质,理解我们如何体验世界,如何构建自我。然而,尽管心理学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对意识的理解仍旧 fragmented,常常停留在行为的观察或神经活动的记录。本书《意识的镜子:现象学视角的心理学探究》旨在另辟蹊径,以一种更加原初、更加贴近个体经验的方式,重新审视意识的结构与功能。我们不寻求对意识进行量化或还原,而是力图捕捉其丰富性、动态性以及主体性特征。 本书的理论基石在于现象学,这一哲学传统强调对经验的直接描述,关注“事物本身”的呈现,而非对其进行预设的理论建构。通过借鉴和发展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人的思想,我们试图建立一个关注“意识如何发生”而非“意识是什么”的心理学框架。我们将意识视为一个动态的、情境化的过程,一个始终指向世界、并在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不断生成的过程。因此,本书并非对现有心理学理论的简单增补,而是一次关于我们如何理解自身心理活动的根本性反思。 我们相信,对意识的深入理解,不仅能为心理治疗、教育、人机交互等领域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更能深化我们对人类存在、意义以及社会现实的认识。这本书献给所有对人类心灵奥秘充满好奇,渴望超越二元对立,触及经验最深层流淌的读者。 第一章:意识的“在世界之中”:主体与环境的融汇 传统心理学常常将主体(心灵)与客体(世界)割裂开来,将意识视为一个独立存在的容器,其内容则是从外部世界被动接收的。这种二元论的视角,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意识的理解。本章我们将提出,意识的根本特征是“在世界之中”(being-in-the-world),即意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它所处的环境进行着一种不可分割的、动态的融合。 我们将从现象学描述出发,揭示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并非简单的“看”或“听”,而是一种“嵌入”式的参与。当我们看到一张桌子时,我们不仅仅是在视觉上接收它的形状和颜色,我们同时也“知道”它可以被用来放置物品,我们可以“伸手”去触摸它,甚至在内心深处预设了它承受重量的能力。这种感知是“行动的感知”,是主体与其身体、与其环境的协调一致。 我们会详细阐述“身体性”(corporeality)在意识中的核心作用。我们的身体不仅仅是意识的载体,更是意识与世界进行连接的媒介。它不仅赋予我们行动的可能性,更塑造了我们的感知结构。例如,我们的站立姿势影响着我们对空间的体验,我们的手部动作塑造了我们对物体形状的认知。身体并非一个被动工具,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它在与世界的互动中,不断生成和调整着我们的意识体验。 此外,本章还将探讨“情境”(situation)对意识的重要性。我们的意识并非独立于时间、地点和社会文化背景而存在。每一种意识体验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并且受到该情境的塑造。一个在热闹市集中的人,其感受和思维方式,与一个在宁静图书馆中的人,必然截然不同。我们将强调,理解意识,必须理解它所处的具体情境,理解主体如何在这个情境中积极地“塑造”和“被塑造”。 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现象学案例分析,来具体阐释“在世界之中”这一概念。例如,我们将分析“行走”这一看似简单的行为,如何包含着身体的协调、对地面的感知、对前方路径的预判以及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我们也将探讨“观看艺术品”的过程,如何不仅仅是对图像的视觉加工,而是主体在与作品的对话中,唤起自身的情感、记忆和联想。 通过本章的论述,读者将能够摆脱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开始以一种更加整体、动态和情境化的视角来理解意识。我们将看到,意识并非一个封闭的内在世界,而是一个开放的、流动的、与外部世界深度交织的发生过程。 第二章:意向性与意义的生成:意识的指向性与世界的显现 如果说第一章确立了意识的“在世界之中”的本体论基础,那么本章则聚焦于意识的另一核心特征——意向性(intentionality),并以此来探讨意识如何生成意义。意向性,在现象学中,指的是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特性,即意识的任何活动,无论是感知、思维、还是情感,都指向某个对象。 本章将深入剖析意向性的结构。我们将区分不同层次的意向性,例如直接的感知意向性(例如,我看见一朵玫瑰),以及更加复杂的概念意向性(例如,我认为一朵玫瑰很美)。我们将强调,意向性并非一种单向的“指向”,而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当我们的意识指向某个对象时,该对象也在以其自身的方式“向我们显现”。 我们将探讨“意义的生成”是如何与意向性紧密相连的。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并非直接获取现成的意义,而是通过我们意向性的活动,将混沌的感官材料组织起来,赋予其意义。例如,当我们看到一片红色的、有一定形状的物体时,我们的大脑并非仅仅记录下这些物理属性,而是通过意向性的运作,将其理解为“苹果”,进而产生“可以食用”、“味道甜美”等一系列意义。 本章还将深入研究“感知意向性”的复杂性。我们看到的“苹果”,并非仅仅是一个孤立的视觉对象,它同时关联着我们的过往经验(我们是否吃过苹果)、我们的文化背景(在某些文化中苹果可能象征着知识或诱惑),以及我们当下的需求(我们是否感到饥饿)。这一切都通过意向性得以整合,最终形成我们对“苹果”这个对象的丰富理解。 我们将引入“意义场”(meaning field)的概念,来描述意识在生成意义时所调动的各种资源。这个意义场并非静态的,而是随着我们的经验和环境而不断动态变化的。每一次新的意向性活动,都可能触动和激活这个意义场中的不同元素,从而生成新的意义。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展现意义的生成过程。例如,我们会分析“音乐”如何通过其旋律、节奏、和声,触动我们的情感,唤起我们的记忆,并最终在我们心中生成一种独特而难以言喻的意义。我们也会探讨“语言”作为一种高度复杂的意向性工具,如何帮助我们超越直接的感知,构建抽象的概念,并进行深度的社会互动。 本章的重点在于揭示,意义并非独立于意识而存在,而是意识在与世界的互动中,通过意向性活动主动生成的结果。我们将鼓励读者重新审视自身对世界的理解,认识到我们并非被动地接收意义,而是积极的意义创造者。通过理解意向性,我们能够更深刻地把握我们如何构建个人的世界观,以及我们如何与他人分享和交流意义。 第三章:时间性的流动与意识的连续性: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交织 意识体验并非静止不变,而是时刻处于一种流动的状态之中。本章我们将聚焦于“时间性”(temporality)在意识中的核心作用,并以此来理解意识的连续性以及我们的自我同一性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将借鉴现象学关于时间性的理论,区分“纯粹的时间流逝”与“有意识的时间体验”。我们日常的“时间流逝”是客观的物理过程,而我们的“时间体验”则是主观的、带有情感和意义的。例如,当我们沉浸在一项有趣的活动中时,时间似乎飞逝;而当我们经历痛苦或无聊时,时间则变得异常漫长。 我们将深入分析“当下”(the present)的本质。当下并非一个瞬息即逝的点,而是一个具有“延展性”的“现在-过去”和“现在-未来”的动态结构。当我们感知到一个对象时,我们的意识并非只抓住它在这一刻的样子,而是同时包含了对其过往瞬间的“余辉”(retention)以及对其未来可能性的“预示”(protention)。这种延展性的现在,是意识得以连续的关键。 本章还将探讨“记忆”在意识连续性中的作用。记忆并非是对过去事件的简单储藏,而是一种重构的过程。我们的过去并非以一种完整的、线性的方式储存在我们心中,而是随着我们当下的意向性活动而不断被激活、被解释、被赋予新的意义。正是在这种不断的重构中,我们的过去得以融入我们当下的意识体验,并塑造着我们对自我的认知。 我们也将研究“期待”和“预感”在意识时间性中的重要性。我们的意识总是面向未来,带着期待、计划和担忧。这种对未来的指向,不仅影响着我们当下的行为,也为我们的意识体验注入了方向感和目的性。正是对未来的预设,使得我们的当下体验具有了意义和动力。 通过对“叙事自我”(narrative self)的讨论,我们将进一步阐释意识的连续性。我们通过不断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编织成一个连贯的自我叙事。这个叙事不仅仅是对事件的记录,更是我们对自身经历的主观解释和意义赋予。正是通过这种叙事,我们才得以在不断变化的时间洪流中,维持一种稳定的自我感。 本书将通过对“回忆童年”、“规划未来”等具体意识体验的现象学分析,来具体阐释时间性在意识中的运作。我们将探讨“怀旧”的情感是如何将我们带入一个被理想化的过去,以及“焦虑”是如何将我们拖入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本章的目的是要让读者认识到,意识的连续性并非来自于某种静止不变的“内在实体”,而是来自于意识本身动态的时间性结构。通过理解意识的时间性,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我们的自我同一性是如何在不断流逝的时间中得以维系的,以及我们如何通过对过去和未来的把握,来构建和理解我们的人生。 第四章:情感的“知觉”与心智的共鸣:情感在意识中的动力学角色 情感,在传统心理学中,常常被视为一种与理性相对立的、有时甚至是干扰性的心理状态。然而,本章将提出,情感并非仅仅是对外部事件的被动反应,而是意识结构本身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以一种“知觉”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我们在世界中的行动。 我们将深入探讨“情感的意向性”。情感总是指向某个对象或情境,并且带有特定的“价值色彩”。例如,喜悦指向某个积极的事件,并将其呈现为“美好”;而恐惧指向某个潜在的威胁,并将其呈现为“危险”。这种情感的“知觉”,使得我们能够迅速地评估外部世界,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本章将引入“情感情境”(affective situation)的概念。我们并非孤立地体验情感,情感总是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并且与该情境中的其他元素相互关联。例如,在参加朋友的婚礼时,喜悦的情感会与现场的音乐、氛围、以及与朋友的情感联结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体验。 我们将讨论“共鸣”(empathy)作为一种重要的情感互动方式,它揭示了我们如何通过“感受他人的感受”,来扩展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共鸣并非简单地复制他人的情绪,而是通过我们自身的身体和情感体验,去“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这种心智的共鸣,是人际关系和群体社会得以形成的基础。 本章还将探讨情感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情感并非仅仅是理性的干扰,而常常是我们进行复杂决策的重要依据。例如,当我们面对多个选项时,直觉或“感觉”常常能够引导我们做出更符合我们深层需求的选择。 我们将通过对“悲伤”、“愤怒”、“爱”等基本情感的现象学分析,来具体阐释情感的“知觉”和动力学角色。例如,我们会分析“悲伤”是如何改变我们对时间、对空间的感知,如何使我们更容易注意到与失去相关的线索。我们会探讨“爱”是如何让我们更加关注对方的需求,并愿意为之付出。 本章的目的是要打破情感与理性之间的二元对立,强调情感作为一种深刻的“知觉”方式,在塑造我们的世界观、引导我们的行动、以及构建我们人际关系方面所起到的核心作用。通过理解情感的动力学角色,我们将能够更全面地认识我们自身的心理世界,并以一种更加完整和积极的方式来体验和应对生活。 第五章:意识的“非概念化”与“深度理解”:超越语言的体验 尽管语言是我们理解和交流世界的重要工具,但本章将提出,许多深刻的意识体验,尤其是那些与身体、情感和直觉相关的体验,往往是“非概念化”的,难以完全用语言来表达。我们将探讨,如何超越纯粹的概念性思维,去触及和理解意识的深度。 我们将考察那些难以用语言描述的体验,例如,一位音乐家演奏时的“感觉”,一位运动员在巅峰状态时的“投入”,或者一位艺术家创作时的“灵感”。这些体验往往是整体性的、动态的,并且与身体的协调、情感的涌动紧密相连。 本章将深入分析“直觉”(intuition)在意识中的作用。直觉并非神秘的力量,而是我们身体和过往经验经过长期积累后,在特定情境下自发产生的一种“了然”。它是一种快速、整体性的理解,往往超越了逻辑推理的过程。 我们将探讨“身体的智慧”(embodied wisdom)这一概念。我们的身体,通过长期的练习和互动,积累了大量的“知道”(knowing-how),而这种“知道”往往是以非概念化的形式存在的。例如,一个熟练的骑自行车者,并不需要时刻思考如何保持平衡,他的身体自然就知道如何应对。 我们将讨论“类比”和“隐喻”作为一种连接非概念化体验与概念化理解的桥桥梁。通过将某个难以言说的体验,与一个我们更容易理解的领域进行类比,我们可以间接地触及那个深层体验的本质。 本章还将探讨“深度理解”(deep understanding)的概念,它并非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和概念的掌握,而是对事物本质的触及,一种整体性的、具有“体会感”的理解。这种深度理解,往往伴随着情感的触动和意义的生成。 我们将通过对“艺术欣赏”、“冥想体验”、“高峰体验”等现象的现象学分析,来具体阐释意识的非概念化层面。例如,我们会分析一首诗歌,如何通过其音韵、节奏、意象,绕过概念的藩篱,直接触及读者的情感和内心。 本章的目的是要鼓励读者,不要仅仅满足于概念性的理解,而是要学会去倾听和体悟那些难以言说的内在体验。我们将认识到,语言虽然强大,但它也存在局限性。通过学会拥抱和探索意识的非概念化层面,我们可以获得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自我认识和对世界的理解。 结语 《意识的镜子:现象学视角的心理学探究》旨在引领读者踏上一段深入探寻自身意识的旅程。我们从“在世界之中”出发,强调意识与环境的不可分割性;我们深入意向性,揭示意义如何被主动生成;我们考察时间性的流动,理解意识的连续性;我们重估情感的知觉作用,认识其在塑造我们生活中的动力学角色;最后,我们超越语言的局限,去触及意识深处的非概念化体验。 本书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框架和一种探索的方法。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论述,能够激发读者对自身意识活动的持续反思,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以一种更加敏锐、更加开放的态度去体悟和理解自己的内在世界。 意识的奥秘,远未穷尽。而对这片最广阔的内在疆域的探索,恰恰是我们理解自身、理解他人、理解人类存在的最深刻的途径。愿本书能成为您在这条探索之路上的忠实伴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摆在桌上,散发着一股老派学术的沉静气息。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严谨到近乎苛刻的论证风格所吸引。他似乎对任何概念的界定都抱着一种吹毛求疵的态度,试图穷尽所有可能的歧义,然后用一套自己构建的逻辑框架将其一一锚定。这种写作方式,读起来就像是走在一片被精心规划过的几何花园里,每一步的落点都有迹可循,但同时也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注意力去跟上那种环环相扣的推理链条。书中大量运用了复杂的图示和符号系统来辅助说明,这些图表的设计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初看之下有些令人望而生畏,但一旦掌握了其背后的规律,便能体会到其逻辑上的美感和结构的精妙。尤其是关于“结构域”和“焦点化机制”的探讨部分,作者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他没有满足于描述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驱动这些现象产生的底层认知机制,这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思辨的张力。这本书绝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休闲读物,它更像是一份需要反复研读、甚至需要用荧光笔和便签纸武装起来才能征服的智力挑战。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厚重”而非“流畅”。它的叙事节奏是缓慢的,甚至可以说有些拖沓,它似乎并不急于让你获得一个快速的结论,而是更看重你理解“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学术化、克制且充满学术的审慎性。你很少能看到情绪化的表达或者夸张的断言,一切都包裹在小心翼翼的限定词和条件状语之中,生怕自己走得太远而偏离了既定的轨道。这种严谨性固然保证了其学术价值,但也无形中增加了一道门槛。对于那些期望看到鲜活、口语化的语言实例和幽默点评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显得过于干燥和学院派。它更像是为你量身定做的一套严密的认知盔甲,穿上它,你就能自信地进入到语言研究的深水区,但穿着它的过程本身,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对知识的敬畏。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波折与惊喜的混合体。起初,我被那些拗口的术语和冗长的句子结构搞得有些晕头转向,感觉自己像一个初学者被扔进了一座复杂的迷宫,急需一张清晰的地图。但奇怪的是,当你坚持度过最初的适应期后,某些章节忽然间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模块,突然间在你脑海中“咔哒”一声,完美地契合了。尤其是书中对日常语言现象的那些出乎意料的解读角度,简直是醍醐灌顶。例如,作者对一个简单比喻的拆解分析,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基于经验的直观理解,让我意识到语言的运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邃和充满设计感。这种从困惑到顿悟的转变过程,是阅读任何一本硬核学术著作时最令人上瘾的部分。这本书成功地将一种高度专业化的知识体系,以一种略显古板但绝对扎实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对于那些渴望真正理解语言底层运行逻辑的人来说,它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石。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在案例选择和引证的广度上下了大工夫。它似乎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以用来支撑其理论模型的语言现象。从经典的心理语言学实验结果,到跨文化的人类学观察,再到一些极为精巧的句法结构分析,作者像一个不知疲倦的策展人,将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证据精心布置在了一起。这种百科全书式的广度,使得书中的论证具有了极强的说服力和韧性。你很难找到一个点能够轻易地反驳它,因为作者似乎预料到了所有可能的质疑,并提前用其他领域的发现进行了佐证。然而,正因为这种追求“大全”的倾向,使得某些章节的论述显得略微有些松散和重复,感觉像是为了确保论据的完备性而不得不塞入的内容。总体而言,它更像是一部工具书和理论指南的结合体,适合那些需要随时查阅和深入对比不同理论视角的读者。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于概念界定和知识体系重构的彻底性。它不是简单地介绍“XX学派”的观点,而是试图从最基础的公理出发,建立起一个自洽且自足的认知模型。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去对语言的那些“常识性”理解。这种颠覆感是强烈的,因为它要求读者不仅要学习新的知识,更要“遗忘”和“重构”旧有的认知框架。书中对于“范畴化”和“原型理论”的阐述,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深度,它清晰地展示了人类心智是如何在模糊性和清晰性之间进行精妙的平衡。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教会了你多少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它彻底改变了你提问的方式。它不是给你鱼,而是给你一套全新的、极其锋利的捕鱼工具和一张关于海洋深层结构的地图,让你知道鱼群可能藏在哪里。

评分

正版,研读中。信赖京东的品质与服务。

评分

本书很重要,翻译还算及格吧。建议对照英文原版细细研读。

评分

认知语言学基础认知语言学基础认知语言学基础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很基础好理解,对于了解语言学的同学可以购买,支持

评分

还没看,质量倒是还行

评分

这本书是认知语言学的经典著作。

评分

京东物流挺快的,给个赞!

评分

正版好书

评分

经典著作,推荐推荐,上课经常要用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