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家(第21辑)

藏书家(第21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昝亮 编
图书标签:
  • 古籍
  • 善本
  • 藏书
  • 目录
  • 版本
  • 书目
  • 文献
  • 古书
  • 珍本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351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404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7
字数:2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藏书家》的宗旨,是联系世间所有爱书的朋友,倾听他们求书若渴、爱书如命的心声,记载他们访书的辛苦、读书的痴情和藏书的乐趣,从而展现爱书人的思想境界和生活追求,为众多书友提供一片温馨、快乐的天地。
  1.封面240克特种纸,内文80克纯质纸,四色彩印。
  2.配图70余幅,内容丰富,色彩绚烂,图文并茂。
  3.文章风雅闲趣,学术根基深厚。记藏书之得失,彰爱书之本色。
  4.每册单独塑封,整洁漂亮。
  5.首印藏书票,雕版套印,古韵浓郁,美观大方。藏书票共500枚,编号分三种。编号“QM”计200枚,配200册毛边本,由孔夫子旧书网专售。编号“QP”计200枚,配200册平装本,由齐鲁书社随机发售。编号“Q”计100枚,配作者及编委会样书。

内容简介

  《藏书家(第21辑)》共刊载了26篇文章。陈灿峰先生的《印谱:余事见文心》一文重点介绍了沪上著名印人、藏谱大家王哲言先生收藏的印谱。读罢此文,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印谱之美,正如作者所云“冶印拓谱与印谱收藏……是文人艺术的精华所在……印谱之美自外而内”。胡桂林先生的《这柬儿权作言儿代》分享了自己收藏的1日笺纸片与老信封,尽显中国的生活的细腻、雅致。周叔弢先生是清末民初以来的藏书大家,藏品佳。爱书之人必富爱书之事。沈津先生以经周氏藏、批、校的《前尘梦影新录》为例,展示了周氏的藏书之好。周叔弢先生是藏书大家,更在于其“书藏天下”之识。周氏所刻之书颇多,均可谓嘉善之本,其中明纸印本《宣和宫词》即为一代表,详述俱见胡艳杰女史一文。谢其章先生钟情于民国期刊,大作《沦陷时期文艺期刊经眼录(上海篇)》即描绘了沦陷时期上海的期刊出版概况,文中还谈及作者自己对期刊的分类标准及收藏历程。柯卫东先生的《散了的宴席》,笔触轻松诙谐,通畅易晓,别具风趣。关永礼先生的《一瓻之借鉴高风》讲述了三则“借书、还书雅事”,以飨后学。潜江甘鹏云长于理财,热衷于收藏古籍,于其居息园藏书万卷。惜少闻其详。《回首息园》乃甘先生次女甘世珊女士旧作,文章以朴实的笔调回忆了“息园”的历史,可补学林之憾。文后又附甘铁生先生的《读后感》,是对息园历史描述的有益补充。韦力先生“寻访藏书家墓地”系列是很多书友的*爱,《藏书家(第21辑)》记述了韦力先生寻访冯桂芬墓、范钦墓、陆心源墓的故事。郑伟章先生在修订《文献家通考》的过程中,利用亲见的各种新史料,详细谱绘了振绮堂汪氏家族六代的传承脉络,并就各代代表人物的藏书、刻书情况一一作了统计。

内页插图

目录

藏书万象
陈灿峰 印谱:余事见文心
胡桂林 这简儿权作言儿代
藏家专题
沈 津 旧尘里定缘,新语中谈往
胡艳杰 周叔弢刻书之影宋本《宣和宫词》
藏书忆往
谢其章 沦陷时期文艺期刊经眼录(上海篇)
柯卫东 散了的宴席
版本谈故
陈东辉 浙大藏知不足斋抄本《周此山先生诗集》真伪问题补说
郭明芳 再谈“本衙藏版”
雪泥鸿爪
关永礼 一瓻之借鉴高风
宫晓卫 《宋本〈周易〉考辨记》补说
周录祥 沈燮元先生印象记
甘世珊 回首息园
藏家书目
张元卿 民国通俗小说过眼录(下)
潘素雅 槐影楼藏书经眼录
藏界寻踪
韦 力 寻访藏书家墓地(三)
郑伟章 杭郡振绮堂汪氏文献世家考
肖 卓 岭南藏书家唐岳
书海披沙
李 军 岛田翰骗取过云楼藏杂剧二种补说
金晓东 清代著名藏书家蒋光焴与学者钱泰吉之交游考述
王 琼 汪訚及其《明清蟫林辑传》
海外书情
严晓星 富冈铁斋重刊本《孙吴约说》递藏记
书缘访谈
云从龙 王令策 最是吾门家学好,征公风雅未全衰
书林钩沉
林振岳 吴兴陆氏十万卷楼丛书价目
姜庆刚 抗战期间金陵大学藏书保存史料一则
芸台记事
马鸿雁 葛瑞华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五种陈垣藏书述略
杜云虹 奎虚鲁壁翰墨缘
编后记


《尘封的卷册》 在某个被时光遗忘的角落,一座名为“静默书阁”的图书馆静静地矗立着。这座图书馆并非寻常的公共建筑,它隐藏在城市喧嚣的背后,仿佛一个巨大的、饱经风霜的古老心脏,脉动着无数被时间遗忘的故事。这里的藏书量庞大得惊人,从泛黄的羊皮纸手稿,到精装的珍稀版本,再到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封面磨损的书籍,都承载着各自的重量和秘密。 本书《尘封的卷册》,并非描绘一位集腋成裘、沉溺于收藏的“藏书家”,而是试图揭开“静默书阁”本身所蕴含的,超越个体占有的、更为宏大和普遍的“藏书”概念。它探讨的是一种集体记忆的沉淀,是人类文明在纸张与墨水之间留下的永恒印记。 故事从一个偶然的契机开始。年轻的图书管理员艾莉亚,一个对古籍充满好奇,却又带着一丝疏离感的女孩,意外地接管了“静默书阁”。她最初的认知是,这只是一座堆满了旧书的仓库,需要按照常规的图书分类法进行整理和维护。然而,随着她在书架间穿梭,指尖拂过书脊,空气中弥漫的古纸气息一点点渗透进她的感官,她开始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吸引力。 “静默书阁”并非死寂的,它在夜晚,在无人打扰的时刻,似乎会发出细微的低语。艾莉亚起初以为是风声,或者是老旧建筑发出的吱呀声。但当她开始阅读那些被她认为“无用”的旧书时,她发现,那些低语似乎在回应着她。 书架上的每一本书,都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思想的载体,是情感的容器。艾莉亚发现,一些书籍的扉页上,留下了前主人的笔迹,那些潦草或娟秀的字体,记录着他们的阅读批注、心情感悟,甚至是当时社会的点滴信息。一本关于古代星象学的书籍,边角上标注着农民们在播种季节前根据月相进行的预测;一本早已绝版的诗集,夹着一张已经泛黄的、写着感谢信的信纸,诉说着诗歌在那个年代如何慰藉人心。 她开始意识到,“静默书阁”里的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微小的宇宙,里面包含着过去某个时刻的真实生活。她读到了一位旅行者在日记中详尽描绘的异域风情,那是她从未想象过的世界;她读到了一封家族信函,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担忧,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让她感受到人性的共通。 艾莉亚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分类和归档。她开始试图理解每一本书的“前世今生”,它们是如何来到“静默书阁”的,它们的主人是谁,它们又曾经陪伴过谁。她会在夜深人静时,独自坐在书架前,想象着那些曾经翻阅过这些书籍的人们,想象着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 她发现,有些书籍的内容并非总是惊世骇俗,很多记录的只是平凡生活中的琐事,但正是这些琐事,构成了历史真实的肌理。一堆关于地方行政管理的旧文件,在艾莉亚眼中不再枯燥,她看到了改革的艰难,看到了政策的演变,看到了普通百姓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挣扎和适应。一本关于家庭食谱的手写本,记录了祖母们代代相传的烹饪智慧,那些朴实的文字,却让她感受到了家和温暖。 “静默书阁”的秘密,逐渐向艾莉亚敞开。她发现,一些书籍并非仅仅是静态的记录,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奇妙的联系。一本关于民间传说的小册子,在另一本关于古代节日习俗的书籍旁,似乎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一本关于哲学思辨的著作,与一本关于社会变革的史书并列,能够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艾莉亚开始尝试将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书籍重新排列,她发现,当某些书籍被放在一起时,它们之间似乎会产生新的对话,新的意义。 她不再将书籍视为独立的个体,而是视为一个庞大的、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的一部分。她开始理解,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封面破旧的书籍,或许正是连接着不同时代、不同主题的关键节点。一本关于植物学的旧书,上面标注着古老草药的药用方法,让她联想到了一本关于古代医学的文献,两者结合,竟然揭示了一种失传的疗法。 在“静默书阁”的日子里,艾莉亚逐渐从一个被动的图书管理员,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故事挖掘者”。她不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整理书籍,而是被书籍本身所驱动,去探索它们背后隐藏的,属于人类的集体智慧和情感。她学会了从泛黄的纸张中读出时代的呼吸,从潦草的笔迹中捕捉人性的温度。 《尘封的卷册》并非是一部关于收藏家的故事,而是一部关于“书”本身的故事。它讲述的不是一个人如何“拥有”书籍,而是书籍如何“承载”着人类文明的重量,如何在时间的洪流中,默默地诉说着属于每一个时代的,那些被遗忘的、却又至关重要的故事。艾莉亚只是一个引子,一个能够倾听并翻译这些“尘封卷册”之语的人。 这本书带领读者一同进入“静默书阁”,去感受古籍的独特魅力,去体会字里行间流淌的智慧与情感,去重新认识那些静静躺在书架上的书籍,它们不仅仅是纸张与墨水的组合,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个体与集体的,永恒的桥梁。艾莉亚在“静默书阁”的经历,也是一种关于“看见”的修行——看见平凡中的不平凡,看见沉默中的呼唤,看见每一本书,都蕴藏着一个值得被讲述的,关于人类存在本身的故事。 最终,艾莉亚并没有将“静默书阁”变成一个展览馆,也不是一个仅仅堆满稀有版本的宝库。她让它保持着原有的宁静,却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她相信,每一本书,无论多么不起眼,都拥有自己的价值和使命。而“静默书阁”,就是所有这些使命汇聚的场所,是所有这些故事的归宿,也是所有这些声音的起点。 《尘封的卷册》,邀请每一个读者,走进自己的“静默书阁”,去倾听那些尘封在书页里的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则书评: 终于把手头这套书读完了,这次分享的体验,怎么说呢,它更像是在跟随一位老友进行一场精神漫步。这位老友,深谙历史的脉络,对那些被时间打磨得愈发珍贵的物件怀有一种近乎虔诚的爱。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没有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将那些古籍、拓片、甚至是某件小小文玩,都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记得其中有一段描述宋代文人如何对待一本手抄本的细节,光是墨色的深浅、纸张的纹理,都被描摹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能闻到那股陈年的纸香。这种对“物”的尊重,折射出的是对“时间”和“匠心”的致敬。读完后,我忍不住起身,去抚摸了一下自己书架上那些久未翻动的旧书,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本书不只是知识的堆砌,它更像是一把钥匙,轻轻拨开了我心中尘封已久对传统审美的敬畏。它让我明白了,收藏的真谛,或许并不在于拥有多少稀世珍宝,而在于懂得欣赏那些被时间温柔以待的痕迹。

评分

第三则书评: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我个人感觉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简单的年代或者门类划分,而是更偏向于一种“主题串联”的手法。这种编排方式,让阅读的连贯性大大增强,使得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便从一个领域跳跃到了另一个领域,而每次跨越,都伴随着一种惊喜的发现。比如,某一章还在细致解析碑帖的刻线力度与书法家的心境关联,下一章可能就转向了某一时期徽商的室内陈设,两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作者总能找到那个精妙的文化连接点。这体现了作者极高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力。我必须承认,阅读过程中,我频繁地停下来查阅背景资料,但这并非因为内容晦涩,而是因为作者抛出的信息点太多,每一个点都值得深挖。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高级的阅读体验——让你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不断激发求知欲,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多重文化迷宫的门。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版图被极大地拓展了。

评分

第五则书评: 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收藏”的刻板印象。此前,我总觉得这是有钱人的游戏,是精英阶层的独享。然而,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成功地将这一高冷的领域拉到了普通人可以触及的维度。他描写的不是那些天价的天青釉,而是那些藏家们在平凡生活中小规模、有温度的收集片段。比如,对一套旧版连环画的珍视,对某地区地方志的收集热情,这些都证明了收藏的本质是兴趣和精神寄托,而非单纯的财富增值。行文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热爱的朴素情怀。阅读时,我感到非常放松,因为它没有设定任何门槛,只是邀请你进入一个充满旧物魅力的世界,与那些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人进行心灵交流。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普适性,它让“藏家”这个身份,不再遥不可及,而成为了一种对生活美好细节的捕捉与珍藏。

评分

第四则书评: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风格,那一定是“沉静的张力”。表面上,它描写的都是静物,是尘封在箱底的旧物,是墙上挂着的字画,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历史的拉扯感。作者深谙“留白”的艺术,他不会把所有信息一股脑地灌输给你,而是巧妙地留下一些空白,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这些物件在流转过程中可能经历的兴衰荣辱。特别是关于那些“被修复”或“被冷落”的藏品故事,写得尤为动人。它不再仅仅是关于“如何鉴别真伪”的实用手册,而更像是一部关于“物之命运”的哲学思辨。我从中读出了一种对过度消费主义的反思——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价格标签,而在于时间赋予它的故事浓度。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内敛的、克制的,但每一次落笔,都精准地击中了藏家们内心深处对于“永恒”的渴望与无奈。

评分

第二则书评: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私人化且需要沉静心境的。它不像那种追求快节奏信息获取的读物,更像是一壶需要慢慢品味的酽茶。我是在一个长假里,远离了电子屏幕的喧嚣,才得以静心拜读。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尤其擅长描摹物件背后的“人”。那些被收藏家们奉为圭臬的器物,在作者笔下,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承载着前人喜怒哀乐的载体。比如,对某位清代官员藏砚的心得体会,那种对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平衡拿捏,读来令人拍案叫绝。我个人最受触动的是关于“遗憾”的部分——那些失之交臂的珍品,那些未能留存的瞬间。这种坦诚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人情味,而不是冷冰冰的炫耀。我甚至觉得自己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或古朴或华丽的物件进行了眼神的交流。对于那些对收藏抱有敬畏之心,却又不得其门而入的普通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富有温度的入门视角。

评分

不错的书,送货及时,好。。。。。。

评分

藏书家每辑都买,总有几篇精彩。

评分

原装未拆封,不错的书!藏书家的精神很值得我们现在的人学习,而不是整天玩手机,静下心来看书更容易让心灵得到净化!

评分

很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很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必须买的书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东西,到现在都钻石了,服务很好

评分

很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杂志好,希望能一直办下去,越办越好!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