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字典收字多,涵盖了古代汉语常见之字。内容规范准确、简洁清晰,体例科学严谨。功能齐全,将词性标注、注音释义、古籍书证以及字源探微、字形演变等融为一体,搜罗宏富,新颖完备。版面图文并茂、清新疏朗,装帧精美典雅。
一、收字数量大:18000多个——涵盖了古汉语中的所有常用字和部分难字。
二、功能齐全:五大功能板块——词性标注、注音释义、古籍书证、字源探微、字形演变。
三、内容简洁清晰、准确规范。
1.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形体,精确规范。
2. 字源探微、形体分析,简约到位,恰切正确。
3. 梳理字义引申关系,恰当明晰。
4. 词性标注,准确规范。
5. 古籍书证,准确。
6. 插图精美,有助于理解字义词义。
四、版面清新疏朗,装帧精美典雅。
内容简介该字典收字18 000多个,涵盖了古汉语中的所有常用字和部分难字。提供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形体,揭示字的演变过程。分析了汉字的形体,说明字形跟字义、字音的关系,提示古今字传承和用法的重要变化。阐释了字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阐明字义的发展脉络。标注了词性,便于读者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各义项的含义和用法。列有书证,以先秦、两汉经典和唐宋名篇为主,内容准确。选配了精美图片500多幅,形象、直观地体现字义、词义。
作者简介《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该会成员为古代汉语方面的专家学者和一线的专业辞书编辑。 |
使用说……………………………………………………………………………… 2
凡例…………………………………………………………………………… 4
汉语拼音音节表…………………………………………………………………… 6
部首检字表………………………………………………………………………9—88
(一)部首目录……………………………………………………………………9
(二)检字表………………………………………………………………………11
(三)难检字笔画索引……………………………………………………………87
正文…………………………………………………………………………… 1—1268
附录…………………………………………………………………………1269—1298
汉语拼音方案…………………………………………………………………1269
天干地支和干支次序表………………………………………………………1272
中国历代纪元表………………………………………………………………1273
中国历代度量衡简表…………………………………………………………1295
节气表…………………………………………………………………………1298 前 言 |
修 订 说 明 《古代汉语字典》自2004年出版以来,以其功能丰富、特色鲜明而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为吸收语言文字研究新成果,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我们在第1版的基础上,历时两年,对字典进行了全面修订。 这次修订全面贯彻执行了国家语言文字法令、法规以及有关标准。在加强规范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同时,我们对字头、注音、古文字、字源、释义、书证等内容做了较为全面的修改和调整,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梳理了字头的简繁、正异关系,增补了部分单字,共收各类单字18 000多个。 (2)梳理了字的读音,按照本义——引申义的顺序调整了多音字的读音。归整了多音字的个别读音。 (3)调整了多音字字头后的古文字和字源,一般将其置于本义所在的读音下。 (4)核查了古文字形,修改了一些不够准确的地方。根据文字研究的新成果增补了部分古文字形。 (5)梳理了字源的阐释文字,修正了部分错误。完善了字源的行文模式,使其具有系统性。 (6)增补了部分字头的义项,使释义更为全面。 (7)对相关联的字做了封闭处理,增补了字头的相关义项(如表示五音、八音、五行、八卦、二十八宿等字的义项)。 (8)统一了相关字的释义模式,体例上更加完善。 (9)统一修订了释义提示词(如“比喻”“形容”“指”等),并修改了释义中一些不够准确的地方,使其更完善。 (10)复查了词类标注,将象形词统一改为拟声词,并在保持原有标注体系的基础上,对少数不够准确的地方做了修订。 (11)复查并统一了引书体例,增补了部分遗漏,修正了部分错误。 (12)增删和修改了部分书证,使其更好地配合释义、体现用法。 (13)配合释义重新绘制了插图,共500余幅。 (14)重新制作了《使用说明》,更为清晰和实用。 (15)根据有关标准重新编制了检字表,改“单开门”为“多开门”,检索更为方便。 (16)根据新的研究成果修订了附录,增加了《中国历代度量衡简表》。 |
这本《宋代官修史书的编纂体例研究》对专业史学爱好者来说绝对是宝藏。我原本以为官修史书无非就是按时间或人物来分块记录,但这本书详细阐述了宋代在修史过程中,如何融合唐代的旧制,又如何开创出新的体例,特别是对“经、史、子、集”四部分在不同史著中的侧重差异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作者的细致程度令人叹服,比如,书中对《资治通鉴》的“编年体”进行深度剖析时,不仅关注了事件的排序,还深入研究了司马光在“示”与“论”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他如何通过材料的筛选来暗示自己的历史观点。这种对“如何记录历史”这一元问题的探讨,比单纯阅读历史事实本身要深刻得多。文字虽然学术化,但逻辑性极强,每提出一个观点都有详实的出处支撑。这本书极大地增强了我阅读宋代官方文献时的批判性思维,让我学会了透过编纂者的视角去反观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政治意图,是一部能真正提升阅读深度的学术力作。
评分我终于找到了这本《明清小说叙事学教程》,可以说是学术界的一股清流。市面上很多研究小说史的书籍要么过于偏重文本的考据,要么就是空泛地谈论“文采”,但这本书却将叙事学理论与大量的实例分析结合得天衣无缝。作者在讲解“视角转换”、“时间跳跃”和“情节阻塞”这些复杂的叙事技巧时,采用了大量的《红楼梦》、《金瓶梅》甚至一些地方戏文的例子进行阐释,非常直观。我过去阅读《聊斋志异》时,总觉得有些情节跳跃得太快,不连贯,读了这本书后才明白,那其实是清代志怪小说在特定叙事模式下的艺术选择,是为了营造某种超自然的效果。书中对“回目”设计和“草蛇灰线”的运用分析尤其精彩,展示了传统白话小说作者如何在约束中展现其高超的叙事布局能力。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行文风格却非常平易近人,读起来丝毫没有晦涩感,对于想要深入理解古典小说“如何讲故事”的读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评分这本《汉字演变探源》真是让人爱不释手,作者的功力深厚,对每一个汉字的源流考证得细致入微。我以前总觉得很多形近字长得差不多,意思也模棱两可,读这本书就像拿到了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理解古代文献的大门。比如,书中对“道”和“德”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字形演变分析得特别透彻,从甲骨文、金文到篆隶楷的流变,每一步都配有清晰的图例,让你能直观地感受到古人造字的智慧和哲学思考。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去翻阅其他一些关于字源学的著作进行对照,发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罗列了字形的变化,更深入挖掘了背后文化和社会的变迁如何影响了文字的意义。特别是关于一些常用动词的本义探讨,颠覆了我过去的一些刻板印象。比如,某个看起来很简单的动词,在古代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语境和侧重点,这种“拨乱反正”的学习体验,极大地提升了我阅读先秦散文时的准确性和深度。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思想史和文字艺术史的融合体,值得反复研读,每一次都能有新的发现。
评分关于魏晋风度与文学思潮的这本专著,我得说,它彻底重塑了我对“竹林七贤”的刻板印象。过去总觉得他们是一群不羁放浪、清谈玄学的隐士,但这本论著通过梳理当时士族的政治生态、玄学辩论的脉络以及曹魏政权的更迭,深刻揭示了他们那种“狂放”背后的政治无奈与精神突围。作者的论证逻辑非常清晰,她细致地考察了“建安风骨”如何过渡到“正始之音”,再到后来的“竹林之逸”,每一步的社会动因分析都令人信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嵇康的《广陵散》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音乐美学层面,而是将其置于那个动荡时代背景下,探讨艺术的独立性和个体人格的坚守。全书的史料运用非常扎实,引用了大量碑刻、书信和私人著作,使得人物形象丰满立体,不再是扁平化的符号。这本书读起来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但回报是巨大的,它让你真正理解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挣扎与光芒,读完后感到思想被极大地拓宽和解放。
评分最近读完的《唐诗鉴赏与创作指南》,简直是诗歌爱好者的福音!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新颖,它不是简单地堆砌名篇,而是将唐代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诗歌进行精妙的对比分析。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尤其擅长捕捉诗人心境与自然景物之间的微妙联系。例如,在解析杜甫的“沉郁顿挫”时,书中选取了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通过词汇选择、句式结构和意象布局的对比,清晰地展示了诗人从盛唐的豪迈到安史之乱后的悲凉心路历程,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个体命运的无常感,读来令人唏嘘不已。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加入了“创作模拟”的章节,作者会拆解一首名篇的创作手法,然后引导读者尝试用相似的结构和韵律来创作现代诗歌或仿古诗。虽然我不敢自诩能写出佳作,但这个过程极大地锻炼了对格律、对仗和平仄的敏感度。这本书的语言流畅优美,完全没有一般鉴赏类书籍那种说教感,读起来如同与一位博学的长者在竹林下品茗论诗,令人心神俱醉。
评分这字典很实用!比我想象的好!!
评分很好很好
评分6666666666
评分儿子学校要求买的,还行吧
评分快递实在是太慢了,受不了那种慢
评分很好很好
评分挺好的,还有包装 字迹很清楚
评分很不错!!!!!!!
评分质量还行,比较适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