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从祀与乡约》论文十三篇,分为两组。前八篇研讨的孔庙从祀问题,其实质是明代衡量学术的原则和标准,由此可见朝廷、以及当时的一般意见对于道学和个别人物(如王阳明)的看法。后五篇论乡约,有两篇通论和三个具体个案。在明代地方社会的治理中,宗族和乡绅起过重要的作用,士人在乡里主导的风俗教化与官方主导的相对严酷的里甲、保甲制度,彼此能够替换、互补,这是乡约制度在当时渐趋流行的原因。
朱鸿林,毕业于香港珠海学院中国文史学系及中国文学研究所,1984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东亚学博士学位。历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研究员等。现为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香港孔子学院院长等。
这本书最让我产生共鸣的地方,在于它对“地方性知识”的珍视。我们当代社会,对自上而下的标准化管理模式习以为常,却常常忽略了社区层面那种基于长期互动和共同记忆所形成的非正式规范的力量。作者通过对祭祀组织、乡间议事等微观机制的剖析,清晰地展示了古代地方社会是如何在“有边界的自由”中维持其独特形态的。这种对“在地性”的深刻挖掘,使得原本遥远的历史场景变得可感、可触。它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关于“我们如何生活”的细致记录。读完此书,我不再仅仅把古代社会看作是一个被中央集权所塑造的平面,而是一个充满内在张力、自我调节机制的复杂有机体。对于任何对中国社会治理传统有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提供了极为宝贵且精到的参照系,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社会秩序,往往根植于那些不那么引人注目,却又至关重要的日常实践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可以说是相当克制而又内敛的,与它所探讨的主题气质非常吻合。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或戏剧性的转折,而是以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冷静,陈述着历史的事实与逻辑。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沉静,适合在安静的午后或深夜里细细品味。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论述某些具有争议性的地方实践时所保持的那种中立的学人态度。他没有简单地将古人的行为贴上“愚昧”或“高尚”的标签,而是努力去理解在当时的物质条件和文化认知下,这些实践是如何成为一种“最优解”。这种历史的同情心,是优秀历史著作不可或缺的品质。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获取了知识,更获得了一种看待历史变迁的更宽广的视角——即便是看似僵化的制度,在地方的实际操作中,也会被不断地诠释和重塑,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
评分老实说,我对这类地方史研究的兴趣,通常仅限于那些能够提供全新史料发现的作品。这部书的独特之处,恰恰在于它对“被忽略的细节”的关注。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由小见大”的叙事策略。他没有试图描绘整个宏大的儒家帝国图景,而是聚焦于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看似微不足道的仪式节点和地方规章。正是这些微观的切片,勾勒出了一个更具韧性和适应性的古代社会结构。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从那些零散的碑刻、族谱甚至地方志的只言片语中,重构出一种内在的逻辑和运行机制的。这种“考古式”的文献挖掘工作,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乐趣。它要求读者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背景,更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受那些不符合现代线性历史观的复杂性。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感觉自己对传统中国社会治理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不再是停留在教科书上那种简单的“皇权-基层”二元对立的框架里,而是看到了更多弹性、妥协与协商的空间。
评分这部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翻阅一位老学者的书单时注意到的。它静静地躺在那里,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让人闻到旧纸张和香火混合的味道。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充斥着晦涩难懂的古籍引用和繁复的考据工作。然而,当我真正沉下心去阅读时,却发现自己被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住了。作者并非是高高在上的历史评判者,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向导,带着读者走进了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他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巧妙地将庙堂之上的礼制精神,与民间社会的自治实践编织在一起,展现出一种复杂而又微妙的互动关系。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仿佛能看到那些乡绅耆老们在昏黄的灯光下,依据祖制的规矩,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一方水土的秩序。那种对“礼”的敬畏和实践,远比书本上的定义要鲜活得多。它不仅仅是关于建筑和仪式,更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构建与维系。尤其是对那些地方精英如何解释和运用官方意识形态来巩固自身权威的描写,极其细腻,发人深省。
评分对于一个习惯了快速获取信息和结论的现代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阅读节奏无疑是慢的,甚至可以说是需要耐心的。它更像是一壶需要时间去煨炖的老茶,初品可能觉不出什么特别,但回味悠长,后劲十足。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查阅一些辅助性的地理资料和名词解释,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这反而成了一种乐趣。它强迫我从电子屏幕的碎片化阅读中抽离出来,重新拾起对深度阅读的渴望。更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在分析地方精英如何将孔子所代表的“正统”精神,巧妙地转化为维护地方稳定和自身利益的工具时,其论证过程之严密,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这不仅仅是历史的描绘,更是一种对权力运作机制的深刻洞察。它揭示了文化符号是如何在不同层级之间进行意义的协商与转移,非常精彩。
评分朱鸿林这部论文集,很好地介绍了他研究明代思想的基本方法以及按照这套方法做出的研究成绩。作为同行,我非常尊敬他将传记与文集并重的研究方法。另外,朱先生还擅长于以文献学研究思想文本的版本流传。我们可以说,朱先生是以清代考据学的方法来研究明代学术史的第一人。不过,本书后半部分的论文是以陈献章为中心,围绕他的弟子朋友展开。如果说学术价值,可能更像是表彰广东学术先贤。严谨如朱先生亦不能免于乡土情缘。
评分很早就想入的书,京东活动很给力,以后会经常到京东上买书
评分《孔庙从祀与乡约》论文十三篇,分为两组。前八篇研讨的孔庙从祀问题,其实质是明代衡量学术的原则和标准,由此可见朝廷、以及当时的一般意见对于道学和个别人物(如王阳明)的看法。后五篇论乡约,有两篇通论和三个具体个案。在明代地方社会的治理中,宗族和乡绅起过重要的作用,士人在乡里主导的风俗教化与官方主导的相对严酷的里甲、保甲制度,彼此能够替换、互补,这是乡约制度在当时渐趋流行的原因。
评分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有多本中、英文专著流传于海内外学界。
评分研究明代孔子思想与社会的必备案头书,值得推荐。香港的朱先生实在是关注点独特
评分是用清代文献学来研究明代的思想事件和文本。在这本书中,朱鸿林主要处理了从祀孔庙,以王阳明从祀孔庙为中心,讨论了吴澄从祀和罢黜的过程,从中看出思想发展的过程
评分还可以。。。。。。。。。
评分质量很好,推荐!!!!!
评分书很不错,送货速度快,正版,赞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