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丁文中,“批评”(criticism)和“危机”(crisis)的词根相同,并不奇怪,晚清的全面危机也导致了传统和现有政治秩序的全面批评。现实政治改造的一连串失败则使晚清以降的知识分子越来越激进,当时的社会意识可以从下面这一点看出——几乎所有报纸的发刊词均宣称,办报旨趣在于因应国家危机。这种笼罩一切的危机意识与历史上的战国时代类似:出于国家间激烈竞争的危机感,改良与变法成为战国观念的主要特征,“传统”在战国已丧失了固有的约束力。与此同时,社会也由单元性演进为多元性。晚清民国思想的一个主要转变就是由传统的崇尚礼让转变为崇尚竞争、甚至是一种赤裸裸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评分还好
评分甲午战争后的中国,可能并非中国史上亡国的最危难时刻,但作者地敏锐地注意到,关键在于这种危难被大多数知识分子所感受到了。1895至1920年,中国的传媒及思想均发生了巨变,两者相互激荡推进;由于科举罢废和外国资本的入侵,士人与现存权力结构的关系也迅速激变,在他们中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知识分子。实际上,若非依靠传媒的力量,梁启超和新文化运动均不可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正因此,作者将1907年《新民丛报》的停刊断定为梁启超思想鼎盛期结束的标志。
评分好好好
评分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样一个现象:即处于这一时代前列的思想家,都是一方面深深植根于传统,同时却又都打破传统,在他们身上出现一种承续性与断裂性的混合。他们既有世界主义的启蒙倾向,也带有民族主义式的激进;既受佛教、儒家影响,也受西方思想浸染;甚至一人而同时兼有革命与改良的思想——事实上,试图在这些不同定义之间对他们作出最终定位都是徒劳的,因为他们不存在对以上各点的单纯兴趣,他们是一群矛盾的先知,站在时代的前列,又被这个时代互相冲突、融合的巨大力量所交相推挤。
评分实用,孩子喜欢
评分甲午战争后的中国,可能并非中国史上亡国的最危难时刻,但作者地敏锐地注意到,关键在于这种危难被大多数知识分子所感受到了。1895至1920年,中国的传媒及思想均发生了巨变,两者相互激荡推进;由于科举罢废和外国资本的入侵,士人与现存权力结构的关系也迅速激变,在他们中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知识分子。实际上,若非依靠传媒的力量,梁启超和新文化运动均不可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正因此,作者将1907年《新民丛报》的停刊断定为梁启超思想鼎盛期结束的标志。
评分等了很久,很特别的字典
评分实用,孩子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