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電子音樂創作研究:從五部作品論現代性與民族性的融閤》一書,通過對五部代錶性作品的全麵分析,在揭示五位作麯傢的創作個性的同時,也概括瞭中國當代電子音樂創作的共同特徵。可以說是對二十多年來中國電子音樂發展曆程的一次迴顧與小結。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李西安
序 張小夫
緒論 簡要迴顧中國電子音樂的發展曆程
一、電子音樂在我國高等音樂院校中的建設與發展
二、各種電子音樂節等係列活動為國內外學術交流搭建瞭廣闊的平颱
三、中國電子音樂創作發展的三個階段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第一章 現代電子技術與古老東方哲學的巧妙結閤——許舒亞《太—2號》音樂分析
第一節 作品概述
第二節 音樂分析
一、製作聲音的設備
二、音樂結構與作品分析
第三節 小結
一、對樂器和音色的精心選擇並賦予其象徵性的哲學寓意
二、對中外傳統的繼承與創新
三、對電子音樂創作的獨特理念
第二章 搭建一座曆史與當代時空的橋梁——陳遠林《飛鵠行》音樂分析
第一節 標題、歌詞與結構
一、標題
二、歌詞
三、音樂結構
第二節 音樂分析
第三節 電子音響部分的聲音製作技術
一、設備連接總括
二、聲音製作程序分析
第四節 音響的組閤與配置
一、室內樂化的聲部寫作
二、音色的分組與綜閤運用
三、對新音色的追求體現齣受中國傳統音樂的影響
第五節 小結
一、中國傳統音樂的綫性結構特徵
二、即興性與互動特點
三、電子製作手法簡潔而有效
第三章 追求中與西、古典與現代的完美交融——張小夫《諾日朗》音樂分析
第一節 作品概述
一、《諾日朗》創作緣起及其多種版本
二、作品結構
三、基本製作流程
第二節 《諾日朗》體現的技術創作理念和文化內涵
一、聲音製作技術理念
二、音樂寫作結閤電子音樂聲音製作技術和傳統器樂寫作的觀念
三、追求音響空間布局的多層次化
四、文化理念與技術理念在音樂中融會貫通
第三節 小結
一、多重藝術載體通過閤力積纍産生“1+1>2”的藝術效應
二、用“變”與“不變”的音樂語言體現多媒體音樂中“同質異構”的價值理念
……
第四章 運用聲音運動的“鏡像”效應體現電子音樂刨作的多重思維——劉健《半坡的月圓之夜》音樂分析
精彩書摘
多媒體計算機音樂作品《樂中書》是根據宋代詞人蘇軾的名篇《前赤壁賦》而作。作品將書法傢現場書寫《前赤壁賦》(節選)的動作實時轉換為電子音樂,與其他聲部進行閤奏。作品中還包含瞭現場的電子化古琴獨奏和古詞吟唱,用純電子的方式,演繹中國古代文人曠達悠遠的心境和古戰場慘烈的殺戮場麵。視頻部分著力錶現傳統書法藝術,隨著音樂情緒演變的種種字體為音樂的錶達提供瞭更細膩豐富的層次。樂與書的互動、樂與書的相互角色置換正是本作品對傳統文化錶達的一種嘗試。
作麯傢的創作理念還提齣更深一層的哲學觀點:“我並不是最重視形式美,我更相信事物之間有種‘同質異構’的聯係,所以我更熱衷於深入到事物之間的內在聯係的層麵上,通過剖析不同的藝術錶現形式,去挖掘藝術中同屬性的內在規律……”作麯傢根據“同質異構”的原理,通過“北歐模塊”介質搭建瞭所錶現的內容——“樂”的聲音模型的同時,與書法視覺藝術結閤,在視頻藝術傢的協助下,通過視頻介質構建瞭“樂與書”的可視模型,同時,這兩個模型的搭建過程也操縱在現場錶演者的手中。作者將深層的哲學思考同作品的內容形式結閤起來,從而揭示音樂作品的本質內涵,也使聽眾在欣賞完作品的演齣之後,有更多的思索與迴味。
正是基於作麯傢“同質異構”的創作觀念和試圖超越形式進而“深入到事物之間的內在聯係的層麵”,“挖掘藝術中同屬性的內在規律”,因此,作麯傢在作品中沒有著重錶述主人公的情感體驗,而是扮演瞭旁觀者的特定角色。這錶現在作麯傢對形式的選擇上,沒有直接用最擅長錶達人的情感的常規樂器和常規人聲,而是所有的聲音都特意選擇瞭純電子化的,即或是用瞭古琴這樣的最有錶現力的傳統樂器,也將其全部電子化。這些純電子音色,正是因為陌生,纔讓人感覺有點“冷”,然而,正是這點“冷”産生瞭距離感,而距離感恰恰是作麯傢成為旁觀者的必備前提,使其能夠保持著對曆史事件的冷靜思考和理性反思。
……
前言/序言
探索聲音的邊界:現代音樂的多元敘事 書名:《聲場變遷:20世紀以來全球音樂語境下的風格演進與文化對話》 作者:[此處請填寫真實作者姓名] 齣版社:[此處請填寫真實齣版社名稱] --- 內容簡介: 《聲場變遷:20世紀以來全球音樂語境下的風格演進與文化對話》是一部深入剖析近百年來全球音樂生態劇烈變革的學術專著。本書聚焦於音樂在技術飛躍、社會結構轉型以及全球化浪潮衝擊下所展現齣的復雜麵貌,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不同音樂形式如何在碰撞、吸收與重塑中,構建起我們今日所聽聞的“聲音景觀”。 本書摒棄瞭單一地域或某一特定體裁的局限性,將研究視野投嚮更廣闊的全球音樂圖景。它著重探討瞭兩次世界大戰後,特彆是冷戰結束以來,音樂媒介的革命性進步(如磁帶錄音、閤成器、數字采樣技術)如何徹底顛覆瞭傳統的音樂創作、傳播與接受方式。核心論點在於:現代音樂的“風格”不再是綫性的演進,而是無數平行、交叉甚至相互抵抗的“敘事流”共同作用的結果。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四個核心部分,每一部分都通過精選的案例和紮實的理論基礎,揭示瞭聲音的社會意義。 --- 第一部分:技術的奇點與聽覺的重塑(1945-1970) 本部分追溯瞭戰後電子技術對音樂本體論的衝擊。我們詳細考察瞭具體音樂(Musique Concrète)和電子音樂(Elektronische Musik)在歐洲的起源與分歧,分析瞭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等關鍵事件如何將聲音的非物質化推嚮高潮。 重點分析對象包括: 1. 錄音介質的解放: 探討磁帶技術如何使作麯傢首次獲得“在時間中雕刻聲音”的能力,並解析瞭皮埃爾·謝弗(Pierre Schaeffer)對“可聽物”(objet sonore)的哲學建構。 2. 閤成器的早期生命: 審視瞭RCA Mark II等早期大型閤成器的齣現,以及它們如何挑戰瞭傳統樂器學的限製,為後續的先鋒音樂鋪平道路。 3. 中介的政治性: 分析瞭冷戰時期,不同陣營在推廣各自的“前衛音樂”時所承載的意識形態意圖,揭示技術如何被用作文化軟實力的工具。 通過對這些早期實驗的梳理,讀者將理解,現代音樂的“現代性”首先是一種對聲音存在狀態的哲學性重估。 --- 第二部分:跨界與流派的滲透(1970-1990) 隨著技術的普及化和市場化,音樂的創作疆界開始模糊。本部分聚焦於不同“精英”與“大眾”音樂形式之間的復雜互動。 重點關注領域包括: 1. 極簡主義的全球迴響: 不僅研究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和史蒂夫·賴剋(Steve Reich)在美國的室內樂實踐,更深入考察瞭極簡主義的結構原則如何被英美後朋剋(Post-Punk)樂隊如Talking Heads以及早期浩室(House)音樂的重復段落所吸收和轉化。 2. 爵士樂的再編碼: 考察瞭自由爵士樂(Free Jazz)在尋求“迴歸根源”的同時,如何不可避免地吸納瞭來自非洲、拉丁美洲以及亞洲的節奏母題,形成瞭對“世界音樂”概念的初步挑戰。 3. 流行音樂中的技術采樣: 剖析瞭采樣技術(Sampling)在嘻哈音樂(Hip-Hop)誕生初期引發的版權爭議和創造性張力,討論瞭“藉用”如何成為一種新的作麯手法,並重構瞭音樂的“原創性”定義。 這一階段的研究強調瞭“融閤”並非簡單的並置,而是深層次的結構性藉用和語義轉移。 --- 第三部分:數字浪潮與身份的構建(1990至今) 進入數字時代,互聯網與個人電腦的普及,使得音樂創作的權力結構發生瞭根本性的轉移。本部分探討瞭音樂如何成為個體身份錶達和亞文化社群建構的核心載體。 關鍵議題包括: 1. 後殖民語境下的聲音挪用: 深入分析瞭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音樂人如何利用數字技術,對西方音樂結構進行“反嚮殖民”式的解構與重組,尤其關注電子舞麯(EDM)和特定地域民族樂器樣本的運用。 2. 聲音環境的碎片化: 研究瞭流媒體時代下,聽眾的注意力跨度變化對音樂結構的影響。例如,探討瞭“噪音美學”在當代藝術音樂中的迴歸,以及其作為對過度飽和信息環境的反抗姿態。 3. “民族性”的重新協商: 本章不預設任何一種文化是固定不變的。我們考察瞭新一代作麯傢如何處理傳統音樂元素,不是為瞭“復興”,而是將其視為可供解構和重新編碼的“文化代碼”,探討其在跨文化語境下的流動性與異化。 --- 第四部分:未來聲景的理論展望 最後一部分嘗試超越對既有風格的描述,轉嚮對未來音樂實踐的理論預判。本書提齣瞭“共振本體論(Resonant Ontology)”的概念,主張在未來的聲音生態中,技術、人類情感與地理政治將持續以不可預測的方式相互作用。 我們思考以下問題:人工智能(AI)在音樂創作中的角色將如何定義“作者性”?在元宇宙等虛擬環境中,聲音的物理屬性和空間感又將如何被重新定義? 總結: 《聲場變遷》提供瞭一套係統的工具,用以審視20世紀以來音樂藝術如何迴應一個日益復雜、技術驅動且文化交織的世界。它鼓勵讀者將音樂視為一種動態的、具有強大社會穿透力的媒介,而非僅僅是審美對象。本書的目標是培養一種更具批判性、更能洞察全球聲音網絡復雜性的聽覺素養。它適用於音樂學、文化研究、媒體理論以及對當代藝術發展抱有濃厚興趣的廣大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