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孩子的成长就是一次“饿猫实验”。没有哪个孩子能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用尝试,第1次就可以掌握正确的方法,一次性获得成功,那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孩子犯错,才更会懂得如何“不错”。允许孩子在特定的年龄阶段犯些他“该犯”的错误,然后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科学的引导,这样,孩子才能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才会更健康地成长。
不要担心孩子会做错事,不要害怕孩子犯的错多,每一个错误,都可能促进孩子进步。
让孩子承担做错事的后果。如果你认为孩子小,心疼他,他做错事情不去责怪他,还替他包揽下来,那么,天长日久,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犯了错,父母应该承担这个责任,与自己没有丁点儿关系。
孩子犯错正常,但总犯同样的错误,就有问题了。症结要么是孩子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要么就是孩子不善于吸取错误的教训。
内容简介
孩子的成长就如同不断尝试失败的“饿猫实验”,用心去解读孩子,“试错”的成长路。孩子犯错,才更会懂得如何“不错”;孩子的进步与犯错密不可分。允许孩子“试错”,就是给孩子成长的机会;不让孩子“试错”,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正确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错误,教子育女的必备态度。
作者简介
成墨初,河北邯郸人。亲子教育畅销书作家。亲子教育终身从业者和践行者。腾讯教育名家博主。多家教育机构顾问。多种刊物特邀撰稿人。出版亲子教育专著50余种,上百家媒体报道过其人其作。
以“有感动、有感悟”为创作原则,开发出集实用性、娱乐性和阅读性于一体的故事化新文体,让读者们在“悦读”中学到教子智慧。其作品以故事见长,说理精辟,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教育人”。
目前居京,专注于家庭成功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并主持运行国内第一家原创家教图书开发中心——开智书坊。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孩子“犯错”,才能知道如何“不错
原则1:“这是正常现象”
——孩子犯错误,不等于成长有问题
原则2:“我不是故意要把花瓶打碎的”
——犯错误,孩子不是故意的
原则3:“什么都不会”
——没有犯错的经验,就没有成长和进步
原则4:“错多,收获才更多”
——孩子的进步速度跟犯错多少成正比
原则5:“我不会这样做了”
——经历错误可以使孩子积累人生经验
原则6:“我就不按你说的做”
——对待孩子错误的态度决定亲子关系的好坏
原则7:“我是小孩”
——请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错误”
原则8:“你真不听话”
——别急着给孩子贴上“有问题”的负标签
第二章 帮助孩子在“错误”中成长
方法1:“我以后一定小心”
——面对孩子的错误,要控制好情绪
方法2:“我错在了哪里”
——拒绝简单、粗暴的纠错方法
方法3:“我担心画错了”
——鼓励孩子不要害怕错误
方法4:“我害怕”
——鼓励孩子大胆质疑、大胆尝试
方法5:“踢坏了玻璃,还要赔偿呢”
——让孩子承担做错事的后果
方法6:“屡次落选”
——鼓励孩子善于从错误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方法7:“我不该学你走路”
——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正面引导
方法8:“是你害了我”
——不要无视孩子的原则性错误
第三章 杜绝孩子品行上的小毛病
第四章 改变孩子生活中的坏习惯
第五章 纠正孩子人际交往中的错误
第六章 引导孩子自觉走出学习误区
第七章 把孩子的心理缺点变成优点
精彩书摘
正在这时候,陈明叫我说:“老成,水开了,我腾不出手,你关一下火。”我正要起身,见小莲正在煤气灶旁边,就说:“小莲,把火关了。”
“叔叔,我不会!”
“我会关。”桐桐听小莲这样说,立即站起身,走上前把火关掉了。
见此情景,我嘴里虽然没有说什么,但却为女儿会关火感到自豪,同时为小莲担忧。陈明看了女儿一眼,没有吭声,我注意到,他眼睛里有失落的神情。
吃过饭后,桐桐和小莲又玩儿了起来,陈明给我沏上茶,坐在我身边说:“老成,你是怎么教育桐桐的,比我闺女小,却比她会得东西多。”
我笑笑说:“桐桐这孩子,很小就闲不住,见大人做什么事,就上前帮忙,所以一些事情,看得多了,摸得熟了,也就会了。”
“孩子开始做的时候,不会犯错吗?”陈明问。
“当然会犯错了,不是把东西弄坏了,就是碰着了自己,再不然就会越帮越忙,需要我们重新再做一遍。”我笑着答。
“我和妻子,就是因为有一次小莲要自己削铅笔,结果碰着了手,以后,有什么事,便不让她再沾手了。小莲现在8岁,我看还不如5岁的桐桐能做的事多,。”陈明低声说。
“我看出来了,要想让孩子有进步,就不能怕她犯错误。否则,你为了避免孩子犯错,什么事都代她去做,那么孩子永远什么都不会,对她的成长十分不利,无论是在生存能力方面,还是心理健康方面,她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我看着朋友,认真地劝说。,
“唉,我以后是要改变教育孩子的方式了,不能再因为犯错而禁止她做事了。”听陈明这样说,我赞同地点了点头。
……
《成长是一场美丽的冒险:拥抱孩子的“试错”人生》 导读: 我们的孩子,正踏上一条名为“成长”的奇妙旅程。在这趟旅途中,他们会遇到阳光灿烂的草原,也会迷失在蜿蜒曲折的小径;他们会品尝到成功的甘甜,也会跌跌撞撞,品尝到失败的苦涩。每一次尝试,每一次跌倒,每一次爬起,都是孩子生命中最宝贵的印记。然而,在这个充满期待与焦虑的时代,家长们常常陷入一种困境:既希望孩子能独立探索,又害怕他们受一点点伤。我们渴望孩子优秀,渴望他们少走弯路,却往往忽略了,成长最真实的模样,恰恰是那些在“试错”中磨砺出的勇气与智慧。 这本书,正是为了回应这份普遍的焦虑,提供一份温柔的指南。它不是一本告诉您如何“规避错误”的教科书,而是一份邀请您和孩子一同“拥抱错误”的宣言。我们深信,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因此被束缚了探索的脚步,扼杀了成长的可能。当孩子敢于尝试,即使失败,他们也在学习;当他们跌倒,即使疼痛,他们也在坚韧。这份“试错”的勇气,将是他们未来人生中最坚实的铠甲,也是最锐利的武器。 内容梗概: 《成长是一场美丽的冒险:拥抱孩子的“试错”人生》聚焦于一个核心观点:成长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本书旨在帮助家长理解并接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犯的错误,并转化为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宝贵契机。我们将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试错”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成为孩子“试错”旅程中最智慧的同行者。 第一章:成长的原貌:拥抱“试错”的必然性 “完美主义”的陷阱: 现代社会对孩子寄予厚望,往往形成一种隐形的“完美主义”期待。家长们害怕孩子犯错,害怕他们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就落后,这种焦虑反而限制了孩子的自然探索。本章将剖析这种心态的根源,并指出“完美”并非成长的必然目标,而是对成长过程的一种误读。 “试错”的科学依据: 从心理学、脑科学等角度,解释“试错”是如何驱动学习和大脑发育的。婴儿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试错”过程:摔倒无数次学会走路,反复触摸热水感受到烫伤学会规避。这种本能的学习机制,在儿童早期教育中往往被过度压制。 “犯错”并非“罪过”: 重新定义“错误”的概念。区分无心之失、经验不足导致的尝试性错误,与故意违背原则的错误。强调大部分孩子犯的错误,都是在探索未知、认识世界过程中的自然产物,不应被视为人格缺陷或能力不足的表现。 “保护”与“放任”的平衡: 探讨家长在孩子“试错”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不是旁观者,也不是包办者,而是引导者、支持者。如何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给予他们充分的尝试空间,是本书关注的重点。 第二章:点燃内驱力:让孩子爱上“尝试”的滋味 好奇心的力量: 孩子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他们迈出“试错”第一步的原动力。本章将探讨如何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提出问题,并动手尝试解决。 “小冒险”的价值: 引导家长为孩子创造“微型冒险”的机会,即在安全可控范围内,让孩子体验一些带有不确定性的活动。例如,自己尝试穿衣、独立完成一项小任务、在花园里探索小昆虫等。这些“小冒险”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强调在孩子尝试的过程中,家长给予的关注应更多地放在他们的努力、过程和学习到的经验上,而不是仅仅关注最终的结果。当孩子带着笑容完成一件事情,即使过程中有些笨拙,也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游戏化学习: 将“试错”融入到游戏中,让学习变得有趣。例如,搭建积木时允许孩子自由发挥,即使搭建不稳固;烹饪时让孩子参与搅拌、混合,即使弄得有些狼藉。游戏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试错”元素。 第三章:跌倒不打紧:从失败中汲取成长的养分 “安慰”的智慧: 当孩子因为犯错而感到沮丧、害怕时,家长应如何给予恰当的安慰?本书将提供具体的沟通技巧,帮助家长在安抚情绪的同时,引导孩子看到失败中的积极因素。 “复盘”的力量: 教授家长如何带领孩子进行简单的“复盘”。当一次尝试不成功时,引导孩子思考:“这次哪里做得不够好?”“下次可以怎么改进?”“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这种反思能力是孩子未来应对挑战的关键。 “韧性”的培养: 失败是培养孩子“韧性”的最佳训练场。本章将介绍一些方法,帮助孩子建立起面对挫折不轻言放弃的品格,让他们明白,每一次跌倒都是一次站起来的契机。 “允许不完美”的练习: 引导家长调整自己的心态,允许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不完美。例如,孩子写的字不够工整,画的画不够写实,但只要他们付出了努力,就应给予鼓励。这种“允许不完美”的态度,能极大地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 第四章:智慧的引导:家长如何在“试错”中“不插手” “放手”的艺术: 很多家长并非不愿意放手,而是不知道如何放手,或者害怕放手后可能出现的后果。本章将提供具体的“放手”原则和技巧,帮助家长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观察”比“干预”更重要: 教导家长学会观察孩子的行为,理解他们尝试的动机和遇到的困难。在不必要时,保持“不插手”的态度,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去解决。 “适度支持”的边界: 明确家长在孩子“试错”过程中的支持范围。不是全程指导,也不是完全不管,而是在孩子遇到真正的困难、需要帮助时,给予恰当的点拨和支持,让他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信任”的传递: 家长对孩子的信任,是孩子敢于“试错”的最强后盾。本章将探讨如何通过言传身教,向孩子传递“我相信你能做到”的信念。 第五章:情绪的桥梁:安抚焦虑,共创积极“试错”氛围 理解孩子的“犯错”情绪: 孩子犯错时,可能会出现害怕、羞愧、懊恼等多种情绪。本章将引导家长理解这些情绪背后的原因,并学习如何去识别和安抚。 家长的情绪管理: 家长的焦虑和情绪,往往会传递给孩子。本章将提供方法,帮助家长管理自身在孩子“试错”过程中的情绪,保持冷静和耐心。 积极的语言环境: 创造一个不惧怕“犯错”的家庭语言环境。避免使用指责、批评的语言,多用鼓励、引导的语言。例如,将“你怎么又弄错了?”改为“这次我们遇到了点小问题,我们一起想想办法。” “成长型思维”的塑造: 引入“成长型思维”的概念,引导家长和孩子都相信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不断提升的。这种思维模式能让孩子更积极地面对挑战和失败。 第六章:从“试错”到“创造”:为孩子点亮未来之路 “试错”与创新: 探索“试错”过程如何为孩子日后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每一次大胆的尝试,每一次不怕失败的探索,都在为他们未来的创造力积蓄能量。 “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调“试错”过程是培养孩子核心竞争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途径。当孩子习惯于在尝试中学习,他们就能更自信地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 “终身学习”的种子: “试错”精神是培养孩子终身学习能力的关键。当他们不再害怕失败,就会更愿意去接触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从而不断成长。 面向未来的家长: 呼吁家长们转变教育观念,从“保护者”转变为“引导者”,从“控制者”转变为“赋能者”,陪伴孩子在“试错”的冒险中,收获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人生。 结语: 成长,从来不是一条笔直的坦途,而是一段充满惊喜与挑战的旅程。孩子在人生这场“试错”的冒险中,会跌倒,会迷茫,但更会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一次次站起,一次次前行。让我们放下不必要的焦虑,拥抱孩子成长中最真实的模样,给予他们空间,给予他们信任,给予他们陪伴。因为,每一次“犯错”,都是孩子迈向更强大的自己;每一次“试错”,都是他们书写属于自己独特人生的华丽篇章。 这本书,愿成为您与孩子在这段精彩旅程中,最温暖的伙伴,最智慧的引路人。让我们一起,点亮孩子“试错”的人生,让他们在不断尝试与探索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