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书志学纲要

分析书志学纲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G.托马斯·坦瑟勒 著,苏杰 译
图书标签:
  • 书志学
  • 文献学
  • 图书学
  • 史学
  • 研究法
  • 学术著作
  • 中国古代文献
  • 目录学
  • 版本学
  • 工具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298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2838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英美校勘学的主流是以坦瑟勒为代表的“新目录学”。作为当今西方最知名的目录学和校勘学学者,坦瑟勒的这本书是关于分析目录学历史的简要介绍,可与其《校勘原理》(A Rationale of Textual Criticism,收入《西方校勘学论著选》)配成一套。坦瑟勒的书,观点清楚,文字清晰条理,对于目录学研究和作为一个学术发展领域的目录学史两方面都是很好的实用指南。对所有使用者来说,本书对于学习如何阅读其中谈论的主题是个理想的开端。

作者简介

G.托马斯?坦瑟勒(G.Thomas Tanselle),曾为约翰?西蒙?古根海姆纪念基金(John Simon Guggenheim Memorial Foundation)副主席,多年任教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目录

译者序

引言

第一章 学科创建史

1908年之前

1908―1945

1945―1969

1969年以来

第二章 制作线索分析

16、17世纪图书排字工研究

16、17世纪图书印刷研究

15世纪图书研究

18、19、20世纪图书研究

第三章 设计要素分析

基本要素

心理研究

文化研究

美学研究

注释

延伸阅读:引用文献

著者目录

编年索引

主题导览

索引

前言/序言


《文献缘起:探索古籍的生命轨迹》 在浩瀚的文明长河中,书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是情感的寄托,是思想的凝结。每一卷古籍,都承载着无数的汗水、智慧与匠心,它们穿越时空的阻隔,悄然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故事。本书,并非旨在梳理某一本特定著作的学术脉络,而是希望为读者打开一扇理解“书”本身之奥秘的窗口,去探寻它们从诞生之初,如何历经沧桑,最终抵达我们手中的生命轨迹。 第一章:纸墨之间,文明的萌芽 在书籍的形态演变史上,纸张的出现无疑是划时代的创举。在那之前,人类曾将思想刻在甲骨、铸在青铜、写在竹简、书于缣帛。这些材质的局限性,或是笨重,或是昂贵,都限制了知识的传播和思想的普及。而纸张,以其轻便、廉价、易于书写的特性,为书籍的 mass production 奠定了基础。 想象一下,在古代的书坊里,工匠们一丝不苟地制作着纸张。从原料的选定,到浸泡、打浆、抄造、烘干,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经验与技艺。纸张的种类繁多,质地各异,有用于官方文书的官纸,有用于绘画的书画纸,也有满足日常书写需求的普通纸。纸张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书写的舒适度和保存的持久性,也间接影响着书籍的整体价值。 笔墨作为纸张的伴侣,同样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墨的制作,从松烟、桐烟到油烟,从原料的配比到工艺的精进,都体现了古人对物质特性的深刻理解。好的墨,色泽浓郁,书写流畅,不易洇染,更重要的是,它能够长久地保存,成为历史信息传递的可靠媒介。 于是,在纸与墨的交融中,最初的书籍形态得以确立。手抄本的时代,是一群以耐心和毅力为代价的抄书匠人的时代。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将浩繁的典籍一丝不苟地复刻下来。每一页,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每一字,都蕴含着他们的虔诚。这样的书籍,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是稀世的珍宝,也因此,流传至今的抄本,往往价值连城。 第二章:雕版印刷,知识的飞跃 当手抄本的局限性逐渐凸显,书籍的需求量不断攀升时,一项伟大的技术应运而生——雕版印刷。这项技术,将原本单调乏味的重复劳动,转变为了一项精细的雕刻艺术。 一块块木板,被精心地挑选、打磨,然后由技艺精湛的雕版师,将书籍的内容一字一句地雕刻上去。木板上的每一个字,都经过反复推敲,力求形神兼备。雕刻的深浅、刀法的运用,都影响着印刷的清晰度和美感。这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它将文字的美感与木板的质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印刷的过程,同样充满了讲究。印工们将墨均匀地涂抹在雕版上,然后小心翼翼地覆上纸张,再用刷子轻轻地按压。每一次印刷,都要求精准和力度,以保证字迹的清晰和墨色的均匀。 雕版印刷的出现,意味着书籍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原本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完成的书籍,现在可以通过印刷在短时间内大量复制。这对于知识的传播,特别是儒家经典、佛教典籍、医学著作等内容的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想象,当一部重要的著作得以印刷出版,它就能被送到更远的地方,被更多的人所阅读,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思想的启蒙。 然而,雕版印刷也存在其固有的弊端。每雕刻一套版,都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巨大工程,一旦刻错,则需要重新雕刻。而且,木板易受潮湿、虫蛀的影响,长期保存也存在一定难度。尽管如此,雕版印刷仍然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为后来的活字印刷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也为知识的普及打开了新的篇章。 第三章:活字印刷,文明的加速 与雕版印刷的“一本书,一套版”不同,活字印刷的革命性在于“活”。每个字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可以重复使用,组合成不同的篇章。这一技术的出现,无疑是印刷史上的一场大革命。 无论是陶活字、木活字,还是金属活字,都标志着印刷技术向着更灵活、更高效的方向发展。当毕昇用胶泥烧制活字,当王祯在木活字的基础上发明了转轮排版,当铜活字在朝鲜半岛得以发展,都体现了人类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活字排版的工艺,充满了智慧。字模的制作,需要精确的尺寸和清晰的字形。排版的过程,则需要排版工匠精准地将字模按照书稿的顺序排列在字盘上,并用粘剂固定。胶泥活字需要加热,使其粘合;木活字和金属活字则需要用竹条或木条在字盘四周进行固定。 印刷时,将排好的字盘上的活字涂墨,然后覆纸印刷。印刷完毕后,活字还可以拆散,用于下一次的排版。这样的灵活性,大大降低了书籍的制作成本,缩短了出版周期,使得书籍的普及程度更上一层楼。 活字印刷的出现,对知识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使得大量学术著作、文学作品、科技文献得以更广泛地流传,为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我们今天所能接触到的许多古籍,正是通过活字印刷得以保存和流传的。 第四章:装帧之美,书籍的衣裳 书籍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其外在的装帧同样承载着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从卷轴到册叶,从蝴蝶装到线装,每一次装帧形式的演变,都反映着时代审美和工艺水平。 卷轴式,是早期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纸张或缣帛连缀成幅,再卷起来收藏。这种装帧方式,便于携带,但也容易折损,且阅读时不够方便。 册叶装的出现,是书籍形态上的重大突破。将纸张折叠,然后缝合起来。这种装帧方式,便于翻阅,也更能保护书页。旋螺装、蝴蝶装、鱼鳞装等,都是在册叶装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不同缝合和粘贴方式,它们各有特点,也各有优劣。 线装,是中国古代书籍最常见的装帧形式。将书页按照页码顺序折叠,然后用线在书脊处缝合。线装的书籍,不仅整齐美观,而且便于保存。书的封面、封底,也成为艺术家们展现才华的舞台。精美的书名、考究的插图、华丽的纹饰,都为书籍增添了艺术气息。 书签、函套、书衣等配件,也为书籍增添了功能性和美观性。一枚别致的书签,可以标记阅读的进度;一个雅致的函套,可以保护书籍免受灰尘和潮湿的侵扰。这些细微之处,都体现了古人对书籍的珍爱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第五章:流传的印记,古籍的生命 书籍的生命,并不仅仅止于印刷的那一刻,它的生命轨迹,更体现在它漫长的流传过程中。每一次被阅读,每一次被收藏,每一次被修复,都为它增添了新的故事。 古籍的流传,经历了无数坎坷。战乱、火灾、水患,都可能让珍贵的典籍瞬间灰飞烟灭。然而,总有一些书籍,凭借其非凡的价值,或者幸运的机遇,得以流传至今。 私家收藏,是古籍得以保存的重要途径。文人墨客,或是达官显贵,都乐于收藏名家字画、稀有典籍。这些书籍,往往得到了精心呵护,并被赋予了个人印记,如藏书票、印章等。这些印记,不仅证明了书籍的归属,也成为研究书籍流传历史的重要线索。 官府收藏,同样为古籍的保存贡献了力量。历代皇朝都设有专门的藏书机构,如宋代的崇文院、明代的内阁大库等。这些机构收藏了大量的图书,为后世学者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寺庙、书院等机构,也成为古籍的重要保存者。佛经、儒家经典在这些场所得到了世代的传承和研习。 古籍的修复,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智慧的工作。历经风霜的书页,可能变得脆弱易碎,字迹模糊。修复师们需要运用精湛的技艺,通过填补、加固、清洁等方式,让古籍重现生机。每一次成功的修复,都是对历史的挽救,也是对文化的尊重。 结语 《文献缘起:探索古籍的生命轨迹》并非一本详尽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次对书籍生命力的深情回望。它希望通过对纸墨、印刷、装帧、流传等环节的细致描摹,让读者看到,每一本书,无论其内容如何,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生命故事。它们是文明的火种,是历史的密码,更是我们与过去对话的桥梁。当我们拿起一本古籍,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先贤的心跳。这些古籍,以其沉默的姿态,向我们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关于知识、关于智慧、关于情感的永恒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复古的墨绿色封皮,配上烫金的宋体字,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沉甸甸的历史感和学术的厚重。我是在一家老旧的书店里偶然发现它的,当时就觉得它仿佛是从时光深处走出来的孤本。翻开扉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考究,散发着一种淡淡的油墨香气,让人忍不住想要细细摩挲。书中的排版布局非常讲究,字体大小、行距、页边距的设置都透露出一种匠人精神。清晰的目录结构让人对全书的脉络一目了然,尽管内容本身可能需要深入钻研,但至少在视觉上给予了读者极大的友好度。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在一些关键概念的引入处,都用了精美的插图或图表进行辅助说明,这对于理解那些抽象的理论体系无疑是巨大的帮助。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也让人对其中蕴含的知识储备充满了敬意和期待。这绝不是那种随随便便印刷出来的流行读物,它散发着一种静谧而坚定的力量,仿佛在无声地对每一个翻阅它的人说:“我已经准备好接受你的挑战了。”

评分

从一个侧面来看,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也许需要时间来体现。它不是那种能立即指导你解决某个具体操作问题的指南手册,它更像是为这门学科打下了坚实的地基。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基础概念的溯源和定义,是如此的详尽和审慎,以至于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此类概念的粗浅认知。这种对根源的追溯,虽然过程略显枯燥,但却是构建真正深厚学养的必经之路。对于那些有志于在该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针”。它不会告诉你“怎么做”,而是会告诉你“为什么是这样”,这种对本质的探求,远比表面的技巧更有力量。它迫使你思考的,是如何构建一个自洽、严密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前人的结论。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这本书的某个章节里,感觉像是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马拉松。初读时,确实被其中大量引用的古典文献和晦涩的术语给震慑住了,一度怀疑自己是否具备解读它的能力。这种感觉很奇妙,既有知识盲区带来的挫败感,又有一种“正在攀登高山”的激动。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严谨,几乎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所有的论证都像精密的钟表齿轮一样咬合得天衣无缝。你不能跳跃着去读它,必须按部就班地跟随作者的逻辑链条,稍有不慎就会迷失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文献考辨那一块的处理方式,那种层层剥笋、抽丝剥茧的分析过程,简直是一场智力的盛宴。它迫使我不断地停下来,查阅旁注,甚至去翻阅其他相关著作来佐证理解。这本书不是用来消磨时间的,它是用来磨砺心智的利器,读完一个段落,总感觉自己的思维都被重塑了一遍。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在其中,字里行间都流淌着对所研究领域的无限热爱与敬畏。读着读着,我甚至能想象出作者当年在故纸堆中披星戴月、与古籍默默对话的场景。这种由衷的学术热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超越了文字本身,成为一种精神的传递。它让我重新思考了“治学”的真正含义——那是一种对真理近乎偏执的追求,是对前人智慧的尊重,以及对后人探索的责任感。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足以让一个领域的研究者受益终生,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框架。它不是轻飘飘的谈资,而是值得用时间去品味、去争辩、去超越的学术遗产。每一次重读,我都能发现新的细节和更深的层次,这正是一部真正伟大著作的标志。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硬核”的,它没有试图去迎合现代读者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如果你期待的是轻松愉快的散文或者故事性的叙述,那么你很可能会失望。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需要被“解构”和“消化”的学术报告。我发现,要真正理解其中的核心观点,我需要反复回溯,甚至在笔记本上画出复杂的思维导图来梳理作者的论证结构。但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每一次小小的“顿悟”都显得尤为珍贵和甜蜜。每一次突破一个难点,都会带来巨大的成就感,仿佛自己也掌握了一把开启某个古老知识宝库的钥匙。它的价值不在于让你读完后能滔滔不绝地炫耀读过,而在于它在你内心深处播下了求真务实的种子,让你学会用更审慎、更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已有的知识体系。

评分

朋友考研用书,收到后很满意,谢谢,以后会继续在京东买书的!

评分

解释“古籍”的“籍”。“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书,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尽管有时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仍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书。中国殷商时已开始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尚书》的《多士》篇里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的古文字就像两根带子缚了一排竹木简,“典”则像以手持册或将册放在几案上面。但这种典册在殷商时仍不是书,而只是诏令之类的文字,保存起来犹如后世之所谓档案。到西周、春秋时,档案留下来的就更多了。

评分

解释“古籍”的“籍”。“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书,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尽管有时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仍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书。中国殷商时已开始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尚书》的《多士》篇里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的古文字就像两根带子缚了一排竹木简,“典”则像以手持册或将册放在几案上面。但这种典册在殷商时仍不是书,而只是诏令之类的文字,保存起来犹如后世之所谓档案。到西周、春秋时,档案留下来的就更多了。

评分

——英国国立美术馆馆长尼格格雷戈,1995年。

评分

贡布里希爵士的《艺术的故事》就像《蒙娜·丽莎》一样,饮誉世界,把知识和享受传给人们。

评分

国外的文献学,他山之石。

评分

E.H.贡布里希(sir E.H.)(1909—2001),生于维也纳,并在维也纳大学攻读美术史。1936年移居英国,进入沃尔堡大学。曾任牛津大学斯莱德美术讲座教授,伦敦大学艺术史教授,哈佛、康奈尔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于1972年被英王授封勋爵。主要学术著作有《艺术的故事》、《理想与偶像》、《象征的图像》、《木马沉思录》等。贡布里希善于以简明晓畅的语言来表达严肃的题目,以便初入门者能轻松学习。

评分

朋友考研用书,收到后很满意,谢谢,以后会继续在京东买书的!

评分

贡布里希爵士的《艺术的故事》就像《蒙娜·丽莎》一样,饮誉世界,把知识和享受传给人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