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生命的历程,从受孕开始!人生的发展旅途,从出生开始!理解发展,理解我们每个人。
内容简介
2002年我们开始使用费尔德曼的这本发展心理学教材。我们在使用中的体会是它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既有经典研究的介绍,又有较新研究成果的及时反映,可以为学生奠定比较好的学科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成为发展心理学知识的明智消费者”这个专栏。尽管学习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程有很多学术目标,但她还有一个对于我们每个人都非常根本的作用,那就是帮助我们做好父母(了解孩子们);做好自己(了解青年人);做好子女(了解中老年人)。因此能够应用发展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作者和我们这些教者最希望看到的。《中国心理学会推荐使用教材·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第6版)(中文版)》的这个专栏把这个特点更加突显出来了。这也是我们愿意将这《中国心理学会推荐使用教材·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第6版)(中文版)》翻译出来,让更多读者了解相关内容的初衷之一。
作者简介
苏彦捷,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心理学会秘书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心理学报》、《中国特殊教育》等杂志的编委。从事发展心理学和比较心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生命的开始
1 毕生发展绪论
2 生命的开端:产前发育
3 婴儿出生和新生儿
第二部分 婴儿期:形成生命的基础
4 婴儿期的生理发展
5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6 婴儿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第三部分 学前期
7 学前期的生理和认知发展
8 学前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第四部分 儿童中期
9 儿童中期的生理和认知发展
10 儿童中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第五部分 青春期
11 青春期生理和认知发展
12 青春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第六部分 成年早期
13 成年早期的生理和认知发展
14 成年早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第七部分 成年中期
15 成年中期的生理和认知发展
16 成年中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第八部分 成年晚期
17 成年晚期的生理和认知发展
18 成年晚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第九部分 生命的结束
19 生命的结束:临终和死亡
精彩书摘
儿童的死亡概念孩子本身在5岁以前尚未发展出有关死亡的概念,尽管他们在这之前已经意识到死亡的存在,但他们更倾向于认为那只是一种暂时状态,生命可能由此缩减,却不会停止。比如,一个学龄前儿童可能会说:“死人不会感觉到饿,不过,也许只有一点点而已。”(Kasternbaum,1985,p.629)
还有一些学龄前儿童觉得死亡就和睡觉一样——就像童话中的睡美人,早晚是会再醒过来的。对于有这种信念的孩子来说,死亡毫不可怕,而且还让他们感到好奇,他们觉得如果人们足够努力的话——通过药物治疗、提供食物或者运用魔术——死去的人就可以“生还”。
在某些情况下,孩子对于死亡的错误理解会在情绪上引发灾难性的后果。孩子们通常倾向于夸大他们该为某人的死亡负责的结论。比如,他们可能会认为如果自己做得更好些,死亡就可以避免了。同样,他们可能会认为如果已经去世的人真得想要活过来的话,也是能够办得到的。
在5岁左右,儿童已经能够较好地理解死亡的终结和不可逆性。在某些情况下,儿童将死亡赋予某种魔鬼或恶魔的形象。起初,他们并不认为死亡是普遍存在的,而是仅仅发生在少数的特定人身上。但在9岁的时候,他们开始承认死亡是普遍存在的(Nagy,1948),在儿童中期,儿童也习得了有关死亡的一些习俗,比如葬礼、火化、公墓等(Hunter & Smith,2008)。
对于那些本身濒临死亡的儿童,死亡是一个非常真实的概念。在一个开创性的研究中,人类学家米拉·布鲁邦德一朗纳(Myra Bluebond-Langner,1980,2000)发现,一些孩子能够非常直接地表达他们正濒临死亡,他们会说“我快要死了”。其他的孩子则不那么直接,而是指出他们再也不会回到学校,不会参加别人的生日会,或者谈论埋葬洋娃娃。儿童也可能十分清楚,大人不喜欢谈论他们的病情或他们死亡的可能性。
青春期的死亡我们可以想象,青春期认知能力的飞速发展将会使青少年对死亡的理解更加复杂深入。但在许多时候,青少年的死亡观点依然和儿童一样存在不切实际的地方,尽管表现层面有些不同。
当青少年了解到死亡的终结和不可逆性时,他们倾向于觉得这件事不会在他们身上发生,然而这种观点可能会引发某些危险行为。正如第十一章中所讨论的那样,青少年发展出一种个人神话,即一系列使他们觉得自己很独特和特殊的信念——这些信念是如此独特,以至于他们会认为自己是无法侵犯的,那些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糟糕事情并不会在自己身上发生(Elkind,1985)。
许多时候,这种危险行为会导致青少年死亡。比如,青少年中最普遍的死亡原因是意外事故,通常包含机动车等交通工具的事故。其他常见的原因还有谋杀、自杀、癌症、艾滋病等(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1994)。
当青少年的自我神话不得不面对疾病所引起的死亡时,其结果常常是粉碎性的。得知自己面临死亡的青少年通常会感觉气愤和受到欺骗——觉得命运对他们十分不公。又因为他们的情绪和行为都如此消极,医疗人员很难对他们实施有效的救助。
相反,一些被诊断为患有绝症的青少年表现出完全的拒绝。对自己不可侵犯的坚信使他们无法接受疾病的严重性。
……
前言/序言
该应该说,是我在系统讲授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程以后才越来越发现这本教材的有趣性和实用性。我上博士时的专业方向偏向比较心理学。虽然之前也做过一些儿童的研究,知道个体发生视角的儿童研究和种系发生视角的动物研究在关注的主题和研究方法上有相通的地方,但对整个学科发展和方向的了解与领会非常有限。
2002年,当我接手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发展心理学这门主干课程的讲授工作后,考虑选用教材是第一项任务。当时,我先把国内能够找到的教材、著作和相关译著浏览了一遍,同时通过我在国外的学生和同行了解国外大学心理学系本科使用的相关教材。首先我们确定了课程应包括毕生发展的内容,在以主题为线索还是以年龄为线索的选择中,我们权衡讲授各个环节的安排和节奏,最终采用年龄为线索。
国外的教材大都图文并茂,色彩绚丽。当时我得到了费尔德曼(Feldman)这本教材的最新版本和相应的教辅材料,感觉不错,便决定以其作为课程的主要教材。本书的一些特点已经在原书的序言中都有说明。我们在使用中的体会是它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既有经典研究的介绍,又有最新研究成果的及时反映,可以为学生奠定比较好的学科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成为发展心理学知识的明智消费者”这个专栏。我们知道,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发展心理学更是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每次发展心理学课程的开始,我都会告诉大家,尽管学习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程有很多学术目标,但她还有一个对于我们每个人都非常根本的作用,那就是帮助我们做好父母(了解孩子们);做好自己(了解青年人);做好子女(了解中老年人)。因此,能够应用发展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作者和我们这些教者最希望看到的。本书的这个专栏把这点更加突显出来了。这也是我们愿意将这本书翻译出来,让更多读者了解相关内容的初衷之一。
这本书一共19章,从生命的诞生一直到生命的结束,内容很多。我发动实验室很多学生参与了这项翻译工程。具体分工是由我先将整个书的框架的译文统一,并和王异芳、戴婕和郭晶萍将书中的名词术语翻译出来,供各章译者参考。黄珊(第一章)、张慧(第二章)、郭萍(第三章)、吴卫国(第四章)、刘岩(第五章)、杨德生(第六章)、赵红梅(第七章)、耿丹(第八章)、郝坚(第九章)、潘苗苗(第十章)、张昕(第十一章)、陈幼红(第十二章)、黄仪娟(第十三章)、周丽(第十四章)、何吉波(第十五章)、张佳昱(第十六章)、张真(第十七章),陆慧菁(第十八章)和杜丹(第十九章)将各章初稿译出,然后集中在一起互相审读。06年暑假,我通读了全书,做了一遍统校。万美婷帮助查阅整理了国内的一些数据。尽管这些同学都是发展心理学方向的,也都听过我的发展心理学课程,我们也都从事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但翻译的信达雅毕竟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文字功夫、对文化的感悟、责任心、耐心等。因此翻译不免有所疏漏和错误,请各位读者帮助我们指出并不吝赐教,我们一定虚心接受并在以后的工作中改进。目前我们这支队伍中已经有5人到国外继续深造,5人从北大毕业做了大学教师、编辑等。我想他们再看自己的作品,也会有很多新的体会和提高,我们争取将这些在以后再印时反映出来。
《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第6版)是一本深入探讨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发展过程的权威著作。本书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系统梳理了发展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核心理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动态的视角来理解人类成长的轨迹。 本书的叙事主线贯穿了人的整个生命周期,将毕生发展划分为若干个关键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心理特征、发展任务、影响因素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从婴儿期的感知觉发展、运动技能的获得、早期依恋的建立,到儿童期的认知发展(如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社会性发展(如自我概念的形成、友谊的建立),以及青少年期的身份认同危机、情绪和社会关系的剧烈变化,本书都给予了深入的分析。 进入成年期,本书继续探讨青年期在学业、职业、婚恋等方面面临的发展任务,中年期的职业生涯发展、家庭责任的承担、身体机能的衰退以及“中年危机”的可能,并详细分析了老年期在生理、认知、社会和情感方面的变化,以及如何适应衰老、维护晚年生活质量等重要议题。本书强调,发展并非仅仅是进步或衰退,而是一个持续的、多维度的、动态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文化、社会经济地位、个人经历以及个体能动性等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 在理论层面,本书广泛介绍了发展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和前沿模型。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儿童通过主动探索环境来建构对世界的理解,经历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了社会互动和文化工具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特别是“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提出了个体在一生中需要经历八个心理社会危机,每个危机解决的成功与否都会影响个体的发展轨迹,包括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耻与怀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立、繁衍对停滞以及自我整合对绝望。本书不仅呈现了这些理论的精髓,还结合大量的实证研究,探讨了这些理论在解释现实发展现象中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对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介绍。它系统阐述了观察法、访谈法、实验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纵向研究、横断研究、聚合纵向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对具体研究案例的解读,读者能够理解研究者是如何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从中得出关于人类发展的科学结论的。这种对研究方法的强调,有助于培养读者批判性思维,提升他们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理解能力。 此外,《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第6版)特别关注跨文化视角下的发展。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发展的共性和差异具有重要意义。本书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习俗、家庭结构、教育方式和社会期望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展现了发展心理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例如,关于儿童早期教育、青少年性别角色认同、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等问题,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发展路径。 本书还深入探讨了发展中的关键议题,如依恋理论在毕生发展中的延续性,早期依恋模式如何影响成年期的亲密关系;认知老化和可塑性,探讨了老年期大脑的神经可塑性以及如何通过认知训练来延缓认知衰退;死亡与临终关怀,触及了生命终点的心理体验和对死亡的社会文化理解。 为了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书在每章都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分析、研究摘要和思考题,引导读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发展现象。例如,如何理解儿童的游戏行为,如何支持青少年应对学业压力,如何帮助老年人适应退休生活等。这些案例和练习题不仅巩固了知识,也激发了读者对发展心理学更深层次的探索兴趣。 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生动,理论阐述清晰透彻,研究发现引人入胜。无论是在校学生、研究人员,还是对人类发展规律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益。它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历程的百科全书,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成长与变化,从而以更积极、更有效的方式应对生命中的各个阶段。 总而言之,《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第6版)是一部集学术性、实践性和前沿性于一体的力作。它以毕生发展的宏大视角,整合了发展心理学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深入剖析了影响个体发展的多重因素,并关注跨文化差异和关键发展议题。本书的出版,无疑为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也为每一位希望深入了解人类生命旅程的读者打开了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