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系列:戢翼翘先生口述历史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系列:戢翼翘先生口述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毓澍,陈存恭 著
图书标签:
  • 口述历史
  • 近代史
  • 中国近代史
  • 回忆录
  • 人物传记
  • 历史研究
  •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 戢翼翘
  • 台湾史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172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16307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戢翼翘国民党元老级高级将领,曾参加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直奉大战、中原大战、讨伐石友三部等重大战事。1922年应杨宇霆邀整训奉军,曾先后佐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对于其辅佐张氏父子期间,东北的局势变动及军阀内部的人事纠葛做了重点回忆,有非常珍贵的史料价值。

目录

弁言
前言
一、家世与教育
二、辛亥革命前后
(一)我与保定军校
(二)加入沪军
(三)血战天保城
(四)孙中山先生就临时大总统职
(五)数任旅长

三、二次革命前后
(一)导火线——宋案
(二)癸丑之败
(三)亡命海外

四、云南起义前后
(一)加入滇军
(二)云南起义前夕
(三)护国军之役
(四)滇军的扩充

五、错综复杂的滇局
(一)我失去了短期的自由
(二)我与云南讲武堂

六、第二次直奉战役前后9
(一)不练滇军练奉军
(二)榆关大战
(三)善后

七、郭松龄倒戈
(一)不测风云
(二)旦夕祸福
(三)郭松龄的死

八、干戈再动
(一)奉军再度入关击败国民军
(二)河南往还
(三)定州之战

九、皇姑屯事件
(一)安国军大元帅
(二)张作霖与日本
(三)震撼东北的爆炸

十、易帜与杨、常的死
(一)东北易帜
(二)杨、常的死
(三)杨、常死后东北的外交

十一、扩大会议的解散与石友三部的瓦解
(一)扩大会议与奉军入关
(二)阎、冯下野我赴晋点验军队
(三)争地盘石友三叛变
(四)石友三部的瓦解

十二、九一八事变
(一)中日东北外交悬案
(二)不抵抗的决策
(三)风声鹤唳失锦州
(四)张学良下野

十三、西安事变
(一)事变前我赴西安会晤张学良
(二)放火与救火
(三)事变后我赴南京会晤张学良

十四、抗战期中
(一)羁居北平婉拒出任伪职
(二)北平城内形形色色

十五、从抗战胜利到撤退来台
(一)制宪国大代表
(二)西南政务委员会常委
(三)“总统府”资政
(四)感慨话平生

附录
(一)戢劲成先生事略
(二)谈光复南京
(三)一九六○年十月十日中央日报载戢翼翘资政追述
五十年前南京之役
(四)血樽记
(五)戢劲成先生八秩寿颂

精彩书摘

  张作霖与日本
  日本人对袁世凯提出的二十一条件,主要的一部分是满蒙的特殊利益。袁氏去世前后,张老将在东北崛起,日本人以为出身绿林的张老将一定好对付,那知道张老将真有一手,小权小利可以让的好商量,有关国家命脉或地方安全的坚不放手,而且张老将重用杨邻葛,杨邻葛的政治外交手腕很高明,对日本的内情知道得很清楚,有许多方面的日本人供给情报给他,所以他能对付日本人的要索。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人从档案中发现日本要人以至于政党很多从张老将这里拿钱。这是杨邻葛、张老将的高明处,也是他们两人未死前东北不会发生大问题的原因。
  郭松龄倒戈后,日本人表示支持张老将,给郭军限制,日本人并没有参战,也没出动什么军队,事变后张老将亲访旅大答谢,花自己的钱,并没有签订什么不利于东北或国家的条约,难能可贵。(例如日人要求自朝鲜边境修铁路通到吉林,老将说:“通到我家里来了。”坚拒不许。)
  国民革命军北伐,标榜反帝,“五三”惨案发生后,日本人对张宗昌、张老将说:“让我们替你打。”他们俩人都没有答应,都不利用外力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十七年五月以后,张宗昌等在津浦线没法支持,像吴俊升等都劝老将保持实力,退出关外,张老将乃作退出关外准备,而这点是与日本人利益冲突的。
  日本人希望中国内乱,希望东北方面我方力量薄弱。张老将退出关外,东北力量增强,同时关内将由反帝的国民党统一,于日本都是不利,因此日人千方百计阻挠张老将出关。无如张老将既已拿定主意,便不顾日本人的威胁,毅然将军队撤至滦州一带。六月三日张老将乘车返奉,终于牺牲于皇姑屯。
  
  郭松龄的死
  林长民在逃亡途中被吴俊升的骑兵射杀,郭松龄则是被吴俊升的骑兵发现擒捕以后枪杀的。郭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看到大势已去,和他的太太化装逃离新民屯,由于怕人多被别人发现,不敢带卫兵,两个人沿巨流河往营口方面逃,大概想逃到营口再转大连。当夜走到一个名叫四方城(?)的村庄,请求一户人家让他俩人寄宿在地窖里。这时吴俊升的骑兵在新民北镇营口一带搜索,有一小队搜索到四方城来,看看天色已暗了,也想找一个寄宿的人家,恰巧也找到郭投宿的这一家,这小队骑兵进了这家,有一个人无意中看到地上掉了一张名片,拴起来一看,赫然三个字“郭松龄”,他赶紧问:“这张名片哪里来的?”那主人也不知道,说:“大概是刚才那对夫妻掉的。”他们问:“那对夫妻住哪里?”主人说:“住后面地窖里。”骑兵去一看,正是狭路相逢,一面加以逮捕,一面派人打电话报告沈阳。
  这边沈阳张老将虽然知道危险期已过,但善后事宜也颇费苦心,一听说捕到郭松龄,很愤怒地说:“已经抓住?把他押解着来!我要亲自问:他为什么要倒我的戈?”在他旁边有杨邻葛、郑谦等人,杨、郑都是很稳健很有头脑的人,郑谦说:“日本人派兵在营口以北一带巡逻,万一知道我们押解的是郭松龄,中途来截去怎么办?”郑顾虑日本人翻云覆雨,唯恐中国不乱,现在郭既失败,如果日本派兵把郭截去,郭答应了他们要的价钱,他们何尝不可以转过来助郭倒张,在那混乱的局面中,不能不有这层顾虑。至于杨邻葛顾虑的是另一层,他大概多少知道郭的倒戈,张汉卿实在脱不了关系,据说他们曾开过天津会议,详情只有天晓得。郭倒戈后,张老将父子也闹得很不愉快,汉卿一直不敢去见老将。如果让老将亲自审问郭松龄,郭把天津会议内幕公开出来,把一切责任都推给汉卿,那老将父子之间将无法善后。因此他对老将说:“郭反正是要死的,不如就地枪决,以免过事株连。”老将一想也对,事情既已过去,郭底下的人也都大半过来了,不必留活口牵连无辜,便喊高擎三过来,要他带卫队到四方城去枪毙郭氏夫妇。第二天天亮高就赶到四方城,郭松龄一听高来了,便知道没希望了。这高也是胡匪出身,跟张老将多年了,把郭松龄夫妇带出来就枪决了,尸首带回沈阳,放在最热闹的小公园露尸三天,其时已近隆冬,冰结极厚,死得也够惨了。
  平心而论,郭松龄亦有其取死之道,郭自己绝不能控制奉军,最后终因此败亡。设若郭真心拥护张汉卿,然而汉卿与老将之间是父子关系,怎能叫儿子去推倒父亲?何況东北的天下是老将打出来的,再说若郭一心拥护汉卿,而老将也愿意让给汉卿,但郭也不能把杨邻葛等视若无物,更不能轻视老将的老兄弟张作相、吴俊升等的力量,是不是这些人都愿意老将让?郭不知己不知彼,有其取死之道。至于天津会议情形,我说除了与会者以外只有天晓得,这次会议郭松龄、李景林、邹作华等可能都参加的,他们的目的就是拥护张汉卿上台,汉卿可能也与闻此事,不然郭有什么天大的胆子,胆敢以“清君侧”拥护汉卿为名?那么多师长、旅长、团长又何以一直跟他出关?我亲见汉卿一直和新民屯通电话,当时汉卿说:“他不下台,他也不自杀。”蛛丝马迹,甚令人怀疑。很不幸的是杨邻葛的一片苦心竟被人歪曲,以后反惹祸上身,真不值得。
  ……

前言/序言

  台湾中研院近代史所,从建所至今,几十年来共采写和出版了二百余种“口述历史”。近代史所的学者制定了严格的口述史操作规范,并进行采访和撰写,使类似史料层面的“回忆录”和“纪实”,上升为可供专业人员研究的“口述历史”。他们的访问对象涉及当代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人士,请其自述生平,为现代史研究留下了一系列珍贵的口述记录。
  九州出版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系列”,是上述二百余种“口述历史”的精选集,也是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的重点引进出版项目。本系列以简体字出版,对原书注文体例和文
  字错误进行了必要的订正。原版本的丛书弁言和前言,介绍了该丛书的缘起、价值和意义等情况,简体版将其主要内容附于书前。
  该书访谈对象的某些政治立场、观点和看法,我们并不认同,但为了保留史料,便于参考研究,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对文中对我党我军的诬蔑性语句和称谓进行了中性处理,内容仍保留原貌;个别之处,有所节略;对于文中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以后使用的“民国”纪年,改为公元纪年;对于文中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以后的台湾当局相关机构、职务等,加以引号。本系列图书供近现代史专业读者参考使用,望读者在阅读时注意辨析书中的一些内容。
  九州出版社
  二○一三年三月
湘江学府风云录:近代长沙教育史拾遗 本书以史料为基,聚焦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重要教育中心——长沙的近代教育发展历程。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个特定人物的口述回忆,而是通过对大量档案、报刊、私人信函及地方志的梳理与解读,试图重建近代长沙作为区域性学术高地的复杂图景。 第一章 晚清长沙的教育嬗变:从旧制到新潮的拉锯 本章细致考察了在清末“新政”的强力推动下,长沙传统书院体系的瓦解与新式学堂的兴起。重点分析了地方士绅、维新派知识分子与保守势力在教育改革中的博弈。 1.1 长沙的传统学脉:岳麓书院的式微与转机 详述了传统儒学教育在鸦片战争后的困境,尤其关注长沙府学、县学及民间书院的日常运作模式,及其在面对西方新知冲击时的应对策略。分析了船山学派在晚清教育思想转型中的承前启后作用。 1.2 维新风潮下的“开眼看世界”:南学会与时务学堂的建立 重点剖析了南学会的成立背景、主要人物及其在长沙思想界的巨大影响力。随后,深入考察了时务学堂(后来的湖南大学前身之一)的课程设置、师资构成以及它如何迅速成为湖南维新思想的孵化器。通过分析早期学堂的招生简章和学生日记,揭示了第一批接受新式教育青年的思想转变轨迹。 1.3 地方行政对教育的干预与支持:督抚的态度转变 考察了清末湖广总督和湖南巡抚在教育经费拨付、学务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政策。对比了张之洞、端方等人对长沙教育事业的不同侧重,以及地方精英阶层如何通过捐资助学的方式参与教育建设,试图保持对教育主导权的掌控。 第二章 民国初建:革命激情与学府重建的阵痛 辛亥革命后,长沙教育面临着如何巩固新成果、吸收外来资源、并确立自身学科特色的挑战。本章聚焦于从省立高等学堂到国立中南大学(筹建阶段)之间的过渡期。 2.1 政治动荡对学府运营的影响 考察了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及政局不稳对长沙高校(如湖南第一师范、湖南大学)的直接冲击。通过分析学校董事会的组成变化、教师薪资拖欠的记录,展现了知识分子在动荡时期的生存状态。 2.2 湖南第一师范的黄金时代与“半师范”模式 将湖南第一师范作为研究的重点案例。详细梳理了其确立的“研究、实验、实习”的办学理念,并分析了其在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体系中的独特地位。通过对早期毕业生去向的统计,探讨了其对湖南乃至全国基础教育的辐射作用。 2.3 科学精神的播撒:图书馆建设与学术社团的活跃 考察了长沙地区早期图书馆(如湘雅图书馆、省立图书馆)的藏书特色与开放程度,并分析了由学生和青年教师组织的各种学术性、文学性社团(如文学研究会分支、自然科学研究小组)的活动内容,它们是如何在课堂之外拓宽青年学子的视野的。 第三章 湘雅医学的崛起与区域医疗教育的奠基 本章将目光投向了与传统教育体系并行发展的专业教育——医学教育。湘雅医科大学(原名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的建立与发展是长沙近代教育史上绕不开的里程碑。 3.1 耶鲁来华的背景与选址考量 深入探讨了雅礼协会(Yale-in-China Association)在长沙建立现代医学教育机构的历史动因、筹款过程及选址的战略意义。分析了中美文化在医学教育模式上的融合与冲突。 3.2 临床教学与本土化实践 详细描述了湘雅医学院在早期如何结合中国传统医学知识和西方的科学方法进行临床教学。通过研究早年间的病案记录和手术报告,展现了早期医学生的实践压力与学习环境。同时,关注了湘雅附属医院对湖南及周边省份公共卫生的影响。 3.3 华西与湘雅的比较研究:区域医疗教育的异同 简要对比了以成都华西协合大学为代表的西部教会医学教育与长沙湘雅模式在课程设置、师资来源及服务区域上的差异,以凸显长沙医学教育的独特性。 第四章 战火中的坚守与迁移:抗战时期的长沙教育 1937年至1944年,长沙作为重要战略城市,遭受了日军的长期轰炸。本章着重研究在极端环境下,高校师生如何应对生存危机、保护文化遗产并实现教育的“西迁”与“内迁”。 4.1 长沙高校的“保学”行动 记录了长沙主要高校在日军逼近时期的紧急应对措施,包括对重要仪器设备的拆解、打包和向后方的转运工作。分析了学校领导层在“迁校”与“留守”之间的艰难抉择。 4.2 湘西教育的短暂繁荣:长沙高校在益阳、沅陵的临时办学 重点描绘了部分高校在湘西的临时校址上,如何克服简陋的物质条件,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通过对这一时期学生“流亡式”学习生活的回溯,展现了教育的韧性。 4.3 沦陷后的文化断层与重建希望 简要概述了日军占领期间长沙教育机构的受损情况,以及光复后地方教育界为恢复元气所付出的努力。 结语:长沙教育的文化遗产与时代启示 总结了近代长沙教育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以及地方文化传承方面的独特贡献。探讨了当时教育体系的成功经验(如师范教育的突出)与局限性(如对基础研究投入的不足),为今日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历史参照。本书旨在通过对这段波澜壮阔历史的细致考察,呈现一个生动、多维的近代长沙知识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份口述记录的真实性与细节的丰富度令人赞叹。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从对某一具体事件的描述,到对当时人物性格的刻画,再到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无不展现出一种“在场感”。这些生动的细节,往往是官方史料中缺失或被简化的部分,它们构成了历史的底色和质感。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烟火气”,构筑起一个时代真实的面貌。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如此丰富、如此鲜活的微观视角,让我们得以用更立体、更具人性的方式,去重构和理解那段逝去的岁月。

评分

从内容上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窗口。通过这位受访者的视角,那些宏大叙事下被忽略的细微之处,那些亲历者的鲜活体验,得以被完整地记录下来。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去感受那些决策背后的不易与挣扎。文字的流畅度和逻辑性处理得非常好,口述的自然感与历史研究的严谨性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它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记忆,让人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强烈的情感共鸣,对于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和人情世故,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参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雅致的米黄色纸张,搭配着沉稳的深蓝色字体,整体风格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与学者的严谨。触摸上去,能感受到纸张细腻的纹理,那种特有的触感,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已经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敬意。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内页的排版,字里行间留白适度,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不失专业性。装订工艺也十分扎实,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担心书脊会轻易损坏。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注重,在如今这个数字化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献实物,让人在捧读时便能感受到出版方对于这份口述历史的郑重对待。

评分

作为一个非专业历史研究人员,我发现这本书在语言的普及性上做得相当出色。虽然主题涉及严肃的学术领域和复杂的历史事件,但整本书的文字表达却保持了一种平易近人的姿态。作者(整理者)显然下了很大功夫,将那些晦涩的专业术语或特定的历史背景,通过巧妙的穿插解释和生动的比喻,变得易于理解。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对这段历史有兴趣的普通读者也能无障碍地进入文本。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连接了专业研究与大众普及,拓宽了历史文本的影响范围,功德无量。

评分

这本书的访谈技巧和叙事结构处理得非常高明,显示出背后口述历史工作者深厚的功力。提问的切入点往往既精准又富有启发性,能够引导受访者深入挖掘那些深藏记忆中的细节,而不是停留在表层的事件陈述。叙事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娓娓道来,时而激昂陈词,高低起伏,张弛有度,完全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这种叙事上的张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口述记录变得引人入胜,像在听一位智者在讲述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它证明了好的口述历史整理,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史学艺术和文学表达。

评分

意思的书!阅读中经历痛苦、喜悦、激情、孤独,甚至死亡。当有一天停下来反思,生命的意义是什么?阅读,也许并不能从躁动、焦虑、疲惫、浮华的世俗中回归生活的本质,但它的确净化了内心的世界,让我更理性地看待生活。静下心来,细细回味曾经走人生道路,然后决定写一本可以给喜欢思考人生的朋友分享的书。作者用了一年时间,科际整合,整理出国内第一本经历结合色彩心理分析的书。 在网络上很早就知道了“大鹏背包走天下”这个网名,但直到二○一二年九月份才真正与他从虚拟的网络世界走到实际的现实生活,通过多次的电话后感觉比较好,于是我们终于在某天策划了一次“萍水相逢”。   两个陌生人可以很快成为兄弟和密友还是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离不开相互对事业对生活的共同理念和理解,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都带着生存愿望,从零开始,从贫穷开始,从怀揣奋斗创业的梦想开始。因为我们都是带着生活渴望,从家门口开始,从城市开始,从一直都在不断寻找生活的飞翔开始。书很好,我已经快速读一遍了在商店里我们可以看看新出现的商品,不一定要买但可以了解他的用处,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广度,扩宽我们的视野,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不断更新,新出现的东西越来越多,日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精彩,而我们购物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分析,不要买些外表华丽而无实际用处的东西,特别是我们青少年爱对新生的事物好奇,会不惜代价去买,这是我们要注意的!京东商城的东西太多了,比淘上的东西还要多,而且都是正品,我经过朋友的介绍来过一次,就再也没有去过别的购物网站了。书不错 我是说给懂得专业的人听得 毕竟是小范围交流 挺好,粘合部分不是太好,纸质还是不错的,质量好,封装还可以。虽然价格比在书店看到的便宜了很多,质量有预期的好,书挺好!之前老师说要买 但是是自愿的没买 等到后来说要背 找了很多家书店网上书店都没有 就上京东看看 没想到被找到了 好了,我现在来说说这本书的观感吧,一个人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腔调,不论说话还是写字。腔调一旦确立,就好比打架有了块趁手的板砖,怎么使怎么顺手,怎么拍怎么有劲,顺带着身体姿态也挥洒自如,打架简直成了舞蹈,兼有了美感和韵味。要论到写字,腔调甚至先于主题,它是一个人特有的形式,或者工具;不这么说,不这么写,就会别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腔调有时候就是“器”,有时候又是“事”,对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来说,器就是事,事就是器。这本书,的确是用他特有的腔调表达了对“腔调”本身的赞美。|现在,京东域名正式更换为JDCOM。其中的“JD”是京东汉语拼音(JING DON|G)首字母组合。从此,您不用再特意记忆京东的域名,也无需先搜索再点击,只要在浏览器输入JD.COM,即可方便快捷地访问京东,实现轻松购物。名为“Joy”的京东吉祥物我很喜欢,TA承载着京东对我们的承诺和努力。狗以对主人忠诚而著称,同时也拥有正直的品行,和快捷的奔跑速度。太喜爱京东了。

评分

非常不错 ◎全球最权威中国问题专家、“头号中国通”费正清的唯一自传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为他取中文名“费正清”;胡适带着他视察监狱,探望政治犯;麦卡锡主义横行,他被指责为“丢失中国”的人之一;基辛格密访北京前请教费正清,后来评价说“和他的谈话改变了历史”;邓小平曾举杯对他“在恢复中美关系中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孔飞力、魏斐德、史景迁、傅高义、余英时等全部出自他的门下……他创立了美国的当代中国学,创建了哈佛东亚研究中心;他的著作影响了国际舆论对中国革命的看法;他的学术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政府的政策决策。了解现代中国,从阅读费正清开始。   ◎一部个人化的现代中国史,一部看懂现代中国无比重要的著作   费正清曾五度来华亲历中国变革,接触、结识宋美龄、孔祥熙、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尼克松、基辛格、胡适、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费孝通、龚澎、乔冠华等上百位中美政学重要人物,见证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奋起与失落,此可谓空前绝后。这是一个“头号中国通”最完整的传奇人生记录,也是一部个人化的现代中国史。对读者而言,这本书将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个人传记,而是读懂中国历史的一本重要著作。   ◎对近现代历史进行重新解读,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蒋介石为什么会丢掉中国?毛泽东有着什么样的缺憾?为什么“延安访问团”没能扭转美国对中共的政策?邓小平领导的中国变革将会走向何方?中国将如何走向公民社会?在《费正清中国回忆录》中,费正清以博学而洒脱的风格,风趣、清新的笔调,将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娓娓道来,同时对现代中国和世界历史的走向进行了透彻的解读。任何人想对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所认识,从阅读这本书开始。   ◎中国重要政治、文化人物的独家观察评价,极具看点   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胡适、林徽因、梁思成、郭沫若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相比台版有删节,有空去中研院网站找个电子版对照下。能引进已属不易,鼓励下。三大电商只有京东还能买齐,还有促销满减,给力!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刚买了就大折扣促销活动了,就是手贱然不住,没办法,继续买,这绝对是一种病,我自己是控制不住了,书已经堆满了房子,去年买的到现在还有好多没开封,这怎么办呀

评分

现在京东纸箱包装不错?。收集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系列

评分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系列:戢翼翘先生口述历史。

评分

i书还行,没什么营养,但也害不死人,属于鸡汤类。拿着方便,字迹印刷十分清楚,价格也不太贵,很好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