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法年刊(2014)

中国国际法年刊(20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国际法学会 著
图书标签:
  • 国际法
  • 中国国际法
  • 法学
  • 2014年刊
  • 学术期刊
  • 法律研究
  • 国际关系
  • 外交
  • 条约
  • 国际组织
  • 中国对外法律事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7774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396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17
字数:6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刊创办于1982年,是由外交部主管、中国国际法学会主办,每年出版一期。《年刊》开辟有论文、评论、特载、学术活动、文件资料等栏目,登载海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学界动态。

目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国际法的发展”国际研讨会专栏
遵循五项原则携手构建命运共同体
——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0周年国际法
研讨会上的讲话刘振民/
不断丰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时代内涵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际研讨会上的致辞李适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利益观”:兼顾国家与国际社会的
利益马新民/
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及其在当代国际法实践中的
适用张乃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继往开来的国际法基本原则柳华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中国—东盟关系上的传播与
发展王玫黎/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新亚洲安全观杨署东/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最低限度世界秩序牟文富/
浅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新中国领事保护的
作用许育红/
纪念专栏
程晓霞教授国际法学术思想点滴余民才/
论文
声明接受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的问题研究凌岩/
比较视野下的中国与人权条约龚刃韧/
多边主义或去多边主义?
——从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基金
再看国际金融监管孔庆江/
被遗忘的话语
——20世纪初期中国学者眼中的中国古代
国际法禾木/
澳门基本法对外事务规范及其实施研究许昌/
简析克里米亚公投的国际法问题包毅楠/
论安理会在国际刑事法院管辖侵略罪中的作用
——兼论国际刑事法院与安理会的关系薛茹/
论马顿斯条款的强行法性质晁译/
论国家豁免对强行法所禁止行为的适用邱雨桐/
述评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附件七仲裁法庭的
程序规则
——基于目前可获样本的比较研究高健军/
英国引渡特别安排的法律与实践研究高秀东/
制定防止与惩治危害人类罪公约
——必要性和潜在挑战初探宋天英/
论外空软法的发展和功用商震/
试论国际社会对非常规移民的治理刘国福/
书评
国际社会如何审判和惩罚最残暴罪行
——评论文集《国际刑法的历史起源》
(第一卷和第二卷)吴晓丹/
活动与动态
中国国际法学会2014年工作综述张爱宁/
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第66届会议情况李鹏宇/
2014年国际法院司法工作新进展王佳/
国际刑事司法机关2014年综述赵博景辰/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第13届缔约国
大会申钦民纪小雪/
国际海洋法法庭2014年审理案件的新进展密晨曦/
国际海底管理局2014年工作进展综述张丹/
气候变化利马会议成果综述高风/
文件资料
习近平主席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
世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菲律宾共和国所提南海仲裁案
管辖权问题的立场文件
外交部条法司徐宏司长谈中国政府就菲律宾所提南海仲裁案
发表管辖权问题立场文件
澳门回归十五周年对外法律事务研讨会在澳举行
外交部刘振民副部长在澳门回归15周年对外法律事务
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外交部刘振民副部长在中美执法合作联合联络小组
第十二次会议上的致辞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王民大使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缔约国会议纪念《公约》生效20周年特别会议上的发言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王民大使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缔约国会议上就秘书长报告所作的发言
中国常驻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在管理局第20届会议大会上
的发言
中国代表在《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第七次
缔约方会议上的发言
中国代表在《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第六届缔约方大会一般性
发言
中国代表、外交部条法司司长徐宏在第69届联大六委关于
“国际法委员会第66届会议工作报告”议题的发言(一)
中国代表、外交部条法司司长徐宏在第69届联大六委关于
“国际法委员会第66届会议工作报告”议题的发言(二)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刘结一大使在第69届联大关于“海洋和
海洋法”议题的发言
中国代表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利马会议德班平台高级别对话
会上的发言
中国代表、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副司长马新民在《罗马规约》
第13届缔约国大会上的发言

前言/序言


国际法学前沿:当代国际法发展动态与中国立场研析(2015-2020) 本书导言:全球治理重塑下的国际法新视野 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大国竞争加剧,非传统安全威胁(如网络空间安全、气候变化、大规模流行病)日益凸显,对既有的国际法体系构成了深刻的挑战与重塑力量。国际法不再仅仅是国家间关系的规范框架,更成为全球治理体系能否有效运转的关键支柱。 本书聚焦于2015年至2020年间国际法领域最具争议性、发展最迅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我们旨在系统梳理这一时期国际法前沿动态,深入剖析新兴国际法规则的生成过程,并结合中国在国际法实践中的具体立场与贡献,提供一个多维度、高层次的学术观察。全书严格避免对特定年份(如2014年)已出版的年刊内容进行任何形式的重复或引用,而是专注于后继五年的学术积累与现实变革。 --- 第一编: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演变与冲突 第一章:主权原则的边界拓展与限制 本章着重探讨在“人权高于主权”理念持续发酵以及新型全球性挑战(如跨国恐怖主义、大规模人道危机)面前,传统国家主权原则在实践中如何被界定、被约束。 1.1 保护责任(R2P)的深化与实践困境: 分析R2P原则在叙利亚、也门等热点地区的实施效果,考察其在不同区域政治格局下引发的合法性争议。重点探讨了关于“何种干预构成合法R2P行动”的国际法理辩论,以及国家层面将R2P概念纳入国内法律框架的尝试。 1.2 网络空间主权的建构: 鉴于网络攻击的常态化,本节详细考察各国关于“网络领土”的界定,以及国际法(特别是《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四款)是否能直接适用于网络空间中“武力使用”的认定标准。对比分析了GGE和OEWG在网络空间负责任国家行为规范方面的不同路径与核心争议点。 1.3 环境主权与气候正义的交织: 探讨在《巴黎协定》框架下,国家对本国资源的环境管辖权如何受到国际气候治理义务的制约。引入“代际公平”的概念,分析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在国际法层面的理论基础与适用难度。 第二章:国际法渊源的多元化与规范竞争 本章关注国际法形成机制的复杂性,尤其是在国际组织和区域性法律体系影响力增强的背景下,传统条约、习惯国际法之外的新规范来源。 2.1 国际组织决议的法律约束力: 深入研究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特别是第2231号等复杂制裁决议)的法律效力边界,以及国际法院和国际仲裁庭在解释这些决议时所采取的倾向性。 2.2 区域性法律体系的“溢出效应”: 以欧盟、非盟在特定法律领域(如数据保护、投资争端解决)形成的区域性规则为例,分析其如何反向影响和塑造全球性的国际法规则,并考察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如何处理与不同区域法律体系的对接问题。 2.3 习惯国际法在特定领域的重塑: 考察在深海、太空等“共同人类财产”领域,新兴国家和现有强权在规范形成上的分歧如何导致特定习惯规则的停滞或分化。 --- 第二编:国际法律制度的关键领域发展 第三章:国际人权法:实践的深化与政治化倾向 本章审视了自2015年以来,人权话语权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态势,以及对人权保障机制有效性的深刻反思。 3.1 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ESCR)的司法能动性: 收集和分析了多个国家司法机关在执行ESCR方面的最新判例,特别是在住房权、健康权方面,探讨了这些权利的“可诉性”门槛是否有所降低,以及这如何影响了国家在履行国际人权公约时的义务程度。 3.2 针对特定群体的保护新趋势: 重点分析了针对人工智能(AI)偏见、人脸识别技术对隐私权和结社自由的潜在侵害,以及国际人权机构如何试图将这些新兴技术纳入现有法律框架进行规制。 3.3 人权监督机制的有效性危机: 探讨了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机制在应对大规模暴行(如缅甸罗兴亚危机)时所暴露出的政治僵局,以及对“选择性关注”的批评如何削弱了人权机制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第四章:国际经济法与投资争端解决(ISDS)的重大改革 本章聚焦于对传统国际投资法体系的深刻反思及其引发的变革浪潮。 4.1 ISDS体系的改革呼声与多边方案: 详细梳理了《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中的投资条款改革,以及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关于设立多边投资法院(MPIC)的谈判进程,分析了“国家利益豁免”和“透明度”如何被引入传统争端解决机制。 4.2 投资协定中的环境与劳工条款的强制执行力: 研究了高标准投资协定(如中欧BIT)如何尝试将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纳入强制性义务,以及如何解决这些义务在仲裁庭中的可执行性问题。 4.3 知识产权保护的全球再平衡: 讨论了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关于药品专利强制许可制度在TRIPS协定框架下的争议,以及发展中国家对知识产权壁垒的强烈诉求,如何影响了国际贸易与公共卫生政策的平衡。 --- 第三编:国际刑法与责任的延伸 第五章:国际犯罪的管辖权挑战与国内适用 本章分析了国际刑事司法实践的地域限制与管辖权争议,以及国家在落实“不逃避惩罚原则”中面临的实际困难。 5.1 普遍管辖权在实际操作中的退潮与回归: 考察了某些国家在使用普遍管辖权逮捕和引渡涉嫌种族灭绝、战争罪嫌犯时所遭遇的外交抵制,以及国内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对证据标准的严格要求。 5.2 国际刑事法院(ICC)的司法困境: 重点分析了2018年以来,ICC在非成员国(如阿富汗、巴勒斯坦问题)管辖权上的争议,以及主要大国对其调查行动的公开反对态度对该机构信誉的影响。 5.3 新兴犯罪形态的刑法化尝试: 研究国际法学界对“环境灭绝罪”(Ecocide)的界定和纳入国际刑法的推动,以及其面临的主要法律障碍。 第六章:国家责任与群体责任的界限 本章探讨了国家在实施复杂、多层次国际不法行为时,责任归属的认定难度。 6.1 代理行为与国家控制: 深入分析了国家如何利用非国家行为体(如私人安保公司、被资助的非政府组织)实施跨境行为,以及国际法院如何认定这种“有效控制”或“整体控制”的标准。 6.2 共同侵权行为中的责任分担: 考察在涉及多个国家共同实施违反国际法行为(例如,在非法军事干预中,各国提供后勤支持)时,如何适用国际法中关于共同责任的规则。 --- 结语:面向未来的国际法实践 本书的分析表明,当代国际法正处于一个充满张力的过渡期。一方面,全球性挑战要求更强的国际合作和更高水平的规范统一;另一方面,民族国家主权意识的回归和地缘政治的紧张,使得国际规则的执行面临严峻的合法性与可行性考验。未来的国际法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于在维护既有国际秩序基石的同时,能否灵活、有效地吸纳新兴技术、新兴社会诉求所带来的规范创新。本书希望为关注这一复杂进程的法学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扎实的分析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国际法年刊(2014)》的出版,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我国在国际法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实践成就。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国际法发展的法律工作者,我一直将该年刊视为年度必读的学术盛宴。2014年的这期,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主权豁免的几篇探讨。在当前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国家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主权豁免的界限和适用范围一直是国际法上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年刊中几位学者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剖析了这一问题,有的侧重于理论层面的梳理,回顾了主权豁免理论的发展演变,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相关判例进行了深入分析;有的则聚焦于具体案件,对近年来我国法院在处理涉及外国国家或其财产的案件时如何适用和解释主权豁免原则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并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这些文章不仅展现了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扎实功底,也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此外,关于国际经济法与国内法的衔接问题,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随着中国深度参与国际贸易体系,如何在实践中有效协调和适用国内法与国际规则,避免出现冲突和真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年刊中对此的探讨,深入剖析了我国在履行WTO承诺、处理贸易争端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并结合相关案例,提出了我国在完善国内立法、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方面的具体建议,这对于我理解和应对实际工作中的诸多难题,具有极强的启发意义。

评分

初次翻阅《中国国际法年刊(2014)》,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关于国际海洋法部分的多篇深度解析。一直以来,海洋权益的争端以及相关的法律规范,都是影响地区乃至全球稳定格局的重要因素。这本年刊中的相关文章,从多个视角切入,为我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洞见。其中一篇关于南海岛礁主权归属和相关法律问题的文章,更是让我反复阅读。文章作者不仅回顾了历史上的相关条约和国际法原则,还详细分析了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和主张,并结合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对相关的法律争议点进行了细致的辨析。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详实的论证,让我对复杂的地缘政治问题有了更清晰的法律认知。此外,关于海洋环境保护的讨论也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几位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海洋污染的成因、责任承担以及国际合作机制的完善。例如,有文章专门分析了船舶污染对海洋生态造成的长期影响,以及各国在预防和应对这类污染事件时所面临的法律挑战。这让我意识到,在追求海洋开发的同时,如何有效保护脆弱的海洋环境,以及如何构建更加有效的国际法律框架,是当前国际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这期年刊对于关注国际海洋法,特别是中国在其中的角色与实践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评分

对于《中国国际法年刊(2014)》,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其中关于国际人权法部分的内容。作为一名社会学研究者,我对国家如何保障公民的各项权利,以及这些权利在国际层面是如何被规范和促进的,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2014年的这期年刊,收录了几篇关于中国人权保障新进展的专题文章,详细阐述了我国在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以及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其中一篇关于环境权保障的文章,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梳理了我国在环境保护立法方面的最新进展,还结合了环境污染引发的国际纠纷案例,探讨了国家在跨界环境损害赔偿责任方面的立场和实践。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其在国内和国际层面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另一篇关于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的文章,则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我国在保障少数民族文化、语言、宗教信仰自由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并与国际人权公约的规定进行了对比。这种细致的梳理和分析,让我对我国人权保障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期年刊在国际人权法领域的呈现,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体现了中国在全球人权治理中日益增长的积极作用和责任担当。

评分

这次阅读《中国国际法年刊(2014)》的经历,让我对国际公法领域,特别是国家责任和国际法在国内的适用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作为一名法学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前沿的国际法理论与中国的法治实践相结合,而这本年刊恰好提供了绝佳的范例。其中关于国家责任的讨论,涵盖了国家行为的归因、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以及责任形式等多个层面。几位学者通过对国际法院判例和国家实践的梳理,对国家责任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并结合中国在一些国际事件中的立场,分析了中国在国家责任承担方面的原则和实践。这有助于我构建更系统、更清晰的国际法教学体系。此外,关于国际法在国内法中的适用问题,也是我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难点。年刊中有多篇文章探讨了国际条约在国内的生效、解释和适用问题,以及国际习惯法在国内司法实践中的参考价值。这些文章通过分析最高人民法院的若干指导性案例,详细阐述了中国法院在处理涉及国际法案件时,是如何理解和适用国际法的。这不仅为我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素材,也让我对中国法治建设与国际法接轨的进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年刊在国际公法部分的深度和广度,无疑使其成为每一位致力于国际法研究和实践的学者、法律工作者以及相关领域专业人士的必读之选。

评分

《中国国际法年刊(2014)》中关于国际投资法的部分,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在跨国企业从事法律事务的专业人士,我对投资保护协定、国际仲裁以及如何更好地吸引外资、保护国内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等问题,有着持续的关注。这期年刊中的几篇研究,恰恰触及了我工作中最核心的痛点。其中一篇关于投资保护协定下的争端解决机制的分析,尤为引人入胜。文章深入剖析了近年来国际投资仲裁案件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作为被诉方或申请方在这些案件中所面临的挑战。作者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解读,揭示了投资保护协定中的一些模糊地带,以及如何通过更加完善的国内立法和更具策略性的应对,来维护国家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这对于我如何在高风险的国际投资环境中进行风险评估和合规管理,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思路。此外,关于中国对外投资的法律风险防范,也是我非常重视的内容。有文章详细探讨了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障碍,例如东道国的投资审查、知识产权保护、反垄断调查等,并就如何规避这些风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这份年刊不仅是学术研究的瑰宝,更是一本面向实践的宝贵指南,对于所有关注国际投资领域的人士都极具参考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