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一直在改革,但始终没有走出“进一步,退两步”的怪圈。空洞的道德说教、高蹈的人文精神、细碎的文本解读、直奔“考点”的灌输等,一端是价值与理念,另一端是知识与能力,几十年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在两端跳跃。即使一匹匹教育的黑马横空出世,也无法解决阅读、写作等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顽疾。
引入批判性思维是革除语文教育痼疾的有效良方。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追求合理、公正和创新的现代思维方式,既能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与创新的现代人格,还能培养学生追求事实、逻辑和情理相统一的思维技能。
本书作者、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将批判性思维引入中学语文教学,致力于“思辨读写”的研究和实践。他的“万字时文”阅读,让学生对学术性文化随笔、人物传记等文章进行极限式、整合性阅读;他的“经典精读”,引导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时加入自我的人生体验与思考,以批判性思维进行“人生智慧的理性反思”。在写作教学中,余老师一直倡导“以公民姿态,就公共事务,做理性表达”。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就中学语文教学引入批判性思维进行了多角度阐述,下篇侧重教学实践,其中的课堂实录、高考高分作文分析,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具有独特的指导意义。
余党绪,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独立重点课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与思辨读写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组长,上海市教委文科创新项目“批判性思维—博雅书院”主持人,《中国校园文学丛刊》主编。
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重点课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与思辨读写教学实践研究”(余党绪、何勇主持),意在探索通过“思辨读写”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路径与方法,开发和建设“思辨读写”系列课程,研究与推广有价值的教学案例,推出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种子教师”与“专家教师”,推动课堂教学的思维转向。
上篇
批判性思维:革除语文教育痼疾的良方
对话鄢烈山:关于公共说理与批判性思维
对话狄马:批判性思维与写作教学
语文教师的姿态——我看黄玉峰老师
我的阅读改进之道:思辨性阅读
没有批判,何来对话?——关于经典、名著和名篇的批判性阅读
基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为了现代人格的养育——关于文言文阅读教学
公民表达与中小学写作教育
以公民姿态,就公共事务,做理性表达——基于公民表达素养的写作教育
公共立场,专业视角——读杨林柯老师的《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理性精神的缺失,比想象力的匮乏更糟糕
每一匹教育黑马,都让我本能地怀疑与警惕
学术争鸣需要善意、理性与逻辑
“二元思维”可能是个泥淖和陷阱
下篇
走出滥情的泥淖,走向理性的清明——2015年高考作文命题综评
文本能说话的地方,教师可否三缄其口
寒风吹彻,或春暖花开
吟诗胜却诵经,读诗要读唐诗
阅读教学呼唤批判性思维——《愚公移山》课例批判及启示
蔺相如:一个汲汲于功名的战国士子
关于《水浒传》的阅读与教学,兼与黄玉峰老师商榷
附:如何看待经典及如何看待思辨
桃花扇底系兴亡——《哀江南》教学实录、说课、评课
说课:语言的魅力、文学的韵味和文化的视野
附:聚焦课堂,走进文本
解喻与祛蔽——隐喻的逻辑陷阱
“美丽”的忧思——关于“美丽”的作文所引发的思考
问以辨之,立而论之——议论文写作中的批判性思维
思辨”的灵魂是“具体分析”
重评高考作文(4篇)
自序:多元理性温和
从最初的兴趣到如今的信念,我在语文教学中探索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或者说,借助批判性思维改进我的教学,前后已有十余年时间。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表达我的感受,这句话就是:好思维就是好品质,好思维就是生产力,好思维才可能有创造力。
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人都知道,这都是很好的认知品质;公正、理性、开放……人人都知道,这都是很好的人格品质。如此美好的品质,为什么拥有的人还总嫌稀少?
当然,我们先要排除那些邪恶的人。应该承认,这世界上确有这样的一些人,为了私欲,不惜指鹿为马、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在他们身上寻找公正的理性,那是南辕北辙。但也确有另外一种情况存在,而且可能更多,那就是所谓的“好心办坏事”——明明出于好心,结果想做好的事情办砸了,想办成的事情却给弄糟了。
显然,要真正拥有那些美好的品质,并让它们造福于我们的生活,光有良善的动机是远远不够的。一次大意与武断,一个遮蔽与疏漏,一丝自以为是的偏颇……都会让我们陷入虚妄和谬误。人是容易蒙蔽和自我蒙蔽的,尤其是我们的思维。思维是一个冥迷的深渊,在那个看不见的地方,支配我们言行的键盘在张牙舞爪地敲击着密码。如果我们不去约束它、警惕它、修正它,它就会在小小的键盘上敲击出暴风骤雨——洞察力、判断力与选择力的缺失所带来的危害,想必很多人与我一样,都有亲身的体会和感受。
我就是这样理解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价值,正在于它试图,我说的是试图,将人类公认的那些美德,转化成一种可以显性化的思维方式,训练成一种可以解释与评估的思维习性,使之成为人的基本素养。这样,就可以在最低限度上,保证我们少说错话、少做错事,让我们说话做事有根据、有逻辑、更合理。批判性思维的宗旨,对于我们的教育无疑也是有益的。
有人一听批判性思维,就误会其为“找错”。其实按照目前最普遍采用的恩尼斯(RobertEnnis)的定义:“批判性思维是合理的、反思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
有人问我,如果用三个词来表达你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你会选择哪三个词?我的答案是:多元、理性与温和。多元,这是我对世界图景的认知;理性,是我理解和对待世界的态度;温和,这是我的人格追求。我希望如此,尽管我远没有到达那个我理想的境界。如果说十多年的付出有什么意义的话,我坚信意义就在于:批判性思维在我的人格与思维上烙下了这样的印记,它让我一直心满意足地追寻着开放、理性和温和的生活。
坏思维让我们远离美德。善意、理性和健全的思维帮助我们积德修行。而且,好思维才有生产力与创造力。
从知识与能力的角度切入语文教育,还是从思维与表达的角度切入语文教育?其实此中并无优劣之分、高下之别。只是因为我们对思维与表达的忽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语文的本体价值,对思维的凸显和强调才应受到更多的关注。语文教育,也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我们应以理性的态度、温和的眼光,期待它的每一点改进。
语文教学与批判性思维的结合,在我的实践中,就是“思辨读写”。我尝试的“万字时文阅读”与“经典精读”,我探索的“基于公民表达的写作教学”,“读写结合”的纽带正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高阶思维能力,它也理应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的思维方式。
2016年3月30日
这部书读起来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似乎总是在追求一种“标准答案”,而忽略了思考本身的过程。这本书的作者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非常巧妙地将“祛魅”这个概念引入到我们熟悉的语文教学语境中。通过对经典文本的重新审视,我开始明白,那些被奉为圭臬的段落,背后其实蕴含着复杂的语境和多重的解读可能性。它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该怎么想”,而是引导我们去质疑“为什么会这么想”。书中对逻辑谬误的剖析非常到位,我过去在阅读议论文时常常感到困惑,觉得有些论证看似有力,实则站不住脚,这本书就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解剖了这些看似严密的论证结构,让我对如何构建一个严谨的论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关于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再是孤立地罗列,而是与具体的语境和作者的意图紧密结合,让我对那些精妙的文字背后的“潜台词”有了更清晰的把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真正体会到了思辨的乐趣。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以往我对“思辨”这个词总觉得有些高深莫测,像是哲学家的专利,但这本书却把思辨的工具箱,非常接地气地放在了中学语文的语境下。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理论,更多的是一套可以立即操作的方法论。比如,书中对“论点与论据的匹配度”的分析,细致到了每一个细节,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写作文时,常常是“自说自话”,论据堆砌,却无法真正支撑起核心观点。这本书强调的是思维的严谨性和连贯性,它教导我们如何构建一个环环相扣的论证链条。更重要的是,它鼓励学生去拥抱那些“不确定性”,不要害怕提出与主流不同的观点,只要你的论证过程是合乎逻辑的,就值得被探讨。这种对个体思考价值的肯定,对于培养青少年的独立人格,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强烈的震撼,特别是它在处理“蔽”这个概念上的深刻洞察力。我们常常在阅读中被作者的文采所迷惑,被华丽的辞藻和流畅的叙述所包裹,忽略了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偏见或者信息的缺失。这本书就像一个强力的探照灯,穿透了那些迷雾,让我们看到文字背后的真实意图。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的分析部分,作者指出,即便是最客观的报道,也必然存在选择和剪辑的痕迹,这对于我这样一个经常需要获取信息的人来说,是醍醐灌顶的提醒。它教会我,在面对任何文本时,都要保持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去追问“还有什么我没有看到?”“这个作者的立场是什么?”这种反思性的阅读习惯,不仅仅适用于语文学习,更是现代社会生存必备的技能。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平实,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带着你一步步拆解问题,让人感到非常亲切和受用。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了对教育现状的深刻关切和对学生潜能的殷切期待。它成功地将晦涩的思维理论,转化成了中学语文课堂上可以实际应用的工具。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对“同理心式批判”的强调,这避免了批判性思维沦为一种单纯的挑刺或抬杠。真正的批判,是在充分理解对方立场的基础上,进行有建设性的审视和超越。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既能尊重作者的情感表达,又能保持思维上的独立判断。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中文的人文情怀与逻辑的严密性,让语文学习不再是情感的宣泄场,而是思想交锋的竞技场。这本书绝对是语文教育领域一次非常及时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声音。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在组织结构上做得非常出色,逻辑层次分明,过渡自然流畅,丝毫没有为了强调“批判性”而显得生硬或对抗。它更像是一场循序渐进的引导,从基础的文本解读入手,逐步深化到对思想深层结构的剖析。特别是书中对于不同文体中“隐形假设”的辨识技巧,让我受益匪浅。我们总以为阅读就是在吸收信息,但这本书提醒我们,信息吸收的同时,我们也在不自觉地接受对方预设的框架。它提供了一系列清晰的“提问框架”,帮助读者主动地去“挖掘”文本背后的预设。这种对阅读本质的重新定义,对我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再是教会你如何写出一篇完美的范文,而是教会你如何成为一个更清醒、更有洞察力的思考者。
评分朋友介绍说这些书不错,买来看看。
评分语文学习中可以说必须的批判性思维。做到学思结合。
评分东西不错,物流很快!
评分听朋友推荐买的,认真看了,非常好。
评分正版送货及时内容好。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好
评分书不错很好
评分辩证的思维使我们活出自己的思想,这本书恰恰给我们指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