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顯得非常樸素,完全是典型的學術專著風格,缺乏現代暢銷書那種吸引眼球的元素。很多章節的論證過程非常密集,充滿瞭繁復的引文和腳注,初次翻閱時,很容易産生一種“冷硬”的疏離感。但一旦沉下心來,你會發現這種樸實無華的背後,蘊含著作者幾十年如一日的案頭功夫。它不屑於用花哨的辭藻來包裝艱深的學問,而是力求以最精確的語言,展示最紮實的考據。對於我這種追求學術嚴謹性的讀者而言,這種“返璞歸真”的治學態度,比任何華麗的辭藻都更具說服力。它讓我深切體會到,真正的“學問”,往往是安靜地,在故紙堆中慢慢磨礪齣來的。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有點像是在爬一座知識的陡峭山峰,每一步都需要紮實的功底和極大的耐心。對於初學者來說,這本書的門檻確實有點高。它很少使用那種引導性的、循循善誘的口吻,更多的是一種學術性的、不加修飾的陳述。我感覺自己更像是在旁聽一場頂級的學術研討會,而不是在讀一本麵嚮大眾的普及讀物。比如,書中涉及到大量對古代文獻真僞的判定標準,涉及到對特定史官記載的交叉印證,這些都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先秦史和古漢語基礎。我不得不經常停下來,查閱一些背景知識,纔能跟上作者的邏輯鏈條。盡管過程有些費力,但一旦理解瞭某個關鍵的史料斷代或版本定論,那種豁然開朗的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它強迫你從“接受知識”轉嚮“構建知識”的過程,讓人感受到做學問的真正樂趣所在——那就是對既有認知的不斷審視和挑戰。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欣賞的一點,是它對“史料”概念的拓寬。過去我總認為史料就是那些流傳下來的古籍善本,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口頭流傳的學說、官方檔案、甚至是考古發現中的銘文,都是構成哲學史研究的基石。它非常注重對“非文本”史料的研究方法論的介紹。例如,在分析儒傢思想如何在不同朝代獲得官方地位時,作者不隻停留在對《漢書·儒林傳》的解讀,而是深入探討瞭朝廷為瞭維護意識形態統治,是如何選擇性地編纂、刊刻和推廣特定版本的儒傢經典的。這種“權力與文獻”相互塑造的視角,讓原本僵硬的哲學史變得生動起來,充滿瞭社會和政治的張力。它讓我看到,哲學思想的“存續”本身就是一場場艱難的權力博弈,絕非真空中的純粹思辨。
評分這本《大學用書:中國哲學史史料學》真是讓我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我原本對中國古代哲學隻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概念性的瞭解上,比如“道”、“德”、“仁”、“義”這些詞匯,但真正想深入挖掘它們的源頭和演變脈絡時,卻感到無從下手。這本書恰好填補瞭這個空白。它並不是簡單地羅列哲學傢的思想,而是非常細緻地梳理瞭我們研究這些思想所依賴的“史料”本身。比如,當我們討論老子時,我們究竟在讀誰寫的《道德經》的哪個版本?不同的版本之間有什麼差異?這些差異如何影響我們對原意的理解?作者在這方麵著墨甚多,每一個小小的考據都顯得異常嚴謹,讓我意識到,所謂的“哲學史”背後,其實是一部復雜的文獻辨僞史和版本流變史。特彆是關於先秦典籍在漢代、魏晉時期的傳抄、注解和失散過程的描述,簡直就是一部偵探小說,充滿瞭曆史的偶然性和人力的艱辛。這種從“文本”而非“思想”切入的研究方法,極大地提高瞭我對古代文獻的敬畏之心。
評分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我的感受,那就是這本書是構建中國哲學史大廈的“建築圖紙”,而非成品“大廈”本身。很多讀者可能會期望讀到對孔子、孟子思想的精闢解讀,或者對宋明理學的核心概念進行梳理,但這本書提供的是研究這些成果的“工具箱”和“方法論指導”。它詳盡地列舉瞭在進行任何哲學斷代研究前,必須首先解決的文獻學問題:哪段材料是可靠的?它的流傳路徑是什麼?它的注解者基於何種時代背景做齣瞭判斷?這種強調基礎、強調“治學之術”的風格,對於任何想進入專業研究領域的學生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啓濛”。它教會你的不是“知道什麼”,而是“如何知道”。
評分甲骨文字中的哲學史料
評分大師作品,經典名作
評分中國哲學史起源考
評分哲學史史料學以關於哲學文獻之史料為內容,但這哲學文獻史料的內容,是一切都依條件、地方和時間為轉移。就條件上說,如在一定條件和互相聯係中,哪些曆史性質、文學性質的材料,纔能成為哲學史料(例如屈原、司馬遷),而脫離這些條件,則不能。就時間上說,如果要適當地利用曆史材料來說明某一思想形態的發生和發展,就不能不注意到時間的變化發展給與人們某些思想形態的某種決定的意義和作用,這就是說“每個時代都具有其一定典型資料的特徵”。但最重要的,還有地方的問題。固然地理環境的各種條件,在社會發展中,不能成為主要的決定的力量,物質資料的生産方式纔是社會發展的這種主要力量,但無疑地,地理條件在社會發展中起著一定的作用。地理條件的不同,適用於任何國傢的普遍法則也將有特殊的不同的錶現形式。例如哲學史無論東方和西方都一樣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鬥爭的曆史,但因地理條件的不同,而中國哲學史的錶現形式,即與西歐哲學史、印度哲學史的錶現形式有所不同。即因這個緣故,我們研究中國哲學史史料,一方麵固然十分注意到哲學史史料學的普遍法則,一方麵也應該注意到在適用哲學史史料學的普遍法則時,中國哲學史史料學也將有其不同的錶現形式。真
評分四、結語
評分一、《老子》及其成書的年代
評分《弘明集》中所見三教思想鬥爭之一般內容
評分哲學史史料學以關於哲學文獻之史料為內容,但這哲學文獻史料的內容,是一切都依條件、地方和時間為轉移。就條件上說,如在一定條件和互相聯係中,哪些曆史性質、文學性質的材料,纔能成為哲學史料(例如屈原、司馬遷),而脫離這些條件,則不能。就時間上說,如果要適當地利用曆史材料來說明某一思想形態的發生和發展,就不能不注意到時間的變化發展給與人們某些思想形態的某種決定的意義和作用,這就是說“每個時代都具有其一定典型資料的特徵”。但最重要的,還有地方的問題。固然地理環境的各種條件,在社會發展中,不能成為主要的決定的力量,物質資料的生産方式纔是社會發展的這種主要力量,但無疑地,地理條件在社會發展中起著一定的作用。地理條件的不同,適用於任何國傢的普遍法則也將有特殊的不同的錶現形式。例如哲學史無論東方和西方都一樣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鬥爭的曆史,但因地理條件的不同,而中國哲學史的錶現形式,即與西歐哲學史、印度哲學史的錶現形式有所不同。即因這個緣故,我們研究中國哲學史史料,一方麵固然十分注意到哲學史史料學的普遍法則,一方麵也應該注意到在適用哲學史史料學的普遍法則時,中國哲學史史料學也將有其不同的錶現形式。真
評分不錯係列,不錯的選擇,就是送貨有點慢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