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文庫(第2輯):美國能源法律政策與能源安全

經濟法文庫(第2輯):美國能源法律政策與能源安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趙慶寺 著
圖書標籤:
  • 經濟法
  • 能源法
  • 美國法律
  • 能源政策
  • 能源安全
  • 法律文庫
  • 法規
  • 國際能源
  • 法學
  • 政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198346
版次:1
商品編碼:1107516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38
字數:41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新世紀以來,各國能源競爭愈演愈烈,能源安全問題正在演變成為一場政治、安全、貿易、外交等措施在內的全方位博弈。美國能源安全戰略的確立和實施不僅決定瞭美國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實力,也深刻影響瞭世界經濟與政治的進程。筆者從能源立法與美國能源安全戰略的角度,通過對美國能源安全利益和戰略局部的分析,深入探討瞭美國能源立法的製度設計和曆史進程,重點研究瞭美國維護能源安全的重大法律政策與國際閤作機製,以期對我國的能源安全戰略規劃提供有價值的啓示。

作者簡介

趙慶寺,山東青州人,生於1974年12月。2003年獲得復旦大學曆史學博士學位,2007年至2009年在華東政法大學從事經濟法學博士後研究,現為政治理論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國際政治、中美關係、現代外交等,近年來主要關注能源立法、能源戰略、能源安全與能源外交。先後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能源安全與中美關係的博弈均衡》、上海市教委科研創新項目《美國能源外交理念與製度創新》等,專著有《美國石油安全體係與外交》(上海人民齣版社),在《阿拉伯世界研究》、《史林》等期刊公開發錶《國際能源外交的經驗與啓示》、《試論美國對外石油政策的形成(1941-1954)》、《試論中國能源國際戰略的改革與調整》、《試論能源安全的特性與路徑》、《國際閤作與中國能源博弈》等多篇學術論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齣與意義
第二節 研究的現狀與述評
第三節 研究的視角與框架

第二章 世界能源安全的形勢分析
第一節 世界能源安全的根本矛盾
第二節 世界能源安全的基本格局
第三節 世界能源安全的主要趨勢

第三章 美國能源安全的利益訴求
第一節 美國國傢利益與國傢安全
第二節 美國能源安全的戰略意義
第三節 美國能源安全的主要挑戰

第四章 美國能源安全戰略的基本布局
第一節 美國能源安全戰略的構成要素
第二節 美國確保能源安全的國內戰略
第三節 美國確保能源安全的國際戰略

第五章 美國能源立法的政治分析
第一節 美國能源立法的製度設計
第二節 美國能源立法的基本原則
第三節 美國能源立法的政治動因

第六章 美國能源立法的曆史進程
第一節 美國分散能源立法的曆史
第二節 美國統一能源立法的發展
第三節 美國綜閤能源立法的趨勢

第七章 美國能源安全立法的發展趨勢
第一節 美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利益考量
第二節 氣候變化與美國能源立法轉嚮
第三節 奧巴馬政府能源立法的新進展

第八章 美國能源安全監管體係
第一節 美國能源安全監管的模式與原則
第二節 美國能源産業國傢安全審查製度

第九章 美國戰略石油儲備製度
第一節 美國戰略石油儲備的曆史發展
第二節 美國戰略石油儲備的運行機製
第三節 美國戰略石油儲備的戰略作用

第十章 美國與國際能源安全閤作機製
第一節 國際能源署與國際能源安全閤作
第二節 美國與八國集團能源閤作機製
第三節 美國與國際核不擴散機製
結論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在國際上,能源是大國實現或鞏固本國利益的工具,在某種意義上世界能源安全格局所反映的是國際政治的權力結構。國際能源格局中的權力關係不對稱來自於能源生産和消費的不對稱。從世界能源生産、消費、進口和齣口等方麵的比重看,許多國傢具有多重身份,對世界能源格局的影響錯綜復雜。美國、中國、俄羅斯、沙特阿拉伯和加拿大身兼産油大國和消費大國的雙重身份,其中美國和中國還是進口大國,俄羅斯和沙特阿拉伯還是齣口大國。日本、韓國、印度既是消費大國也是進口大國,伊朗、墨西哥、阿聯酋和委內瑞拉既是生産大國也是齣口大國。同樣作為産油國,大部分産油國僅僅是世界工業分工體係中的原料産地,而能源資源豐富、軍事實力強大的俄羅斯意圖使能源成為提高國傢地位的戰略資源和工具,伊朗和委內瑞拉則不滿足於現存的能源權力格局,試圖挑戰現有的能源秩序。同樣作為消費國,中美兩國在獲取海外資源的能力和方式上迥然有彆。過境運輸國的政治穩定、外交趨嚮影響著能源供需的運輸安全,潛在的過境運輸國和兩端的能源供需國圍繞管道運輸的走嚮、海上航綫的安全展開瞭激烈競爭。
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很長一段時間裏,世界石油産業被稱為“七姊妹”的七大跨國公司所壟斷,它們是埃剋森、美孚、英國石油公司(BP)、殼牌、雪佛龍、德士古和海灣公司。隨著石油生産國的參股和國有化運動,“七姊妹”在産油國資源開發中的優勢地位不復存在。1998年世界原油價格大幅下跌,促使世界石油産業重組。1999年11月,銷售額世界第一的埃剋森公司與美國第二大石油公司美孚公司閤並為埃剋森美孚公司;2000年4月,位居世界第三的英國石油公司(BP)與美國海灣公司閤並為新的BP;2001年10月,美國排名第二的雪佛龍公司和排名第三的德士古公司閤並成立雪佛龍德士古公司。由此,世界七大公司強強聯閤,變為四大集團:埃剋森美孚、BP、雪佛龍德士古公司、英荷殼牌石油集團。這些石油公司通過並購後的規模優勢,不僅在中東、中亞和非洲擴大石油和天然氣的開采,而且還大舉投資亞洲下遊産業。國際大石油公司憑藉著資源、技術和管理等方麵的優勢,不但在過去的近百年中主導著國際能源市場的發展,而且近年來加快瞭進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步伐。由於這些跨國石油公司的壟斷經營和對世界市場價格的控製,給他國石油安全帶來瞭很大的不確定性,嚴重擠壓瞭其他國傢石油公司的牛存空間。
……

前言/序言



經濟法文庫(第2輯):美國能源法律政策與能源安全 (圖書簡介) 本捲是“經濟法文庫”的第二輯,聚焦於全球能源格局變動中至關重要的一個領域——美國能源法律政策與能源安全。本輯深度剖析瞭二十一世紀以來,美國在能源領域所經曆的深刻變革,從傳統的化石燃料主導地位,到日益強化的清潔能源轉型目標,再到地緣政治衝突背景下的能源供應鏈韌性構建。本書旨在為研究者、政策製定者、法律從業者以及關注能源經濟的商業人士,提供一個全麵、係統且具有前瞻性的法律與政策分析框架。 本書的結構設計充分體現瞭美國能源法律體係的復雜性和多層次性。我們首先從宏觀層麵審視瞭聯邦政府在能源治理中的角色與權限分配,特彆是聯邦能源監管委員會(FERC)在跨州電力和天然氣市場中的核心作用,以及能源部(DOE)在技術研發和戰略儲備方麵的職能。這部分內容深入探討瞭《聯邦電力法》(Federal Power Act)等基石性法規的最新司法解釋與政策導嚮,分析瞭管轄權衝突在能源基礎設施項目審批中引發的法律難題。 接下來的核心章節,集中探討瞭能源轉型與氣候變化法律規製。美國在《巴黎協定》迴歸與國內“綠色新政”思潮的影響下,聯邦層麵及州層麵的氣候目標製定顯著加速。本書詳細梳理瞭《清潔電力計劃》(Clean Power Plan)的演變及其在最高法院麵臨的法律挑戰,並對比分析瞭不同行政命令下,對可再生能源(風能、太陽能、地熱能)並網、輸配電投資的激勵機製和監管框架。特彆值得關注的是,我們對稅收抵免(Tax Credits)在引導能源投資中的法律效力進行瞭細緻的解讀,例如《通脹削減法案》(IRA)所帶來的全麵影響及其閤規要求。 在法律層麵,本書著重分析瞭能源項目開發與環境影響評價的法律程序。對於大型能源基礎設施(如液化天然氣齣口終端、長輸油氣管道、海上風電場)的建設,涉及《國傢環境政策法》(NEPA)下的環境審查義務、水域保護法案以及原住民權益保護等一係列復雜的跨部門審批流程。我們通過對近年來重大訴訟案例的研判,揭示瞭利益相關方在許可階段如何利用法律工具來影響或阻礙項目推進,從而對能源供應的確定性産生的影響。 能源安全是本書的另一條主綫。在全球能源市場日益互聯互通的背景下,美國能源安全的概念已從傳統的“供應充足”拓展至“供應鏈韌性”和“網絡安全”。本書係統分析瞭齣口管製、外國投資審查(特彆是CFIUS對關鍵能源技術和基礎設施的審查)在維護國傢安全方麵的作用。我們詳細闡述瞭針對關鍵礦産、半導體及先進核燃料供應鏈的法律乾預措施,以及如何通過行政命令加強對電網關鍵設備的網絡安全防護標準。 此外,本書對石油、天然氣及頁岩氣産業的法律規製進行瞭專門的梳理。這包括聯邦土地和離岸區域的資源租賃、開采許可製度,以及管道運輸的共同承運人責任認定。我們對比瞭不同州在油氣開采中對水資源保護、地震風險管控的差異化立法實踐,探討瞭聯邦政策如何影響傳統能源産業的長期投資決策。 對於能源市場的競爭與反壟斷問題,本書也進行瞭深入探討。隨著能源結構的調整,傳統電力企業的市場地位受到挑戰,新的市場參與者(如儲能運營商、虛擬電廠)的進入引發瞭新的監管問題。本書分析瞭司法部(DOJ)和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在能源行業並購案中的審查重點,特彆是如何界定電力批發市場的壟斷行為。 最後,本書從比較法的視角,簡要探討瞭美國能源法律政策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特彆是對盟友和競爭對手在技術標準製定和市場規則設計上的藉鑒或對立。通過對立法動嚮、行政裁決和重要判例的綜閤分析,本輯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當代美國能源治理復雜性的、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學術工具。本書內容不涉及其他任何特定主題的書籍,完全圍繞美國能源法律政策的深度剖析展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是一部關於國際關係理論發展史的學術專著,係統梳理瞭從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到建構主義等主要國際關係學派的理論淵源、核心觀點、演變曆程以及它們對理解全球政治格局所發揮的作用。作者以嚴謹的學術態度,深入剖析瞭不同理論流派在解釋國傢行為、國際衝突與閤作、全球治理等問題上的優勢與局限。書中對現實主義理論的梳理尤為詳盡,從古典現實主義對人性惡的關注,到新現實主義對無政府狀態和國傢安全睏境的強調,再到進攻性現實主義和防禦性現實主義的細微差彆,都進行瞭清晰的闡述。同時,作者也對自由主義理論的發展,包括理想主義、新自由製度主義等,進行瞭深入的介紹,特彆是對國際組織、民主和平論、經濟相互依存等概念的分析。建構主義的興起及其對觀念、身份、規範等非物質因素的關注,也被置於重要的位置。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理解國際關係復雜性的多維度視角,幫助讀者超越單一的觀察角度,更全麵地認識國際政治的動態。對於希望深入瞭解國際關係研究前沿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

評分

這是一本關於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史的視覺盛宴,它將讀者帶迴到那個輝煌的時代,領略米開朗琪羅、達芬奇、拉斐爾等大師的傑作。本書不僅僅是作品的圖錄,更是對藝術作品背後曆史、文化、社會背景的深刻解讀。作者通過對當時社會政治環境、宗教信仰、人文主義思潮的細緻描繪,解釋瞭為何藝術會在那個時期迎來爆發式的繁榮。書中對每一位重要藝術傢的生平、創作理念以及代錶作品進行瞭詳盡的介紹,並深入分析瞭他們作品的構圖、色彩、技法以及所傳達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在解讀達芬奇的《濛娜麗莎》時,作者不僅僅關注其神秘的微笑,還探討瞭當時肖像畫的社會功能以及達芬奇在解剖學、透視法等方麵的科學研究如何影響瞭他的藝術創作。對於米開朗琪羅的雕塑作品,如《大衛》,作者則詳細分析瞭其肌肉綫條的刻畫、理想化的人體比例以及其中蘊含的英雄主義精神。本書的圖片質量極高,對藝術細節的呈現令人贊嘆,仿佛置身於佛羅倫薩的畫廊之中。它是一本能夠喚醒讀者對藝術鑒賞能力的讀物,也是瞭解西方文明重要篇章的絕佳入口。

評分

這是一本關於認知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的理論性著作,它係統介紹瞭在理解人類思維過程時所需要掌握的各種研究工具和技術。書中詳細闡述瞭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包括如何構建有效的自變量和因變量、如何控製無關變量、以及如何選擇閤適的被試群體。作者對不同的實驗範式進行瞭深入的講解,例如反應時實驗、眼動追蹤、腦電圖(EE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並分析瞭它們在測量不同認知過程(如注意力、記憶、決策)時的適用性和局限性。本書還強調瞭統計分析在認知心理學研究中的重要性,介紹瞭描述性統計和推斷性統計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運用這些工具來解釋實驗數據,得齣有意義的結論。作者還探討瞭研究中的倫理問題,如知情同意、隱私保護等,並提供瞭相應的規範指導。此外,書中對理論建模的必要性進行瞭論述,強調瞭理論在指導研究設計、解釋研究結果以及預測新現象方麵的重要作用。對於任何希望在認知心理學領域進行嚴謹學術研究的學者和學生而言,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全麵而紮實的理論基礎。

評分

這本書聚焦於古羅馬共和國晚期的政治鬥爭和權力轉型,通過對格拉古兄弟改革、馬略改革、蘇拉獨裁以及最終凱撒崛起的曆史脈絡的梳理,深刻揭示瞭羅馬政治製度的內在矛盾和導緻共和國衰落的深層原因。作者運用瞭大量的曆史文獻和考古發現,對當時的社會階級矛盾、軍事改革、政治派係鬥爭以及公民權利的變化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分析。書中對於羅馬軍事製度的演變,特彆是職業化軍隊的形成及其對政治的影響,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展示瞭軍隊如何逐漸成為乾預政治的重要力量。同時,作者也關注瞭羅馬法律體係的演變,以及貴族、平民之間的權力博弈如何塑造瞭共和國的政治結構。對格拉古兄弟改革的失敗,作者認為其根源在於未能妥善處理土地分配問題和社會不公。而馬略改革則開啓瞭軍隊政治化的先河,為後來的獨裁埋下瞭伏筆。蘇拉的獨裁和對政敵的血腥清洗,更是將共和國推嚮瞭崩潰的邊緣。書中對凱撒的崛起,則將其置於這一係列政治動蕩的大背景下,分析瞭他如何利用軍事威望、政治手腕以及對民眾的支持,最終打破瞭共和國的傳統政治秩序。這是一部具有高度學術價值和引人入勝的讀物,能夠幫助讀者深刻理解羅馬共和國走嚮帝國的復雜過程。

評分

一本關於宏觀經濟學原理的書,從供需基本麵齣發,深入淺齣地剖析瞭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並對不同經濟周期下的政策乾預進行瞭詳盡的探討。書中引用瞭大量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代錶性理論,例如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如何引導資源配置,凱恩斯主義如何在衰退時期通過財政政策刺激需求,以及貨幣主義如何強調貨幣供應量對通貨膨脹的影響。作者通過一係列精心設計的案例研究,展示瞭這些理論在實際經濟活動中的應用,並指齣瞭不同理論流派之間的邏輯聯係與辯證統一。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經濟周期時,不僅僅停留在現象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導緻周期波動的深層原因,包括技術創新、信貸擴張、資産泡沫以及全球化等復雜因素。書中對於如何識彆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以及在不同階段製定相應的宏觀經濟政策,提供瞭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讀完這本書,我對經濟運行的內在邏輯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更能理解為何各國政府會采取不同的經濟政策來應對挑戰,以及這些政策可能帶來的潛在影響。它是一本能夠幫助讀者建立紮實經濟學知識體係的入門佳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