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執政文化是執政理論的一個新的研究論域。《中國共産黨執政文化建設研究》把執政文化放在社會政治文化生態中,上升到執政理論的高度去討論,對執政文化的基本範疇、重要命題、文化體係、與傳統治國文化和執政能力的關係作瞭理論闡述,試圖構建執政文化理論框架,並總結中國共産黨執政文化建設成就,提齣進一步加強執政文化建設的思路和建議。
研究成果對於建構執政文化理論,豐富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和執政理論,推進執政文化和執政能力建設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均有一定理論和實踐意義。
作者簡介
陳元中,男,教授,廣西民族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政治學一級學科帶頭人,碩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政治學學會理事、廣西國際共運史學會會長、廣西領導科學學會副會長、廣西科學社會主義學會副會長,廣西民族大學馬剋思主義理論研究基地副主任,南寜市簽約理論專傢。
長期從事政黨政治、執政文化、東盟政治的教學與研究。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社科規劃項目、廣西社科規劃項目等16項;齣版專著《共産黨執政導論》、《中西方政黨執政比較初探》;主編高等學校精品課程教材《東南亞政治製度》等;發錶理論文章120多篇,5項成果獲得省部級科研奬。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執政文化概述
第一節 執政文化的含義及其特徵
一、執政文化的含義
二、執政文化的基本特徵
第二節 執政文化的主要功能
一、整閤功能
二、塑造功能
三、導嚮功能
第三節 加強執政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有助於提高文化軟實力
二、有助於提高執政能力
第二章 執政文化與執政能力
第一節 執政文化與執政能力的關係
一、執政能力
二、執政文化是執政能力的重要源泉
三、加強執政文化建設,提高執政能力
第二節 剋服執政亞文化對執政能力的影響
一、執政亞文化現象及其對執政能力的危害
二、執政亞文化成因剖析
三、對執政亞文化進行清理轉化,優化執政能力建設的文化環境
第三章 中共執政文化的文化生態
第一節 政黨文化是執政文化的根本要素
一、政黨文化的含義
二、政黨文化是執政文化之本
第二節 政治文化是執政文化的重要基礎
一、執政文化與政治文化的區彆
二、政治文化是執政文化的重要基礎
第三節 傳統治國文化是中共執政文化的重要元素
一、傳統治國文化的傳承性奠定瞭中共執政文化的堅實基礎
二、傳統治國文化的民族性決定瞭中共執政文化的中國特色
三、傳統治國文化的普適性賦予瞭中共執政文化的豐富內涵
第四章 傳統治國思想文化
第一節 人性論——傳統治國思想文化的哲學基礎
一、性善論:儒傢治國文化的哲學依據
二、性惡論:法傢治國文化的哲學基礎
第二節 民本論——傳統治國思想文化的核心內容
一、重民思想
二、愛民思想
三、順民思想
四、富民思想
五、信民思想
第三節 和諧論——傳統治國思想文化的價值追求
一、和諧的價值目標
……
第五章 傳統治國製度文化
第六章 傳統治國文化的現代轉化與中共執政文化建設
第七章 中國共産黨執政思想文化建設
第八章 中國共産黨執政組織文化建設
第九章 中國共産黨執政製度文化建設
第十章 中國共産黨執政行為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集權文化阻滯民主。集權文化也就是集權製度文化,第五章已經作瞭比較全麵的分析,它是中央集權和君主操權及其官吏弄權的一套製度規範體係即實體性和程序性製度文化和人們對集權製度價值功能認同的態度及對製度規範自覺遵循的習慣。古代集權製度文化雖然富有並培育瞭整體為上的精神,但是,中央集權和君主操權的實質是把國傢公共權力最終集中於皇帝手中,而傢國同構的宗法政治又使權力集中於皇族天下的一傢之長,傢長製作風伴隨集權體製和製度而生,專製獨裁成為一種重要政治理念和基本行權方式,“在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封建專製主義一直居於主導地位”。從封建集權體製下的政治權力的歸屬和運行過程來看,它使權力私有化和專製化,民主政治缺乏生存土壤和生長空間,民眾失去政治權利和政治參與機會,加之儒傢文化對個體思想的禁錮,人們缺乏自主創新精神和責任感,正如曹德本教授所言:“專製主義的加強是對民主的否定,在專製主義思想影響下,使人們崇拜教條,迷信權威,唯命是從,安分守己,形成瞭缺乏責任感的消極影響。”集權文化的消極因素錶現為官民兩個方麵,至今仍有影響,如某些執政者以權謀私的惡習、個人獨裁的傢長製作風、唯上不唯下和搞特權的官僚習性,一些人的盲目崇拜和順從心態等都是古代集權文化或專製主義文化所帶來的結果,與黨的執政文化建設要求格格不入,嚴重地影響瞭黨內民主的建設和民主集中製的貫徹執行。
禮法文化影響法治。禮法文化在本課題論域內即禮法製度文化,它是中國古代形成的禮法製度體係及其先民們對禮法製度價值功能認同的心理傾嚮和對禮法規範遵循的態度和習慣。禮法製度強調等級規範,以禮製維護封建等級製社會秩序,在運用禮治過程中,使等級製觀念深深地紮根於人們的腦海中,在強力注入民主、平等要素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今天,仍然具有強烈的影響,等級製、官本位是主要錶現。
……
《重塑傢國:當代中國社會思潮變遷與文化建構》 引言 在滾滾嚮前的曆史長河中,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精神印記,每一個社會都孕育著蓬勃的思想脈動。當代中國,曆經風雲激蕩,社會結構深刻調整,經濟高速發展,對外交流日益頻繁,這一切都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國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文化認同。本書《重塑傢國:當代中國社會思潮變遷與文化建構》並非聚焦於某個特定政黨的組織發展或意識形態傳承,而是著眼於更為廣闊的社會層麵,深入探究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彆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思潮如何經曆復雜的演變,以及這種思潮變遷如何與更廣泛的文化建構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瞭當下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集體認同。 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理解中國社會的精神肌理。它試圖迴答一係列深刻的問題:在多元化信息湧入、市場經濟深入人心、全球化浪潮席捲的背景下,中國社會的思想觀念呈現齣怎樣的光譜?傳統的價值觀在現代語境下經曆瞭哪些重塑與挑戰?新興的社會群體和利益訴求如何影響著主流意識形態的生成?又是什麼樣的文化力量,在不斷地吸收、融閤、創新中,為當代中國社會的穩定發展和民族復興提供著精神支撐? 《重塑傢國》的研究視角是多維度的。它將社會思潮的變遷視為一個動態的、互動式的過程,既關注宏觀層麵的政策導嚮、意識形態宣傳,也深入微觀層麵的個體經驗、文化實踐。本書認為,思潮的演變並非單嚮灌輸,而是社會主體在時代浪潮中主動選擇、批判、吸收和創新的結果。同時,文化建構也並非一成不變的藍圖,而是在思潮湧動中不斷被重新定義、豐富和實踐的過程。傢國情懷,作為貫穿中國曆史的文化基因,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其內涵與外延也在經曆著深刻的再詮釋和再構建。 第一部分:時代浪潮下的思想圖景——社會思潮的演變軌跡 本部分將係統梳理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社會思潮經曆的幾次重要轉摺與發展。我們將剖析不同曆史時期,社會思潮的主流形態、主要議題、代錶性觀點以及它們之間的張力與融閤。 第一章:宏大敘事的轉型與多元思潮的湧現 我們將考察改革開放初期,思想解放的浪潮如何衝擊瞭舊有的單一話語體係,市場經濟的引入如何催生瞭新的價值追求,如效率、競爭、個體價值實現等。本章將分析技術進步、信息傳播方式的變革(如從廣播電視到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對思潮傳播方式和內容的影響,討論“啓濛主義”、“實用主義”、“民族主義”等不同思潮的興起與演變,以及它們在中國社會中的錶現形式。我們將關注知識分子的角色變化,以及大眾媒介在塑造公眾認知中的作用。 第二章:價值體係的重塑與矛盾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傳統的集體主義、平均主義等價值觀麵臨嚴峻的挑戰。本章將深入探討市場化進程中,金錢至上、消費主義、拜金主義等消極思潮的蔓延,以及這些現象與傳統美德、社會公平之間的緊張關係。我們將分析不同社會群體(如企業傢、打工者、知識分子、青年學生)在價值觀念上的差異和碰撞,以及新時期齣現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後現代主義”等思潮對社會價值體係的衝擊。同時,也會審視社會對“公平正義”、“共同富裕”等傳統價值的重新呼喚和追求。 第三章:身份認同的探索與危機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社會的身份認同問題變得尤為復雜。本章將研究中國人在國傢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個體身份等多個層麵的探索與睏惑。我們將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構建如何迴應時代挑戰,以及民族主義思潮在不同時期的錶現及其背後的復雜動因。本章還會探討在全球文化衝擊下,中國年輕一代的身份焦慮,以及他們如何在新舊文化、本土與外來之間尋找平衡。對“中國夢”的解讀與實踐,以及由此引發的關於國傢發展目標和個人理想的討論,也將是本章的重點。 第四章:新興思潮與社會變遷的互動 數字時代催生瞭新的錶達方式和社群。本章將關注互聯網平颱如何成為新思潮的溫床,如“小粉紅”、“女權主義”、“環保主義”、“後殖民主義”等新興思潮的興起,以及它們如何通過網絡空間進行傳播、論辯和組織。我們將分析這些思潮的特點、訴求以及它們對現實社會議題(如環保、性彆平等、社會公正)的影響。同時,也會探討官方意識形態與這些新興思潮之間的博弈與互動,以及它們如何共同推動或阻礙社會進步。 第二部分:文化建構的熔爐——精神傢園的塑造與重塑 本部分將聚焦於當代中國文化建構的多元麵嚮,探討在社會思潮變遷的背景下,文學、藝術、教育、媒體等領域如何進行文化創新與傳承,以及這些文化實踐如何影響著國民的精神世界。 第五章:文學藝術中的時代迴響 文學和藝術是時代精神的晴雨錶。本章將分析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文學藝術作品如何反映社會思潮的變遷。從“傷痕文學”到“新寫實主義”,從現實主義的堅守到後現代主義的實驗,我們將探討這些藝術形式如何承載和錶達社會轉型期的陣痛、反思與希望。本章還會關注影視、音樂、戲劇等大眾藝術形式在塑造國民審美趣味和價值觀方麵的作用,以及它們如何迴應和引導社會熱點話題。 第六章:教育傳承與創新中的價值引導 教育是文化傳承和價值塑造的關鍵環節。本章將探討新時期中國教育體係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質教育、科學精神培養等方麵的努力與挑戰。我們將分析教材內容、教學方法、校園文化等如何影響著學生的價值取嚮和思維模式。本章還會關注教育改革在應對社會思潮多元化、引導學生理性思考、培養批判性思維方麵的作用,以及如何通過教育構建麵嚮未來的國民精神。 第七章:媒體傳播中的文化意象建構 媒體在信息傳播和文化塑造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章將深入研究不同類型媒體(傳統媒體、新媒體、社交平颱)在建構文化意象、傳播主流價值觀、引導輿論方嚮中的作用。我們將分析媒體如何通過新聞報道、紀錄片、評論文章、網絡內容等形式,影響公眾對國傢發展、社會議題、曆史事件的認知。本章還會探討媒體在處理敏感議題、平衡不同聲音、以及抵製消極文化侵蝕方麵的責任與睏境。 第八章:傳統文化的復興與現代轉型 在快速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處理與傳統文化的關係,成為當代中國文化建構的重要課題。本章將分析傳統節日、民俗、哲學思想、道德倫理等在中國社會中的傳承與變異。我們將探討“國學熱”、“文化自信”等現象的深層動因,以及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現代社會,賦予其新的生命力。本章還會關注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在全球文化交流中保持文化獨特性,並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第三部分:傢國情懷的新解讀——集體認同與未來展望 本部分將聚焦於“傢國情懷”這一核心概念,探討其在當代社會思潮變遷與文化建構過程中的演變、重塑與新的內涵,並以此展望中國社會未來的發展方嚮。 第九章:曆史敘事與民族記憶的構建 民族記憶和曆史敘事是構建集體認同的重要基石。本章將分析不同曆史時期,中國如何構建和傳播其民族記憶,以及這些敘事如何隨著社會思潮的變化而調整。我們將研究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社會主義建設等重大曆史事件在當代社會中的解讀和傳承,以及如何通過曆史教育、紀念活動、文化産品等方式,強化民族凝聚力。本章還將關注對曆史虛無主義的批判,以及如何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形成積極健康的民族精神。 第十章:當代中國人的“傢國”想象 “傢國情懷”在當代中國社會,不再僅僅是簡單的愛國主義口號,而是與個體價值、社會公平、民族復興、全球責任等多元議題交織在一起。本章將通過對不同社會群體的訪談、調查和案例分析,展現當代中國人對“傢國”的多元想象。我們將探討,在信息爆炸和價值多元的時代,個體如何理解“愛國”,如何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傢發展,如何看待中國在全球舞颱上的角色,以及如何理解“中國夢”與個人夢想之間的關係。 第十一章:文化自信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本書認為,真正的文化自信並非盲目自大,而是在深刻理解自身文化價值的基礎上,以開放包容的態度與世界進行對話。本章將探討中國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所展現齣的文化理念和價值取嚮。我們將分析中國文化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為解決人類麵臨的共同挑戰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本章還將探討,如何在保持文化多樣性的前提下,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構建一個更加和諧美好的世界。 第十二章:重塑傢國——文化建構的未來方嚮 本書最後一部分將總結前文的論述,並對未來中國文化建構的趨勢進行展望。我們將強調,在應對復雜多變的社會思潮和全球挑戰時,文化建構的任務是持續的、動態的。未來的文化建構,需要在堅持正確價值導嚮的同時,更加注重激發社會活力,尊重個體創造,鼓勵思想碰撞,鼓勵包容多樣,從而構建一個更加富有韌性、創新力和凝聚力的精神傢園,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文化支撐。 結語 《重塑傢國:當代中國社會思潮變遷與文化建構》是一項關於中國社會精神麵貌的全麵考察。它不迴避問題,不粉飾現實,而是試圖以一種客觀、審慎的態度,揭示當代中國社會思潮的復雜性,描繪文化建構的多彩圖景,並最終探討“傢國情懷”在新時代的深刻內涵。本書的研究旨在為理解當代中國提供一個更深層次的視角,幫助讀者認識到,一個國傢和一個民族的精神力量,是其發展前進最持久、最根本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