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政治的定数: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个维度的研究》以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的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修昔底德的叙事和评论来抽取其所展现的政治规律,从政治学角度,以政治学的语言,从人民、党争、政治家、政体、国家间关系、外交、人的限度七个层面探讨修昔底德所展示的政治规律。
作者指出,在修昔底德笔下,人民具有多种负面品性。党争及其残酷性的根子在于人性,党争最大的恶果是人性的堕落,引进和招引外部势力是党争的一般规律,内奸现象则是党争的特殊规律。依据个人的政治品德和政治才能,且首重品德的原则,政治家可以被评为三等,此外还有等外的政治家。政治家与国家的兴衰甚至存亡都有着莫大的关系,个人与城邦之间张力的存在是民主政治的必然。国家间有五种关系:友谊、畏惧、强权、利益、荣誉,其中利益关系是国家间关系的实质,它典型地反映在国家间关系的变动性上。
作者简介
卢向国,汉族,1971年出生,河南省镇平县人。1994年河南大学政治系政治教育专业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1997年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政治学理论专业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2007年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2010-2012年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西政治思想史。主要著作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独著,2004年)、《温情政治的乌托邦》(独著,2008年,“复旦政治与行政研究丛书”之一)。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
第二节 对修昔底德的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出路
第三节 本书的材料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人民
第一节 多疑的人民
第二节 非理性的人民
第三节 反复无常的人民
第四节 人民的其他品性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党争
第一节 党争的普遍性
第二节 党争的残酷性
第三节 党争的规律性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治家
第一节 第一等政治家
第二节 第二等政治家
第三节 第三等政治家
第四节 等外政治家
第五节 政治家与国家兴衰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体
第一节 修昔底德笔下的政体种类
第二节 民主政治下个人与城邦的关系
第三节 理想政体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家间关系
第一节 友谊
第二节 利益
第三节 恐惧
第四节 强权
第五节 荣誉
第六节 国家间关系的变动性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外交
第一节 内政与外交
第二节 民族性格与外交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人的限度
第一节 人性
第二节 偶然性
第三节 命运
……
精彩书摘
斯巴达人没有对他不利的直接证据,同时他身居高位(波桑尼阿斯是摄政王,未成年的国王普雷斯他库斯是他的侄子,普雷斯他库斯是利奥尼达的儿子),是王族成员,没有什么确切的事实足够判决这样一个处于这么高职位的人。但是,因为他对礼仪的轻视,对外国人生活方式的模仿,斯巴达人广泛怀疑他是不愿遵守斯巴达的现行习惯的。于是,进而仔细检查他过去的一切行动,目的是看他的生活方式是不是违反了现行习惯。结果发现了两件事:一件事是特尔斐的三角香炉事件。这个三角香炉是被希腊人当成反抗波斯战争的第一批胜利果实贡献给神的,波桑尼阿斯却擅自在香炉上雕刻了这样一句话:“战争中希腊人的领袖,反抗波斯人的胜利者,波桑尼阿斯建造这个纪念品,献给飞巴斯。”飞巴斯意为太阳神,因为这个香炉是贡献给阿波罗的。斯巴达人马上把这话擦掉,刻上了所有联合起来打败波斯人,并贡献这个纪念品的那些城邦的名字(一共31个城邦)。波桑尼阿斯在三角香炉事件中的行为,在当时就是犯罪。另一件事是他正与希洛人阴谋。如果希洛人参加他的暴动,并帮助他实现计划的话,他允诺给予他们以自由权和完全的公民权。
就在监察官从希洛人那里得到一些消息的时候,他们还不相信,所以对波桑尼阿斯仍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原因有二:第一,这是符合对于处理自己人民的事务时的通常习惯的;第二,除非根据铁一般的绝对证据,他们是不会下这个不可撤回的判决的。但是,最后有一个人拿着波桑尼阿斯最后写给波斯国王的信来告发波桑尼阿斯。这个人叫阿吉拉斯,他是波桑尼阿斯的朋友,向来对波桑尼阿斯很忠实。波桑尼阿斯派他携带着给波斯国王的一封信送给阿塔培扎斯。阿吉拉斯看到,过去派去的使者都是一去不复返,他恐惧起来了。他拆看了信件,发现信中附载着要把他杀死的内容。这正如他所料的。于是,他把这封未送出的信件交给了监察官。
监察官发现这是一个比较令人信服的证据,但是他们还想亲自听听波桑尼阿斯本人说出一些情况来。因此,他们和阿吉拉斯作出了如下布置:阿吉拉斯到塔纳鲁斯的神庙中去,装成一个求神者。他留在一个小屋中,小屋分成两个房间。一些监察官隐藏在这个小屋的内房中。波桑尼阿斯如约来到了。
……
前言/序言
《政治的定数: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个维度的研究》 内容简介 在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政治系列中,《政治的定数: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个维度的研究》一书,并非对修昔底德不朽巨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泛泛而谈,亦非对其中所有政治、军事、社会、经济要素的全面梳理。相反,本书聚焦于一个核心问题,一个贯穿古今、始终牵动人类社会政治命运的幽深命题——“政治的定数”。本书旨在剥离战争史表面的事件叙述,深入挖掘其背后那股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的、决定国家兴衰、政治形态演变乃至文明走向的根本力量。 我们所言的“政治的定数”,并非宿命论式的悲观预言,也不是僵死的历史决定论。毋宁说,它指的是一种深刻的、系统性的、存在于政治结构、权力运作、社会心理以及个体选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这种机制,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这部史学巨著中,以一种近乎白描却又极具穿透力的方式被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本书将尝试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运用严谨的学术分析,解构战争史中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隐藏着的那些必然的逻辑链条,以及那些冥冥中引导着政治走向的“定数”。 具体而言,本书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维度: 一、权力的内在逻辑与扩张冲动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最核心的叙事,无疑是雅典与斯巴达两大城邦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殊死搏斗。本书将深入剖析两大阵营,特别是雅典的权力结构、政治文化及其内在的扩张逻辑。我们将探讨民主政体在面对外部压力和内部诱惑时,其权力运作的易损性,以及民主的集权化趋势如何可能成为走向覆灭的起点。本书将审视雅典的“同盟”在形式上的盟约,实质上却被当作帝国资源和人力供给的来源,这种将外部力量纳入自身政治生态并加以榨取的逻辑,如何反过来成为引爆战争的导火索。同时,我们也会分析斯巴达的寡头政治,其保守与集权的力量,如何在应对雅典的挑战时,展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定数”。本书将揭示,无论是民主还是寡头,其权力运作中都存在着某种难以摆脱的“定数”,这种定数可能源于对安全保障的过度追求,也可能源于对自身政治体制优越性的盲目自信,更有可能源于对外部世界威胁的过分夸大或低估。 二、城邦利益的优先性与非理性决策 在古代希腊复杂的政治格局中,每个城邦都以自身利益为最高准则。本书将重点研究,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叙事中,这种极端强调城邦利益的政治现实,是如何导致联盟的瓦解、合作的脆弱,以及最终走向彼此毁灭的悲剧。我们将分析,当城邦的决策者,无论是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对声誉的过度在意,还是对短期利益的盲目追求,最终都会将个体城邦的利益置于整体的和平与稳定之上。这种“定数”体现在,即便某些决策看起来是出于理性计算,但由于其视角的高度局限性,往往会误判形势,从而走向与自身长远利益相悖的道路。例如,雅典在米洛斯对话中所展现出的强权即真理的逻辑,斯巴达在某些关键时刻的犹豫不决,都体现了这种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决策模式如何成为一场更大范围冲突的催化剂。 三、精英的认知局限与历史的偶然性 修昔底底德本人就曾以其独特的历史洞察力,强调了人类的认知局限对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本书将深入探讨,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叙事中,那些掌握权力的精英阶层,他们的知识、经验、情感以及偏见,是如何共同塑造了历史的走向。我们将分析,在瞬息万变的战争局势中,信息的不对称、对敌情的误判、以及对自身能力的过度估计,都可能成为引发灾难性后果的关键因素。本书将审视,那些被后世视为“历史的偶然”的事件,例如瘟疫的爆发、某次战役的失利,其背后是否潜藏着更为深刻的“定数”,例如对疾病传播的无知,对军事劣势的忽视,对社会抵抗能力的低估。我们将尝试理解,为何即便拥有智慧和经验的领导者,也可能被根深蒂固的认知模式所束缚,从而无法有效应对突发的危机,最终将国家推向深渊。 四、军事力量的局限性与政治目标的失焦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一部以战争为主题的著作,但本书将超越单纯的军事分析,去探究军事力量在政治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局限性,以及军事手段与政治目标的失焦如何构成一种“政治的定数”。我们将考察,当军事优势被视为解决一切政治问题的万能钥匙时,政治家们是否会陷入一种“军事主义”的泥沼,从而忽视了 diplomacy(外交)、 alliances(联盟)和 internal cohesion(内部凝聚力)等更为关键的政治要素。本书将审视,雅典海军的强大,以及斯巴达陆军的精锐,在战争过程中是如何被运用,以及这种军事力量的运用是如何受到政治目标的影响,甚至反过来塑造政治目标的。我们将探讨,当战争的目标从最初的防御演变为征服,当军事行动的代价远远超出预期时,政治决策者是否能够及时调整,或者是否会被军事机器本身所裹挟,最终走向一个军事上无法承受,政治上也无法接受的结局。 五、人性与政治的永恒张力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之所以能够跨越千年而依然引起共鸣,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本书将尝试将对“政治的定数”的探讨,引向对人性与政治之间永恒张力的审视。我们将关注,在战争的残酷环境下,个体和集体的恐惧、贪婪、野心、荣誉感以及对公正的渴望,是如何与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历史的走向。本书将分析,那些充斥在战争史中的背叛、欺骗、以及对道义的践踏,是否并非偶然的道德滑坡,而是政治权力运作过程中,人性弱点所必然暴露出的“定数”。同时,我们也会审视,在绝望与苦难之中,个体和集体所展现出的坚韧、牺牲与对理想的追求,是否也构成了另一种“定数”,一种在最黑暗时刻依然闪耀的希望之光。 本书并非要为《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提供一个标准化的解读,也无意于构建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模型。相反,它希望通过对“政治的定数”这一概念的深入挖掘,提供一种理解政治行为、权力运作以及历史演进的独特视角。本书认为,政治的未来并非完全由不可知的偶然性所决定,也并非全然被僵死的规律所束缚。恰恰相反,在政治的宏大叙事背后,存在着一些深刻的、结构性的、贯穿始终的“定数”,这些“定数”既是挑战,也是规律,它们塑造了政治的可能性,也限制了政治的边界。通过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这一经典文本的细致解读,本书希望能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类政治行为的复杂性,以及在历史的洪流中,那些永恒不变的、影响着我们命运的“政治的定数”。本书的学术价值,在于为理解古典政治思想与现代政治现实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启发我们反思当下,洞察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