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亦乐乎集:乐苑雅趣逸史(3)

不亦乐乎集:乐苑雅趣逸史(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毛宇宽,毛翔宇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故事
  • 文化雅趣
  • 乐府诗歌
  • 古典文学
  • 传统文化
  • 诗词鉴赏
  • 文史类
  • 闲情雅趣
  • 文学史
  • 不亦乐乎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38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235792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1
字数:18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不亦乐乎集:乐苑雅趣逸史(3)》是父子两代音乐人历史三十多年搜集编撰而成的力作。以幽默的情怀,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了近千则乐坛轶事趣闻,使我们在欢笑与泪光中得见大师们艺术人生中的点点滴滴。

作者简介

  毛宇宽,音乐学家,翻译家,研究俄罗斯音乐的资深学者。曾在中央音乐学院任职近三十年,在国内率先开设“西方弦乐艺术史”和苏联音乐史“等课程。《中国大百科全书》苏俄音乐条目特约撰稿人。
  1982年定居香港后,继续从事音乐学领域的研究和著述。香港民族音乐学会的创会人之一,任该会常务理事,参加该会与香港大学兖州研究中心联合召开的历次国际音乐学术会议并发表学术论文。近年著作:《俄罗斯音乐之魂——柴科夫斯基》、《毛宇宽音乐文集(上、下)》。
  
  毛翔宇,钢琴家,美国茱莉亚学院音乐艺术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

精彩书评

  有一句流传很广的隽语:吃了鸡蛋不必要认识下蛋的母鸡。而这本书正是把多姿多彩的母鸡呈现给久已品尝鸡蛋美味的广大听众。熟悉其作品的人读来会倍感亲切,而一般读者也都可以从中得到知识和乐趣。
  ——资中筠
  
  这套以西方音乐为背景的趣味性读物有着高雅的文化气质,充满幽默、机智、才情和智慧,读来兴趣盎然,爱不释手。
  ——周广仁
  
  广征博引,琳琅趣事。亦庄亦谐,多彩多姿。陶冶心灵,贴近大师。开卷难舍,义明理知。
  ——赵晓生
  
  这些精彩的趣闻故事把人们一向视为“音乐神灵”的大师们从高高在上的神龛里引到了我们身边,使我们能够就近一窥他们心灵的深处。
  ——郑小瑛
  
  没有说教,没有八股,没有高深宏论,只有令人开怀的轻松幽默和引人入胜的乐苑佳话。莞尔一笑之余,更引发深思和感悟。
  ——朱小玫

目录

序李德伦13

宇宽的话 14

异军突起俄罗斯

乐苑新强展英姿

《欢乐颂》让柴科夫斯基

初尝入世苦酒19

天才的预见 睿智的诤言22

艺术偏见令鲁宾斯坦失误23

伯乐慧眼识英才24

柴科夫斯基屡遭恶评26

恩恩怨怨耐人寻味27

同行相敬的典范28

值得纪念的一页29

优美的赝品30

绝无仅有的芭蕾奇趣30

老仆参与创作31

目睹刽子手的淫威31

灵感与勤奋32

奇女子令柴科夫斯基绝处逢生33

矿业学校学音乐36

宁要乐器不要皮大衣37

老爸的情书37

含冤而死死难瞑目 38

拉赫玛尼诺夫两度拜访托尔斯泰41

天才顽童拉赫玛尼诺夫43

堪称琴坛师表的兹维列夫44

不可思议的超人记忆力46

谁快谁慢47

再来比试比试47

魂牵梦萦游子心47

对付气管炎听众的心得48

心语49

家喻户晓的第十八变奏50

真的是“人靠衣装”吗51

借火52

音乐与赚钱53

不速之客成剧中角色54

里姆斯基一柯萨科夫成人之美56

桃李满天下57

冰释前嫌58

金色的D大调59

一个多余的音符也不要60

一念之间61

是慢还是快62

当年之勇 62

糊涂先生鲍罗丁63

何处是我家63

居然连这也忘了63

反主为宾64

三言两语幽它一默64

机不可失

父子感受角度不同

达尔戈梅日斯基

令人神伤的浪漫曲65

最大众化的四手联弹钢琴曲68

穆索尔斯基岿然不动的定力 69

令人捧腹的搞笑奇才69

舞文弄墨亦为高手71

列宾的音乐家肖像画神韵卓绝71

奋力拼搏

——卡林尼科夫否极泰来74

以艺术创造迎战病魔74

第一个打击75

寒冬送暖76

艰难中又跨进一小步76

更加沉重的打击77

无可救药的总谱78

真金不怕火炼78

三言两语幽它一默79

妻子与胡子

女王应该怎样恋爱

俄罗斯“乐”趣杂锦 81

记忆力惊人又一例82

干吗非搞这一行82

妙哉屠格涅夫的打油诗82

创作题材的活宝库84

多才多艺反遭诟骂84

俄罗斯夜莺真动听85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险成废品 86

一支美妙的单簧管88

一曲难忘88

作曲诀窍89

误会大串烧90

奥涅金和连斯基乃酒友耳90

随机应变91

挖空心思的感伤主义92

以牙还牙92

诡辩大王的无赖伎俩93

一鸣惊“牛”93

三言两语幽它一默 94

四根弦不如四个轮

一片丹心 满腔悲愤

音乐神童普罗科菲耶夫96

少年才俊造访权威大师纪实96

推诿“罪”责102

忘年之交103

四十五载友谊由此始 104

自小是个歌剧迷105

机灵小鬼神气活现 107

求知若渴不丢脸109

洋洋得意的小老师110

天差地别的贬与褒111

艰辛地踏上新大陆113

对雄狮的失望114

奇文共欣赏114

音乐比锯木头更刺耳115

亲自测试116

闹得连斯特拉文斯基也受不了 116

“温柔心弦”喜迎“魔力”猛击117

决断难下117

伟大的仆人118

这支歌真的很甜118

跟朋友开个小玩笑 120

《罗密欧与朱丽叶》

是悲剧还是笑剧 l21

挖空心思的广告122

鲜橘陈皮各有所爱 122

文过饰非不可恕122

外交官的荒唐与机智 123

迎客妙招123

左右不是人123

荆棘丛生的苦难历程124

稀里糊涂自投罗网125

在劫难逃126

儿子的辛酸回忆128

呜呼为何这般死非其时132

三言两语幽它一默 132

不作违心之言

另类感触

同仇敌忾曲震寰宇

冷嘲热讽贼子胆寒

冒着敌人的炮火写出不朽伟作 134

可歌可泣的围城首演135

光辉记录136

记录正反有别均为世所罕见 137

赤色帝国炮制黑色笑话138

把斯大林当小丑嘲讽140

无畏加机智将斯大林一军 142

不屈不挠顶住极权高压144

嬉笑怒骂痛斥专制暴君145

两位巨匠大智若愚147

三言两语幽它一默148

可怜的误会

先下手为强

十指连心 畅抒至美真情

李斯特和他的恩师 150

贝多芬和小李斯特151

清道夫152

狮与犬 152

创举153

别开生面的独奏会154

唯一的幸运者155

让人无语的“观”众155

对肖邦的偏爱和偏见156

与肖邦比试比试157

肖邦报得“一箭之仇”158

没有赫尔茨的赫尔茨 158

无巧不成曲 159

歌剧是李斯特的主要作品吗 159

令李斯特寒心的斯卡拉歌剧院 160

歌剧大师讥讽李斯特161

说不清道不明的尴尬场面162

向沙皇讨还艺术家的尊严 163

三言两语幽它一默164

天才新解

都是李斯特的错

肖邦不好卖165

肖邦《练习曲》点滴谈165

“轻功”高手166

力不从心167

猛男情节167

Rubato 168

玩得高雅169

……

身世各不相同 琴艺俱臻化境

弦外之音

异彩纷呈南北美

前言/序言


故纸堆中的光影:品鉴《乐苑雅趣逸史》卷三 导言:一窥旧时风雅,触摸历史温度 在浩瀚的典籍长河中,总有一些作品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内涵,照亮了我们探寻过往的道路。《不亦乐乎集:乐苑雅趣逸史》系列,便是这样一组令人心驰神往的著作。本书作为该系列的第三卷,并非简单地承接前文的叙事线索,而是在更广阔的文化景观中,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由雅集、清玩、园林、诗文交织而成的立体世界。它不专注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捕捉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士大夫阶层乃至富庶人家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时光磨去棱角的“乐事”与“雅趣”。 卷三的独特聚焦:从“观物”到“用心”的升华 如果说前两卷可能更多地关注了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风尚或者某一类具体的器物鉴赏,那么《乐苑雅趣逸史》(3)则展现出一种由“物”及“人”,由“形”入“神”的探索精神。本书的核心脉络,在于对中国传统文人如何构建其精神家园,如何通过对外部世界的细致体察,来实现内在情志的安放与升华。 第一部分:清赏之道——案头世界的精致哲学 本卷的开篇,引人入胜地进入了文人的“案头世界”。这不仅仅是关于笔墨纸砚的简单罗列,而是一场关于“器物人格”的深入探讨。 文房清供的无言之语: 详尽描摹了宋代以后,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端砚的石品纹理如何被赋予了审美价值;徽墨的松烟香气如何成为一种记忆的载体;以及镇纸、笔搁等配角如何从功能性工具,转变为承载主人心性的艺术品。作者并未满足于描述其形制,而是深入挖掘了文人对这些器物“养”的过程——如何通过长年累月的摩挲、清洁,使之与主人气韵相合。 一方一景:小中见大的园林情结: 卷三浓墨重彩地探讨了文人心中的“袖珍园林”。这包括了对盆景艺术的详尽考辨,特别是对“岭南盆景”与“苏派盆景”在造型哲学上的分野。更引人注目的是,对于“文玩石”的品鉴,例如太湖石、英石的“皱、漏、透、瘦”之美,如何成为文人精神上寄托山水、排遣俗务的理想媒介。这里的描述,充满了对自然之道的敬畏与摹仿。 第二部分:风雅流转——雅集与宴饮中的礼乐 此部分着眼于群体性的“乐事”,展现了文化如何在社交互动中得以传承与创新。 曲水流觞的新绎: 本书并未简单复述王羲之兰亭集的典故,而是着重分析了明清时期,地方士绅如何将古老的“雅集”形式本土化、生活化。例如,特定季节的“菊花诗会”与“斗茶会”的规程、参与者需遵循的即兴创作原则,以及在这些活动中,如何通过饮茶或插花来体现个人的学识与品味。 宴席间的“声色之娱”的克制: 宴饮不仅仅是口腹之欲的满足,更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逸史》第三卷细致描绘了在重要宴席中,对乐器选择的考究——如古琴的音色在不同厅堂中的回响差异,以及对“堂上清歌”与“市井杂乐”的明确区隔,体现了士大夫阶层对“雅”的坚守。 第三部分:园林心迹——空间美学中的精神栖居 园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物化体现。卷三对此的解读尤为深刻,它将园林视为文人与外界对话的媒介。 “借景”的哲学思辨: 详细分析了江南私家园林中,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漏窗、月洞门,将远处的山景、近处的树影纳入自己的审美体系。这种“借景”的手法,被解读为一种主动构建理想世界的精神活动,是对有限空间进行无限延伸的想象力实践。 亭台楼榭的命名艺术: 书中收录并考证了大量园林中亭、榭、轩的命名由来,如“松风涧”、“涤烦斋”。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蕴含着主人对哲理的思考、对诗词的引用,甚至是某个特定时刻的感怀。这些命名,成为了解主人心性的密码。 结语:逸史的温度与韵味 《乐苑雅趣逸史》(3)的魅力,在于其对生活细微之处的尊重。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乐”与“雅”,并非高不可攀的空中楼阁,而是渗透在日常的点滴之中,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愿意沉静下来的心灵去体悟。全书行文流畅,考据严谨又不失文人特有的情趣,读来如饮清茗,余味悠长,是体味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不可多得的佳作。它将读者带离了喧嚣的现实,置于一个充满诗意与秩序的旧时世界,让人在翻阅间,亦觉心境澄明,获“不亦乐乎”之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挖宝之旅!我一直对历史中的一些“冷门”趣事很感兴趣,而《不亦乐乎集:乐苑雅趣逸史(3)》彻底满足了我这个“怪癖”。它不像那些厚重的大部头,上来就讲宏大叙事,而是像一个絮絮叨叨的老友,坐在你旁边,慢慢悠悠地给你讲那些被主流历史忽略的、鲜活生动的小故事。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古代文人雅士们如何消遣、如何寻乐的篇章。那些关于斗茶、品香、赏石的细节,简直把我带到了那个古色古香的年代。读的时候,我能想象出他们围坐在一起,轻啜一口香茗,或是指尖摩挲着温润的玉石,那种淡泊宁静,却又充满情趣的生活方式,让我觉得离古代的“闲人”们那么近。而且,作者在讲述这些故事时,并没有刻意去拔高或神化,而是非常接地气,有时候还会加入一些幽默的笔调,让整个阅读过程轻松愉快,一点都不会觉得枯燥。我常常在读完一个篇章后,还会忍不住自己上网去搜搜相关的典故,或者找找那些记载了这些趣事的古籍,这种由此引发的求知欲,才是这本书最珍贵的附加值。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并不总是沉重的、遥远的,它也可以是轻盈的、鲜活的。在《不亦乐乎集:乐苑雅趣逸史(3)》中,我看到了很多被历史洪流淹没的、闪闪发光的个体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关于古代的“游戏”和“消遣”的记载,比如文人之间进行的各种猜谜、斗诗、联句,或者是一些市井百姓的娱乐活动。这些内容让我觉得,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于快乐和有趣的追求是共通的。作者在讲述这些故事时,非常注重细节的还原,比如描述一场宴会的场景,会细致到桌上的菜肴、酒杯的材质,甚至是宾客们的谈笑风生。这些细节的堆砌,让整个画面变得生动起来,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你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他们仿佛也让你看到了他们所处的那个世界,那个充满趣味和人情味的世界。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拿到《不亦乐乎集:乐苑雅趣逸史(3)》,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觉得这类“逸史”可能就是些边角料的集合。但读下来之后,我不得不承认自己被打脸了。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止步于“讲故事”,而是非常巧妙地将这些零散的逸闻趣事串联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去解读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精神。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古代文人的社交和娱乐方式的描写,比如他们如何以诗会友,如何通过书画来交流情感,甚至是如何在饮酒作乐中进行智力上的较量。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能折射出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以及人际交往的模式。有时候,我会停下来思考,为什么古人会在这些看似“无用”的事情上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然后我意识到,恰恰是这些“雅趣”构成了他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对抗枯燥生活、追求心灵自由的重要方式。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一个充满灵动和温度的侧面。

评分

我发现《不亦乐乎集:乐苑雅趣逸史(3)》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历史读物,不如说是一本“生活美学”指南,只不过它的“指南”对象是遥远的古代。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古人如何将生活过得有情调、有品味的章节。比如,书中对古代插花、焚香、茶道的描写,不仅仅是技艺的介绍,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的阐释。它们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怡情养性,是为了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专注。读这些内容的时候,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当下的生活,对比之下,会觉得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似乎过于匆忙,反而忽略了许多细微的美好。书中提到的一些古代生活的小细节,比如如何用特定的香料来熏染衣物,或者如何根据季节来调整饮茶的种类,都充满了智慧和匠心。这些内容让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们也可以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灵感,去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让生活变得更加有滋有味。

评分

《不亦乐乎集:乐苑雅趣逸史(3)》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个充满惊喜的市集里闲逛。你以为自己只是随便看看,结果却能淘到不少心仪的宝贝。这次我尤其被书里关于古代音乐和戏曲的片段深深吸引。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乐器和曲牌,更重要的是,他挖掘出了这些音乐背后的人文故事,比如某位乐师如何因为一首曲子而名垂青史,或者某场演出如何引发了当时的社会热议。我一直对古代的雅乐有些敬畏,觉得它们高高在上,难以亲近,但这本书让我看到,这些雅乐其实也饱含着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气息。比如有几段写到宫廷乐师在闲暇时如何创作一些轻松愉快的曲调,或者是市井百姓如何集资请来戏班子唱戏,那种鲜活的场景,让我觉得古代的音乐和戏曲离我并不遥远,反而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书中的一些描述,比如对戏曲表演的细节刻画,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听到了锣鼓喧天的热闹,看到了粉墨登场的生旦净丑,那种艺术的魅力,跨越时空,依然能够触动人心。

评分

艰辛地踏上新大陆113

评分

毛宇宽,音乐学家,翻译家,研究俄罗斯音乐的资深学者。曾在中央音乐学院任职近三十年,在国内率先开设“西方弦乐艺术史”和苏联音乐史“等课程。《中国大百科全书》苏俄音乐条目特约撰稿人。

评分

一个多余的音符也不要60

评分

迎客妙招123

评分

这套图文并茂的音乐故事集以幽默的情怀向我们讲述了近千则轶事趣闻,西方乐坛的名家巨匠以及与音乐艺术有着不解之缘的世界名人——登场:从巴赫、罗西尼、李斯特、德彪西、托斯卡尼尼、海菲兹、卡拉斯到尤金娜,从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萧伯纳、卓别林、爱因斯坦到美国总统杜鲁门,等等。作者以清新而真实的笔触把我们带进了音乐这个多彩的世界。大师们的性情、睿智、风趣、悲伤跃然纸上,使我们在欢笑与泪光中得见他们艺术人生中的点点滴滴,亲切之感与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评分

柴科夫斯基屡遭恶评26

评分

里姆斯基一柯萨科夫成人之美56

评分

……

评分

猛男情节167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