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法律文献汇编(共5册)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法律文献汇编(共5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冠梓 著
图书标签:
  • 少数民族
  • 传统法律
  • 法律文献
  • 中国法律
  • 民族法学
  • 历史法律
  • 民俗文化
  • 文化遗产
  • 法律史
  • 汇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4093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678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96
套装数量: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法律文献汇编(共5册)》收集整理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或近现代仍然存在的少数民族的各种法律文献。根据内容的不同,本书将这些法律文献资料分为法典法规篇、地方法规篇、乡规民约篇、习惯法篇,并附司法文书篇。本书内容宏富,许多资料弥足珍贵,对于法理学等法律科学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张冠梓,男,1966年8月生,山东省苍山县人,法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局长, 全国青联常委兼哲学社会科学届别组副主任委员、秘书长,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少数民族法制史、法律人类学与法律社会 学。主要科研成果有:《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作为法的文化与作为文化的法——南方山地民族传统法的演进》、《中国珍稀法 律典籍续编》(第九、第十册)、《多元与一体: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法律》、《哈佛看中国》(政治与历史、经济与社会、文化与学术三卷)、《法律人类学:名家 与名著》、《多向度的法:与当代法律人类学家对话》等。先后获北京大学“五四”青年科学论文一等奖、中国法律史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 研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第一届中国青年法律学术奖(法鼎奖)金奖、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第五届胡绳青年学术奖、第二届政府出版奖提名奖、第六 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等荣誉

前言/序言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法律文献汇编(共5册)》 图书简介 本书系一套系统汇编、梳理和研究中国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独立形成或受外来影响而演化出的传统法律文献的权威性、综合性著作。该书的范围集中于中国境内被国家法制体系之外,长期以来在特定族群内部维持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处理内部纠纷的各种习惯法、判例、成文法典以及口头传承的法律规范。 核心内容与特点 本套汇编共五卷,每一卷侧重于不同区域、不同法律体系或不同文体类型的文献集合与研究。其宗旨在于抢救、保护和系统展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各个族群独特的法文化遗产,为法制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及法律人类学研究提供第一手和最详尽的资料基础。 第一卷:西南边疆族群的习惯法典与判例 此卷主要收录了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贵州、四川部分地区,如彝族、苗族、壮族、基诺族等族群的法律文献。重点包括: 1. 彝文法典的整理与解读: 汇集了历史上著名的《土司条例》、《彝族法典》(如《毕摩经典》中的法律部分)的抄本影印件、手抄本摘录及现代文字转录。这些文献详尽规定了财产继承、婚姻家庭、土地使用权、部落联盟间的冲突解决机制,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与地权观念。 2. 苗族“律条”与“规约”: 收录了苗族内部依据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建立的村寨性规范,这些规范多以口头形式或简易文字(如部分地区使用的汉字音译或自造文字)记录。内容侧重于盗窃、债务偿还、名誉维护及祭祀秩序的维护。 3. 跨族群争端的处理文书: 收集了清代乃至民国时期,土司或地方政府受理的涉及不同西南少数民族间土地界限、水源分配、人员伤亡等重大争议的判决文书、和解协议及官方批复,反映了区域性的冲突解决模式。 第二卷:西北草原与高原的法制遗产 本卷聚焦于青藏高原及西北地区(如西藏、内蒙古、新疆部分地区)的法律文献,其特点是受到佛教、伊斯兰教法及游牧经济形态的深刻影响。 1. 藏族传统法典的系统化: 涵盖了《习惯法总则》、《物权法》、《刑法》等章节的藏文原典。重点展示了基于“十善八恶”思想和“十三法典”等核心原则的法律结构,分析其对契约精神和个人责任的界定。 2. 蒙古族“札撒”体系的文献: 梳理了成吉思汗“大札撒”在后世草原各部的演变与地方化文本。这部分内容集中于军事组织、牧群管理、游牧资源的共享与禁忌,以及对部落内部等级的维护。 3. 伊斯兰教法在特定族群中的融合: 针对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受伊斯兰教影响的群体,收录了当地法官(阿訇)处理民事纠纷时引用的教法判例、公证文书,以及与地方政府官府互动的法律文本,揭示了“教法”与“王法”的交互作用。 第三卷:东北与内陆山区的族群规范 此卷关注东北地区(满族、鄂伦春、赫哲、锡伯等)及中国中南部的山区(如瑶族、畲族)的法律实践。 1. 满族“律例”的形成与流变: 探讨了清代满洲八旗内部的特殊法律规范,以及这些规范在治理新纳入的汉族和蒙古族区域时所做的适应性调整,特别关注其对狩猎权、林地使用权的规定。 2. 山地族群的宗族与地域自治规范: 重点收录了瑶族、畲族中广泛存在的“家规”、“祖训”、“分家法”等内部文件。这些文献往往以族谱、石碑或木刻形式存在,其法律效力建立在对祖先权威的绝对服从之上,核心在于维护宗族利益和区域封闭性。 3. 口述法律传统的抢救性记录: 包含了对这些族群中“依俗办事的老人”、“地方贤达”所掌握的关于财产分割、婚姻解除、血债处理等传统判例的详细记录,是研究非成文法体系的关键依据。 第四卷:法律文献的文体研究与比较分析 本卷侧重于对前三卷所汇集的文献进行分类学、比较法学和语言学层面的深度研究与索引。 1. 文献的类型学划分: 建立了一套系统性的分类框架,将分散的法律文本划分为“官方颁布的成文法”、“宗教性法律解释”、“部落首领的裁决记录”、“民间自治章程”等多个类别,便于检索和对比。 2. 核心法律概念的跨文化比较: 选取“罪与罚”、“所有权与使用权”、“契约与誓约”等核心法律概念,对比不同族群在定义和执行这些概念时的异同,例如,对比藏族对“人身自由”的界定与西南族群对“劳役”的界定。 3. 法律术语的词源学考察: 对汇编中出现的关键性少数民族法律词汇进行溯源分析,揭示其受汉语、藏语、梵语等不同语言体系影响的历史痕迹,为理解法律观念的形成提供语言学支撑。 第五卷:清代官方法律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介入与影响 此卷聚焦于中央王朝的“治理之法”如何渗透、改造或压制少数民族的本土法律体系,是研究“法律整合”与“法律冲突”的关键卷宗。 1. “改土归流”前后的法律文书对照: 详细比对土司时期颁布的“法例”与改流后地方官府直接治理下新颁布的“律例”,分析法律权力转移的过程和体现的政策变化。 2. “理藩院”与地方衙门的司法档案: 汇集了清朝中央政府处理涉少数民族重大刑事案件、边界纠纷、叛乱镇压时形成的司法档案和上奏折,展示了国家暴力机器介入习惯法领域的操作手法。 3. 传统法律的现代转型与抗争: 探讨了在近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法律在面对近代国家法律(如《大清民律草案》)冲击时所采取的适应、抗拒或融合的策略,包括民间对不公判决的上诉记录和抗议性文件。 研究价值 本汇编不仅是法制史研究的基石,更是一部生动的社会史画卷。它以法律的视角,揭示了中国多民族社会长期以来如何自我管理、维护内部秩序、处理复杂关系的历史智慧和多元实践,对于深化民族关系研究、丰富中华法系的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法律文献汇编》实在是一部瑰宝!我一直对中国多样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渊源深感兴趣,而法律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和呈现方式更是迷人。当我第一次翻阅这套书时,就被其厚重感和内容的多样性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文献集,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在主流历史叙事中鲜有提及的民族,他们的社会组织、道德观念、纠纷解决机制,以及在漫长岁月中形成的独特法律智慧。 在阅读过程中,我尤其被那些看似古老却又充满人情味的规则所打动。比如,某些民族在处理邻里纠纷时,并非一味强调惩罚,而是更侧重于修复关系,促进和谐;又或者,对于土地和资源的分配,他们有着一套与自然紧密相连的约定,体现了对生态的敬畏。这些内容让我深刻反思,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丢失了某些宝贵的传统智慧?这套书提供的不仅是学术研究的珍贵史料,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引导我们重新审视“法”的本质,以及它如何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发挥作用。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细节有着强烈追求的读者,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法律的演变充满了好奇。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的目光都被主流的汉族法律所吸引。《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法律文献汇编》的出现,则像是一场及时雨,让我得以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领域。这套书的出现,填补了我对中国法律多元性认知上的巨大空白。 我惊叹于不同民族在形成自身法律体系时所展现出的创造力和智慧。有些文献中关于“集体责任”、“血亲复仇”的规定,虽然与现代法治理念有所不同,但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和族群关系的特点。同时,我也看到了许多闪耀着人文光辉的原则,例如在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矛盾纠纷时,强调的“情理法”结合,以及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这套书不仅仅是历史文献的堆砌,更是一部生动的中国社会史、文化史的教科书。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更需要深入其社会运作的肌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法律文献汇编》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深入肌理的视角。它让我明白,法律不仅仅是国家机器的工具,它更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繁衍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不同民族的法律体系,往往与其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比如,在以游牧为主的民族中,关于财产继承、草场分配的规定,显得尤为重要且细致;而在一些以农耕为主的民族中,则更侧重于土地的耕种、水源的利用以及与邻居的边界划分。这些细微之处,都透露出该民族对生存环境的深刻认知和智慧。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将这些分散在历史长河中的珍贵文献汇集一堂,让后人能够系统地了解和学习,这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些独特的法律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评分

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意外但极其令人满足的发现。起初,我只是对“少数民族”这个概念本身有点好奇,但当接触到这套《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法律文献汇编》后,才意识到这远不止是好奇那么简单。它所揭示的是一个更宏大、更细腻的社会图景。每一册都像是打开了一个独立的世界,里面有精妙的断案故事,有关于家族传承的规章,有与自然共生的契约,甚至还有关于神灵与祭祀的秩序。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些文献并非冰冷的法律条文,而是承载着鲜活的生活气息。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是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无论是经济上的往来,还是婚姻家庭的习俗,亦或是对侵权行为的追究,都深深烙印着该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阅读这些文献,我仿佛置身于古老的村落,亲耳聆听长者们的教诲,亲眼见证公正的裁决。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任何二手资料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坦白讲,我当初购入这套《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法律文献汇编》时,对具体内容并没有太高的期待,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广泛兴趣。然而,它所带来的惊喜却远超我的想象。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系统地呈现了中国广阔土地上,不同文化背景下孕育出的多元法律形态。我了解到,法律并非只有一种模式,它会随着地域、民族、信仰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象。 例如,某些文献中关于“萨满教”与法律的结合,让我看到了宗教信仰在维系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另一些文献则详细阐述了“氏族部落”内部的自治规则,体现了基层社会的自我管理能力。这些内容不仅拓展了我对法律概念的理解,也让我更加佩服那些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条件下,依然能够建立起稳定有序社会的先民们。这套书无疑为研究中国法律史、民族学、社会学等领域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