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跟學者一道,尋訪心靈深處的鄉關,濂溪故裏說濂溪,著名學者王立新再上湖湘講堂,為您傾情講述:《理學開山周敦頤》。
內容簡介
《理學開山周敦頤》主要述說周敦頤的人生經曆,至於他的重要思想以及其在儒學發展史中的地位和影響也有約略交代。在述說周敦頤人生的過程中,著重突齣他的為官、為學和從教以及個人人生境界等特點,盡量結閤現代生活,闡發現代意義,寄望對今天教育的整體狀況和教育具體方法的改善,還有世俗人心的改浩等有所裨希。
作者簡介
王立新,教授,男,黑龍江省青岡縣人,1962年齣生在科爾沁東草原上的吉林省通榆縣。1986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哲學係,先後供職東北林業大學社會科學係、湘潭大學哲學與曆史文化學院,現任教於深圳大學文學院。主講《論語》與人生、《資治通鑒》選講、《三國演義》賞析、《世說新語》賞鑒、中國文化概論、中國哲學史、宋明理學研究、明清之際思想等課程。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講 周敦頤何以可能——宋代的政治目標和社會風尚
一、一本小書改變曆史
二、現實事功與人心風俗
三、不得殺士大夫與上書言事人
四、宋人與唐人不同的讀書心態
五、道理最大和任宰相當用讀書人
第二講 周敦頤早年三件事
一、周母改嫁的是是非非
二、神秘的月岩洞
三、潔淨的濂溪河
第三講 周敦頤的從政生涯
一、斷案高手周主簿
二、為民請命周參軍
三、縣令的俠義肝腸
四、昏死纔知知縣好
五、判官被誣為小人
六、再見王安石
七、不是冤傢不聚頭
(一)化敵為灰
(二)趙擰其人
(三)一場大火
八、笨拙的知州
(一)一首絕情詩
(二)拙人與《拙賦》
九、提點廣東刑獄
(一)呂公著的推薦
(二)平息端硯風波
十、休緻廬山腳下
第四講 周敦頤是怎樣走嚮聖壇的
一、周敦頤的思想
(一)《太極圖》和《太極圖說》
(二)《通書》
(三)《太極圖說》與《通書》的關係
二、周敦頤成為道學宗主的時代條件
三、周敦頤成為道學宗主的實際過程
(一)理學傢們對周敦頤宗師身份的確認
(二)理學傢為周敦頤請求謚封,周敦頤成為宋代新聖人
第五講 少見的育人高手
一、兩個非凡的學生
二、周敦頤教瞭二程什麼
(一)從萬物的生機中體察天地的“氣象”
(二)一個“誠”字蘊含大學問
(三)孔顔樂處
第六講 周敦頤思想的現代啓示
一、人生的理想和境界
二、為官的目標和態度
三、教育的目的與方法
附錄一 今夜,我想和你喝酒——柳理緻王立新先生
附錄二 七月真相未明,寫稿沒心情——編導餘學用的話語
附錄三 送給爽人一個爽——王立新復製片人柳理
後記
精彩書摘
著名的“太祖誓碑”上麵最主要的內容,就是“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有很多學者齣於求實的精神,拼命考證“太祖誓碑”是否真實存在,但是證物,也就是刻有太祖“不得殺士大夫與上書言事人”的石碑,早已在金兵攻占北宋都城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的時候丟失瞭,到現在也沒有找到。其實這個石碑是否能夠找到,或者是否真實存在,已經無關緊要瞭。關乎緊要的,是石碑上的誓詞,而且宋、明兩代文人都有相關的記述。石碑找不到不要緊,石碑上的話語卻被記住並流傳下來,豐碑早已矗立在人心之中。難道還有比人心中的豐碑傳誦更加久遠的石碑嗎?
石碑上的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從文字的角度,似乎已不必說明,因為沒有人看不懂這句話。但是這裏所要進一步申說的,是石碑上話語的曆史性意義。
王船山先生說:“自太祖勒不殺士大夫之誓以詔子孫,終宋之世,文人無歐JJ之闢。”說自從宋太祖定下不得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人的鐵令,並以詔令的方式嚴敕後世子孫,一直到宋代滅亡,幾乎沒有真正的讀書人被殺的事情發生。船山先生認為這是一種以寬大的胸懷培養讀書人正氣的優異的政治方略。而這種“以寬大養士人之正氣”的做法,原本齣自“貴士”的初衷,也就是齣於真正尊重知識分子的心態。
不得殺士大夫,就是尊重知識分子,就是真正的尊重知識分子。一個真正尊重知識分子的時代,纔會産生真正的大師。這裏所說的尊重,是真正的尊重,而不是口號,更不是炫人耳目的說辭。
什麼叫真正尊重?就是尊重知識分子的人格,尊重知識分子的理想和信念,尊重知識分子的做法,哪怕是很怪異的做法。使知識分子真正擁有獨立的尊嚴,獨立的立場,獨立的品格。而不是告訴他們聽話,隻會聽話的不是知識分子。不聽話,是知識分子最重要的特徵之一。隻有不以“好好聽話”為直接目的,而以“建立獨立不倚的人格”為終極目標的教育,纔是真正的教育,與此相反的就不是教育,而隻能叫做奴役。
隻有在知識分子朝嚮理想道路前進的途程中,不必受到來自政治的和經濟等的更多不必要的妨害,纔能培養他們堅持理想的獨立個性,纔能造就他們為維護正義而勇於獻身的精神。他們纔會自覺地去承繼中國曆史文化的優良傳統,纔會果敢地接續中國文化的智慧和生命,纔會主動承擔社會的責任,纔會真正為朝廷效命、匡扶正義、關愛蒼生,纔能激發他們內心中對曆史文化、對國傢民族、對社會、對生民的由衷的熱愛之情,纔能使他們把生命中全部能量釋放並發揮齣來。隻有這樣,他們纔能成為社會生活的真正嚮標,社會風氣纔能因為他們的倡導而變好,人心纔能嚮善,社會纔有生氣,纔有正氣,纔有嚮心力和凝聚力。隻有這樣,國傢、民族纔會有真正的希望。
……
前言/序言
《理學開山周敦頤》一書,旨在深入探究北宋理學集大成者周敦頤的思想世界,描繪其在中國哲學史上不可磨滅的地位。本書並非簡單羅列周敦頤的生平事跡,而是著力於分析其思想的淵源、發展脈絡及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思想的源頭與早期探索 周敦頤,字茂叔,世稱濂溪先生,其思想深受中國古代傳統哲學,特彆是道傢與儒傢思想的影響。本書將首先梳理周敦頤所處的時代背景,即北宋時期,一個思想活躍、學術爭鳴的時代。這一時期,儒學在經曆唐末五代的低榖後,開始復興,而道傢思想也因其對自然、宇宙的獨特闡釋,對士人産生瞭潛移默化的影響。 本書將詳細闡述周敦頤如何從這些傳統中汲取養分,並通過獨到的思考,將其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獨特的哲學體係。例如,書中將分析《太極圖說》的創作背景,指齣其受到道傢“無極生太極”思想的影響,但又超越瞭單純的道傢玄談,賦予瞭其深刻的儒傢倫理和社會關懷。周敦頤並非簡單地重復前人,而是以其特有的洞察力,將抽象的宇宙生成論與具體的君臣父子倫理聯係起來,為理學的本體論奠定瞭基礎。 《太極圖說》與《通書》:理學的奠基之作 《太極圖說》是周敦頤哲學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國哲學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著作。本書將對《太極圖說》進行逐字逐句的深入解讀,闡釋其宇宙論、本體論、人生論等核心概念。 宇宙論與本體論: 書中將重點分析“無極而太極”的哲學命題,揭示周敦頤如何通過這一概念,將宇宙的起源、演化及其根本動力進行瞭哲學闡釋。我們將探討“太極”作為天地萬物的本源,其如何通過陰陽五行而生生不息,形成萬物。本書將力求呈現周敦頤哲學中那份對宇宙運行規律的深刻洞察,以及他試圖構建一個統一而和諧的宇宙觀的努力。 人生論與道德修養: 《太極圖說》並非僅僅停留在對宇宙的宏觀把握,它更重要的是指嚮個體的人生和社會。本書將重點分析周敦頤提齣的“誠”作為人生道德修養的根本。我們將探討“誠”在周敦頤哲學中的多重含義,它既是事物得以真實存在的本體,也是個體安身立命的道德準則。書中將深入解析周敦頤關於“人者,天地之心也”的觀點,闡釋其如何將人的主體性和道德責任置於宇宙本體之中,強調個體在道德修養過程中應如何體悟天地之道,實現自身的價值。 《通書》是周敦頤另一部重要著作,它在《太極圖說》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瞭其人生哲學與道德實踐。本書將對《通書》中的重要篇章,如“誠”“仁”“道”“愚”“聖”等進行細緻的分析。 “誠”的深化與實踐: 書中將深入探討周敦頤如何將“誠”的概念從本體論延伸到實踐論,強調個體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踐行“誠”,達到“緻中和”的境界。我們將分析其關於“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的論述,揭示其對個體內心世界的深刻洞察,以及如何通過內省和實踐,達到心物閤一的道德境界。 “仁”的內涵與擴展: 周敦頤對“仁”的理解,既繼承瞭孔孟的傳統,又有所發展。本書將分析其如何將“仁”與“天道”、“人心”緊密聯係起來,闡釋“仁”作為一種普遍的生命關懷和道德原則,如何在個體的道德實踐中體現。我們將探討周敦頤如何通過強調“愛人”,將儒傢的仁愛精神推嚮一個更廣闊的哲學層麵。 對“愚”與“聖”的辨析: 《通書》中對“愚”與“聖”的辨析,揭示瞭周敦頤對人生智慧的追求。本書將分析其如何通過揭示“愚”的根源在於“好同而惡異”,以及“聖”的根本在於“好異而惡同”,來闡釋個體如何超越狹隘的認知,追求更廣闊的智慧。 對後世的深遠影響:理學的開山與發展 周敦頤被譽為“宋明理學之父”,他的思想為北宋及後世的理學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本書將詳細闡述周敦頤思想對後世理學傢的影響。 對二程(程顥、程頤)的影響: 周敦頤的思想直接影響瞭程顥和程頤兄弟,他們繼承並發展瞭周敦頤的哲學思想,最終形成瞭完整的理學體係。本書將分析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和《通書》如何成為二程理學的濫觴,以及二程在本體論、認識論、道德論等方麵對周敦頤思想的繼承與創新。我們將深入探究程氏兄弟如何將周敦頤的“太極”概念發展為“理”,以及如何將“誠”的觀念具體化為“格物緻知”,從而構建瞭更為係統的理學框架。 對硃熹理學的影響: 作為中國哲學史上的集大成者,硃熹的理學思想深受周敦頤的影響。本書將重點分析硃熹如何通過“理氣”說來闡釋“太極”,以及如何將周敦頤的“誠”的觀念與“格物緻知”相結閤,構建其龐大的哲學體係。我們將探討硃熹對周敦頤思想的解讀與闡發,以及他如何將周敦頤的開創性思想發揚光大,使其成為中國傳統哲學的主流。 對其他理學傢的影響: 除瞭二程和硃熹,周敦頤的思想也對張載、王陽明等其他理學傢産生瞭不同程度的影響。本書將簡要梳理周敦頤思想在不同時期、不同學派中的傳承與演變,展現其思想的廣度和深度。 結語:周敦頤的哲學遺産 本書最後將對周敦頤的哲學遺産進行總結,強調其思想在塑造中國人的宇宙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麵的重要作用。周敦頤的哲學,以其對宇宙生成、生命本源、道德修養的深刻洞察,為中國傳統哲學注入瞭新的活力。他的思想,至今仍能為我們理解中國文化、認識自身提供深刻的啓示。 本書的寫作風格將力求嚴謹而不失生動,學術性與可讀性並重。在引用古代文獻時,將力求準確,並輔以必要的注釋和解讀,以便讀者更好地理解周敦頤的思想。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富有洞察力的周敦頤思想解讀,幫助讀者理解這位“理學開山”在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不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