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孩子
——愛孩子要懂其內心
教育之道,道在心靈,而不是被動的知識傳遞和技能訓練。毫不客氣地說,如果他們的心靈沒有被教育者感應到,一切的教育是沒有用的,教育本真將離我們越來越遠。我們的孩子的心靈是一本書,需要細細地讀纔能讀得懂。孩子的心靈是水晶做成的,需要父母的嗬護,纔能使他們不受傷害
方法1:放低姿態,讀懂孩子
孩子的心靈,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這個世界與成年人有很大不同。但是許多父母遇到孩子不聽話時大都會搖頭大吐苦水:孩子到底在想些什麼?他為什麼不肯告訴我?其實,想要打開孩子的心門,探究孩子的內心世界,父母必須放低姿態,讀懂孩子。
有這樣一篇題為《聽的藝術》的文章: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剋萊特去訪問一位小朋友,問他:“你長大後想當什麼呀?”小朋友天真地迴答:“嗯,我要當飛機駕駛員!”林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瞭,你會怎麼辦?”小朋友想瞭想:“我先告訴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係上降落傘,先跳下去。”
當現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林剋萊特繼續注視著這孩子。沒想到,接著,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齣,這纔使得林剋萊特發覺這孩子的悲憫之情遠非筆墨所能形容。於是林剋萊特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他的迴答透露齣一個孩子真摯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迴來!我還要迴來!”
主持人林剋萊特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能夠讓孩子把話說完,並且在“現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仍保持著傾聽者應該具有的一份親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這讓林剋萊特聽到這位小朋友最善良、最純真、最清澈的心語。
讀懂孩子,既是一種觀念,也是一種藝術。為瞭讀懂孩子,應從善於傾聽做起。我們為人父母者對待孩子的述說,要給予真誠關注,要蹲下來親切平和聽完的耐心,真正的教育是心與心的對話、情與情的對接。
許多父母如同上麵的觀眾一樣誤會瞭孩子的心,究其原因,是父母不懂得傾聽。倘若主持人沒有追問,孩子就沒有機會說齣自己的想法,觀眾也就聽不到孩子的心聲,而誤會他是一個不負責任的“機長”瞭。在我們周圍,不懂得傾聽的父母非常多,而且他們對孩子抱有偏見,認為孩子頭腦簡單、異想天開、自私自利,從而誤會甚至冤枉瞭孩子。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一個豐富的心靈世界,父母要走進這個世界,首先要讀懂孩子。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放低姿態,來讀懂孩子呢?
愛的提醒:
讀懂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積極引導孩子的內心需求,是父母改變“近在咫尺,遠在天涯”這種局麵的關鍵之處。父母和孩子的心靈靠近之後,纔能發現孩子,進而引導、激勵孩子走嚮成功。
方法2:嗬護孩子的心靈
教育孩子是一門難以入門的藝術,如何纔能走進孩子的內心這片神秘而陌生的森林,光有愛還是遠遠不夠的。要解讀它,必須首先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瞭解孩子的所思所想,瞭解孩子的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所錶達的情義。
王海傢對門的小男孩憨憨,雖然名字叫憨憨,可是一點也不“憨厚”,相反憨憨是他們居住的單元樓裏最頑皮的孩子,時常搞一些惡作劇,左鄰右捨的鄰居為此經常嚮他的父母告狀。憨憨也因此經常遭到父母的打罵。
王海對鄰居這種棍棒式的教育方式很是不敢苟同——那是在傷害孩子的心靈!為何不尋找另一種方式來教育和開導孩子呢?
一天,王海的妻子和兒子齣瞭遠門,王海因為手頭有事要做就沒有一起去。一個人在傢,懶得做飯,準備齣去買盒方便麵應付一餐。王海心想一會就迴來瞭,沒有必要鎖門,於是虛掩上防盜門,也沒帶鑰匙,就急匆匆地下瞭樓。誰知,剛上樓時,卻發現防盜門不知怎麼被鎖上瞭。王海很著急,這可怎麼辦?不得已隻好敲開瞭鄰居傢的門,希望能夠通過鄰居傢的陽颱爬到自傢陽颱進去。
鄰居夫婦瞭解事情經過後,不由得互望一眼,隨後就破口大罵起兒子來:“一定是他,他剛做完作業齣去瞭。”
正當王海做好瞭爬陽颱的準備措施時,鄰居孩子的哭聲已經從樓道裏傳來瞭。那孩子一進傢門,又被他媽媽一頓大罵。王海感到很不好意思,就安慰孩子幾句:“彆哭,爬過陽颱就好瞭。以後不要再搞惡作劇瞭,叔叔不怪你。”孩子的哭聲小瞭一些。
可是,就在王海進門時,對門又傳齣小男孩驟然擴大瞭的哭聲。一時間,王海不知是該上門勸勸好,還是讓那孩子嘗嘗苦頭,以後少讓大人操心纔好。
最終,王海咬咬牙,還是坐到瞭書桌前。傍晚時分,王海聽到有人敲門。可是打開門後,卻沒有見到人影。
王海心想大概是小男孩在報復,故意打擾他。可是,當他關門時,卻發現門縫裏有一張紙條。打開一看,王海怔住瞭——是小男孩寫給王海的。原來,今天他關上王海傢的防盜門,是因為他以為張叔叔齣門時忘記關門瞭,怕小偷趁機偷東西,於是纔順手幫王海關上……
頓時,王海心裏有瞭一絲涼意,對孩子充滿瞭內疚感。孩子本來做瞭件好事,卻還要因此被委屈、被冤枉、被責罵,心裏會是什麼樣的滋味?王海不知該怎麼把這件事嚮孩子的父母做個解釋,讓他們明白,這孩子做瞭件好事。恰好報社打電話約稿,王海靈機一動,就根據那封信寫瞭一篇教育方麵的小短文,發給瞭報社。
第三天,文章就見報瞭。王海買瞭份報紙送給小男孩的父母,讓他們看看這個他們所不知道的故事。接過報紙,小男孩的父母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臉上漸漸露齣瞭悔意。小男孩也看到瞭這篇文章,看完後,顯得很激動,不住地對王海說:“謝謝叔叔。”同時,臉上也充滿瞭被肯定、被尊重的幸福。於是,王海下樓買瞭十幾份報紙,幾乎樓裏的每個住戶都送瞭一份。
從那以後,王海發現小男孩憨憨變瞭,變得十分有禮貌起來。王海由衷地替他高興。
讀到此,大傢或許明白瞭,生活中諸如如此頑劣的小男孩的過去,其實並不一定是他們的錯。父母要想逾越和孩子之間的鴻溝,就必須放下架子去和孩子交朋友,去瞭解透視孩子的內心世界,如果孩子能把你當成知心朋友瞭,那你就是一名稱職的父母,就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瞭,也就有瞭走進孩子心靈的“綠卡”。
愛的提醒:
如果父母從一開始就能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長,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時刻保持一顆童心,那麼,隨著孩子的成長,你會發現,在孩子慢慢讀懂這個世界的同時,你也慢慢地讀懂瞭孩子這本書,走進瞭孩子的心靈世界。我們的孩子的心靈是一本書,需要細細地讀纔能讀得懂。
……
我必須說,《愛孩子的100種方法》這本書,它不僅僅是關於“方法”二字,它更像是一本關於“理解”和“成長”的啓迪錄。我一直認為,教育孩子是件非常微妙的事情,需要耐心、智慧,更需要一顆柔軟的心。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不像那些速成指南,告訴你“這樣做就能立刻見效”,而是深入淺齣地探討瞭孩子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發展特點,以及他們在不同階段可能麵臨的挑戰。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激發孩子內在動力”的章節所打動。過去,我總是習慣性地用奬勵和懲罰來驅動孩子,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持久的學習和成長,源於孩子自身的興趣和好奇心。它提供瞭一些非常巧妙的方法,如何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熱情,如何鼓勵他們主動探索,而不是被動接受。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孩子的教育觀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是“教”孩子,而是“陪”孩子一起探索世界,一起成長。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隻是技巧,更是一種教育的哲學和心境的升華。
評分作為一位有著十幾年教齡的老師,同時也是一位有兩個孩子的母親,我閱讀過無數的育兒和教育書籍,但《愛孩子的100種方法》這本書,以一種極其獨特和深刻的方式觸動瞭我。它並沒有局限於某一種教育流派,而是融閤瞭多種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精髓,並且用一種極其生活化的語言呈現齣來。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對於“差異化教育”的強調。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期望投射到孩子身上,或者按照“模範兒童”的標準去要求他們。這本書卻鼓勵我們去發現每個孩子獨一無二的天賦和特質,並在此基礎上給予最適閤他們的引導。我嘗試瞭書中關於“積極肯定”的技巧,每天都會花時間去觀察並具體地贊美孩子的努力和進步,而不是籠統的“你真棒”。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的自信心明顯提升瞭,也更願意去嘗試新的事物。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教育方法的更新,更是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應該被尊重和被理解的深刻體悟。
評分作為一個曾經對育兒感到手足無措的新晉父母,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翻開瞭《愛孩子的100種方法》。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理論書籍,但事實讓我大跌眼鏡。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親切,就像鄰傢大姐在和你分享她的育兒心得一樣,沒有那些高深莫測的術語,也沒有那些遙不可及的理想化情境。我最喜歡的是它對於“界限的設定”的處理方式。很多書都會強調立規矩的重要性,但往往忽略瞭如何讓孩子理解和接受。這本書卻提供瞭非常實用的技巧,比如如何用積極的語言來錶達規則,以及在孩子挑戰界限時,如何既堅定又不失溫情地進行溝通。我嘗試瞭書裏提齣的“同理心迴應”技巧,當我的孩子因為玩具被搶而大哭時,我不再急著製止,而是先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說:“我知道你很難過,因為你很喜歡這個玩具。”神奇的是,他哭鬧的程度明顯減弱瞭,並且開始嘗試用語言錶達他的不滿。這本書給瞭我很多實際可操作的建議,讓我覺得育兒不再是一場艱苦的戰鬥,而是一場充滿愛與理解的旅程。
評分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愛是教育的基石,但如何真正將這份愛轉化為有效的溝通和積極的引導,卻是許多父母頭疼的難題。而《愛孩子的100種方法》這本書,就像一把金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內心深處的通道。它不是那種讓你機械地執行指令的書,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去感受,去連接。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情緒管理”的部分,作者沒有簡單地告訴你該如何壓抑負麵情緒,而是教你如何識彆、接納,並轉化它們。我曾經因為孩子的一點小事就變得暴躁易怒,讀瞭這本書之後,我學會瞭在情緒上來之前,先給自己一個暫停的時刻,深呼吸,然後用更平和的心態去迴應。更讓我感動的是,書中對於“創造性玩耍”的探討,它不僅僅是讓孩子放鬆,更是激發他們想象力、解決問題能力和社交技能的重要途徑。我開始嘗試和我的孩子一起進行一些充滿想象力的遊戲,我們不再是單純的玩伴,更是彼此的靈感源泉。這本書真的讓我體驗到瞭,真正的愛,是看見,是理解,是陪伴,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力量。
評分這本《愛孩子的100種方法》簡直是我近期閱讀過最令人驚喜的育兒類書籍瞭!我一直對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我的孩子們感到睏惑,市麵上雖然有許多育兒指南,但很多都過於理論化,或是韆篇一律地重復著那些老生常談。然而,這本書完全不一樣。它沒有給我灌輸一套僵化的“必須這樣做”的規則,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充滿智慧的朋友,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傾聽的藝術”那一章節,作者通過一係列生動的例子,展示瞭如何真正捕捉孩子話語背後的情感和需求,而不是簡單地給齣建議或評判。我還嘗試瞭書裏提到的“情緒容器”遊戲,效果齣奇地好,它讓我的孩子能夠更自由地錶達他們的不安和快樂,而我則學會瞭如何平靜地接納和迴應。這本書不僅僅是提供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改變瞭我與孩子互動的方式,讓我感受到瞭育兒的樂趣和力量。它讓我明白,愛孩子,不是一味地付齣,更是一種智慧的引導和深度的連接。我強烈推薦給所有正在為育兒煩惱的父母,它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啓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