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图说指压保健:小儿厌食》是图说指压保健丛书之一,全书主要介绍治疗小儿厌食的指压疗法、预防小儿厌食以及厌食症患儿的日常护理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与指压疗法结合运用;《小儿厌食》辅以大量示意图以便读者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穴位。《图说指压保健:小儿厌食》携带方便,书中所介绍的指压疗法简便易学,实用性较强,适合广大厌食症患儿家长阅读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一、小儿不吃饭,指压来帮忙
二、孩子不吃饭,补锌不全面
三、什么是小儿厌食症
四、怎样判断你的宝宝有没有厌食
五、西医学关于小儿厌食
六、中医学关于小儿厌食
七、分型治疗
(一)食后腹胀,恶心呕吐,舌苔白腻类型(脾失健运证)的症状及治疗
(二)不思进食,大便稀薄夹不消化食物类型(脾胃气虚证)的症状及治疗
(三)不思进食,小便短黄、大便偏干类型(脾胃阴虚)的症状及治疗
(四)不思饮食,易发脾气类型(肝气郁滞证)的症状及治疗
(五)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的小儿厌食的症状及治疗
八、小儿厌食外治法
九、什么是指压疗法
九、什么是指压疗法
十、指压疗法的特点
十一、指压疗法的原理
十二、指压疗法的常用手法
十三、怎样寻找穴位
十四、指压疗法施术时需要注意什么
精彩书摘
李某,29岁,家庭幸福,事业也非常成功。但是提到宝宝吃饭她就无奈地就摇头、着急。女儿豆豆现在只有15个月大小,是个非常聪明漂亮的孩子,不过从小到大吃饭成了全家人的难题。一到吃饭,爸爸妈妈两人都围在豆豆身边,一个人好言相劝,逗宝宝开心,另一个人把饭盛在勺子里,小心翼翼地饭送到孩子嘴边,可是豆豆每次都皱眉躲开几乎不怎么吃。所以豆豆妈妈也常常因为豆豆不好好吃饭哭鼻子,一面哭,一面求豆豆吃一口。
她领着孩子也看了很多的医生,但好像效果都不明显。后来经过好朋友她推荐,小儿推拿指压疗法可以治疗。她没有任何的中医基础,从试试看的心态开始,没出一个月的时间下来,豆豆完全的转变了过来,从看见饭碗就跑,就摇头,到看见饭碗就要抢,一口喂不到都要着急,这中间的变化令豆豆的妈妈简直开心极了,她从来没有想到豆豆居然会要抢着吃饭。
我们都看过这样一个广告,广告语是这样说的:孩子不吃饭,补锌是关键。但仅仅补锌就可以解决问题么?
王某,34岁,她发现最近几个月5岁的女儿丹丹身体有点改变:脸色不像以前那么好,有点苍白,而且总是拉稀,食欲更是大大降低,吃一点东西就感觉肚子胀的难受。她很着急,看了电视上的广告,觉得可能丹丹也是缺锌,就给丹丹补锌,可是基本没有什么效果。
从丹丹的面色、大便等的症状,我们可以看出,丹丹所患的厌食属于中医所讲的脾失健运型。所以单纯的补锌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小儿的脾胃功能不好,严重影响到她的生长发育,后来经过辨证治疗,丹丹的一系列症状都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一种常见的小儿脾胃疾病。通俗的讲,食欲好的孩子,认为吃饭是一种快乐,喜欢吃饭而且食量较大。而厌食患儿食欲不好,视进食为负担,厌倦吃饭,即使面对美食也没有兴趣。本病证不包括因其他疾病引起的食欲不振。
该病又称消化功能紊乱。在小儿时期很常见,主要的症状有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便秘、腹胀、腹痛和便血等。这些症状不仅反映消化系统的疾病,而且也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障碍及多种感染性疾病。其预后一般良好,但若失治误治长期不愈者,则会因摄入不足而导致营养不良、贫血、并发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等,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各年龄儿童皆可发病。本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婴儿和学龄前儿童厌食、拒食的发生率约为12%~34%,以1—6岁儿童多见,发病率较高,约占儿童疾病的40%以上,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独生子女的发病率更高,被认为是富裕社会儿童的主要摄食问题之一。
(1)食欲减退,不思饮食,或厌恶进食。
(2)食量明显少于同龄正常儿童的1/3左右。
(3)厌食病程超过两个月。
(4)体检没有发现消化道及其他全身性疾病。
……
前言/序言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小儿厌食症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孩子不吃饭或吃饭难成为家长的最大困扰。
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治疗大多数疾病时都很难与医生及家长好好配合,而且药物或多或少都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因长期服用会影响其生长发育或引发其他并发症,因此非药物疗法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欢迎。
本书主要介绍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指压疗法。指压疗法是通过按压人体穴位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这种疗法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而且没有痛苦没有副作用,孩子容易接受。书中还提到一些关于预防小儿厌食以及厌食症患儿日常护理的知识,将这些知识与指压疗法结合运用,治疗小儿厌食症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调养脾胃,激活食欲:告别厌食,拥抱健康童年 本书并非一本单纯的图文并茂的指压保健手册,也不是仅仅围绕“小儿厌食”这一单一症状进行论述。相反,它是一部深度探索儿童成长过程中常见喂养难题的百科全书,更是帮助家长理解和应对孩子“挑食”、“拒食”、“食欲不振”等种种表现的综合性指南。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为广大家长提供一套科学、系统、易于操作的育儿智慧,从而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促进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 第一章:洞察孩子“不吃饭”的真相:厌食的多元解读 在本章,我们将打破“孩子不吃饭就是厌食”的简单化认知,深入剖析导致儿童食欲不振的深层原因。我们会从生理、心理、环境等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解读。 生理层面: 孩子为什么会“没胃口”?这是否与他们的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有关?肠道菌群失调、消化酶分泌不足、营养素吸收障碍,这些看似专业的词汇,我们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一一解释,并提供家长可以观察到的具体迹象,例如:孩子是否容易腹胀、腹泻、便秘,或者在进食后出现不适感。我们还将探讨一些生理性食欲下降的可能性,比如在生长发育的某个阶段,孩子的能量需求可能暂时性下降,这与病理性厌食有着本质区别。 心理层面: 孩子的“不吃饭”很多时候是他们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焦虑、恐惧、叛逆、对外界环境的敏感,都可能影响他们的食欲。我们将详细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需求,以及这些需求如何在饮食行为中体现。例如,对于处于分离焦虑期的宝宝,他们可能通过拒食来表达不安;而对于开始形成自我意识的幼儿,挑食有时是他们争取自主权的一种方式。我们会提供一些引导孩子健康情绪管理的建议,并强调理解孩子情绪的重要性。 环境与喂养方式: 家庭的用餐氛围、家长的喂养态度,以及日常的饮食安排,都对孩子的食欲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过度焦虑的喂养、强迫喂食、缺乏营养均衡的餐食,以及不规律的用餐时间,都可能适得其反,导致孩子对食物产生抵触情绪。本章将引导家长反思自身的喂养模式,并提出营造轻松愉悦用餐环境的建议,例如:鼓励全家共同用餐,减少电子设备干扰,以及尊重孩子的饥饱信号。 疾病的影响: 虽然我们不以诊断疾病为主,但也会提及一些可能导致孩子食欲不振的常见疾病信号,例如:感冒、发烧、消化道感染、微量元素缺乏(如锌、铁)等。我们将提供一些家长可以在家观察的简易判断方法,并在必要时建议及时就医。 第二章:塑造健康的饮食习惯:从“吃”到“爱吃”的转变 本章将聚焦于如何通过科学的喂养策略,帮助孩子逐步建立起对食物的兴趣,并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这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智慧。 均衡营养,多样搭配: 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年龄段儿童所需的营养素,并提供一份简单易懂的食物营养金字塔。重点在于如何将各种营养素以多样化的食物形式呈现给孩子,让他们在品尝不同味道和质地的食物中,获取全面的营养。我们将提供一些创意性的食谱建议,将“不好吃”的蔬菜“藏”起来,或者用有趣的方式烹饪,让孩子在不经意间爱上健康的食物。 餐次安排与规律性: 科学合理的餐次安排是保证孩子食欲的重要前提。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年龄段孩子每日建议的餐次数量和时间间隔,以及如何安排加餐,既能补充能量,又不会影响正餐的食欲。规律的用餐时间,能帮助孩子形成生理性的进食信号,从而提升食欲。 食物的“魔法”: 食物的色、香、味、形,都能极大地影响孩子的食欲。本章将分享如何运用烹饪技巧、摆盘艺术,让餐桌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将食物做成可爱的卡通造型,或者用不同颜色的蔬菜水果进行搭配,都能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此外,我们还会探讨如何利用天然食材的香气来吸引孩子,让他们从视觉和嗅觉上就产生进食的兴趣。 鼓励尝试,不强迫: 强迫喂食是导致孩子厌食的“元凶”之一。我们将强调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主动尝试新食物,即使最初不喜欢,也不要灰心。我们将提供一些“循序渐进”的尝试方法,例如:从少量开始,多次接触,或者与孩子喜欢的食物搭配。同时,也会指导家长如何正面鼓励孩子的尝试行为,让他们感受到成就感。 游戏化进食: 将用餐过程变成一场有趣的“游戏”,是提升孩子食欲的有效途径。我们会提供一些将食物与游戏相结合的创意方法,例如:设计“寻宝”式的用餐环节,让孩子自己寻找藏在餐盘里的“惊喜”;或者在用餐时讲一些与食物相关的故事,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美食。 第三章:应对“挑食”的智慧:让孩子爱上每一口 挑食是儿童成长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本章将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策略,帮助家长化解挑食的困扰,引导孩子拓宽食物选择范围。 理解挑食背后的心理: 孩子挑食并非“任性”,很多时候背后隐藏着心理需求。例如,对新食物的恐惧、对某种味道的偏好、以及通过挑食来获得关注。我们将分析不同挑食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并提供相应的沟通和引导技巧。 “隐形”的营养补充: 对于一些孩子特别不爱吃的蔬菜或肉类,我们可以尝试用“隐形”的方式将其融入到日常饮食中。本章将提供一些创意性的烹饪方法,例如:将蔬菜打成泥状加入汤或酱料中,或者将肉末与米饭或面食混合烹饪。这些方法既能保证营养摄入,又能避免孩子直接接触“不喜欢”的食物。 “食物轮换”与“重复接触”: 孩子对食物产生厌倦感,往往是因为食物的单调。本章将介绍“食物轮换”的原则,即定期更换菜谱,引入新的食材。同时,我们也会强调“重复接触”的重要性,让孩子在多次接触中逐渐接受和喜爱新食物。 家长以身作则: 家长的饮食习惯对孩子有着直接的影响。本章将呼吁家长成为孩子健康的饮食榜样,积极尝试各种食物,并与孩子一同享受美食。 正面引导与奖励机制: 采用积极的强化手段,能够有效激励孩子尝试和接受新食物。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语言赞美、小奖励等方式,引导孩子走出挑食的“怪圈”。 第四章:当厌食遇上“小麻烦”:常见问题的应对与调养 本章将针对一些家长在孩子喂养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小麻烦”,提供实用的解决思路和调养方法。 积食怎么办? 孩子吃得太多或者消化不良,容易出现积食。本章将介绍积食的常见症状,以及家长可以在家进行的简单调理方法,例如:调整饮食,选择易消化的食物,以及适当的腹部按摩(这里并非指“指压”,而是指温和的按摩方式)。 肚子胀气如何缓解? 腹部胀气不仅让孩子不舒服,还会影响食欲。我们将介绍引起腹部胀气的原因,以及一些可以帮助缓解胀气的家庭护理方法。 便秘的影响与应对: 便秘会影响孩子的整体健康,自然也会影响他们的食欲。本章将探讨便秘对儿童食欲的影响,并提供一些改善便秘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建议。 微量元素缺乏的信号: 锌、铁等微量元素的缺乏,是导致儿童食欲不振的常见原因。我们将介绍这些微量元素对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可以通过日常饮食进行补充的方法,并提醒家长在必要时咨询医生。 睡眠与食欲的关联: 充足的睡眠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不良的睡眠习惯也会影响食欲。本章将探讨睡眠不足如何导致孩子食欲不振,并提供改善睡眠质量的建议。 第五章:构建和谐的家庭用餐氛围:让“吃”成为一种享受 一个和谐的家庭用餐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也是解决厌食问题的关键。 尊重与理解: 我们将强调家长在喂养过程中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理解,避免过度焦虑和指责。关注孩子的感受,倾听他们的声音,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从而提升孩子用餐兴趣的前提。 共同参与: 鼓励孩子参与到食物的准备过程中,例如洗菜、择菜,甚至是简单的烹饪,都能让他们对食物产生亲近感和归属感。 榜样的力量: 家长自身积极健康的饮食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一起享受美食,分享用餐的快乐,远比强迫孩子吃东西有效得多。 减少干扰: 专注用餐,减少电视、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干扰,让家庭成员之间有更多的交流互动,营造温馨的用餐时光。 耐心与坚持: 改善孩子的饮食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家长的耐心和坚持。我们会鼓励家长放下“完美主义”的包袱,享受陪伴孩子成长的点滴进步。 本书并非提供一套刻板的“公式”,而是希望通过深入的分析和细致的指导,帮助家长真正理解孩子,掌握科学的喂养方法,从而让孩子告别厌食的困扰,健康快乐地成长,拥抱属于他们的美好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