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超出了我的预期。作为一个常年与文本打交道的专业人士,我最看重的是准确性和全面性。在这两点上,这本《连用成语词典》表现得无可挑剔。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活成语”的收录和分析。很多现代汉语中已经被广泛使用,但传统词典可能尚未完全收录的、具有生命力的成语搭配,这本书都有所涉猎,并且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和出处推测。这体现了编者紧跟时代、与时俱进的学术态度。此外,它的检索系统设计得非常巧妙,不仅仅是按拼音或笔画,还引入了一些基于语义关联的检索路径,这对于理解成语群落间的内在联系非常有帮助。如果说一般的成语词典是字典,那么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成语的“使用手册”和“高级教程”的结合体,极大地提升了我的语言运用效率和深度。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词典的印象。首先,它的装帧设计就非常考究,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纸张的质地也很好,印刷清晰,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觉得累。内容上,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成语,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实际运用。我尤其欣赏它对成语来源和演变过程的细致考证,很多我以为自己已经掌握的成语,在书中读到背后的故事后,才发现理解得多么肤浅。比如,书中对一些常用但容易用错的成语的辨析,分析得丝丝入扣,让我对汉语的精确性有了更深的敬畏。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很人性化,索引系统做得非常完善,想查找哪个成语几乎可以做到秒速定位,这对于需要快速查阅资料的研究者或者写作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不是那种摆在书架上吃灰的工具书,而是真正能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汉语的宝典。
评分说实话,我过去对“词典”这类书是抱有一种“任务性”的阅读态度的,通常只在遇到难题时才翻几下。但这本书,我竟然能把它当作一本“闲书”来品味。它的叙述风格非常流畅,丝毫没有传统工具书那种枯燥的腔调。作者在解释一些意境深远的成语时,笔触非常优美,仿佛在讲述一个个微型的文学故事。我尤其欣赏它对成语的“组合性”研究,即一组常常一起出现的成语搭配,它们在语义上是如何相互支撑、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画面的。这种成组学习的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表达维度。书中的插图或者说版式设计,虽然不多,但都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点睛的作用,缓解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疲劳感。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真正热爱文字、追求语言艺术的读者量身打造的,它让学习成语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买下这本书之前,我对“连用”这个概念并没有太多的概念,以为它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升级版。然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组合的力量”在汉语表达中的核心地位。它并非简单地列出单项成语,而是着重分析了那些“强绑定”的成语组合,这些组合往往具有比单个成语更丰富、更具张力的内涵。通过阅读这些章节,我开始有意识地在自己的表达中尝试构建更具节奏感的句子。比如,书中对某些特定领域(如军事、哲学或文学评论)常用的成语连用模式进行了专门的归纳,这为特定领域的专业写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跳脱了对单个词条的孤立研究,转而关注成语在实际语流中的“生态位”,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语言学习方法,非常值得所有致力于精进汉语表达能力的人士收藏和研读。
评分初拿到这本词典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厚重”,但翻开后,那种扎实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沉下心来细细品读。它不像市面上很多“速成”类工具书那样追求浅尝辄止,而是真正做到了“深挖井水”。我特别喜欢它对成语之间微妙差别的对比分析。比如,很多看似意思相近的成语,书中会用多个经典范例和细致的语境说明来区分它们的侧重点和感情色彩。这对于我这种平时写作时总是在斟酌用词的文字工作者来说,价值无可估量。它教会我的不是简单地背诵,而是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最贴切、最生动的表达。这本书的编纂团队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很多解释都引用了古代文献的佐证,使得整个词典的权威性大大增强。它更像是一部结合了语言学研究和实用指南的综合性著作,非常适合有志于提升自己中文表达能力的人士。
评分本来以为说什么时间到就到的,结果不是,
评分?
评分在拉丁文中,“批评”(criticism)和“危机”(crisis)的词根相同,并不奇怪,晚清的全面危机也导致了传统和现有政治秩序的全面批评。现实政治改造的一连串失败则使晚清以降的知识分子越来越激进,当时的社会意识可以从下面这一点看出——几乎所有报纸的发刊词均宣称,办报旨趣在于因应国家危机。这种笼罩一切的危机意识与历史上的战国时代类似:出于国家间激烈竞争的危机感,改良与变法成为战国观念的主要特征,“传统”在战国已丧失了固有的约束力。与此同时,社会也由单元性演进为多元性。晚清民国思想的一个主要转变就是由传统的崇尚礼让转变为崇尚竞争、甚至是一种赤裸裸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评分在拉丁文中,“批评”(criticism)和“危机”(crisis)的词根相同,并不奇怪,晚清的全面危机也导致了传统和现有政治秩序的全面批评。现实政治改造的一连串失败则使晚清以降的知识分子越来越激进,当时的社会意识可以从下面这一点看出——几乎所有报纸的发刊词均宣称,办报旨趣在于因应国家危机。这种笼罩一切的危机意识与历史上的战国时代类似:出于国家间激烈竞争的危机感,改良与变法成为战国观念的主要特征,“传统”在战国已丧失了固有的约束力。与此同时,社会也由单元性演进为多元性。晚清民国思想的一个主要转变就是由传统的崇尚礼让转变为崇尚竞争、甚至是一种赤裸裸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评分物流给力,正版图书,包装完好,下次继续购买
评分不错!不错!!!!!!!!!!
评分甲午战争后的中国,可能并非中国史上亡国的最危难时刻,但作者地敏锐地注意到,关键在于这种危难被大多数知识分子所感受到了。1895至1920年,中国的传媒及思想均发生了巨变,两者相互激荡推进;由于科举罢废和外国资本的入侵,士人与现存权力结构的关系也迅速激变,在他们中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知识分子。实际上,若非依靠传媒的力量,梁启超和新文化运动均不可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正因此,作者将1907年《新民丛报》的停刊断定为梁启超思想鼎盛期结束的标志。
评分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样一个现象:即处于这一时代前列的思想家,都是一方面深深植根于传统,同时却又都打破传统,在他们身上出现一种承续性与断裂性的混合。他们既有世界主义的启蒙倾向,也带有民族主义式的激进;既受佛教、儒家影响,也受西方思想浸染;甚至一人而同时兼有革命与改良的思想——事实上,试图在这些不同定义之间对他们作出最终定位都是徒劳的,因为他们不存在对以上各点的单纯兴趣,他们是一群矛盾的先知,站在时代的前列,又被这个时代互相冲突、融合的巨大力量所交相推挤。
评分不错!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