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根據國傢計委計綜(1987)2390號文的要求,由機械工業部會同有關部門共同修訂的《動力機器基礎設計規範》已經有關部門會審,現批準《動力機器基礎設計規範》GB50040-96為強製性國傢標準,自一九九七年一月一日起施行。原國傢標準《動力機器基礎設計規範》GBJ40-79同時廢止。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GB 50040-96):動力機器基礎設計規範》由機械工業部負責管理,具體解釋等工作由機械工業部設計研究院負責,齣版發行由建設部標準定額研究所負責組織。
內頁插圖
目錄
1 總則
2 術語、符號
2.1 術語
2.2 符號
3 基本設計規定
3.1 一般規定
3.2 地基和基礎的計算規定
3.3 地基動力特性參數
4 活塞式壓縮機基礎
4.1 一般規定
4.2 構造要求
4.3 動力計算
4.4 聯閤基礎
4.5 簡化計算
5 汽輪機組和電機基礎
5.1 一般規定
5.2 框架式基礎的動力計算
5.3 框架式基礎的承載力計算
5.4 低轉速電機基礎的設計
6 透平壓縮機基礎
6.1 一般規定
6.2 構造要求
6.3 動力計算
6.4 框架式基礎的承載力計算
7 破碎機和磨機基礎
7.1 破碎機基礎
7.2 磨機基礎
8 衝擊機器基礎
8.1 鍛錘基礎
8.2 落錘基礎
9 熱模鍛壓力機基礎
9.1 一般規定
9.2 構造要求
9.3 動力計算
10 金屬切削機床基礎
附錄A 低頻機器和衝擊機器振動對廠房結構的影響
附錄B 錨樁(杆)基礎設計
附錄C 框架式基礎的動力計算
附錄D 正圓錐殼鍛錘基礎的強度計算及構造
附錄E 地麵振動衰減的計算
附錄F 壓力機基礎有阻尼動力係數ymax值的計算
附錄G 本規範用詞說明
附加說明
附:條文說明
精彩書摘
3 基本設計規定
3.1 一般規定
3.1.1 基礎設計時,應取得下列資料:
(1)機器的型號、轉速、功率、規格及輪廓尺寸圖等;
(2)機器自重及重心位置;
(3)機器底座外廓圖、輔助設備、管道位置和坑、溝、孔洞尺寸以及灌漿層厚度、地腳螺栓和預埋件的位置等;
(4)機器的擾力和擾力矩及其方嚮;
(5)基礎的位置及其鄰近建築物的基礎圖;
(6)建築場地的地質勘察資料及地基動力試驗資料。
3.1.2 動力機器基礎宜與建築物的基礎、上部結構以及混凝土地麵分開。
3.1.3 當管道與機器連接而産生較大振動時,管道與建築物連接處應采用隔振措施。
3.1.4 當動力機器基礎的振動對鄰近的人員、精密設備、儀器儀錶、工廠生産及建築物産生有害影響時,應采用隔振措施。低頻機器和衝擊機器的振動對廠房結構的影響,宜符閤本規範附錄A的規定。
3.1.5 動力機器基礎設計不得産生有害的不均勻沉降。
3.1.6 動力機器基礎及毗鄰建築物基礎置於天然地基上,當能滿足施工要求時,兩者的埋深可不在同一標高上,但基礎建成後,基底標高差異部分的迴填土必須夯實。
3.1.7 動力機器基礎設置在整體性較好的岩石上時,除鍛錘、落錘基礎以外,可采用錨樁(杆)基礎,其基礎設計宜符閤本規範附錄B的規定。
3.1.8 動力機器底座邊緣至基礎邊緣的距離不宜小於100 mm。
除鍛錘基礎以外,在機器底座下應預留二次灌漿層,其厚度不宜小於25 mm。二次灌漿層應在設備安裝就位並初調後,用微膨脹混凝土填充密實,且與混凝土基礎麵結閤。
3.1.9 動力機器基礎底腳螺栓的設置應符閤下列規定:
(1)帶彎鈎底腳螺栓的埋置深度不應小於20倍螺栓直徑,帶錨闆地腳螺栓的埋置深度不應小於15倍螺栓直徑;
(2)底腳螺栓軸綫距基礎邊緣不應小於4倍螺栓直徑,預留孔邊距基礎邊緣不應小於100 mm,當不能滿足要求時,應采取加強措施;
(3)預埋底腳螺栓底麵下的混凝土淨厚度不應小於50 mm,當為預留孑L時,則孔底麵下的混凝土淨厚度不應小於100 mm。
3.1.10 動力機器基礎宜采用整體式或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
3.1.11 動力機器基礎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低於C15,對按構造要求設計的或不直接承受衝擊力的大塊式或牆式基礎,混凝土的強度等級可采用Cl0。
3.1.12 動力機器基礎的鋼筋宜采用I、Ⅱ級鋼筋,不宜采用冷軋鋼筋受衝擊力較大的部位,宜采用熱軋變形鋼筋。鋼筋連接不宜采用焊接接頭。
3.1.13 重要的或對沉降有嚴格要求的機器,應在其基礎上設置永久的沉降觀測點,並應在設計圖紙中注明要求。在基礎施工、機器安裝及運行過程中應定期觀測,作好記錄。
……
前言/序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GB 50040-96):動力機器基礎設計規範
書名: 現代土木工程施工技術與管理 簡介: 本書全麵、深入地探討瞭當代土木工程領域中,尤其是在基礎設施建設、高層建築、橋梁工程及地基處理等方麵所采用的先進施工技術、嚴格的質量控製標準以及高效的項目管理策略。全書共分為六大部分,旨在為土木工程專業人員、工程師、項目經理以及相關領域的學生提供一套係統、實用的參考資料。 第一部分:現代施工技術前沿 本部分聚焦於推動現代土木工程發展的關鍵技術突破。詳細介紹瞭超高混凝土泵送技術、大跨度結構預應力張拉工藝的優化、復雜地質條件下的盾構隧道掘進技術及其安全控製要點。特彆關注瞭新型建築材料的應用,如高性能縴維混凝土(HPFRC)的配閤比設計與施工性能評估,以及自修復混凝土在提升結構耐久性方麵的實際應用案例分析。同時,對BIM(建築信息模型)在施工階段的深化應用進行瞭深入剖析,重點闡述瞭如何利用BIM進行碰撞檢測、工程量精確算量以及施工進度的可視化管理,實現從設計到施工的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在深基坑支護方麵,本書詳細闡述瞭多道內支撐體係、地下連續牆的施工精度控製,以及在軟土地基上進行基坑開挖時,如何利用信息化監測係統實時反饋地層位移和內支撐反力,確保周邊環境和既有結構的絕對安全。 第二部分:地基與基礎工程的精細化處理 本捲深入探討瞭地基處理技術從傳統嚮精細化、智能化轉型的過程。內容涵蓋瞭從勘察報告的深度解讀到具體處理方案的製定。對於軟土地基,詳細介紹瞭真空預壓法、CFG樁復閤地基的處理效果評估指標及施工規範,並結閤實例說明瞭如何根據沉降觀測數據調整預壓時長和真空度。在樁基礎工程中,重點分析瞭摩擦樁與端承樁的設計與施工控製要點,如大直徑鑽孔灌注樁的清孔質量控製、混凝土的防離析措施,以及後注漿技術在提高樁端承載力中的作用。對於復雜岩溶地基或不良土層,本書提供瞭包括注漿加固、高壓鏇噴樁等多種處理方案的適用性分析與技術參數界定。此外,本書還引入瞭動力觸探、靜力觸探等原位測試方法的最新應用,強調通過多源數據融閤來準確判定地基承載力。 第三部分:結構工程的施工控製要點 結構部分的敘述側重於高精度施工和關鍵節點控製。對於鋼結構工程,詳細闡述瞭高強度螺栓的扭矩控製標準、現場高空焊接的質量檢驗流程,以及塗層防腐蝕的施工工藝要求。在鋼筋混凝土結構方麵,重點解析瞭現澆高標號混凝土的溫控養護技術,以有效控製早期收縮裂縫的産生。對於超高層建築,本書詳細描述瞭核心筒與外框的同步爬升技術、塔吊的選型與布設優化,以及頂層結構轉換層的施工難題與解決方案。橋梁工程部分則聚焦於現澆箱梁的支架體係設計與觀測、預製梁的架設精度控製,以及斜拉橋和懸索橋索塔的施工監測與綫形控製。 第四部分:施工質量與安全管理體係 本部分強調將質量管理和安全管理提升到係統化、規範化的層麵。質量控製不再局限於最終驗收,而是貫穿於“事前控製、事中控製、事後檢驗”的全過程。詳細介紹瞭施工質量控製的PDCA循環應用,以及如何建立基於風險等級的質量保證體係。在安全管理方麵,本書嚴格遵循國傢最新的安全生産法規,重點分析瞭“危大工程”(如深基坑、高大模闆、腳手架)的專項施工方案編製要求、論證流程及現場風險管控措施。特彆強調瞭施工現場的智慧安全監控,包括人員定位係統、有限空間作業的實時氣體監測以及高空作業的防墜落設施標準化檢查。 第五部分:綠色施工與可持續發展 順應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趨勢,本書專門闢齣章節論述綠色施工理念在土木工程中的實踐。內容包括建築垃圾的分類收集、資源化利用技術,如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應用。詳細介紹瞭施工過程中的節水、節電措施,如使用高效能施工機械和循環水係統。同時,對施工揚塵和噪聲的控製標準、監測方法及降噪技術(如隔聲屏障的設置)進行瞭詳盡的闡述,旨在實現工程效益與環境效益的和諧統一。 第六部分:工程項目管理與閤同索賠 最後一部分側重於項目管理的非技術性核心要素。探討瞭工程進度計劃的製定與動態調整方法,如關鍵綫法(CPM)和資源平衡技術。在成本控製方麵,介紹瞭基於BIM的信息化成本分析和變更管理。關於閤同管理,本書詳盡分析瞭建設工程閤同的類型、風險的識彆與分配,並提供瞭處理工期延誤、工程變更及索賠的實戰技巧和法律依據,幫助項目經理有效地維護企業權益。 本書結構嚴謹,內容翔實,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不僅可作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專業的教材或參考書,更是奮戰在工程一綫、追求技術創新的工程師必備的工具書。全書力求在最新的行業規範和前沿技術之間搭建堅實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