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理学(第3版)

情绪心理学(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Michael Lewis(迈克尔·刘易斯),Jeanette M. Haviland-Jones(珍妮特·M·哈维兰-琼斯),Lisa Feldman Barrett(丽莎·费尔德曼·巴雷特) 著,南莎 译
图书标签:
  • 情绪
  • 心理学
  • 情绪调节
  • 心理健康
  • 行为科学
  • 认知心理学
  • 第三版
  • 情感
  • 人际关系
  • 自我认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55755
版次:3
商品编码:1172005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3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心理学爱好者,大学心理学系学生,心理咨询人员,寻求心理自助的人
  

  《情绪心理学(第3版)》被美国《选择》杂志社评为1995年的一本“杰出学术著作”。这本《情绪心理学》被广泛认为是社会神经认知科学领域的标准参考书。这本书综合了各种不同学科的资深专业研究人士对情绪的研究模型和成果涉及情绪相关的各个细分领域,是社会神经认知科学领域极具成果性的一本集大成者。

内容简介

  

  《情绪心理学(第3版)》被公认为该领域内的标准参考资料,作者全面详尽地展示了情绪的各个方面极其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介绍了主要的理论、调查结果、方法及应用,用生物学揭示了情感过程的界面,阐述了儿童发展、社会行为、人格、认知及生理、心理健康。此外,作者还利用科学观点介绍了恐惧、愤怒、羞愧、厌恶、正面情绪、悲伤和其他不同的情绪。

作者简介

  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哲学博士,是美国新泽西医科与牙科大学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医学院儿科学和精神病学大学杰出教授兼儿童发育研究所主任。刘易斯博士已经撰写或编辑了30多本有关发展心理学的书籍,并且,在1995年发展心理学刊物《发展评论》(Developmental Review)发布的一项调查中,在发展心理学领域的学术影响方面他位列第一。他是《发展精神病理学手册》(The Handbook of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的联席主编。他的著作《改变命运:为什么过去并不预测未来》(Altering Fate: Why the Past Does Not Predict the Future)(1998年)入围麦寇比图书奖(Maccoby Book Award)最终候选名单。他近期联席主编了新教科书《婴儿发育入门》(Introduction to Infant Development)第二版。
  珍妮特·M.哈维兰-琼斯(Jeanette M. Haviland-Jones),哲学博士,是美国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兼人类情绪实验室主任。25多年间,她撰写了大量的有关情绪发展的文章。她与卡罗尔·马盖(Carol Magai)合著了《隐秘的情绪天才》(The Hidden Genius of Emotion)一书。她的长期研究兴趣包括情绪表达在一生中的变化、情绪的性别差异,以及情绪对认知及对个性带来的组织影响。近期她发起了对情绪沟通的化学感应特性的研究,包括对情绪环境的研究。
  莉莎·费尔德曼·巴雷特(Lisa Feldman Barrett),哲学博士,是美国波士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兼跨学科情感科学实验室主任,并在哈佛医学院和麻省总医院任职。她的主要研究重点是从社会心理学、精神心理学、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角度探究情绪的本性。巴雷特博士已经发表了80多篇论文和书中的章节。她和彼得·萨洛维(Peter Salovey)编辑了《感觉中的智慧:情绪智力中的心理过程》(The Wisdom in Feeling:Psychological Processes in 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与宝拉·尼登塔尔(Paula Niedenthal)和彼得·温克尔曼(Piotr Winkelman)编辑了《情绪与意识》(Emotion and Consciousness)。她是实验社会心理学学会的职业轨迹奖得主。

精彩书评

  

  ★“《情绪心理学》已经将自己确立为其所在领域的标准参考书。此书全面、有说服力、深刻,确实是非凡之作。其覆盖和写作的风格使其适合作为研究生(甚至高年级的本科生)的人类情绪课程的教科书。没有其他的情绪处理方法如此广泛和清晰地触及了包括基础的、应用的、医疗的以及心理健康的方法在内的情绪的主要的子域。”

  ——约瑟夫·J·坎波斯(Joseph J. Campos)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情绪研究国际学会联席创始人
  

  

  ★“情绪将心理学的全部联系起来,使得这部手册在整个学科中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在情绪中的‘谁是谁’以及‘什么是什么’为学生和学者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每位读者都将发现在这一正在快速变化的和关键的领域中的许多新东西。”

  ——苏珊·T·菲斯克(Susan T. Fiske)博士,普林斯顿大学尤金·希金斯心理学教授
  
  

  ★“在那些影响人类行为的许多大脑功能中,没有哪一种比情绪更重要。情绪也是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的主要决定因素。在过去30年里,有关情绪的知识已经迅猛增长,我们有幸有这本书提供对这些进展的详细的、综合的覆盖。对于那些研究情绪的人们以及那些照顾有心情和情绪失调的患者的临床医生而言,这本书是一本必不可少的读物。”

  ——肯尼思·M·海尔曼(Kenneth M. Heiman),医学博士,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神经学和健康心理学杰出教授
  
  

  ★“刘易斯等人再一次使得学术界中的所有人都能够容易地获得对于有关情绪的知识的当前状况的丰富的理解。《情绪心理学》的这一版使得当前的一批积极的研究者能够看到未来必须被解答的问题。”

  ——杰罗姆·凯根(Jerome Kagan),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丹尼尔和艾米·斯塔奇研究所荣誉退休教授

目录

第一部分 跨学科的基础
第一章 情绪的哲学/ 2
第二章 情绪的历史:变化和影响的问题/ 14
第三章 情绪的社会学/ 26
第四章 有情感的大脑和核心意识:神经活动如何产生情绪感觉?/ 38
第五章 心理学家们的视角/ 55
第六章 情绪在心理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72
第七章 情绪、音乐和文学/ 83
第八章 情绪的进化心理学以及情绪与内在调节变量的关系/ 93
第九章 情绪在经济行为中的角色/ 113
第二部分 生物学的和神经生理学的方法
第十章 大脑中的情绪网络/ 130
第十一章 情绪的心理生理学/ 143
第十二章 情绪的声音表达/ 154
第十三章 情绪的面部表情/ 165
第十四章 嗅出情绪:气味和化学信息物质中的情绪信息和挑战/ 182
第十五章 情绪的神经影像学/ 193
第十六章 内感受与情绪:一种神经解剖学角度/ 207
第三部分 发育变化
第十七章 面部表情的发育:关于婴儿情绪的当前观点/ 224
第十八章 人类情绪的出现/ 234
第十九章 儿童对情绪的理解/ 247
第二十章 情绪发育与社会背景的接口/ 256
第二十一章 幼儿对他人的情绪的理解/ 268
第二十二章 婴儿期的模式间情绪过程/ 281
第二十三章 长久的情绪:关于情绪发展的一个生命历程视角/ 290
第四部分 社会视角
第二十四章 性别与情境下的情绪/ 304
第二十五章 情绪的文化心理学:古代的和更新的/ 315
第二十六章 群际情绪/ 332
第二十七章 共情和亲社会行为/ 342
第二十八章 情绪的社会功能/ 356
第五部分 个性问题
第二十九章 主观幸福感/ 366
第三十章 气质与情绪/ 376
第三十一章 情绪调节/ 386
第三十二章 情绪的复杂性/ 398
第六部分 认知因素
第三十三章 情绪智力/ 412
第三十四章 正面的情感能够影响决策和问题解决的一些方式/ 423
第三十五章 在给情绪和想法建模上的进展:发展的、在线的和多层面的分析/ 445
第三十六章 情绪概念/ 455
第三十七章 记忆与情绪/ 466
第三十八章 表现情绪状态的框架/ 477
第三十九章 评价理论:认知如何将情感塑造成情绪/ 487
第七部分 健康与情绪
第四十章 情绪与健康行为:一个自我调节的角度/ 500
第四十一章 情感、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与健康/ 511
第四十二章 情绪对促进健康的影响和损害健康的影响:来自发展功能主义的观点/ 521
第四十三章 情绪紊乱作为精神病理学中的跨诊断过程/ 531
第八部分 特定情绪
第四十四章 恐惧和焦虑:重叠和分离/ 542
第四十五章 愤怒与敌对的互动发展/ 559
第四十六章 自我意识的情绪:尴尬、自豪、羞愧和内疚/ 567
第四十七章 厌恶/ 580
第四十八章 正面情绪/ 595
第四十九章 悲伤和悲痛/ 611





精彩书摘

  《情绪心理学(第3版)》:
  更为近期的研究还表明,情感的刺激能够自动引起面部肌电反应。Neumann、Hess、Schulz和Alpers(2005)指导参与者每当一个单词出现在屏幕上时微笑或者皱眉。面部肌电图记录显示,当令人愉快的单词出现时参与者微笑得更迅速,当令人不愉快的单词出现时参与者皱眉更迅速。Dimberg、Thunberg和Elmehed(2000)使参与者暴露于被后向遮蔽的愤怒的和快乐的面孔的图片仅仅30毫秒。结果显示,与愤怒的面孔相比,潜意识的快乐的面孔引起了更多的颧大肌活动和更少的皱眉肌活动。综合考虑,这些结果表明,对于情感刺激的面部反应是自发发生的(Neumann等人,2005),即使当引起反应的刺激是在意识之外出现的情况下(Dimberg等人,2000)。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是Dimberg等人(2000)观察到的面部肌电图模式是反映了的情绪反应,还是仅仅是模仿(参见Hess、Philippot和Blairy,1998)。无论如何,这种模仿可能反映了涉及前额叶皮质的线路的运行,前额叶皮质不仅当一个个体执行某些行为(例如,微笑,Leslie、Johnson—Frey和Grafton,2004)时被激发,而且也在个体观察到别人执行那种行为时被激发。
  ……

前言/序言

  序言

  当我们在1993年出版《情绪心理学》第一版时,情绪研究开始兴盛。从那时起,人们已经认识到,这方面的研究是对人类的任何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新世纪伊始,情绪研究的价值——由于这些研究与认知、人性,以及与社会和健康问题的相互联系——已经变得有目共睹。《情绪心理学》第二版试图应对这种新挑战,促使我们深思已经完成的成果,并开始探讨今后的新课题。

  《情绪心理学》第一版被《选择》(Choice)评为1995年的“杰出学术著作”。第三版延续了这一传统,力求既汇编我们已经知晓的内容,也介绍那些吸引了我们的新理念。对于那些刚刚开始对情绪研究感兴趣的人们而言,这卷书提供了需要研究的新领域,并以新角度看待老问题,应当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对于那些继续在这个领域工作,并且曾经作为独立科学家孤军奋战的人们来说,《情绪心理学》第三版展示出随着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的研究人员做出显著的贡献,这个领域呈现的活力。这种发展反映目前有庞大的学者群投身于有关情绪的研究和探讨概念问题上。只有当学者的数量达到现在的规模时,这些研究活动才能得到加强。

  本版包含了与头两版不同的新章节,也包含了对第一版和第二版中部分章节的内容更新。内容更新反映了过去15年中的研究,新章节反映了对于情绪如何与行为的其他方面相互作用的进一步扩展的理解。因此本版包括了这个领域中的前辈们的作品,前辈们在继续扩展他们最初的理念;本版也包括新的研究者们的成就,记录了他们对情绪研究的贡献。在第三版中,我们的兴趣依然保留在第一部分“跨学科的基础”(Interdisciplinary Foundations)上,在一些论题上增加了几个修订的章节,并新增了一章有关经济学的内容。第二部分“生物的和神经生理学的方法”包括了有关神经影像学和嗅觉的新章节。尽管在第二版中“社交和个性问题(Social and Personality Issues)”被作为书中单独的一部分加以考虑,但我们在第三版中将其分成两个独立的部分,这反映了情绪研究已经越来越成为对社交世界的研究以及对人性的研究的一部分。第三部分“发育变化”包括了有关情绪发展的生命历程的新章节。“认知因素”和“健康与情绪”这两部分都得到扩展,包含有关人工智能和情绪在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中的角色的新章节。最后一部分“特定情绪”(Select Emotions)也反映了对正面情绪的兴趣。我们努力既从更广阔的视角也从更为集中的视角审视情绪,使得读者既能够知晓情绪在形形色色的领域中的作用,也能获得对于特定情绪的更为集中的观点。

  尽管这一版《情绪心理学》与第一版有相同的基本架构,但是可以涵盖的题目太多了,我们非常遗憾地不得不忽略一些领域。我们选定了一些领域,是因为我们认为这些领域将展示出重要性;我们选定了另一些领域,是因为它们卓有成效;我们还选定了一些领域,仅仅是为了平衡不同的观点。集思广

  益,汇聚《情绪心理学》的博大内容,以及与这么一大群各不相同的学者共事,是巨大的挑战和荣幸。

  本卷书的实力归功于我们的撰稿人。我们依然期望,学者、临床医生以及来自各学科的学生将会感到我们的努力对他们有帮助。最后,我们要感谢斯泰西·那波利(Stacey Napoli),没有斯泰西,这一版是不可能问世的。

  迈克尔·刘易斯

  珍妮特·M.哈维兰-琼斯

  莉莎·费尔德曼·巴雷特


《心灵的色彩:探索情绪的奥秘》 导语: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片由情绪构筑的海洋中。喜悦的浪花轻拂,悲伤的暗流涌动,愤怒的潮汐拍打,恐惧的迷雾笼罩,爱意的阳光温暖……情绪,如同心灵的调色盘,赋予我们生命斑斓的色彩。它们是我们与世界互动、理解自我、建立连接的基石,也是塑造我们独特个性和人生经历的关键。然而,我们真的了解这些形形色色的情感吗?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又为何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思想?《心灵的色彩:探索情绪的奥秘》旨在引领读者踏上一场深入心灵的旅程,揭示情绪的生成机制、发展规律、功能作用以及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影响,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拥抱内心丰富多彩的世界。 第一章:情绪的基石——认识情绪的本质 本章将从情绪的基本概念入手,厘清“情绪”与“情感”、“心境”、“激情”等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我们将探讨情绪的定义、特性以及它们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情绪的定义与分类: 情绪是如何被科学界界定的?我们将介绍一些经典的理论模型,例如James-Lange理论、Cannon-Bard理论、Schachter-Singer双因素理论,以及更近代的认知评价理论,分析情绪产生的生理、认知和行为维度。同时,我们将探讨情绪的基本分类,如基本情绪(如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厌恶、惊讶)及其衍生情绪,了解情绪的谱系和复杂性。 情绪的生理基础: 情绪的发生离不开身体的参与。本章将深入剖析情绪与大脑的关系,介绍大脑中负责情绪处理的关键区域,如杏仁核、前额叶皮层、海马体等。我们将探索神经递质(如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在情绪体验中的作用,以及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如何响应情绪变化,导致心跳加速、出汗、肌肉紧张等生理反应。 情绪的功能与意义: 情绪并非“负面”或“干扰”,它们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宝贵适应性机制。我们将阐述情绪的多种功能,包括: 适应功能: 恐惧让我们回避危险,愤怒帮助我们抵御侵犯,悲伤促使我们反思和寻求支持,快乐鼓励我们重复有益的行为。 信号功能: 情绪是我们内在状态的外在表现,能够向他人传递信息,促进人际沟通和理解。 动机功能: 情绪是行为的强大驱动力,可以促使我们追求目标、克服困难。 认知功能: 情绪能够影响我们的注意力、记忆、判断和决策,使我们的思考更具个人色彩和价值导向。 第二章:情绪的生成与发展——从初生到成熟 情绪并非一成不变,它们在个体生命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演变。本章将聚焦情绪的生成机制和发展轨迹。 情绪的认知加工: 认知评价在情绪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将详细介绍认知评价理论,探讨我们如何解读情境、评估其对自己重要性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进而引发不同的情绪体验。例如,同一事件,不同的人可能因为认知上的差异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 情绪的表达与识别: 情绪的表达是人类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讨论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声音语调等非语言线索在情绪表达中的作用,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情绪表达的差异。同时,我们将探讨情绪识别能力,即解读他人情绪信号的能力,并分析其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情绪的发展轨迹: 从婴儿时期模糊的情绪反应,到青少年时期复杂的内心世界,再到成年期的情绪成熟,情绪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本章将分析不同年龄段个体的情绪特点、情绪调节能力的变化,以及影响情绪发展的因素,如家庭环境、社会互动、教育经历等。 情绪的文化维度: 情绪并非纯粹的生物现象,它也深受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将探讨不同文化对特定情绪的重视程度、表达规范以及对情绪的解释差异,理解文化如何在塑造我们的情绪体验和反应模式中发挥作用。 第三章:情绪的调节与管理——掌控内心的风暴 理解情绪的本质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有效地调节和管理它们,以达到心理健康和积极的生活状态。 情绪调节的策略: 情绪调节是指个体为了影响自己产生、体验和表达情绪而采取的过程。本章将介绍多种情绪调节策略,包括: 认知重评: 改变对情境的看法,从而改变情绪反应。 情绪表达: 通过适当的方式表达情绪,如倾诉、写作、艺术创作。 行为应对: 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改变或适应导致负面情绪的情境。 注意转移: 将注意力从引起负面情绪的事物上移开。 接纳与正念: 允许情绪存在,但不被其控制。 应对压力与负面情绪: 压力和负面情绪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本章将提供实用的技巧和方法,帮助读者有效应对焦虑、抑郁、愤怒、悲伤等负面情绪,例如呼吸练习、冥想、运动、时间管理、寻求社会支持等。 培养积极情绪: 除了管理负面情绪,培养和增强积极情绪同样重要。我们将探讨如何增加幸福感、感恩、希望、爱等积极情绪,例如通过感恩练习、培养爱好、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设定并达成目标等。 情绪智力(EQ)的培养: 情绪智力是指识别、理解、运用和管理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本章将阐述情绪智力的重要性,并提供提升情绪智力的具体方法,包括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和关系管理等方面的训练。 第四章:情绪与人际关系——连接心灵的桥梁 情绪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它影响着我们如何与他人互动、建立和维持关系。 情绪在沟通中的作用: 情绪是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本章将分析情绪如何影响沟通的有效性,例如,积极情绪能够促进合作与理解,而负面情绪则可能导致冲突和误解。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清晰、尊重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绪来改善沟通。 情绪与依恋关系: 早期依恋关系对个体一生的情绪模式和人际关系有着深远影响。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依恋(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混乱型)如何塑造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的情绪体验和互动方式。 同理心与共情: 同理心是指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而共情是指分享他人情感的体验。本章将深入探讨同理心和共情的机制,以及它们在建立深刻、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中的关键作用。 冲突与情绪管理: 人际冲突几乎不可避免,而情绪在冲突的发生和解决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将学习如何在冲突中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化的反应,并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妥协来化解矛盾,维护关系。 第五章:情绪与身心健康——情绪的力量 情绪与我们的身心健康紧密相连,它们既能促进健康,也可能引发疾病。 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 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状态,如慢性压力、焦虑、抑郁,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增加患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的风险。本章将探讨情绪与生理疾病之间的具体关联。 情绪与心理健康: 良好的情绪状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本章将分析如何通过有效的情绪管理来预防和改善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并促进积极的心理状态,如幸福感、韧性。 积极情绪的健康效益: 积极情绪不仅仅是短暂的愉悦,它们能够带来长远的健康益处,如增强免疫力、促进康复、延长寿命。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培养积极情绪来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身心连接的疗愈力量: 身体和心灵是相互关联的整体。本章将介绍一些身心疗愈的方法,如正念减压(MBSR)、瑜伽、太极等,它们如何通过调节情绪来促进身心健康。 第六章:情绪的挑战与超越——面向未来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情绪挑战。本章将放眼未来,探讨情绪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更深层意义。 人工智能与情绪: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是否能够拥有情绪?情绪是否可以被量化和模拟?我们将探讨人工智能在情绪识别、情绪分析以及与人类的情感互动方面的潜力与局限。 情绪的伦理与社会影响: 情绪的表达和管理也涉及到伦理问题。例如,如何在网络空间中负责任地表达情绪?如何避免情绪的操纵?我们将思考情绪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个体成长的持续探索: 情绪的探索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本章将鼓励读者将情绪的理解与自我成长相结合,不断学习、反思和实践,最终达到更深层次的自我认知和心理成熟。 构建情绪健康的生活: 最终,理解情绪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我们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建立一种积极、健康、有意义的情绪模式,拥抱生命的每一份色彩。 结语: 《心灵的色彩:探索情绪的奥秘》不是一本提供简单答案的教科书,而是一扇通往内心世界的窗口。它邀请您一同去发现、去理解、去体验那些塑造我们生命的无形力量。愿这本书能为您点亮心灵的灯塔,让您在情绪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活出更丰富、更精彩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与其他市面上宣扬“绝对积极”的书籍相比,这本书的诚实和平衡感令人敬佩。它毫不避讳地探讨了人类经验中那些不那么光彩的部分——那些我们试图掩盖和逃避的情绪。比如,关于“嫉妒”和“怨恨”的章节,作者没有用道德批判的口吻,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复杂的适应性产物,分析了它们在资源竞争和社会地位维护中的进化意义。这种去污名化的处理方式,让读者能够放下心理防备,真正地去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阴影,而不是一味地压制。书中还提到了“情绪的惰性”——为什么某些情绪体验会如此顽固地黏着我们,并且难以通过简单的意愿力被清除。这种深入骨髓的探讨,让我对自己的某些长期情绪困扰有了更宽容的理解,也明白解决问题需要的是耐心和系统的策略,而不是一蹴而就的魔法。阅读过程像是一场深入的自我对话,坦诚、深刻,并且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它教会我尊重情绪的复杂性,接纳人性的灰色地带。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是抱着有点怀疑的态度开始阅读的,毕竟市面上关于心灵成长的书籍太多了,很多都是贩卖焦虑和提供廉价的“速效药”。然而,这本书的专业性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让我彻底打消了顾虑。它绝不是一本“心灵鸡汤”,而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的通俗化版本。书中对不同情绪流派的梳理,从早期的经典精神分析视角到后来的认知行为疗法(CBT)的视角,再到更前沿的接纳与承诺疗法(ACT)的影子,都有着清晰且批判性的分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情绪调节策略”的分类和评估,而不是简单地推崇某一种方法。它强调了“情境匹配”的重要性——比如,在某些情况下,“认知重评”是有效的,但在另一些情境下,也许“接纳”比试图改变想法更为健康。我发现,很多我过去采用的策略,比如过度压抑或过度表达,都被放在了“低效或有害”的象限里进行了分析,这对我个人的行为模式进行了一次深刻的“除错”。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贴近生活,既有实验室的严谨,又不乏烟火气,让人读起来既有收获,又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它提供的是一套工具箱,而不是一个固定的说明书。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情绪名称,而是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妙的理论框架,像搭建一座精密的心理学大厦。从最基础的生理反应机制开始,逐步过渡到复杂的社会情绪,如羞耻感、嫉妒和道德情绪。我特别关注了关于“镜像神经元”和“共情”那几章。作者详细解释了我们是如何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在内部模拟出对方的情绪体验的,这为理解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冲突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神经科学基础。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在于理解了“情绪的传递性”——我们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被周围人的情绪所感染的,以及我们自己的情绪状态如何无形中影响着整个团队的氛围。这种自我的“元认知”(对自身情绪的认知)被极大地提升了。我开始有意识地在会议前观察自己的情绪基线,并提前进行微调,这在实际工作中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它不仅是关于理解“我”的情绪,更是关于理解“我们”的情绪生态系统,视角非常开阔。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认知的一扇窗,我原本以为情绪管理就是简单地“积极思考”或者“深呼吸”,但读完之后才发现,事情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深刻。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技巧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情绪的生物学基础、认知加工过程,以及它们是如何在我们的社会互动中构建和表达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情绪的功能性”的论述,它颠覆了我过去那种视负面情绪为“洪水猛兽”的看法。原来,恐惧是为了保护我们,愤怒是为了划定界限,甚至是悲伤,也是一种必要的社会信号和自我修复机制。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经典实验和最新的神经科学发现,语言生动但不失严谨,即便是像我这样没有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清晰地理解那些复杂的理论模型。例如,它对“情绪唤醒”和“情绪体验”的区分,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常常混淆这两者的状态,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应对策略。我尤其喜欢它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情绪表达的差异,这让我对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有了更深的同理心。读完后,我不再是单纯地“控制”情绪,而是学会了“倾听”情绪,理解它想要告诉我的信息,这种转变是革命性的。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精准的优雅”。它避免了过度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但又时刻保持着学术的精确度,这在心理学普及读物中是很难得的平衡。我尤其欣赏它在讨论“情绪与决策”时的论证过程。作者通过一系列经典的决策实验(比如损失厌恶、框架效应等),清晰地展示了情绪是如何绕过纯粹的理性思维,直接影响我们的判断和选择的。这对我来说是极其实用的知识,因为它直接关联到日常生活中的投资决策、健康选择乃至人际关系中的重大承诺。此外,书中对“情绪智力”(EQ)的讨论,也超越了传统上对EQ的肤浅理解,它强调了EQ并非是情绪的完美控制,而是在理解、预测和利用情绪信号方面的综合能力。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获得了一份高质量的“人类操作手册”,它不仅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更关键的是,它为我们如何更智慧地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航行,提供了可靠的导航图。

评分

孩子很喜欢

评分

还好

评分

满意

评分

印刷质量和纸质不错!内容还没来得及看~~~~

评分

书没有想象中好,太专业了,有点难懂

评分

好用

评分

以前从来不去评价,不知道浪费多少积分,自从京东积分可以抵现金的时候,才知道积分的重要,后来我就把这段话复制了,走到哪,复制到哪,即能赚积分,还非常省事,特别是不用认真的评论了,又健康快乐能么么哒。好

评分

质量很好的书,图文并茂,该系列买了两本

评分

对情绪的深入了解有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