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遇见佛陀:精神分析和佛教论欲望 [Open to Desire: The Truth About What the Buddha Ta]

弗洛伊德遇见佛陀:精神分析和佛教论欲望 [Open to Desire: The Truth About What the Buddha T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马克·爱普斯坦 著,梁永安 译
图书标签:
  • 精神分析
  • 佛教
  • 欲望
  • 弗洛伊德
  • 佛陀
  • 心理学
  • 哲学
  • 冥想
  • 自我
  • 意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920747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7890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Open to Desire: The Truth About What the Buddha T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75
字数:14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弗洛伊德:“被压抑之物将会重返。”

  莲花生大师:“望向欲望的本质,会看到无边光芒。”

  不要害怕和压抑欲望,而是应该重新疏导、驾驭它,为我们所用。

  因为欲望乃是强有力的生命能量,可把我们引导至自由与极乐。

  你常满怀兴致去吃期待已久的大餐,食毕不仅没有满足感,甚至更为失落?总是嫌另一半陪你的时间不够多,常在爱中感到孤单?没有办法忍受别人不将你放在眼里,老是觉得自己不被喜欢?稍不顺心,就暴饮暴食,焦躁难耐?孩子不听你的话,即愤怒不已,斥声责骂?

  追根究底,一切都是欲望在作祟。

内容简介

  

  弗洛伊德与佛法认为欲望是人对人世痛苦现实的自然反应,一旦脱离欲望,我们就不再是自己。透过欲望,反而能帮助我们了解自我,面对生活的烦琐与生命的困顿。因此,本书以佛陀的“四圣谛”为架构,印度神话《罗摩衍那》为经纬,融会贯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并结合个案研究,提出各种实际建议,调和我们对欲望的矛盾观点,让我们对人类的欲望,有耳目一新的认识,进而通过欲望的驱力,达到身心灵的和谐与平静。

  书中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名为“欲望的渴求”,讲述的是人面对欲望的一般心理与反应;第二部分名为“执着”,说明人一旦了解世上绝无可以带来满足的客体时,将会产生何种变化;第三部分名为“执之止息”,它点出,对待欲望,除了放弃与执着之外,仍有第三种方式能引导我们,让精神惊人地成长;第四部分“欲望之道”告诉我们如何利用欲望而非为其所用,进而达到喜乐的境界。

作者简介

  罗马克·爱普斯坦(Mark Epstein),美国著名精神科医师,在纽约市自行开业,常受邀演讲,谈论佛教禅修法对心理治疗的价值。已出版多本著作,包括Thoughts without a Thinker,Going to Pieces Without Falling Apart,Going on Being。常为Tricycle:The Buddhist Review,Yoga Journal等杂志撰稿。

目录

致谢

前言 因噎废食

第一部 欲望的渴求 / 001

第一章 《罗摩衍那》 / 003  

故 事 / 007  

风神之子 / 011  

缺少了些什么 / 013

第二章 左 道 / 017  

中 道 / 020  

情欲渴求 / 023  

喂食每个人 / 027  

出神狂喜 / 032  

障碍之主 / 035

第三章 欲求不满 / 041  

间 隙 / 044  

半甜半苦 / 049  

铭刻在石上 / 053

第二部 执 着 / 057

第四章 分离的滋味 / 059  

爱中的孤单 / 062  

客体的终结 / 067

第五章 不堪回首 / 071  

饿 鬼 / 073  

克 制 / 078

第六章 出 离 / 083  

出离心 / 084  

塔帕斯与卡玛 / 087  

无限之岸 / 092

第三部 执着的终结 / 099

第七章 从客体到主体 / 101  

主体的诞生 / 102  

一丁点空间 / 105  

“存在”与“施为” / 108

第八章 促进发展的环境 / 113  

少即是多 / 114  

静定与急躁 / 118  

媒介区 / 120

第九章 果 实 / 129  

抵 抗 / 130  

他者的欲望 / 133  

河 岸 / 134  

恩 典 / 138  

内观的主体 / 140  

欲望稀少 / 143

第四部 欲望之道 / 147

第十章 忠 告 / 149  

欲望之道的几项原则 / 151  

蓝 线 / 154  

不可摧毁性 / 160

第十一章 跳进跳出 / 165

参考书目 / 170

精彩书摘

  1. 焦虑的反面不是宁静,而是欲望。

  2. 与其说禅修减轻我的焦虑,不如说禅修让我焦虑更轮廓分明。它让我带着焦虑去正视那个让我感到困惑的世界,让我对世界理解得更全面。也许可以这样说,禅修带我看出焦虑的另一面是欲望。两者互相依赖,而非两不相干。

  3. 欲望把人带离自己,带入人际关系之中,却也同时把人带入自己更深处。焦虑则将人带回自己,但只是回到那个已知的自己。

  4. “分离”与“合一”其实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体的两面,就像潮起和潮落。

  5. 事实上,由欲望引入的不安全感,要比我们认定的舒服感更接近佛教所说的实相。

  6. 就像世界各大宗教认定的,人如果完全臣服于欲望,后果将不堪设想。不过,又犹如修行欲望之道的人所发现的,欲望必然会带来的失望一样可以是有趣的。它能深化我们的内在生命,茁壮我们的灵性,照明事物的实相。

  7. 规避孤单感终属徒劳,因为孤单感只是我们用来掩饰不安全感的面具。正如佛陀教导过的,最能体会何谓“无我”的时刻,莫过于最没有安全感的时刻。

  8. 正如心理治疗师所发现的,人倾向于追逐满足,眷恋过去曾带给我们满足之物,而不是去学习怎样与欲望过程必然会产生的“分离”共处。药物、酒精、性、吃喝、购物、调情、色情刊物和赌博,全都是我们用来规避失望的方法,然而它们正是最粗糙的执着。在情绪的层次,执着一般都跟坚持对方要完全符合我们的期望有关。

  9. 通过亲密关系我们认识到,愈把对方看成客体,失望的时候就愈多。但这不是坏事,因为善加利用,失望感便可以成为改变我们彼此对待方式的契机。由于无法找到百依百顺的客体,我们会慢慢认识到他人是有自主性的主体。不断遭受挫折可以让出离心生起。当我们接受了没有人可以满足我们一切需要的现实,就能以“如其所是”的眼光看待我们的伴侣,不是依我们想象的方式看他们。

  10. 佛法就是把生活过得丰满。

  ……

前言/序言



《心海的涟漪:探索内在渴望的深邃之源》 在人类心灵的辽阔海洋中,欲望的潮汐永不停歇,它驱动着我们的行为,塑造着我们的体验,也时常搅动起难以平息的涟漪。从古老的东方智慧到现代的西方思潮,无数的探究者试图描绘出这股力量的轮廓,理解它的本质,并找到与它和谐共处之道。本书《心海的涟漪》正是这样一次深刻的旅程,它不拘泥于任何单一的思想体系,而是以开放的心态,从多维度的视角审视人类内在渴望的复杂图景,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框架。 本书的初衷,并非要提供一套僵化的教条或速成的解决方案,而是邀请读者一同走进探索的殿堂。我们所说的“欲望”,并非仅仅指代那些显而易见的物质渴求或感官享乐,它涵盖的范围更为广泛,触及着我们灵魂深处的每一次悸动。它可以是知识的饥渴,对真理的孜孜以求;它可以是情感的期盼,对连接与爱的渴望;它可以是成就的追求,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强烈愿望;它甚至可以是对解脱的向往,对摆脱痛苦的深切希冀。这些形形色色的欲望,如同构成我们内心世界的星辰,有的明亮耀眼,有的则隐匿在深邃的夜空,共同谱写着生命的乐章。 《心海的涟漪》将从人类经验的几个核心维度出发,层层剥开欲望的迷雾。 一、欲望的自然法则:生物本能与演化痕迹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欲望并非凭空而生,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生物本能之中。从最基础的生存需求,如饥饿、口渴、繁衍,到更复杂的社会性需求,如归属感、安全感,这些都是生命体为了延续和繁衍而演化出的强大驱动力。本书将追溯这些本能的根源,探讨它们如何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以及它们如何以微妙而深刻的方式影响着我们当下的行为和选择。我们将审视那些隐藏在潜意识深处的生物信号,以及它们如何被社会文化所塑造和引导,最终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欲望表现。理解欲望的生物学基础,并非为了将其视为无法逾越的束缚,而是为了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作为生命体的天然属性,为后续的自我超越提供一个坚实的地基。 二、欲望的心理光谱:从动机到投射 在生物本能之上,人类的心理活动为欲望增添了更为丰富的色彩。本书将深入探讨欲望在心理层面的运作机制。我们将剖析各种心理动机,如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亲和动机等,它们如何驱使个体去追求特定的目标。同时,我们也将审视欲望的投射机制,即我们如何将内心的某些渴望或未竟之事,无意识地投射到外部世界的人、事、物上,并从中寻求满足。例如,对成功的强烈渴望,可能源于内心深处对认可和价值感的弥补;对理想伴侣的追寻,也可能承载着对自身某些缺失品质的理想化投射。 本书还将聚焦于“渴望”与“需要”之间的细微差别。渴望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主观体验,它可能源于我们内心深处对某种状态或体验的向往,而“需要”则更偏向于一种生理或心理上的基本满足。区分这两者,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识别自己真正的需求,而非被表面的渴望所迷惑,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三、欲望的社会建构:文化、价值观与社会镜像 我们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之中,欲望的形态与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价值观和集体潜意识的深刻影响。本书将探讨社会是如何通过教育、媒体、家庭以及人际关系等途径,塑造和引导我们的欲望。从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财富、名誉、爱情的独特解读,本书将揭示社会镜像如何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有时甚至是在我们未曾察觉的情况下,就已经被悄然植入了某种特定的欲望模式。 我们将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服务和生活方式,个体如何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辨别哪些是真正符合自身内在需求,哪些是被外部环境所塑造的“虚假欲望”。这涉及到对社会价值观的批判性审视,以及对个人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四、欲望的哲学沉思: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追寻 从更宏大的哲学视角来看,欲望与人类存在的意义紧密相连。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人类为何会有如此强烈的渴望?这些渴望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我们存在的本质?我们将探讨,个体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是如何构建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无论是对知识的探索,对艺术的创造,还是对人际关系的经营,这些欲望的驱动,都让我们在体验中成长,在实践中定义自我。 同时,本书也将审视那些在追求欲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境,例如,当欲望无法满足时产生的痛苦,或是在欲望膨压下迷失自我。这会自然地引向对“如何与欲望共处”的深刻思考,以及如何在一个充满诱惑和挑战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觉知。 五、欲望的内在转化:觉知、接纳与超越 《心海的涟漪》的核心,并非鼓励压抑或放纵欲望,而是倡导一种更具智慧的转化之道。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提升自我觉知,去清晰地看见并理解自己内心涌现的各种欲望。觉知意味着不加评判地观察,认识到欲望的生灭变化,而非将其视为永恒不变的自我。 在此基础上,本书将强调“接纳”的重要性。接纳并不等于认同或纵容,而是承认欲望的存在,理解它们产生的原因,并将其视为人类经验的一部分。通过接纳,我们可以减轻与欲望的对抗所带来的内耗,从而腾出更多的能量去进行有意义的探索和创造。 最终,本书将指向“超越”。超越并非否定欲望,而是以一种更成熟、更深刻的方式来回应和管理它们。这可能涉及到对欲望进行筛选和聚焦,将精力投入到那些真正有助于个人成长和实现生命价值的追求上。也可能涉及到,在某些时刻,超越对短暂满足的执着,去追求更长远的幸福和内心的平静。 结语 《心海的涟漪》是一本邀请读者进行内心探索的书。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引人深思的视角和多维度的审视,帮助读者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理解体系。在这里,欲望不再是神秘的、令人畏惧的力量,而是一个可以被理解、被引导、甚至被升华的内在景观。希望本书能成为您在探索内心渴望之旅中的一份宝贵指南,助您在波澜起伏的心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与平静。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风上看,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他能够熟练地在学术的严谨和散文的抒情之间切换自如。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类比和隐喻,它们如同精准的探针,一下子刺穿了复杂的概念,直达核心。这本书对于欲望的描绘,既有对个体历史的追溯,也有对集体文化现象的批判,展现了一种罕见的综合能力。它迫使我重新定义许多日常词汇的含义,比如“满足”、“匮乏”以及“真我”。在许多关于东方哲学的译著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种距离感,但这本书却奇妙地拉近了这种距离,让那些古老的智慧听起来像是刚刚发生的、与我息息相关的现代困境。它提供的不是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一套极其精妙的、可以用来持续探索自己的工具箱。每次合上书页,我都能感觉到思维的边界被稍微拓宽了一点,这是阅读一本真正有价值的非虚构作品所能给予的最高赞誉。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豁然开朗,但这种“开朗”并非那种被简单治愈的轻松感,而是一种更深刻的理解带来的重量。作者巧妙地搭建了一个跨越东西方思想的桥梁,让那些原本在不同语境下讨论的“爱欲”和“苦难”获得了新的对话空间。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主体性”如何被欲望结构所塑造的部分印象深刻。它挑战了我们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的传统认知,暗示了我们身份的构建过程,其实充满了未竟的欲望和持续的追逐。不同于一些纯粹的心理学读物,这本书的视野更为宏大,它将个体经验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和精神背景之下进行考察。语言风格上,它时而像一位敏锐的临床医生,精确地解剖着心灵的病灶;时而又像一位智慧的导师,温和地引导读者走向更清晰的自我觉察。这种多维度的叙事策略,使得原本复杂的理论变得易于消化,同时也保持了其思想的深度和锐度。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不是简单地将两种思想体系进行并列比较,而是在两者之间进行了一种动态的、充满张力的对话。每当我觉得自己快要抓住某一派的观点时,作者又会引入另一个视角,将我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层次。我发现,作者在处理“超越”与“接纳”之间的平衡时,展现出了极高的智慧。一方面,他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欲望的陷阱和重复的痛苦模式;另一方面,他又没有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而是提供了一种更为宽容和富有人性的理解方式。这种双向的张力,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情感上的共鸣。那些关于潜意识冲动与修行道路的论述,并非冷冰冰的理论模型,而是对活生生的人类困境的深刻同情。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让你在思考世界的运作时,也同时在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评分

我很少读到如此具有融合性的作品,它成功地在“分析”的精准与“体悟”的宽广之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作者叙述中那种毫不退缩的勇气,尤其是在面对人性中最幽暗、最难以启齿的部分时,令人肃然起敬。他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真相,而是将其置于光线下,用理性的工具进行剖析。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为什么我总是做这样的选择”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不再是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一种对深层心理机制的识别。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知其所以然,然后可以有所为”的力量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我知道了”的层面。它引导我们去观察欲望升起的过程,而不是被欲望裹挟着前进。这种对“过程”的关注,正是其价值所在,使它超越了一般的励志或心理自助书籍的范畴。

评分

这本关于欲望的书,真是让人读得欲罢不能。作者似乎有着一种魔力,能将看似遥远的精神分析和佛教哲学,以一种极其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他对“渴求”这一人类核心议题的深入剖析,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洞察和活力。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停下来,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不自觉的驱动力。那些关于无常和执着的讨论,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起来,不再是空洞的教条。比如,他探讨了现代社会中消费主义如何精准地捕获并利用了我们的原始欲望,这一点让我深有感悟。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度的自我对话,那些被我忽略或压抑的情感,仿佛找到了一个安全的出口被审视。书中的论证逻辑严密,但文字表达却异常流畅自然,仿佛作者正坐在我对面,用最真诚的语气与我交流着关于生命真相的秘密。这种阅读体验,对于任何试图理解自我内心运作机制的人来说,都是一种难得的礼物。

评分

书籍印刷排版还不错,宁静午后,就该如此给自己充电,活到老学到老

评分

此书不错,值得

评分

买回来还没看

评分

此后内衣谁复解

评分

好喜欢

评分

很好?

评分

在京东上购买东西还是比较让人放心的,质量不错

评分

被这本书的题目所吸引,不厚的一本儿书,认真读一下。

评分

不错的书!推荐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