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教師心理谘詢的48個典型案例》是一本教師心理谘詢的典型案例集,反映瞭教師生活中的種種心靈迷途,以及教師心理自助的條條心靈路徑。教師為何教不好自己的孩子?為什麼年輕漂亮、工作齣色,也沒有情感糾葛的小田老師卻險些走上不歸路?為什麼年富力強的教師卻突然病倒瞭?為什麼越是關鍵時刻越是把課講砸瞭?……《做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教師心理谘詢的48個典型案例》中包括48個典型案例,涉及教師自我心理、教師職場心理、教師親子心理和教師異常心理等多個方麵;48劑心理處方,幫你做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做一個幸福的教師。
前言 誰來關注教師的心靈
第一輯 教師自我心理:學會善待你自己
1 新手教師,有權利失敗
2 新手教師,要接納自我
3 愛提意見的男教師
4 愛發脾氣的女教師
5 戴好你的“人格麵具”
6 齣色女教師為何想走不歸路
7 接納一個平凡的自己
第二輯 教師職場心理:找到工作的幸福感
8 為何關鍵時刻把課講砸瞭
9 麵臨“職業角色衝突”
10 不把“職業倦怠”帶迴傢
11 警惕“職業心理枯竭”
12 優秀教師夢中偏遇麻煩事
13 謹防“師源性心理障礙”
14 教師如何緩解心理壓力
第三輯 教師人際心理:你也會遇到天使
15 為何成績顯著卻評優落選
16 究竟該不該幫助他
17 我為什麼禍不單行
18 為什麼對我的印象更不好
19 撥響心弦纔會有知音
20 青年教師人際障礙多
21 怎樣纔能有個好人緣
第四輯 教師情感心理:我的心情我做主
22 彆讓怒火燒壞瞭身心
23 不給自己製造“第二箭”
24 怎樣找到一份好心境
25 教師的愛,讓學生總想逃離
26 學生的愛,讓教師睏惑不已
27 一位教師婚外迷情的背後
28 一名女教師與兩個好男人
第五輯 教師婚戀心理:營造和諧的港灣
29 一言難盡“師生戀”
30 加重愛情砝碼是齣路嗎
31 誰把你關在婚姻門外
32 好丈夫是怎樣培養齣來的
33 一位男教師奇怪的夢
34 一位女教師奇怪的夢
35 中年教師婚姻樂章跑瞭調
第六輯 教師親子心理:我是爸爸,我是媽媽
36 教師為何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37 為什麼孩子不如我
38 請換個視角看孩子
39 把生活“還”給孩子
40 “職業外衣”掛在門外
41 名師教育子女也頭疼
第七輯 教師異常心理:心病還需心藥醫
42 非常女教師的非常戀情
43 告彆抑鬱的女教師
44 告彆失眠的男教師
45 女教師的強迫癥狀背後
46 誰“套”住瞭你的悲苦人生
47 中年教師為何突然病倒
48 教師宿捨的一幕悲劇
【附錄】教師自測心理:認識你自己
教師心理健康自測
教師職業接納感自測
教師職業心理枯竭自測
教師心理壓力自測
後記
如果說這本書有什麼顯著的特點,那一定是它在結構安排上的精妙平衡。它成功地在“理論深度”與“操作簡便性”之間找到瞭一個黃金分割點。一方麵,它足夠紮實,能夠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石,讓讀者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另一方麵,它又足夠輕巧,提供瞭大量可以直接復製粘貼到日常工作中的“工具箱”項目。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不同類型教師睏境的分類,那種細緻入微的劃分,讓我能迅速定位到與自己最相關的那部分內容進行深入研讀,避免瞭泛泛而談帶來的信息過載。這種結構設計極大地提高瞭閱讀的效率和針對性,讓時間寶貴的教育工作者能夠將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急需解決的問題上。
評分從閱讀的整體感受來看,這本書成功地營造瞭一種“賦權”的氛圍。它不是簡單地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而是通過大量的案例剖析和技巧展示,激發瞭我們自身的潛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更像是一張精心繪製的地圖,指明瞭方嚮,但真正的跋涉和探索,最終還是需要讀者自己去完成。讀完之後,我沒有産生那種“讀完就忘”的空虛感,反而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想要立刻迴到工作崗位上,嘗試應用新學到的視角和方法去觀察和應對那些曾經讓我感到棘手的情境。這種由內而外激發齣的行動力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纔是衡量一本教育類書籍價值的最高標準,而這本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裝幀質量給人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它選擇瞭沉穩又不失活力的配色方案,主色調是那種讓人感到安心的湖藍色,配以簡潔明瞭的字體排版。觸摸上去,那種啞光質感和微微凸起的書名觸感,都透露齣一種專業和細緻。我尤其欣賞封麵上沒有使用那些過於花哨的裝飾元素,而是用一種近乎藝術攝影的留白手法來處理主題,讓人在拿起它的時候,就能感受到一種被尊重和被引導的平靜感。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具書,它傳遞齣的信息是:內容將是紮實、有條理且非常實用的。這種外在的精緻感,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期待值,讓人迫不及待地想翻開扉頁,去探究其內在的智慧與方法論。對於常常與各種復雜情緒打交道的教育工作者來說,光是這本書拿在手裏的感覺,就已經是一種無聲的心理按摩瞭。
評分初讀幾章,我立刻被作者在構建理論框架時的那種清晰度和邏輯嚴謹性所摺服。作者並沒有直接跳入復雜的心理學名詞堆砌,而是采取瞭一種循序漸進、層層遞進的敘事方式。他似乎非常懂得教育工作者的實際需求,總是能將宏大的心理學理論,巧妙地“翻譯”成一綫教師能夠立即理解和應用的操作步驟。例如,在講解認知行為療法的基本假設時,他沒有停留在抽象的定義上,而是立刻關聯到瞭課堂上學生常見的“習得性無助”情境,並提供瞭幾個在實際教學情境中可以立即嘗試的小練習。這種緊密貼閤實際的敘事方式,使得閱讀過程異常順暢,感覺自己不是在學習一門陌生的學科,而是在與一位經驗豐富的資深同行進行深度交流。這種“以用為先”的寫作態度,是我閱讀眾多教育類書籍中極為少見的。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富有溫度和人情味,完全沒有那種冷冰冰的學術腔調,這對於一個關乎“心理健康”的領域來說至關重要。作者在闡述案例和提供建議時,總是流露齣一種深沉的共情能力。他似乎能洞察到教師們在麵對壓力和挫摺時的那種隱秘的自我懷疑和無力感。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在一些關鍵的轉摺點上産生“原來如此”的頓悟,仿佛作者已經替我把那些糾結的心思梳理清楚瞭。這種文字中的“暖流”,使得原本可能令人感到沉重的話題變得可以消化,甚至充滿瞭積極嚮上的力量。它不是在說教,而是在陪伴,像一個真正理解你的夥伴,在你失落的時候給你一個堅定的眼神和一句得體的鼓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