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货速度快,产品质量还好
评分《生产》为不定期出版物。主编汪民安。 《生产》呈现全球范围内知识分子对当代社会处境的严肃思考,旨在提供一种理论化的批判视角。 对于“生产”(producing)的关注,源自马克思主义传统,正是在生产环节,马克思发现了资本增殖的秘密。马克思之后,“生产”获得更丰富的内涵:文化领域是知识生产,精神领域是欲望生产,政治领域是权力生产,社会变成一个巨大的生产机器——而所谓“消费社会”不过是它的一个反讽性注释。“生产”,成为诊断当代社会的关键词。 另一方面,“生产”这个词对于今日中国人而言似乎别具意味:我们曾经身陷“生产”之笼,如今,我们期待这个迷失在历史深处的词语重新获得活力。当然,词语自有其命运,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是邀请。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生产”的内在语义,就是生成,流变,活力,它符合当代知识分子的气质:永不停息地思考和批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生产”是批判和思想的基本特征。这一辑的专题为“忧郁与哀悼”,文章涵盖弗洛伊德的《哀悼与忧郁症》、本雅明的《论悲悼剧与悲剧》等。这辑的重磅“人物”为雅克-朗西埃,将带领大家深入理解这位著名的法国哲学家的思想。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1940年-)生于阿尔及尔,法国哲学家,巴黎第八大学哲学荣誉教授。前任巴黎第八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早年即与阿尔都塞合著《读资本论》(Lire leCapital,1965)。八○年代先后以“哲学教育”、“历史性”及“诗学提问”的研究著称,九○年代初开始整理其自身的理论系统,专注于美学-政治的研究上,提出“歧论”(Mésentente)。随后在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创立的国际哲学研讨会里主持美学讲座,主讲“艺术表现的美学制域”(Régime esthétique des arts),提出“感性分享”(Partage du sensible)的概念,引发美学界讨论;他的论述主要涉及文学、电影与政治等哲学思考,论及概念思考、书写形式与艺术表现如何在十八、十九世纪之后产生深刻的连结,并在今天展现出我们所看到的多样互动(《美学中的不适》(Malaise dans l'esthétique, 2004)))。在二十一世纪离开学院之后,除了整理先前的美学讲座内容之外,更接续感性分享的论述,对于当代民主提出批判(《民主之恨》(La Haine de la démocratie, 2005)),《影像的宿命》(Le Destin des images, 2003)与《获解放的观众》(Le Spectateur émancipé, 2008)则提擘挈领地论述了摄影、电影与当代艺术影像的美学-政治,在欧美已誉为当代美学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曾同让-吕克?南希(Jean-Luc Nancy, 1940-)受邀在法国国家文化电台主讲‘哲学接龙’,定期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及康乃尔大学讲授法国文学哲思,并于德国、西班牙客座与演讲。
评分主题不错,每一期生产都有不错的主题,只是后面的版块跟不上
评分发货速度快,产品质量还好
评分这是一本我喜爱读的书。
评分好书,值得购买,生产这一系列都很不错
评分发货速度快,产品质量还好
评分好书,值得购买,生产这一系列都很不错
评分《生产》为不定期出版物。主编汪民安。 《生产》呈现全球范围内知识分子对当代社会处境的严肃思考,旨在提供一种理论化的批判视角。 对于“生产”(producing)的关注,源自马克思主义传统,正是在生产环节,马克思发现了资本增殖的秘密。马克思之后,“生产”获得更丰富的内涵:文化领域是知识生产,精神领域是欲望生产,政治领域是权力生产,社会变成一个巨大的生产机器——而所谓“消费社会”不过是它的一个反讽性注释。“生产”,成为诊断当代社会的关键词。 另一方面,“生产”这个词对于今日中国人而言似乎别具意味:我们曾经身陷“生产”之笼,如今,我们期待这个迷失在历史深处的词语重新获得活力。当然,词语自有其命运,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是邀请。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生产”的内在语义,就是生成,流变,活力,它符合当代知识分子的气质:永不停息地思考和批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生产”是批判和思想的基本特征。这一辑的专题为“忧郁与哀悼”,文章涵盖弗洛伊德的《哀悼与忧郁症》、本雅明的《论悲悼剧与悲剧》等。这辑的重磅“人物”为雅克-朗西埃,将带领大家深入理解这位著名的法国哲学家的思想。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1940年-)生于阿尔及尔,法国哲学家,巴黎第八大学哲学荣誉教授。前任巴黎第八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早年即与阿尔都塞合著《读资本论》(Lire leCapital,1965)。八○年代先后以“哲学教育”、“历史性”及“诗学提问”的研究著称,九○年代初开始整理其自身的理论系统,专注于美学-政治的研究上,提出“歧论”(Mésentente)。随后在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创立的国际哲学研讨会里主持美学讲座,主讲“艺术表现的美学制域”(Régime esthétique des arts),提出“感性分享”(Partage du sensible)的概念,引发美学界讨论;他的论述主要涉及文学、电影与政治等哲学思考,论及概念思考、书写形式与艺术表现如何在十八、十九世纪之后产生深刻的连结,并在今天展现出我们所看到的多样互动(《美学中的不适》(Malaise dans l'esthétique, 2004)))。在二十一世纪离开学院之后,除了整理先前的美学讲座内容之外,更接续感性分享的论述,对于当代民主提出批判(《民主之恨》(La Haine de la démocratie, 2005)),《影像的宿命》(Le Destin des images, 2003)与《获解放的观众》(Le Spectateur émancipé, 2008)则提擘挈领地论述了摄影、电影与当代艺术影像的美学-政治,在欧美已誉为当代美学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曾同让-吕克?南希(Jean-Luc Nancy, 1940-)受邀在法国国家文化电台主讲‘哲学接龙’,定期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及康乃尔大学讲授法国文学哲思,并于德国、西班牙客座与演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