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誌·詠聲·冶情:《樂記》研究與解讀

言誌·詠聲·冶情:《樂記》研究與解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孫星群 著
圖書標籤:
  • 樂記
  • 儒學
  • 音樂思想
  • 文化研究
  • 中國古典文獻
  • 傳統美學
  • 哲學史
  • 文學史
  • 思想史
  • 藝術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齣版社
ISBN:9787010113760
版次:1
商品編碼:1114628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9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言誌·詠聲·冶情:<樂記>研究與解讀》以社會政治、文化為背景,從音樂學、美學、文學、哲學、史學、禮學、社會學、訓詁學、國學等方麵多視角地深入闡述瞭《樂記》的諸多內容,它實則包容著多學科、多領域的交叉交融,是迄今為止我所看到的研究《樂記》的同類著作中比較全麵、比較係統的一部。

內容簡介

  《言誌·詠聲·冶情:《樂記》研究與解讀》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音樂理論著作,雖然前人和今人對它做過一些研究,但真正要讀懂它也還並非易事。本書作者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就立誌研究《言誌·詠聲·冶情:《樂記》研究與解讀》,到80年代後期已初見成效,發錶瞭不少有關《言誌·詠聲·冶情:《樂記》研究與解讀》的單篇論文。在此基礎上,又經過多年的努力纔完成瞭這部著作。因此,《研究與解讀》是作者幾十年嘔心瀝血、潛心研究的結晶。本書以社會政治、文化為背景,從音樂學、美學、文學、哲學、史學、禮學、社會學、訓詁學、國學等方麵多視角地深入闡述瞭《言誌·詠聲·冶情:<樂記>研究與解讀》的諸多內容,它實則包容著多學科、多領域的交叉交融,是迄今為止我所看到的研究《言誌·詠聲·冶情:《樂記》研究與解讀》的同類著作中比較全麵、比較係統的一部。

作者簡介

  孫星群,福州人,福建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音樂傢協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傳統音樂學會理事,1 996年國際音樂藝術中心國際顧問委員會聘為顧問,2004年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收入《國際音樂名人傳》以奬勵他“為傳統音樂做齣的傑齣貢獻”,2011年6月英格蘭皇傢藝術基金會學術顧問委員會聘為永久學術顧問。在音樂史學、音樂美學、民族音樂學領域齣版的主要專著有:《福建南音探究》(海峽文藝齣版社1996年版,獲福建省第三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三等奬),《音樂美學之始祖(樂記)與(詩學>》(人民齣版社1997年版),《西夏遼金音樂史稿》(中國青年齣版社1998年版,獲福建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三等奬),《福建音樂史》(中國戲劇齣版社200 8年版,獲福建省第八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二等奬)等。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人民音樂》《音樂研究》《中國音樂學*及中央、上海、中國、天津、西安、瀋陽、四川、星海等八所音樂學院學報上發錶論文上百篇,在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韓國的理論刊物上發錶論文12篇。

目錄

序言
前言——我研究《樂記》的思考
第一章 《樂記》與六經
一、何謂“經”
二、“六經
三、何謂“六經”
四、“六經”的功用
五、為何“六經”缺“樂”
六、何謂“三禮”

第二章 《樂記》研究
一、《樂記》曆史文化背景
二、《樂記》版本與篇目
三、《禮記樂記》《史記樂書》注疏本
四、《樂記》影響
五、《樂記》著者
六、《樂記》成書年代
七、《樂記》與楚簡《性自命齣》的比照
八、《樂記》諸問題的討論

第三章 《樂記》解讀
一、樂本
二、樂論
三、樂禮
四、樂施
五、樂言
六、樂象
七、樂情
八、魏文侯
九、賓牟賈
十、樂化
十一、師乙

附錄一:陳嚦《樂書》中的《樂記》
附錄二:李光地《榕村全集》中的《樂記》片段
附錄三:儒傢《樂記》與釋傢佛經音樂思想的幾點比照——儒釋道音樂思想思考之一
附錄四:無聲之樂孤掌之聲大音希聲——儒釋道音樂思想思考之二
附錄五:20世紀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研究的迴顧
附錄六:《樂記》研究百年迴顧
參考文獻
作者發錶的論著目錄
後記——我音樂學研究的曆程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不包含《言誌·詠聲·冶情:《樂記》研究與解讀》內容的圖書簡介: --- 《天工開物:明代社會生産與技術革新研究》 作者: 錢德明 齣版社: 華夏文化齣版社 齣版時間: 2023年10月 ISBN: 978-7-5001-5876-3 --- 內容簡介 《天工開物:明代社會生産與技術革新研究》是一部深入剖析明代(公元1368年至1644年)社會經濟結構、手工業技術演進及其對整個王朝命運産生深遠影響的學術專著。本書並非對單一藝術形式或哲學思辨的探討,而是聚焦於支撐明代社會運轉的物質基礎——農業生産、礦冶技術、紡織印染、陶瓷燒製以及水利工程等一係列實用科學與技術體係的全麵梳理與深度解讀。 本書的撰寫秉持紮實的文獻考據與田野調查相結閤的原則。作者錢德明教授窮盡數十年心力,細緻查閱瞭包括《明實錄》、《萬曆會典》、地方誌、士紳傢集以及大量的技術圖譜和實物資料,力求重建一個立體而鮮活的明代生産世界。 第一部分:立國之本——農業生産體係的精細化 明代的農業生産經曆瞭從元末的凋敝到永樂盛世的恢復,再到中後期商品化和區域專業化的深化過程。本部分重點探討瞭以下幾個方麵: 1. 耕作技術的改良與推廣: 詳細分析瞭牛耕、犁具的結構改進,以及“二牛抬杠”、“麯轅犁”在不同地域的適應性變化。特彆關注瞭“蘇湖熟,天下足”背景下,南方水稻密植技術和浙贛地區圩田的改造工程。 2. 經濟作物的區域化種植: 論述瞭棉花種植在華北和長江中下遊的擴張曆程,以及製棉技術(如彈棉、紡紗、織布)的進步對服裝業的革命性影響。同時,考察瞭茶葉的精製工藝(炒青、烘焙)如何催生瞭新的貿易鏈條。 3. 水利與氣候適應性: 深入研究瞭明代大規模的河道治理工程,如黃河的改道與漕運體係的維係,以及江南地區復雜的排灌係統(水車、龍骨水車)。通過氣候記錄與農業收成對比,揭示瞭技術應對自然風險的努力與局限。 第二部分:鑄冶之術——礦産開發與金屬加工的飛躍 明代是中國冶金技術走嚮成熟和應用多元化的重要階段。本書對金屬的開采、冶煉和鑄造工藝進行瞭細緻的還原和分析。 1. 鐵的冶煉與工具製造: 考察瞭傳統鼓風技術(水排、腳踏風箱)在提高爐溫和鐵水質量方麵的應用。重點分析瞭優質農具、兵器(如火銃的鑄造技術)對社會生産力的支撐作用。 2. 銅錢的鑄造與白銀的地位: 論述瞭明代中央鑄幣體係的運作,以及白銀(“銀本位”)成為主要流通貨幣後,對礦山開采和走私貿易的影響。對徽州商幫的白銀輸入渠道進行瞭考察。 3. 鉛、锡、鋅的初步利用: 探討瞭在特種閤金製造(如製作樂器或科學儀器)中,對其他有色金屬的初步綜閤利用,盡管其規模遠不及鐵和銅,但代錶瞭技術探索的方嚮。 第三部分:巧奪天工——手工業的專業化與市場化 明代中後期,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手工業部門齣現瞭高度的專業化分工和作坊製的萌芽。 1. 陶瓷業的巔峰: 詳細分析瞭景德鎮禦窯與民窯體係的並存與互動。重點解析瞭永樂、宣德青花瓷的顔料提純、釉料配方(蘇麻離青的運用)以及高超的燒製溫度控製技術,如何使其成為享譽世界的商品。 2. 紡織業的區域集群: 比較瞭南京、蘇州、鬆江在絲織業中的不同分工。以鬆江為核心的棉布生産,如何通過“包攬”、“夥計”等經濟模式,將農村手工業者納入資本主義萌芽的早期階段。 3. 造船與航海技術: 結閤鄭和下西洋的曆史遺存,解析瞭當時木船的榫卯結構、多隔艙技術以及指南針在航海中的精確應用,展現瞭中國古代工程學的最高成就。 第四部分:技術傳承與知識體係的斷裂 本書的最後部分聚焦於明代技術知識的傳播方式與麵臨的睏境。不同於西方中世紀末期的知識集中化,明代技術知識更多依附於師徒傳承和行業秘訣。作者批判性地考察瞭官方對實用技術的記錄(如《農政全書》)與民間實踐之間的張力,並探討瞭清代技術發展停滯的深層曆史原因。 --- 讀者對象 本書適閤曆史學、技術史、經濟人類學、明清史研究人員以及對中國古代科技史感興趣的廣大讀者。它提供瞭一個不同於傳統政治史和思想史的視角,深入明代社會肌理,理解支撐帝國運轉的物質力量。 ---

用戶評價

評分

《言誌·詠聲·冶情:《樂記》研究與解讀》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眼前一亮,仿佛聽到古琴低沉而悠揚的琴聲在耳邊響起。我對《樂記》這本古籍一直心存嚮往,但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古樸的語言風格,常常讓我感到一絲畏懼。然而,“言誌·詠聲·冶情”這幾個字,卻以一種極具詩意和哲理的方式,概括瞭《樂記》的核心內容。“言誌”二字,讓我想到音樂是心靈的語言,是情感的寄托;“詠聲”則喚起瞭我對音樂鏇律和節奏的美妙聯想,它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呈現;而“冶情”,更是直接觸及瞭音樂最深層次的功用,即通過音樂來淨化、升華我們的情感,塑造高尚的人格。這三個詞語的組閤,預示著這本書將是一次關於《樂記》的深度探尋,一次對音樂在古代中國社會中所扮演角色的細緻解讀。我期待作者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的阻隔,去理解古人對音樂的深刻洞見,去感受音樂所蘊含的巨大能量,是如何影響個體的情感世界,又是如何構建和諧的社會秩序的。

評分

當我看到《言誌·詠聲·冶情:《樂記》研究與解讀》這本書時,立刻被它所傳遞齣的濃厚文化氣息所吸引。我一直相信,音樂不僅僅是耳朵的享受,更是心靈的溝通與情感的升華。《樂記》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音樂哲學典籍,其思想價值毋庸置疑。而這本書的書名——“言誌·詠聲·冶情”,就仿佛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樂記》思想殿堂的大門。“言誌”,點明瞭音樂作為錶達內心世界,抒發情懷的載體;“詠聲”,則突齣瞭音樂的聲音之美,以及它在傳承與錶現中的生命力;“冶情”,更是切中瞭音樂最核心的社會功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引導人們走嚮更為高尚的精神境界。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樂記》中那些古老而智慧的論述,以一種現代讀者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樂記》文本的研究,更是一次關於音樂與人生、音樂與社會的深刻探討。它或許能幫助我們重新審視當下被物質和喧囂所充斥的生活,重新發現音樂能夠給予我們內心的寜靜與力量。

評分

看到《言誌·詠聲·冶情:《樂記》研究與解讀》這本書,我腦海中立即浮現齣“溫潤如玉”、“古韻悠長”這樣的詞匯。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對《樂記》這本重要的經典一直心懷敬意,但礙於其古奧的文本,往往望而卻步。《樂記》被譽為“樂論之祖”,其內容涵蓋瞭音樂的本質、功用、以及與社會、政治、倫理的緊密聯係,其思想之深邃,影響之深遠,不言而喻。而這本書的名字——“言誌·詠聲·冶情”,恰恰提煉瞭《樂記》的核心精髓。“言誌”,說明音樂是內心情感的抒發;“詠聲”,強調的是音樂的聲音之美與韻律感;“冶情”,則更是點齣瞭音樂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方麵的重要作用。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這些想要深入瞭解《樂記》的讀者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契機。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以現代的學術視角,撥開曆史的迷霧,將《樂記》中那些精妙的論述,那些關於音樂如何影響人心的智慧,生動地呈現在我們麵前,讓我們重新認識音樂在古代中國社會中所扮演的獨特而不可替代的角色。

評分

初見《言誌·詠聲·冶情:《樂記》研究與解讀》,就被其深邃的書名所吸引,仿佛能從中窺見一麯古老而悠揚的鏇律。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常常被各種浮躁的聲音所裹挾,而《樂記》所代錶的,恰恰是那種沉靜的力量,是對內心世界的細緻探尋。這本書的名字——“言誌·詠聲·冶情”,每一部分都像是一扇窗,引領讀者走進《樂記》的智慧殿堂。“言誌”,讓我聯想到音樂作為情感錶達的載體,是心靈最直接的傾訴;“詠聲”,則勾勒齣音樂在吟唱與迴響中的生命力,是古人留下的寶貴聽覺遺産;而“冶情”,更是點睛之筆,它揭示瞭音樂超越感官愉悅的深層意義——塑造品格,淨化心靈。《樂記》本身就是一部關於音樂的哲學著作,我想這本書的作者一定花費瞭大量的心血,去挖掘和闡釋其中蘊含的豐富思想。我尤其好奇,作者會如何處理《樂記》與儒傢思想體係的關聯,以及它對於後世文學、藝術創作産生的深遠影響。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音樂的理論,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啓迪,一種精神品格的培養。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哲學和音樂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鍾情於那些能夠觸及心靈深處,引發深刻思考的經典。最近在書店裏無意間翻閱到這本書——《言誌·詠聲·冶情:《樂記》研究與解讀》,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僅是書名就深深吸引瞭我。“言誌”二字,點齣瞭音樂的錶達功能,它不僅僅是聲音的組閤,更是個體內心世界的投射;“詠聲”則強調瞭音樂的詠唱與吟誦之美,仿佛能聽到古人悠揚的歌喉在字裏行間迴蕩;而“冶情”,更是觸及瞭音樂最核心的功用——陶冶情操,塑造品格。這三個詞語的組閤,猶如為《樂記》這本古籍勾勒齣瞭一幅精妙的畫捲,預示著這本書將不僅僅是枯燥的學術考證,更是一場關於音樂與人性的深度對話。我特彆期待作者是如何將《樂記》中關於音樂與禮儀、政治、教育、以及個體情感之間微妙而又深刻的聯係,通過現代的視角進行梳理和解讀的。究竟古人是如何看待音樂的“正聲”、“淫聲”,又是如何運用音樂來“移風易俗”的?這本書或許會給齣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答案,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國古代思想體係中音樂所占據的獨特地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