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文化叢書:銅鼓

中國民俗文化叢書:銅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萬輔彬 等 著,劉魁立 等 編
圖書標籤:
  • 民俗文化
  • 銅鼓
  • 民族樂器
  • 傳統音樂
  • 文化遺産
  • 中國文化
  • 曆史
  • 藝術
  • 西南少數民族
  • 樂器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齣版社
ISBN:9787508719429
版次:3
商品編碼:1105852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64
字數:13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一個人從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終處於民俗的環境中,民俗像空氣一樣是人們須臾不能離開的。對於民俗社會來說,民俗又是溝通情感的紐帶,是彼此認同的標誌,是規範行為的準繩,是維係群體團結的黏閤劑,是世世代代錘煉和傳承的文化傳統。
中華民俗是炎黃子孫溝通情感的紐帶,是彼此認同,是彼此認同的標誌,是規範行為的準繩,是維係群體團結的黏閤劑,是世世代代錘煉和傳承的文化傳統。在民俗中凝聚著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創造、民族的真善美。

內容簡介

中國民間文化是世世代代錘煉和傳承的文化傳統,其中凝聚著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華民族彼此認同的標誌,是祖國同胞溝通情感的紐帶。今天,我們將把民俗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和真諦展示給包括農民兄弟在內的廣大民眾,使他們對中華大地、對祖國同胞、對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淳厚的民俗民風懷有更深刻的眷戀、熱愛和崇敬。本書是《中國民俗文化叢書》之一,簡要介紹瞭我國55個少數民族的服飾文化,並配有民族服飾圖片,圖文並茂、通俗易懂。

作者簡介

萬輔彬,廣西民族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科技大學客座教授,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兼職博士生導師。齣版《中國古代銅鼓科學研究》等專著8部,發錶論文70餘篇。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蔣廷瑜,研究館員。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理事長。齣版《古代銅鼓通論》等專著12部,發錶論文80餘篇。1990年被評為廣西有突齣貢獻的專傢,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韋丹芳,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專業在讀博土生。已發錶論文20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銅鼓的起源和發展
萬傢壩古墓中的銅鼓與銅釜
陶釜 銅釜 銅鼓
銅鼎和銅鼓是同一個〔祖先〕
銅鼓的傳播與發展
銅鼓迴到民間

第二章 銅鼓的傳說
壯族民間傳說
布依族民間傳說
瑤民間傳說
苗族銅鼓的故事和傳說
彝族的民間傳說
其他民族關於銅鼓的民間傳說

第三章 銅鼓的主要類型與特點
銅鼓的分類
第四章 銅鼓的鑄造與審美
銅鼓的鑄造工藝
銅鼓的閤成成分
銅鼓的礦料來源
銅鼓的樂音追求
銅鼓的優美造型
銅鼓的裝飾藝術

第五章 銅鼓的社會文化功能
由炊具到樂器
財富與權力的象徵
擊鼓與權力的象徵
擊鼓為號
溝通人神
走入民間

第六章 銅鼓的民俗
第七章 銅鼓的音樂和舞蹈
第八章 銅鼓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後記

精彩書摘

銅鼓作為權力的象徵,在廣西左江岩畫裏也有生動錶現。左江岩畫是戰國秦漢時期駱越人社會生活的文化遺跡,其留下的眾多銅鼓圖像,有一些是錶現“早期銅鼓的權力功能”①的畫麵。如在岩畫中,騎馬者或配劍者周圍都繪有3-4個銅鼓麵,首領兩足間置一個銅鼓的圖像也多有齣現②。圖像中的騎馬者、配劍者無疑是族群中具有身份和地位的統治者,而銅鼓則成瞭他們身份地位的最好錶徵,作為一種實施統治的符號。
古代文獻關於銅鼓作為權力象徵的記載非常豐富,大到朝廷典籍,小到個人遊記,以及民族史詩對此都有記述。《太平禦覽》引晉人裴淵《廣州記》說道:“俚僚貴銅鼓,……有是鼓者,極為豪強。”明代硃國楨的《湧幢小品》也有類似記載:“藏鼓二三麵,即僭稱寨主矣。”彝族英雄史詩《銅鼓王》說道:“銅價值高,有鼓便稱詔。誰個銅鼓多,那就稱大詔。那個銅鼓少,隻得稱小詔。”《明史,劉顯傳》則記載瞭這樣一個故事:萬曆元年(1573年),四川巡撫派劉顯進剿敘州都掌蠻大勝,戰敗的都掌蠻酋長阿大對其他各項損失並無多提,獨獨對銅鼓的丟失痛心疾首,大泣:“鼓聲宏者為上,可易韆牛,次者七八百,得鼓二三,便可僭號稱王。鼓山顛,群蠻畢集。……鼓失則蠻運終矣。”這些記載都在反映這麼一個事實,即在當時的南方民族中,擁有銅鼓者,便擁有極大的權力,可以稱王稱霸一方,而失去銅鼓,則意味著統治權力的終結。
銅鼓作為權力的象徵,往往也被當作權力的信物傳給繼承人,如《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傢有銅鼓,子孫秘傳,號為右族。”同時,銅鼓還被作為對有功者的賞賜品,或嚮中央王朝進獻的貢品,如《舊唐書,東謝蠻傳》記載,東謝蠻對“有功勞者,以牛馬、銅鼓賞之”。《宋史·蠻夷傳》載:“乾德四年(966年),南州進銅鼓內附,下溪州刺史田思遷亦以銅鼓、虎皮、麝臍來貢。”以銅鼓作為賞賜,意味著統治權力的再分配;而以銅鼓作為嚮中央王朝進獻的貢品,則錶示對最高統治權的敬意和歸附①。
……

前言/序言


中國傳統戲麯藝術探微 本書聚焦於中國曆史長河中璀璨奪目的戲麯藝術,旨在深入剖析其起源、發展、流派紛呈以及對社會文化産生的深遠影響。 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地域或特定劇種的詳盡考察,而是力圖構建一個宏觀的、立體的中國戲麯藝術全景圖。我們從戲麯的“前世今生”開始,追溯其萌芽於先秦的歌舞百戲,曆經漢代樂府、唐代參軍戲、宋元南戲與雜劇的成熟,直至明清昆麯、京劇等主流劇種的鼎盛。 第一部分:戲麯的土壤與基因 本部分著重探討瞭孕育中國戲麯的社會、哲學與美學基礎。戲麯並非空中樓閣,它深深植根於中國農耕文明的集體記憶、儒釋道的思想體係以及獨特的審美情趣之中。 一、 文學與音樂的交融 戲麯的本質是一種綜閤性舞颱藝術,文學敘事與音樂錶現是其雙翼。 敘事核心的演變: 探討瞭早期戲麯中“說唱”的地位,以及元雜劇和傳奇中“唱、做、念、打”四大要素的結構化過程。重點分析瞭劇本中韻文的格律、科白的設計如何服務於人物塑造和情節推進。我們審視瞭諸如“一闆三眼”、“散闆”等闆式在烘托情緒、控製節奏中的作用,並對比瞭不同時期麯牌的選用對作品意境的影響。 聲腔係統的形成: 中國戲麯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高度程式化的聲腔係統。本書詳細梳理瞭從早期的地方歌舞到成熟劇種中“腔調”的係統化。分析瞭“麯調”(指代特定劇種的音樂元素)的地域性和傳承性,例如對徽調、弋陽腔等對後世聲腔藝術的影響,以及它們如何與地方語言的聲調完美結閤,形成“聲中有戲,戲中有聲”的藝術效果。 二、 儀式、節慶與民間信仰 戲麯與中國人的生活是緊密交織在一起的。它常齣現在廟會、社戲、婚喪嫁娶等重要的人生節點和集體活動中。 社戲的社會功能: 探討瞭“演戲酬神”的文化心理。戲麯作為一種獻祭儀式,不僅是對神靈的敬奉,也是社區凝聚力的體現。通過分析早期戲班的組織結構和演齣場地(如戲颱的形製),揭示其在維護社會秩序和倫理觀念中的作用。 “假定性”美學的根基: 戲麯高度依賴觀眾對“假定性”的理解與接受。本書從道傢“道法自然”的哲學觀齣發,解釋瞭舞颱上的“一桌二椅”、“馬鞭”等程式化符號如何高效地傳達復雜的時空概念和人物狀態,以及這種錶演方式如何反映瞭中國人含蓄內斂的審美取嚮。 第二部分:流派紛呈與藝術高峰 本部分聚焦於中國戲麯發展史上幾個關鍵的藝術高峰期和重要的劇種流派,側重於其藝術風格的差異與融閤。 一、 南北雜劇的巔峰對決 元代是戲麯藝術成熟的標誌性時期。本書對比分析瞭: 關漢卿、王實甫等北麯大傢: 探討瞭北麯(元雜劇)以其簡潔、剛勁的結構和強烈的社會批判性(如《竇娥冤》)如何服務於草根階層的審美需求。 南戲與傳奇的精緻化: 考察瞭南戲嚮明代傳奇劇發展的軌跡。傳奇劇(如湯顯祖的《牡丹亭》)在麯詞的典雅性、結構的復雜性以及情感的細膩描摹上達到瞭新的高度,標誌著文人對戲麯藝術的深度介入。 二、 地方聲腔的勃興與融閤 清代是地方戲麯“花開遍地”的時期,是走嚮大融閤的醞釀階段。 昆麯的典雅與衰微: 昆麯作為“水磨腔”,以其極其精細的唱法和舞蹈化的身段,代錶瞭古典戲麯藝術的極緻。本書分析瞭昆麯的“雅”如何使其脫離瞭廣大的民間基礎,最終為更具生命力的民間聲腔所超越。 徽班進京與京劇的誕生: 重點分析瞭“四大徽班”進京的曆史背景,以及徽、漢、秦腔等聲腔如何在新興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進行碰撞與吸收。京劇的形成,是諸多地方元素(如武功、化裝、音樂組織)高度集成與風格統一的典範,它代錶瞭一種全新的、更具戲劇衝突張力的舞颱美學。 第三部分:程式化錶演與人物塑造 戲麯的“做”與“打”,即程式化錶演,是其區彆於西方戲劇最顯著的特徵。 一、 身段與手勢的“語匯” 本書將戲麯中的身段動作視為一套高度抽象化的“肢體語言”。 武功與毯子功: 探討瞭戲麯武功(特彆是“翻打功”)如何通過技巧訓練,將人體的極限運動轉化為富有節奏感和美感的舞颱符號,是力量與柔美的結閤。 水袖與扇子的運用: 詳細剖析瞭水袖在錶達人物情緒(如“拂袖而去”、“顫袖哀嘆”)中的細微差彆,以及摺扇在不同場閤下(如“開閤有度”)所蘊含的情感信息。 二、 臉譜、行當與角色定位 臉譜藝術不僅是化妝技術,更是對人物性格的高度概括。 行當的社會功能: 闡述瞭生、旦、淨、醜四大行當如何通過固定的唱腔風格、身段規範和服裝標識,迅速將角色類型(如忠臣、烈女、奸臣、滑稽人物)傳遞給觀眾。這種清晰的分類,極大地便利瞭觀眾對復雜情節的理解。 淨角的藝術特色: 重點分析瞭“花臉”在傳統戲麯中承載的復雜性,他們往往是關鍵的矛盾衝突點,其演唱風格和動作幅度往往比其他行當更為誇張和外放,以展現道德的張力和命運的錯位。 結語:戲麯的當代迴響 本書最後展望瞭中國戲麯藝術在現代社會中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雖然大眾媒介的興起對傳統戲麯構成瞭衝擊,但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舞颱魅力,使其依然在當代文化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位置。通過對傳統戲麯藝術的深入理解,我們得以窺見中華民族審美情趣、價值觀念以及集體情感的深層結構。

用戶評價

評分

手邊放著一本關於明清小說中城市商業活動描寫的研究報告,讀完後對那個時代的市井生活有瞭全新的認識。以往我們多關注小說中的纔子佳人或官場傾軋,而這本書巧妙地將目光投嚮瞭那些酒樓茶肆、典當行、牙行這些世俗的經濟場所。作者通過細緻梳理《金瓶梅》、《儒林外史》等作品中的商業術語和交易場景,勾勒齣明清商品經濟的繁榮景象和市民階層的價值取嚮。比如,書中對“飛錢”和“牙行買賣”的分析,揭示瞭當時金融和中介行業的運作模式,非常細緻且具有啓發性。這本書的論證過程嚴謹,邏輯性很強,將文學文本轉化為社會經濟史的活教材,視角獨特。它打破瞭傳統文學批評的局限,展現瞭古典小說更廣闊的社會維度。如果說傳統研究側重於“文學性”,那麼這本書則成功地挖掘瞭其“社會學”價值,讓人感受到文學背後那個真實而喧囂的商業世界。

評分

我淘到瞭一本關於宋代文人園林藝術的畫冊,簡直是視覺的盛宴!裏麵的插圖精美絕倫,無論是皴法還是墨韻,都達到瞭極高的水準。那些假山、流水、亭颱樓閣,在水墨暈染中顯得空靈而富有詩意。我特彆喜歡其中對蘇州拙政園的幾處寫生,它捕捉到瞭宋人那種“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書中對園林設計中“框景”和“藉景”手法的講解也極為精妙,作者用現代攝影的視角去解讀古代的布局哲學,非常新穎。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很用心,紙張的質感和油墨的印製都體現齣一種古典的雅緻,捧在手裏就感覺心境都沉靜瞭下來。唯一的遺憾是,文字部分稍微偏嚮於藝術鑒賞,如果能多一些關於園林中植物配置、花木寓意層麵的介紹,那就更完美瞭。但即便如此,它仍然是極佳的案頭工具書,時常翻閱,總能從中汲取到寜靜與靈感。

評分

剛剛看完瞭一本關於西南少數民族服飾變遷史的著作,內容之豐富,讓我感到震撼。這本書並非僅僅停留在對刺綉圖案的描述上,而是將服飾視為一種活態的曆史文本。作者深入到苗族、彝族等多個族群的村寨,記錄瞭不同地區、不同年齡段女性服飾的細微差彆,以及這些差彆背後所隱藏的社會結構、婚喪嫁娶的規製。特彆是關於銀飾的章節,它詳盡地梳理瞭不同形製銀飾的年代特徵和象徵意義,銀光閃爍之間,讀齣瞭韆百年的遷徙與堅守。書中穿插的大量田野調查照片和口述史記錄,讓原本枯燥的學術研究變得生動鮮活,充滿瞭人情味。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其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紮實的民族學基礎的完美結閤,真正做到瞭“見微知著”。對於希望瞭解中國文化多樣性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扇重要的窗口。

評分

最近讀瞭一本關於古代祭祀禮儀的書,實在是讓人大開眼界。作者對周秦漢魏時期的各種祭天、祭地、祭祖的儀式描繪得細緻入微,仿佛能親眼看到那些莊嚴肅穆的場麵。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封禪”的描述,那種君王與天地溝通的儀式感,在文字中被展現得淋灕盡緻。書中不僅有對儀式的還原,更有對背後思想體係的深入剖析,比如“天人閤一”的觀念是如何滲透到每一個細節中的。讀完之後,我對中國古代政治哲學和宗教信仰之間的復雜關係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的考據非常紮實,引用瞭大量的史料和齣土文物作為佐證,讓人不得不信服。不過,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某些專業術語的解釋稍顯不足,需要讀者有一定的古代史基礎纔能完全領會其精髓。總的來說,這是一部嚴肅且富有啓發性的學術著作,對於研究中國早期國傢形態和文化心理的學者來說,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

評分

我最近拜讀瞭一本關於敦煌壁畫色彩學的專著,讀起來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韆年的色彩對話。這本書的重點不在於壁畫的內容敘事,而是聚焦於顔料的來源、調配技藝以及色彩在不同曆史時期(如十六國、唐代、五代)所體現齣的審美取嚮變化。作者通過科學分析和圖像對比,揭示瞭敦煌藝術中那些令人驚嘆的礦物顔料如何經受住韆年風沙的侵蝕,依然保持著其獨特的生命力。我特彆欣賞其中對“石青”和“石綠”使用頻率變化的分析,這直接反映瞭當時絲綢之路上材料的流通狀況和宗教藝術對色彩的偏好演變。書中的圖版印刷質量極高,高分辨率的局部放大圖,讓讀者能清晰地辨識齣古代匠人筆觸的細膩之處。雖然學術性很強,但作者的文字錶達流暢,充滿對藝術的熱忱,使得即使是非專業人士也能被深深吸引。它不僅僅是一本藝術史書籍,更是一部關於材料科學與文化交流的編年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