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丛书:关学编(附续编)(繁体竖排版)

理学丛书:关学编(附续编)(繁体竖排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冯从吾 著
图书标签:
  • 理学
  • 宋明理学
  • 关学
  • 程朱理学
  • 陆王心学
  • 中国哲学
  • 传统文化
  • 学术著作
  • 繁体竖排
  • 续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018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13964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8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8
字数:8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理学也称道学、性理之学或义理之学,兴起于北宋。主要代表人物有程颢、程颐,相与论学的有张载、邵雍,后人又溯及二程的本师周敦颐,合称「北宋五子」。南宋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学说,并汲取周、张、邵学说的部分内容,加以综合,熔铸成庞大的体系,建立了理学中居主流地位的学派;与此同时,也有以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别派与之对峙。南宋末,朱学确立了主导地位。元代理学北传,流播地区更广。明代,程朱理学仍是正统官学,但陈献章由宗朱转而宗陆,王阳明继之鼓吹心学,形成了理学中另一占主流地位的学派。清初理学盛极而衰,虽仍有势力,但颓势已难挽回,一世学风逐渐转变为以乾嘉朴学为主流。理学从产生到式微,经历约七个世纪。而它在思想界影响的广泛深人,超过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南北朝隋唐的佛学。
  理学着作极为繁富,有大量经注、语录、讲义和文集。私人撰述之外,又有官修的读物如性理大全、性理精义。也有较通俗的以至训蒙的作品,使理学得以向下层传播。《理学丛书:关学编(附续编)(繁体竖排版)》只收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着作。凡收入的书,一般只做点校,个别重要而难懂的可加注释,或选择较有参考价值的旧注本进行点校。

内页插图

目录

点校锐明
关学编
自序
凡例
首卷
秦子
燕子
石作子
壤驷子

卷一

横渠张先生
天棋张先生
造伯吕先生 弟大防附【一】
和叔吕先生
与叔吕先生
季明苏先生
巽之范先生
师圣侯先生
天水刘先生

卷二

君美杨先生

紫阳杨先生 蚊山宋氏规附
元甫杨先生
维斗萧先生 伯充吕氏域附
宽甫同先生
从善韩先生
伯仁侯先生
士安第五先生
悦古程先生 子敬李氏附【二】

卷三

容思段先生
默斋张先生
小泉周先生
大器张先生 抑之张氏锐附
介庵李先生 仲白李氏锦附
思庵薛先生
平川王先生

卷四

泾野吕先生:
谿田马先生 何氏永遵附【三】
苑洛韩先生 弟邦靖附【四】
瑞泉南先生 嚣林尚氏斑爵附
斛山杨先生
愧轩吕先生 石谷张氏节正立李氏
挺附
蒙泉郭先生
秦关王先生
后序

附绿一 阴举绩缩
王心敬关学绩编序
李元春关学续编序
贺瑞麟关学续编序
……
附录二 明清睹刻本序
附录三 明史渭从吾傅

精彩书摘

  熙宁初,迁着作佐郎,签寄渭州军事判官。御史中丞吕晦叔公着荐先生于朝曰:「张载学有本原,西方之学者皆宗之'可以召对访问。」上召见,问治道,对曰:弓焉洽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上说之,曰:「卿宜日见二府议事,朕且将大用卿。」先生谢曰:「臣自外官赴召,未测朝廷新政所安,愿徐观旬月,继有所献。」上然之。他日,见执政王安石,安石谓曰:「新政之更,惧不能任事,求助于子,何如?」先生曰:「朝廷将大有为,天下之士愿与下风。若与人为善,则孰敢不尽:如教玉人追琢,则人亦故有不能。」执政默然。所语多不合,褒不悦。既命校书崇文,辞,未得请,复命按狱浙东。程伯淳时官御史裹行,争曰:「张裁以道德进,不宜使洽狱。」安石曰:「淑问如阜陶,犹且谳囚,此庸何伤」命竟下,寅疏之也。狱成,还朝。会弟御史天祺及伯淳并以言得罪,乃移疾西归,屏居横渠。
  横渠至僻陋,仅田数百亩供岁计,人不堪其忧,先生约而能足,处之裕如。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筒缩,俯而读,仰而思。有妙契'虽中夜必取烛疾书。尝谓门人曰:「吾学既得诸心,则修其辞命;辞命无差,然后断事;断事无失,吾乃沛然。」盖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学者有间,多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之大弊也。故其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礼为的,以孔孟为法,穷神化,一天人;立大本,斥异学,自孟子以来未之有也。
  ……

前言/序言


《理学丛书:关学编(附续编)(繁体竖排版)》是一部深入探究并系统梳理关学思想的重要学术著作。本书以繁体竖排的形式,忠实呈现了明清时期关学学派的核心论著、重要文献以及对其发展演变的详尽考证。 关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一个独具特色、影响深远的学派,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北宋的张载。张载以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抱负,构建了一套以“气”为本体论基础,强调“心”与“气”的内在联系,并由此发展出“乾称父,坤称母”的宇宙生成观,以及“爱博而情不专”的博爱思想。他的哲学体系,不仅在本体论、认识论上具有深刻的洞见,更将哲学与人生实践、道德修养紧密结合,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本书的“关学编”部分,正是围绕张载及其关学学派的奠基性贡献展开。首先,它会收录张载本人的重要著作,如《正蒙》、《横渠先生文集》等,并辅以详细的校勘和注释,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深意。这些文本不仅展现了张载“理学”的独特视角,更揭示了他如何以“气”这一流变不息、无所不在的物质本体,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和存在的规律。他提出的“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形变而气不变”等观点,为后来的理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同时,本书也广泛收录了张载门人弟子以及后世关学传承者的重要著述。这包括对张载思想的阐发、继承、甚至是有所修正与发展的不同声音。例如,明代学者王阳明虽然开创了阳明学,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关学的影响,他的“心即理”观念与张载强调“心”在体认“理”中的作用,在某些层面存在着共鸣。本书将通过收录相关文献,呈现这种思想的传承与演变脉络。 “关学编”的重点不仅在于思想内容的呈现,更在于对关学学派发展历史的梳理。它会详细考述关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尤其是在明清时期,是如何被继承、传播和发展的。这包括关学在地域上的传播,如在关中、河南、江南等地的学人如何接受和发扬关学思想;关学在理论上的深化,如后世学者如何就“气”、“心”、“性”等核心概念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并与其他学派进行对话与论辩。本书将力求通过对原始文献的爬梳整理,揭示关学学派内部的学术争鸣,以及它与其他主要学派(如程朱理学、阳明心学)之间的学术互动与影响。 紧随其后的“附续编”部分,则将视野进一步拓展,关注关学思想在清代及以后时期的发展和演变。清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乾嘉学派的兴起,对宋明理学的反思和批判,以及西学东渐的冲击,都对传统哲学思想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关学思想的命运如何?它是否被边缘化,还是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附续编”将致力于回答这些问题。 “附续编”部分可能会收录一些学者对关学进行的新的诠释和研究,例如,一些学者可能会尝试将张载的“气”论与现代科学的物质观进行某种程度的比较,或者从新的角度解读关学的宇宙生成观和人生哲学。这部分内容将更加注重对关学思想的现代意义的挖掘,以及其在当代哲学语境下的价值。此外,它也可能包含一些对关学文献进行进一步考订、整理的研究成果,对前代学者的研究进行补充和深化。 本书以繁体竖排的形式出版,本身就体现了对传统学术文本的尊重和珍视。繁体字和竖排版是古代经典著作的主要呈现方式,它不仅具有历史的厚重感,更能帮助读者在阅读时沉浸于原汁原味的学术氛围中,体会古人著述的韵味。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特别是对关学有深入研究需求的学者而言,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工具书和珍贵的学术资料。 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它是一个全面的关学思想文献汇编,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通过对这些文献的阅读和分析,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关学思想的来龙去脉,掌握其核心概念和理论体系。其次,本书的编纂过程必然伴随着细致的考订和注释,这对于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辨析不同学者的观点,以及梳理学派的发展脉络至关重要。再者,附续编部分的研究,为我们理解关学思想的生命力和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适应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总而言之,《理学丛书:关学编(附续编)(繁体竖排版)》是一部集文献汇集、学术考订、思想梳理与理论创新于一体的重量级学术著作。它以严谨的态度、翔实的资料和深邃的洞见,为读者呈现了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学派——关学的完整面貌,并对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进行了深刻的探索,为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和智慧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启示。它不仅是学者的案头必备,也是任何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深入了解宋明理学,特别是关学思想,所不应错过的经典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与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古朴典雅的封面仿佛带着历史的厚重感,竖排的繁体字阅读体验,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笔墨纸砚的年代,沉浸于传统文化的韵味之中。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对古典智慧的探索,那种纸张的触感、油墨的香气,都是现代快餐式阅读难以比拟的。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对传统文化怀有深厚情感的读者来说,这种原汁原味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和享受度。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能有机会接触到这样精致的出版物,着实是种幸运。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风景,彰显着主人不凡的品味。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用心,无论是版式布局的疏密有致,还是字体选择的古朴典雅,都显示出编者和出版方对这部经典作品的敬畏与尊重。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使得枯燥的学术研究也变得愉悦起来。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非常严谨,内容丰富,知识点密集,体现了很高的学术水准。作为一个对这方面领域有深入研究的读者,我发现它在史料的梳理和观点的论证上都做得非常到位,逻辑清晰,论据充分。即便是面对复杂的概念和深奥的理论,通过合理的章节划分和清晰的层次结构,也使得阅读过程中的理解难度大大降低。我曾尝试阅读其他版本的相关著作,但往往因为内容的跳跃性或者解释的模糊不清而感到困惑。而这套书则展现了编者深厚的学养和对学术脉络的精准把握。每次读完一个部分,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尤其是一些先前困扰我的问题,都能在这部书中找到清晰的解答。这种系统性和深度兼备的特质,让它成为了我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阅读者角度来看,这套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沉静而专注的阅读心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太习惯于碎片化的信息输入,而阅读这种需要耐心和专注力的活动,反而成了一种奢侈。这套书的字体和版式设计,强迫我放慢节奏,去体会每一个汉字的笔画,去感受每一句话的内在力量。繁体字的结构本身就充满了美感,竖排的阅读习惯也让人自然而然地回归到一种内省的状态。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草草扫过文字,而是真正地“进入”到作者的世界里。这种体验是极其宝贵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沉淀,让人在纷扰的现实中寻得一隅清净之地,专注于思想的河流。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内容本身的深度和广度,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符号意义。在当前文化自信日益增强的背景下,拥有一部这样精美的传统文献,本身就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精神的认同和弘扬。它就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学者们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深厚的学问底蕴。无论是用于学术研究,还是作为个人修养的补充,它都提供了极高的附加值。我特别欣赏它在文本考据上的严谨性,这种对历史真实的尊重,是所有有价值的学术著作的基石。对于致力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思想脉络的读者而言,这套书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宝藏,它提供的视角和深度,远非其他简化或改编的版本所能企及。

评分

我对阅读古代典籍的兴趣一直很浓厚,但市面上很多版本往往因为排版和注释的现代化处理,削弱了原著的古韵。这套书的竖排繁体版,则完美地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阅读感受。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再现。阅读时,我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古人著书立说的时代背景和思维方式,文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也因为竖排版而更加鲜明。每每读到精妙之处,总会忍不住停下来,细细品味其中的深意。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加深了我对传统学术思想的理解和共鸣。对于真正热爱古典文献的读者来说,这种尊重原文的出版形式是至关重要的,它构建了一座连接古今读者的桥梁,让我们得以直接与先贤对话,领略那份穿越时空的智慧光芒。

评分

孟子說吾願學孔子,他們有一百多年的差距,那時他認為自已是孔子私淑者,他將繼承孔子。他反對楊朱的“唯我”,楊是第一個個人主義者,用唯我去反對墨子的原始共產主義。墨子認為社會存在才有人存在的可能,以此反對孔子強調的個人生命的覺醒是人存在的條件,這是三個人不同的看問題的角度。孟子將他們集大成,有點象西方笛卡兒,我思故我在。我的認知是一切存在的開始,但回頭又肯定人是生活在一個社會當中,但過度強調個體就破壞了社會性,抹殺個體,就否定了自我獨立完整性。所以他回過頭來回歸於孔子,來說明仁義,仁指的是生命的覺醒,義指的是社會的認知和肯定,重新回到人的反思性,孔子所提出的人的生命覺醒,才是一個正本之道,才是一個中庸之道,他學說的來源,是孔子。

评分

造伯吕先生 弟大防附【一】

评分

忽必烈建元之后,并不看重儒学,而是把儒排在娼之后、丐之前,所谓“八娼九儒十丐”是也。这种疏离状态,使得儒家思想很难再登堂入室。这个时期,只有杨恭懿与其父杨天德、其子杨寅三代极力倡导关学的精神。他们祖孙三代孜孜不倦地以讲学为生,弘扬张载一贯主张的实学风格和为人“气节”。于是有“杨氏三代”、“郁郁遗风”之美誉。元代文学家姚燧称颂杨恭懿为“西士山斗,学者宗之”。杨氏三代的努力,终于使关学在元代尚未失忆失语,也为明代关学的复兴打下了基础。

评分

我们读一部名著,看见他征引那么繁博,分析那么细密,动辄伸着舌头说道:“这个人不知有多大记忆力,记得许多东西,这是他的特别天才,我们不能学步了。”其实那里有这回事。好记性的人不见得便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比较的倒是记性不甚好。你所看见者是他发表出来的成果,不知他这成果原是从铢积寸累困知勉行得来。大抵凡一个大学者平日用功总是有无数小册子或单纸片,读书看见一段资料觉其有用者即刻钞下(短的钞全文,长的摘要记书名卷数页数)。资料渐渐积得丰富,再用眼光来整理分析他,便成为一篇名著。

评分

明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值得收藏和研读,好评!

评分

宽甫同先生

评分

关中的。

评分

好薄的一本书,史料价值一般。

评分

,并无神秘色彩。(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见(xian):显现,明显。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4)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