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文库(第2辑):美国能源法律政策与能源安全

经济法文库(第2辑):美国能源法律政策与能源安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庆寺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法
  • 能源法
  • 美国法律
  • 能源政策
  • 能源安全
  • 法律文库
  • 法规
  • 国际能源
  • 法学
  • 政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983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07516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8
字数:4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新世纪以来,各国能源竞争愈演愈烈,能源安全问题正在演变成为一场政治、安全、贸易、外交等措施在内的全方位博弈。美国能源安全战略的确立和实施不仅决定了美国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也深刻影响了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进程。笔者从能源立法与美国能源安全战略的角度,通过对美国能源安全利益和战略局部的分析,深入探讨了美国能源立法的制度设计和历史进程,重点研究了美国维护能源安全的重大法律政策与国际合作机制,以期对我国的能源安全战略规划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作者简介

赵庆寺,山东青州人,生于1974年12月。2003年获得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07年至2009年在华东政法大学从事经济法学博士后研究,现为政治理论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中美关系、现代外交等,近年来主要关注能源立法、能源战略、能源安全与能源外交。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能源安全与中美关系的博弈均衡》、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美国能源外交理念与制度创新》等,专著有《美国石油安全体系与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在《阿拉伯世界研究》、《史林》等期刊公开发表《国际能源外交的经验与启示》、《试论美国对外石油政策的形成(1941-1954)》、《试论中国能源国际战略的改革与调整》、《试论能源安全的特性与路径》、《国际合作与中国能源博弈》等多篇学术论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与述评
第三节 研究的视角与框架

第二章 世界能源安全的形势分析
第一节 世界能源安全的根本矛盾
第二节 世界能源安全的基本格局
第三节 世界能源安全的主要趋势

第三章 美国能源安全的利益诉求
第一节 美国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
第二节 美国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
第三节 美国能源安全的主要挑战

第四章 美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基本布局
第一节 美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美国确保能源安全的国内战略
第三节 美国确保能源安全的国际战略

第五章 美国能源立法的政治分析
第一节 美国能源立法的制度设计
第二节 美国能源立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美国能源立法的政治动因

第六章 美国能源立法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美国分散能源立法的历史
第二节 美国统一能源立法的发展
第三节 美国综合能源立法的趋势

第七章 美国能源安全立法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利益考量
第二节 气候变化与美国能源立法转向
第三节 奥巴马政府能源立法的新进展

第八章 美国能源安全监管体系
第一节 美国能源安全监管的模式与原则
第二节 美国能源产业国家安全审查制度

第九章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制度
第一节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战略作用

第十章 美国与国际能源安全合作机制
第一节 国际能源署与国际能源安全合作
第二节 美国与八国集团能源合作机制
第三节 美国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在国际上,能源是大国实现或巩固本国利益的工具,在某种意义上世界能源安全格局所反映的是国际政治的权力结构。国际能源格局中的权力关系不对称来自于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不对称。从世界能源生产、消费、进口和出口等方面的比重看,许多国家具有多重身份,对世界能源格局的影响错综复杂。美国、中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和加拿大身兼产油大国和消费大国的双重身份,其中美国和中国还是进口大国,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还是出口大国。日本、韩国、印度既是消费大国也是进口大国,伊朗、墨西哥、阿联酋和委内瑞拉既是生产大国也是出口大国。同样作为产油国,大部分产油国仅仅是世界工业分工体系中的原料产地,而能源资源丰富、军事实力强大的俄罗斯意图使能源成为提高国家地位的战略资源和工具,伊朗和委内瑞拉则不满足于现存的能源权力格局,试图挑战现有的能源秩序。同样作为消费国,中美两国在获取海外资源的能力和方式上迥然有别。过境运输国的政治稳定、外交趋向影响着能源供需的运输安全,潜在的过境运输国和两端的能源供需国围绕管道运输的走向、海上航线的安全展开了激烈竞争。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石油产业被称为“七姊妹”的七大跨国公司所垄断,它们是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公司(BP)、壳牌、雪佛龙、德士古和海湾公司。随着石油生产国的参股和国有化运动,“七姊妹”在产油国资源开发中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1998年世界原油价格大幅下跌,促使世界石油产业重组。1999年11月,销售额世界第一的埃克森公司与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美孚公司合并为埃克森美孚公司;2000年4月,位居世界第三的英国石油公司(BP)与美国海湾公司合并为新的BP;2001年10月,美国排名第二的雪佛龙公司和排名第三的德士古公司合并成立雪佛龙德士古公司。由此,世界七大公司强强联合,变为四大集团:埃克森美孚、BP、雪佛龙德士古公司、英荷壳牌石油集团。这些石油公司通过并购后的规模优势,不仅在中东、中亚和非洲扩大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而且还大举投资亚洲下游产业。国际大石油公司凭借着资源、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不但在过去的近百年中主导着国际能源市场的发展,而且近年来加快了进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步伐。由于这些跨国石油公司的垄断经营和对世界市场价格的控制,给他国石油安全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严重挤压了其他国家石油公司的牛存空间。
……

前言/序言



经济法文库(第2辑):美国能源法律政策与能源安全 (图书简介) 本卷是“经济法文库”的第二辑,聚焦于全球能源格局变动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领域——美国能源法律政策与能源安全。本辑深度剖析了二十一世纪以来,美国在能源领域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从传统的化石燃料主导地位,到日益强化的清洁能源转型目标,再到地缘政治冲突背景下的能源供应链韧性构建。本书旨在为研究者、政策制定者、法律从业者以及关注能源经济的商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具有前瞻性的法律与政策分析框架。 本书的结构设计充分体现了美国能源法律体系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我们首先从宏观层面审视了联邦政府在能源治理中的角色与权限分配,特别是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FERC)在跨州电力和天然气市场中的核心作用,以及能源部(DOE)在技术研发和战略储备方面的职能。这部分内容深入探讨了《联邦电力法》(Federal Power Act)等基石性法规的最新司法解释与政策导向,分析了管辖权冲突在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审批中引发的法律难题。 接下来的核心章节,集中探讨了能源转型与气候变化法律规制。美国在《巴黎协定》回归与国内“绿色新政”思潮的影响下,联邦层面及州层面的气候目标制定显著加速。本书详细梳理了《清洁电力计划》(Clean Power Plan)的演变及其在最高法院面临的法律挑战,并对比分析了不同行政命令下,对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并网、输配电投资的激励机制和监管框架。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对税收抵免(Tax Credits)在引导能源投资中的法律效力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例如《通胀削减法案》(IRA)所带来的全面影响及其合规要求。 在法律层面,本书着重分析了能源项目开发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程序。对于大型能源基础设施(如液化天然气出口终端、长输油气管道、海上风电场)的建设,涉及《国家环境政策法》(NEPA)下的环境审查义务、水域保护法案以及原住民权益保护等一系列复杂的跨部门审批流程。我们通过对近年来重大诉讼案例的研判,揭示了利益相关方在许可阶段如何利用法律工具来影响或阻碍项目推进,从而对能源供应的确定性产生的影响。 能源安全是本书的另一条主线。在全球能源市场日益互联互通的背景下,美国能源安全的概念已从传统的“供应充足”拓展至“供应链韧性”和“网络安全”。本书系统分析了出口管制、外国投资审查(特别是CFIUS对关键能源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审查)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作用。我们详细阐述了针对关键矿产、半导体及先进核燃料供应链的法律干预措施,以及如何通过行政命令加强对电网关键设备的网络安全防护标准。 此外,本书对石油、天然气及页岩气产业的法律规制进行了专门的梳理。这包括联邦土地和离岸区域的资源租赁、开采许可制度,以及管道运输的共同承运人责任认定。我们对比了不同州在油气开采中对水资源保护、地震风险管控的差异化立法实践,探讨了联邦政策如何影响传统能源产业的长期投资决策。 对于能源市场的竞争与反垄断问题,本书也进行了深入探讨。随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传统电力企业的市场地位受到挑战,新的市场参与者(如储能运营商、虚拟电厂)的进入引发了新的监管问题。本书分析了司法部(DOJ)和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在能源行业并购案中的审查重点,特别是如何界定电力批发市场的垄断行为。 最后,本书从比较法的视角,简要探讨了美国能源法律政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特别是对盟友和竞争对手在技术标准制定和市场规则设计上的借鉴或对立。通过对立法动向、行政裁决和重要判例的综合分析,本辑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当代美国能源治理复杂性的、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学术工具。本书内容不涉及其他任何特定主题的书籍,完全围绕美国能源法律政策的深度剖析展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关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史的视觉盛宴,它将读者带回到那个辉煌的时代,领略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斐尔等大师的杰作。本书不仅仅是作品的图录,更是对艺术作品背后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的深刻解读。作者通过对当时社会政治环境、宗教信仰、人文主义思潮的细致描绘,解释了为何艺术会在那个时期迎来爆发式的繁荣。书中对每一位重要艺术家的生平、创作理念以及代表作品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并深入分析了他们作品的构图、色彩、技法以及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在解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作者不仅仅关注其神秘的微笑,还探讨了当时肖像画的社会功能以及达芬奇在解剖学、透视法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如何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对于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如《大卫》,作者则详细分析了其肌肉线条的刻画、理想化的人体比例以及其中蕴含的英雄主义精神。本书的图片质量极高,对艺术细节的呈现令人赞叹,仿佛置身于佛罗伦萨的画廊之中。它是一本能够唤醒读者对艺术鉴赏能力的读物,也是了解西方文明重要篇章的绝佳入口。

评分

一本关于宏观经济学原理的书,从供需基本面出发,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并对不同经济周期下的政策干预进行了详尽的探讨。书中引用了大量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性理论,例如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如何引导资源配置,凯恩斯主义如何在衰退时期通过财政政策刺激需求,以及货币主义如何强调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作者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案例研究,展示了这些理论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的应用,并指出了不同理论流派之间的逻辑联系与辩证统一。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经济周期时,不仅仅停留在现象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导致周期波动的深层原因,包括技术创新、信贷扩张、资产泡沫以及全球化等复杂因素。书中对于如何识别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以及在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读完这本书,我对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能理解为何各国政府会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来应对挑战,以及这些政策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它是一本能够帮助读者建立扎实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入门佳作。

评分

这本书是一部关于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的学术专著,系统梳理了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到建构主义等主要国际关系学派的理论渊源、核心观点、演变历程以及它们对理解全球政治格局所发挥的作用。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入剖析了不同理论流派在解释国家行为、国际冲突与合作、全球治理等问题上的优势与局限。书中对现实主义理论的梳理尤为详尽,从古典现实主义对人性恶的关注,到新现实主义对无政府状态和国家安全困境的强调,再到进攻性现实主义和防御性现实主义的细微差别,都进行了清晰的阐述。同时,作者也对自由主义理论的发展,包括理想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等,进行了深入的介绍,特别是对国际组织、民主和平论、经济相互依存等概念的分析。建构主义的兴起及其对观念、身份、规范等非物质因素的关注,也被置于重要的位置。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国际关系复杂性的多维度视角,帮助读者超越单一的观察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国际政治的动态。对于希望深入了解国际关系研究前沿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

评分

这本书聚焦于古罗马共和国晚期的政治斗争和权力转型,通过对格拉古兄弟改革、马略改革、苏拉独裁以及最终凯撒崛起的历史脉络的梳理,深刻揭示了罗马政治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导致共和国衰落的深层原因。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对当时的社会阶级矛盾、军事改革、政治派系斗争以及公民权利的变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书中对于罗马军事制度的演变,特别是职业化军队的形成及其对政治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展示了军队如何逐渐成为干预政治的重要力量。同时,作者也关注了罗马法律体系的演变,以及贵族、平民之间的权力博弈如何塑造了共和国的政治结构。对格拉古兄弟改革的失败,作者认为其根源在于未能妥善处理土地分配问题和社会不公。而马略改革则开启了军队政治化的先河,为后来的独裁埋下了伏笔。苏拉的独裁和对政敌的血腥清洗,更是将共和国推向了崩溃的边缘。书中对凯撒的崛起,则将其置于这一系列政治动荡的大背景下,分析了他如何利用军事威望、政治手腕以及对民众的支持,最终打破了共和国的传统政治秩序。这是一部具有高度学术价值和引人入胜的读物,能够帮助读者深刻理解罗马共和国走向帝国的复杂过程。

评分

这是一本关于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性著作,它系统介绍了在理解人类思维过程时所需要掌握的各种研究工具和技术。书中详细阐述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何构建有效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如何控制无关变量、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被试群体。作者对不同的实验范式进行了深入的讲解,例如反应时实验、眼动追踪、脑电图(EE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并分析了它们在测量不同认知过程(如注意力、记忆、决策)时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本书还强调了统计分析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介绍了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工具来解释实验数据,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作者还探讨了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如知情同意、隐私保护等,并提供了相应的规范指导。此外,书中对理论建模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强调了理论在指导研究设计、解释研究结果以及预测新现象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于任何希望在认知心理学领域进行严谨学术研究的学者和学生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扎实的理论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