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学者陈鼓应在《悲剧哲学家尼》之后所做的尼采研究的几篇重要论文的汇集,在中国的尼采研究中可谓独树一帜。书中对尼采哲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尼采哲学的独创性及其在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意义作了精彩而富有特色的诠释。
陈鼓应,1935年出生于福建长汀,1949年随父母赴台,1956-1963年先后就读于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师从著名哲学家方东美、殷海光。1973年,因参与台大校园内的保钓运动,发表时论,被当局解聘,引发了长达两年左右的著名的“台大哲学系事件”。1979年离台赴美,1984年到北京大学任职。1997年,台湾大学为其平反,他又回到台大任教,直至退休。2010年起,受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讲座教授”。
陈鼓应是享誉国际的道家文化学者。他撰写的《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已行销四十余年,成为人们研习老庄的经典读本。他提出了《易传》哲学思想属于道家的观点,一反两千年来《易传》思想属于儒家的旧说;他主张的“中国哲学道家主干说”,影响日益广泛。此次出版的“陈鼓应著作集”系列,是他学术作品的一次集中呈现。
序一 生命的驱动力——“冲创意志”的理解
(200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版序)
序二 研究尼采的心路历程(1987年北京三联书店版序)
尼采的挑战
一、“我是炸药”
二、“狮子精神”
三、增强生命感
尼采的价值转换
一、哲学史上看尼采
二、基督教的颓败史
三、上帝的死亡和价值的转换
四、道德重估
五、冲创意志
尼采哲学的价值重估
一、尼采哲学对西方思想界的影响
二、希腊文化传统的再造
三、近代德意志文化的批判
四、基督教文化之价值转换
五、超人学说
六、冲创意志的概念
七、永恒重现
结语
尼采哲学与庄子哲学的比较研究
一、东西两位哲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浪漫主义的风格
三、人物形象的塑造:庄子的“至人”和尼采的“超人”
四、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和庄子《内篇》所构绘的
人物形态及性格之比较
五、尼采的投入和庄子的退隐
六、尼采的悲剧意识与庄子的忧患意识
七、庄子的“心灵开放”与尼采的“精神自由”
八、庄子的“价值转换”和尼采的“价值重估”
结语
尼采和陈独秀的文化观比较
一、踽踽独行的尼采与结群而起的陈独秀
二、尼采和陈独秀的内心矛盾冲突及其悲剧性
三、尼采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四、尼采的反基督教道德观;陈独秀的反儒家伦理观
结语
尼采年谱
◆在哲学史上,尼采是一位十分富有挑战性与激励性的哲学家。在哲学上,他严厉批评从柏拉图经中世纪以来一千多年的世界观;在宗教上,他宣称“上帝已死”,将矛头掷向整个基督教;在道德上,他抨击传统道德是沉睡状态的“鸦片式道德”、“奴隶式的颓废道德”;在现实社会上,他指责人众迷失自我的混同性与奴隶性,并指称社会活动的要角是“市场上的苍蝇”。从天国的上帝到人间的混世魔王,在他笔下,一举扫荡。
◆我喜欢尼采,又爱好庄子,这两种如此不同的奇妙思想,如何会聚到我的生命中呢?人常常是个矛盾体,两个相冲突的心境常在我身上起伏涌现。目击世事的不平,尼采的冲创意志常激发我有所议论,由是“自掊击于世俗者”,一而再,再而三。每回当我仆倒在地时,庄子那恬淡高远的心声,便成为我疗伤复原的最大精神支撑力。
……
这套文集的整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成就,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性梳理一位重要学者思想脉络的绝佳途径。我注意到文集在某些关键议题上的编排顺序,似乎有意引导读者从基础概念的辨析开始,逐步深入到更宏大、更具综合性的理论构建。这体现了编纂者对于这位学者思想发展历程的深刻理解。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思维非常注重整体性,他极少孤立地看待一个概念或一位哲人,而是总能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哲学史背景中去考察其意义和影响。这种“大视野”的格局,使得他的分析充满了历史纵深感。我个人尤其欣赏他对于某一西方传统哲学流派的重新诠释,他成功地引入了非西方思想的参照系进行比对,使得原本看似“西方中心”的讨论,立刻变得更加开放和具有对话性。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保存了珍贵的思想遗产,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知识、构建知识的典范——一种既扎根于深厚传统,又敢于面向未来的姿态。
评分我最近偶然翻阅了陈鼓应先生的某些论述片段,虽然接触的篇幅有限,但其思想的穿透力令人印象深刻。他的文字风格,在我看来,如同冷峻的山峰,直插云霄,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感。读他的文字,尤其是在探讨某种形而上的概念时,我总感觉自己仿佛被拉入了一个高度抽象却又逻辑严密的思维迷宫,每一步都必须谨慎,否则极易迷失方向。这种挑战性恰恰是阅读高水平哲学著作的乐趣所在——它拒绝提供唾手可得的答案,而是迫使读者主动去建构自己的理解框架。他对于概念的界定极其精准,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这在处理那些容易被大众模糊化的哲学词汇时尤为重要。我特别留意到他处理那些跨文化、跨时代的思想对话时所展现出的驾驭能力,那种游刃有余,信手拈来的引证,透露出深厚的文献功底。这不禁让我思考,在当今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我们还剩下多少耐心去沉浸于如此精雕细琢的文字背后所承载的宏大架构之中。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们重新找回那种深度阅读的节奏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配合上内页的纸张选择,让人立刻感受到它蕴含的厚重。书名排版简洁有力,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这很符合其内容所要传达的严肃性和思想深度。翻开扉页,目录的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可以看出编者在整理这位学者毕生的思想结晶时下了极大的功夫。尤其欣赏的是,很多篇章在重新编排后,使得原本分散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论述,形成了一个更具整体性的学术谱系。阅读过程中,作者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总能触及核心,仿佛剥开了一层层历史的尘埃,直抵思想的源头。比如在讨论某一古代哲人思想的演变时,他引用的旁证和细节考据非常扎实,绝非泛泛而谈。这种对学术严谨性的坚守,让每一页的文字都充满了分量,读完一章,需要时间去回味和消化,而不是快餐式的浏览。整体而言,这是一套值得被珍藏和反复研读的文集,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座思想的灯塔,指引着我们穿越迷雾。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所体现出的学术担当与批判精神。在很多当下流行的思潮面前,作者敢于直面、毫不退缩地提出自己的质疑和反驳,其论证过程极其审慎,绝非情绪化的宣泄,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扎实的史料和逻辑推演之上。这种对真理不妥协的追求,在当代学界实属难得。他的文字结构有一种古典的韵味,句子长短错落有致,充满了内在的音乐感和节奏感,读起来有一种特殊的韵律美,这使得即便是面对最复杂的哲学论证,阅读体验也不会显得过于枯燥。尤其欣赏他对于“解释的困境”这一主题的探讨,他深刻揭示了任何阐释行为本身所带有的时代烙印和局限性,这种深刻的自我反思,使得他的论断显得更加谦逊而有力。这本书无疑是思想交锋的场所,它不断地激发读者去审视自己既有的观念,去质疑那些被奉为圭臬的教条。这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远超一般的知识获取。
评分初次接触陈鼓应先生的著作,最先冲击我的是那种宏大叙事下蕴含的细腻洞察力。他的笔触,时而如外科手术刀般精准地剖析某一理论的内在矛盾,时而又像历史的长河般,以一种近乎宿命论的视角,展现思想流变的大势。我注意到他在处理那些涉及伦理学和存在论的议题时,总是能巧妙地将晦涩的理论与具体的人类境遇联系起来,使得原本高悬于庙堂之上的学问,有了一种可触碰的温度。这种“入世”的关怀,让他的著作避免了沦为空洞的学院派说教。相比于一些专注于单一学派的著作,这套文集展现出的知识广度令人惊叹,它仿佛构建了一个思想的生态系统,其中各个流派相互影响、彼此制衡。阅读时,我常常需要频繁地在不同章节间跳转,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如何构建他独特的批判性视角。可以说,这本书不是那种可以轻松带在通勤路上消磨时间的读物,它更像是一座需要你备好笔记和放大镜才能深入探索的知识迷宫,每当解开一个结,都会带来豁然开朗的成就感。
评分陈鼓应,1935年,福建长汀人。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毕业。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台湾大学哲学系、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
评分趁活动囤的 价格很给力
评分陈鼓应著作集这个系列喜欢,收藏。
评分商品很好,物流速度也是非常快
评分书很好,包装不错,内容详细
评分量一量我们的版图,看一看我们的家乡!
评分这本书很不错的欢迎加我同我交流薇信alibabaworldwide
评分很好的书呀7649476679449666
评分船长夫妇的生活也是这样吧。日日辛苦劳作,与海浪搏斗,与海鸥嬉戏,有时也会像现在这样,在风平浪静的时候,把笃定的目光投向深海,就像骄傲的君主,无边的大海就是他们的疆域版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