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徐志摩去过许多地方。从南方到北方,从中国到欧洲,在他留下足迹的地方,他也留下了不少韵味无穷的记游华章。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欧游漫录,包括西伯利亚旅行见闻,意大利的情思,巴黎、伦敦的感怀,等等。美丽的风光,拨动着他的心弦;风土人情,让他感悟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遇见的不同的人,则更触动着他思想深处的种种观念。而去国怀乡的感念,思亲念友的牵挂,也融会在那行踪记录的字里行间。给读者留下了一幕幕过目难忘的精美景色。《再读徐志摩·巴黎的鳞爪:徐志摩游记》收录了他的欧游漫录游记作品。包括《雨后虹》、《印度洋上的秋思》、《杭州记游》、《我所知道的康桥》等。
  徐志摩是个情感丰富的人,喜欢借自然风光以述怀。他曾说:你不要只想到上午太阳的炫耀,便忘掉黄昏时的晚照。也许,从《再读徐志摩·巴黎的鳞爪:徐志摩游记》中,我们可以读出晨光与夕照在入的生命中的意义。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年-1931年),浙江人。原名章序,字桶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一九一八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1931年11月19日南京北上时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作品有诗歌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集《轮盘》;戏剧《卞昆冈》;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等以及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目录
   雨后虹
泰山日出
西湖记
致胡适(节录)
南行杂纪
天目山中笔记
杭州记游
致凌叔华
印度洋上的秋思
给新月
西伯利亚游记
莫斯科游记
《一个态度》的按语
翡冷翠山居闲话
白地亚(Badia,Florence)
意大利的天时小引
巴黎的鳞爪
我所知道的康桥
富士(东游记之一)
杂碎
致恩厚之      
精彩书摘
     我记得儿时在家塾中读书,最爱夏天的打阵。塾前是一个方形铺石的“天井”,其中有石砌的金鱼潭,周围杂生花草,几个积水的大缸,几盆应时的鲜花,——这是我们的“大花园”。南边的夏天下午,蒸热得厉害,全靠傍晚一阵雷雨,来驱散暑气。黄昏时满天星出,凉风透院,我常常袒胸跣足和姊嫂兄弟婢仆杂坐在门口“风头里”,随便谈笑,随便歌唱,算是绝大的快乐。但在白天不论天热得连气都转不过来,可怜的“读书官官”们,还是照常临帖习字,高喊着“黄鸟黄鸟”,“不亦说乎”;虽则手里一把大蒲扇,不住地扇动,满须满腋的汗,依旧蒸炉似透发,先生亦还是照常抽他的大烟,哼他的“清平乐府”。在这样烦溽的时候,对面四丈高白墙上的日影忽然隐息,清朗的天上忽然满布了乌云,花园里的水缸盆景,也沈静暗澹,仿佛等候什么重大的消息,书房里的光线也渐渐减淡,直到先生榻上那只烟灯,原来只像一磷鬼火,大放光明,满屋子里的书桌,墙上的字画,天花板上挂的方玻璃灯,都像变了形,怪可怕的。突然一股尖劲的凉风,穿透了重闷的空气,从窗外吹进房来,吹得我们毛骨悚然,满身腻烦的汗,几乎结冰,这感觉又痛快又难过;但我们那时的注意,却不在身体上,而在这凶兆所预告的大变,我们新学得的什么:洪水泛滥、混沌、天翻地覆、皇天震怒;等等字句,立刻在我们小脑子的内库里跳了出来,益发引起孩子们:只望烟头起的本性。我们在这阴迷的时刻,往往相顾悍然,热性放开,大噪狂读,身子也狂摇得连坐椅都磔格作响。
  同时沈闷的雷声,已经在屋顶发作,再过几分钟,只听得庭心里石板上劈拍有声,仿佛马蹄在那里踢踏;重复停了;又是一小阵沥淅;如此作了几次阵势,临了紧接着坍天破地的一个或是几个雳霹——我们孩子早把耳朵堵住——扁豆大的雨块,就狠命狂倒下来,屋溜,屋檐,屋顶,墙角里的碎碗破铁罐,一齐同情地反响;楼上婢仆争收晒件的慌张咒笑声关窗声;间壁小孩的欢叫;雷声不住地震吼;天井里的鱼潭小缸,早已像煮沸的小壶,在那里狂流溢——我们很替可怜的金鱼们担忧;那几盆嫩好的鲜花,也不住地狂颤;阴沟也来不及收吸这汤汤的流水,石天井顷刻名副其实,水一直满出尺半了的阶沿,不好了!书房里的地平砖上都是水了!闪电像蛇似钻人室内,连先生肮脏的炕床都照得铄亮;有时外面厅梁上住家的燕子,也进我们书房来避难,东扑西投,情形又可怜又可笑。
  在这一团和糟之中,我们孩子反应的心理,却并不简单。第一我们当然觉得好玩,这里品林嘭朗、那里也品林嘭朗,原来又炎热又乏味的下午忽然变得这样异乎寻常地闹热,小孩那一个不欢迎。第二,天空一打阵,大家起劲看,起劲关窗户,起劲听,当然写字的阁笔,念书的闭口,连先生(我们想)有时也觉得好玩!然而我记得我个人从前亲切的心理反应。仿佛猪八戒听得师父被女儿国招了亲,急着要散伙的心理。我希望那样半混沌的情形继续,电光永闪着,雨永倒着,水永没上阶沿,漏人室内,因此我们读书写字的责务也永远止歇!孩子们照例怕拘束。最爱自由,爱整天玩,最恨坐定读书,最厌这牢狱一般的书房——犹之猪八戒一腔野心,其实不愿意跟着穷师父取穷经整天只吃些穷斋。所以关入书房的孩子,没有一个心愿的,底里没有一个不想造反;就是思想没有连贯力,同时书房和牢房收敛野性的效力也逐渐进大,所以孩子们至多短期逃学,暗祝先生生瘟病,很少敢昌言从此不进书房的革命谈。但暑天的打阵,却符合了我们潜伏的希冀,俄顷之间,天地变色,书房变色,有时连先生亦变色,无怪这聚锢的叛儿,这勉强修行的猪八戒,感觉到十二分的畅快,甚至盼望天从此再不要清明,雷雨从此再不要休止!
  我生平最纯粹可贵的教育是得之于自然界,田野,森林,山谷,湖,草地,是我的课室;云彩的变幻,晚霞的绚烂,星月的隐现,田里的麦浪是我的功课;瀑吼,松涛,鸟语,雷声是我的教师,我的官觉是他们忠谨的学生,爱教的弟子。
  大部分生命的觉悟,只是耳目的觉悟;我整整过了二十多年含糊生活,疑视疑听疑嗅疑觉的一个生物!我记得我十三岁那年初次发现我的眼是近视,第一副眼镜配好的时候,天已昏黑,那时我在泥城桥附近和一个朋友走路,我把眼镜试带上去,仰头一望,异哉!好一个伟大蓝净不相熟的天,张着几千百只指光闪铄的神眼,一直穿过我眼镜眼睛直贯我灵府深处,我持久不得大声叫道,好天,今天才规复我眼睛的权利!
  但眼镜虽好,只能助你看,而不能使你看;你若然不愿意来看,来认识,来享乐你的自然界,你就带十副二十副托立克、克立托也是无效!
  ……      
前言/序言
     叶公超说:“我总觉得志摩的散文是在他诗之上,他自己却不以为然,他曾说过他的散文多半是草率之作,远不如在诗上所费的功夫。”志摩的诗与散文,何者更好,是见仁见智的事。
  不过,诚如志摩所说,他的散文多是率性而写,不像他写诗那样精雕细琢,这固然可视为“草率之作”,而从另一方面说,却也可视为无所羁绊、信手拈来的文章。而对于有才华的人来说,无拘无束地写下的文字,往往不乏精彩之笔。徐志摩的游记,便属这类。
  徐志摩去过许多地方。从南方到北方,从中国到欧洲,在他留下足迹的地方,他也留下了不少韵味无穷的记游华章。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欧游漫录,包括西伯利亚旅行见闻,意大利的情思,巴黎、伦敦的感怀,等等。美丽的风光,拨动着他的心弦;风土人情,让他感悟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遇见的不同的人,则更触动着他思想深处的种种观念。而去国怀乡的感念,思亲念友的牵挂,也融会在那行踪记录的字里行间。给读者留下了一幕幕过目难忘的精美景色。
  看他在《巴黎的鳞爪》中记述的人生故事,那被他称作“随口曲”的文字中,透着巴黎的香艳与巴黎的腐朽,在那看似平静河水般的生活中,“多的是潜流,多的是漩涡”,很容易让人“卷了进去”,从而让人既感到酸楚,又觉香甜;既一怀愁绪,又如登仙,就看置身其中的人自己如何去把握自我。而作者称自己只是“在赛因河岸边看热闹”,至多也不过在水边浅水中蹬过,并在那靠岸的清浅处,倒也认清了巴黎的生活漩涡。这样的文字,让人在了解了一个都市的灯红酒绿内幕的同时,也深深感悟了人世的酸甜苦辣。
  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我们又可以随着徐志摩的叙述,去游览伦敦——确切说是剑桥大学,那儿的人文景观,那儿的自然风光,与他一起,在康河边度过一个个“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出神似的倚在桥栏上向西天凝望”。其实。如果我们知道徐志摩对于林徽因的感情涟漪就是从那儿荡漾开来,那么我们就更能理解他所说“快活的灵魂”也仿佛在“春”中回响,以及他在此后许多年一直挥之不去的情思:“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他的浪漫情怀,总是与大自然相联系。从《雨后虹》中,可以看到他冒着雷雨奔向河边,站在桥上等待雨后西边天空彩虹的出现。林徽因曾对此感到好奇,问他:“你立在桥上等了多久,并且看到虹了没有?”他说记不清在雨中待了多久,但他居然看到了虹。林徽因问他怎会知道准有彩虹,他得意地笑答:“完全诗意的信仰!”“诗意的信仰”,一语道尽了徐志摩充满情趣的品性。
  在意大利翡冷翠(即佛罗伦萨)山居的日子里,那阳光,那和风,那山林水气,那乡野花草,无不令人生出与莺燕同歌、在山泉声中陶醉的感觉。而文艺复兴时代遗留下来的思想与艺术遗迹,又另有一番意蕴,令人留连忘返。这从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闲话》等文章中,可以得到一个切实的感受。而在国内天目山山居时所写《天目山,中笔记》,字里行间虽弥漫着佛家的悠远气息,却也同样可以从那山间林海云海的清幽与壮丽,感受到作者由自然与梵刹所生发的人生感悟。远离都市的嘈杂,在山野中沉醉,又在绿野青翠之中思索历史与人生,乃至高妙的哲学化境,这成为徐志摩游记中的精彩之笔。
  俄罗斯之旅,则与浪漫无关,更多的是交织着深沉的历史感和纷繁的现实感。1925年3月,徐志摩因与陆小曼的恋情遭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重重压力。不得不赴欧洲逃避一时。他由东北启程,乘火车经过西伯利亚到达莫斯科,再转往意大利。沿途他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一一写成游记寄回国内。那些文字纪实性很强,可以带读者见识形形色色的人物,触摸他所到之处的人文历史与现实人生的痕迹。西伯利亚壮美的风光,俄罗斯人开朗的性格,以及艰难的生活、旧文化与新政治的潮流等等,杂糅在一起,让人看到一个多面多彩的俄罗斯。赞美、欣赏、好奇、厌弃、恐惧,种种感受,都可以随这游记如潮一样汹涌而来。可以说,它展示的不只是外在的风景,更有深层次的社会内涵,读来让人有一种内心深处的震撼。
  此外,徐志摩还有其他一些记述自己行踪的好文章,其中有的原来是日记,从中可以看到许多与他相关的人与事,以及他所见的世情与风景。这对于读者加深对徐志摩的了解也是有帮助的。
  本书借用了徐志摩《巴黎的鳞爪》一书的书名,而内容则有不少区别,这是须告知读者的一点。
  徐志摩是个情感丰富的人,喜欢借自然风光以述怀。他曾说:你不要只想到上午太阳的炫耀,便忘掉黄昏时的晚照。
  也许,从他的游记中,我们可以读出晨光与夕照在入的生命中的意义。
  陈益民
 
    
				 
				
				
					《再读徐志摩·巴黎的鳞爪:徐志摩游记》内容简介  徐志摩,这位民国时期的璀璨诗星,以其浪漫的笔触、奔放的情感和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除了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徐志摩的散文,尤其是他旅居海外时所写的游记,同样展现了他作为一位观察者、体验者和思想者的独特视角。本书《再读徐志摩·巴黎的鳞爪:徐志摩游记》,正是致力于将徐志摩笔下那些零星却闪光的“鳞爪”,重新汇聚,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温他行走在异国他乡的足迹,感受他内心深处的触动与思考。  本书并非简单的游记摘录,而是一次深度解读和多维度呈现。它精选了徐志摩在巴黎、伦敦、柏林、康桥等地的旅行见闻与感悟,力求在还原其原文风貌的同时,注入新的理解和阐释。我们将看到,徐志摩的游记,绝非是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而是充满了他对异域文明的敏感捕捉,对社会百态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自己生命状态的持续追问。  一、 巴黎:浪漫与现实的交织  在徐志摩的笔下,巴黎不仅仅是“世界的中心”,更是他思想碰撞、情感激荡的舞台。他笔下的巴黎,既有塞纳河畔的悠闲漫步,有香榭丽舍大道的繁华景象,也有艺术家聚集地的蓬勃生机。然而,他所见的巴黎,并非全然是光鲜亮丽的童话。他会注意到街头巷尾的普通人,观察他们的生活状态,思考社会结构带来的差异。  例如,在描绘巴黎的某个咖啡馆时,他可能不仅仅会记录下咖啡的香醇,还会留意周围食客的神情,揣测他们的话语,甚至联想到国内的茶馆文化,在对比中引发对不同文明的思考。他对巴黎的建筑、艺术、时尚的描写,同样不仅仅是外观的呈现,而是从中解读出其背后的历史积淀、民族精神和时代审美。他可能会被卢浮宫里一幅画作所触动,不仅仅是因为其技巧的高超,更是因为画中人物所传递的情感、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它如何与他自身的生命经验产生共鸣。  书中对巴黎的描写,还将深入到一些常人可能忽略的细节。他可能会记录一次与当地人的简短交谈,一次在市集上的奇遇,一次在某个街角遇到的意外风景。这些“鳞爪”式的片段,汇聚起来,便构成了一幅立体而生动的巴黎画卷,一个充满活力、也充满故事的城市。徐志摩对巴黎的感受,也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他会将自己的情感、理想、甚至是失落,投射到这座城市之上,使得他的游记充满了诗意的想象和哲学的思辨。  二、 康桥:梦回与现实的审视  提到徐志摩,康桥(剑桥)总是绕不开的名字。他在康桥的时光,是他人生中重要的精神起点,也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再读徐志摩·巴黎的鳞爪:徐志摩游记》将通过他的文字,带领读者重返那个宁静而充满书卷气的校园。然而,本书并非简单地重温“康桥体”,而是将在更广阔的视角下,重新审视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  我们将看到,徐志摩笔下的康桥,不仅仅是“一片天空,一片湖水,一片绿草”,更是他理想的寄托,是文明的象征,是他内心深处对某种纯粹与美好的追寻。他会细致地描绘康桥的自然风光,例如柔波里,例如三一的钟声,但这些描写并非仅仅是风光写照,而是承载了他对生命、对青春、对爱情的理解。  然而,康桥于他,也并非全然是安逸的港湾。在他眼中,康桥所代表的西方高等教育和人文精神,与当时的中国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会在对康桥的赞美中,流露出对故土的忧思,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他会思考,如何将从康桥学到的知识和精神,带回祖国,为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书中将深入剖析徐志摩在康桥的所见所闻所感,不仅仅局限于其诗歌的意境,更会挖掘他在康桥的生活细节、学术交流、以及与师友的互动。这些细节,将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徐志摩的成长轨迹,以及他对西方文明的吸收与转化。他笔下的康桥,既是他个人理想的桃花源,也是他反思现实、批判国民性的出发点。  三、 旅途中的思考:个人与时代  徐志摩的游记,贯穿始终的,是对个人生命意义的追寻,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深刻体察。他以一颗敏感而开放的心,拥抱异域的文化,同时也以审视的目光,打量着自己所处的时代。  在他的笔下,旅途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移动,更是心灵的探索。他会在异国他乡的街头巷尾,发现生命的独特韵律;他会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中,开阔视野,丰富思想。他笔下的“鳞爪”,往往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但正是这些瞬间,折射出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深刻的洞察力。  本书将着重呈现徐志摩在旅途中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他对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有着敏锐的感知,并在比较中思考各自的优劣,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他对西方现代文明的观察,既有欣赏,也有警惕。    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徐志摩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的游记中,常常流露出对故土的眷恋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生命的热情与理想的坚守: 即使身处异国,徐志摩依然保持着对生命的热情和对理想的执着。他的文字充满了朝气和生命力,即使在遭遇挫折时,也能从中看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爱情与自由的探索: 爱情和自由,是徐志摩生命中永恒的主题。他的游记中,也常常会流露出他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以及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  四、 结构与价值  《再读徐志摩·巴黎的鳞爪:徐志摩游记》的编排,将力求清晰而富有逻辑。我们不会仅仅将原文罗列,而是会根据主题、地域、以及徐志摩的思想演进,进行精心的组织。每一篇游记,都将配以简要的背景介绍和适度的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语境和深层含义。  书中还将收录一些珍贵的历史图片,例如徐志摩当年在巴黎、康桥等地拍摄的照片,以及相关的历史文献,进一步增强本书的史料价值和阅读趣味。  本书的价值,在于:  1.  重温经典,发现新意: 通过对徐志摩游记的重新解读,帮助读者在熟悉的文字中发现新的意义和视角。 2.  还原历史,触摸时代: 展现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与世界文明的互动。 3.  理解徐志摩,走进心灵: 借由他的游记,更深入地了解徐志摩的思想情感,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悟。 4.  启发思考,启迪当下: 徐志摩对文明、对人生、对时代的思考,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能引发读者对当下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再读徐志摩·巴黎的鳞爪:徐志摩游记》,是一次与一位伟大的灵魂的重逢,一次对一段独特历史的回望,一次对生命与文明的深度探索。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让徐志摩那闪耀着智慧与情感的“鳞爪”,在今天的读者心中,重新焕发出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