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孩子
——爱孩子要懂其内心
教育之道,道在心灵,而不是被动的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毫不客气地说,如果他们的心灵没有被教育者感应到,一切的教育是没有用的,教育本真将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的孩子的心灵是一本书,需要细细地读才能读得懂。孩子的心灵是水晶做成的,需要父母的呵护,才能使他们不受伤害
方法1:放低姿态,读懂孩子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个世界与成年人有很大不同。但是许多父母遇到孩子不听话时大都会摇头大吐苦水: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他为什么不肯告诉我?其实,想要打开孩子的心门,探究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必须放低姿态,读懂孩子。
有这样一篇题为《听的艺术》的文章: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去访问一位小朋友,问他:“你长大后想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先告诉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系上降落伞,先跳下去。”
当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他的回答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
主持人林克莱特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能够让孩子把话说完,并且在“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仍保持着倾听者应该具有的一份亲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这让林克莱特听到这位小朋友最善良、最纯真、最清澈的心语。
读懂孩子,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艺术。为了读懂孩子,应从善于倾听做起。我们为人父母者对待孩子的述说,要给予真诚关注,要蹲下来亲切平和听完的耐心,真正的教育是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对接。
许多父母如同上面的观众一样误会了孩子的心,究其原因,是父母不懂得倾听。倘若主持人没有追问,孩子就没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观众也就听不到孩子的心声,而误会他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机长”了。在我们周围,不懂得倾听的父母非常多,而且他们对孩子抱有偏见,认为孩子头脑简单、异想天开、自私自利,从而误会甚至冤枉了孩子。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个丰富的心灵世界,父母要走进这个世界,首先要读懂孩子。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放低姿态,来读懂孩子呢?
爱的提醒:
读懂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积极引导孩子的内心需求,是父母改变“近在咫尺,远在天涯”这种局面的关键之处。父母和孩子的心灵靠近之后,才能发现孩子,进而引导、激励孩子走向成功。
方法2:呵护孩子的心灵
教育孩子是一门难以入门的艺术,如何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这片神秘而陌生的森林,光有爱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读它,必须首先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了解孩子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所表达的情义。
王海家对门的小男孩憨憨,虽然名字叫憨憨,可是一点也不“憨厚”,相反憨憨是他们居住的单元楼里最顽皮的孩子,时常搞一些恶作剧,左邻右舍的邻居为此经常向他的父母告状。憨憨也因此经常遭到父母的打骂。
王海对邻居这种棍棒式的教育方式很是不敢苟同——那是在伤害孩子的心灵!为何不寻找另一种方式来教育和开导孩子呢?
一天,王海的妻子和儿子出了远门,王海因为手头有事要做就没有一起去。一个人在家,懒得做饭,准备出去买盒方便面应付一餐。王海心想一会就回来了,没有必要锁门,于是虚掩上防盗门,也没带钥匙,就急匆匆地下了楼。谁知,刚上楼时,却发现防盗门不知怎么被锁上了。王海很着急,这可怎么办?不得已只好敲开了邻居家的门,希望能够通过邻居家的阳台爬到自家阳台进去。
邻居夫妇了解事情经过后,不由得互望一眼,随后就破口大骂起儿子来:“一定是他,他刚做完作业出去了。”
正当王海做好了爬阳台的准备措施时,邻居孩子的哭声已经从楼道里传来了。那孩子一进家门,又被他妈妈一顿大骂。王海感到很不好意思,就安慰孩子几句:“别哭,爬过阳台就好了。以后不要再搞恶作剧了,叔叔不怪你。”孩子的哭声小了一些。
可是,就在王海进门时,对门又传出小男孩骤然扩大了的哭声。一时间,王海不知是该上门劝劝好,还是让那孩子尝尝苦头,以后少让大人操心才好。
最终,王海咬咬牙,还是坐到了书桌前。傍晚时分,王海听到有人敲门。可是打开门后,却没有见到人影。
王海心想大概是小男孩在报复,故意打扰他。可是,当他关门时,却发现门缝里有一张纸条。打开一看,王海怔住了——是小男孩写给王海的。原来,今天他关上王海家的防盗门,是因为他以为张叔叔出门时忘记关门了,怕小偷趁机偷东西,于是才顺手帮王海关上……
顿时,王海心里有了一丝凉意,对孩子充满了内疚感。孩子本来做了件好事,却还要因此被委屈、被冤枉、被责骂,心里会是什么样的滋味?王海不知该怎么把这件事向孩子的父母做个解释,让他们明白,这孩子做了件好事。恰好报社打电话约稿,王海灵机一动,就根据那封信写了一篇教育方面的小短文,发给了报社。
第三天,文章就见报了。王海买了份报纸送给小男孩的父母,让他们看看这个他们所不知道的故事。接过报纸,小男孩的父母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脸上渐渐露出了悔意。小男孩也看到了这篇文章,看完后,显得很激动,不住地对王海说:“谢谢叔叔。”同时,脸上也充满了被肯定、被尊重的幸福。于是,王海下楼买了十几份报纸,几乎楼里的每个住户都送了一份。
从那以后,王海发现小男孩憨憨变了,变得十分有礼貌起来。王海由衷地替他高兴。
读到此,大家或许明白了,生活中诸如如此顽劣的小男孩的过去,其实并不一定是他们的错。父母要想逾越和孩子之间的鸿沟,就必须放下架子去和孩子交朋友,去了解透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如果孩子能把你当成知心朋友了,那你就是一名称职的父母,就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了,也就有了走进孩子心灵的“绿卡”。
爱的提醒:
如果父母从一开始就能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时刻保持一颗童心,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你会发现,在孩子慢慢读懂这个世界的同时,你也慢慢地读懂了孩子这本书,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我们的孩子的心灵是一本书,需要细细地读才能读得懂。
……
作为一个曾经对育儿感到手足无措的新晋父母,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爱孩子的100种方法》。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理论书籍,但事实让我大跌眼镜。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就像邻家大姐在和你分享她的育儿心得一样,没有那些高深莫测的术语,也没有那些遥不可及的理想化情境。我最喜欢的是它对于“界限的设定”的处理方式。很多书都会强调立规矩的重要性,但往往忽略了如何让孩子理解和接受。这本书却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用积极的语言来表达规则,以及在孩子挑战界限时,如何既坚定又不失温情地进行沟通。我尝试了书里提出的“同理心回应”技巧,当我的孩子因为玩具被抢而大哭时,我不再急着制止,而是先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说:“我知道你很难过,因为你很喜欢这个玩具。”神奇的是,他哭闹的程度明显减弱了,并且开始尝试用语言表达他的不满。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实际可操作的建议,让我觉得育儿不再是一场艰苦的战斗,而是一场充满爱与理解的旅程。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认为爱是教育的基石,但如何真正将这份爱转化为有效的沟通和积极的引导,却是许多父母头疼的难题。而《爱孩子的100种方法》这本书,就像一把金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内心深处的通道。它不是那种让你机械地执行指令的书,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感受,去连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部分,作者没有简单地告诉你该如何压抑负面情绪,而是教你如何识别、接纳,并转化它们。我曾经因为孩子的一点小事就变得暴躁易怒,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学会了在情绪上来之前,先给自己一个暂停的时刻,深呼吸,然后用更平和的心态去回应。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对于“创造性玩耍”的探讨,它不仅仅是让孩子放松,更是激发他们想象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社交技能的重要途径。我开始尝试和我的孩子一起进行一些充满想象力的游戏,我们不再是单纯的玩伴,更是彼此的灵感源泉。这本书真的让我体验到了,真正的爱,是看见,是理解,是陪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
评分作为一位有着十几年教龄的老师,同时也是一位有两个孩子的母亲,我阅读过无数的育儿和教育书籍,但《爱孩子的100种方法》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独特和深刻的方式触动了我。它并没有局限于某一种教育流派,而是融合了多种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精髓,并且用一种极其生活化的语言呈现出来。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于“差异化教育”的强调。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期望投射到孩子身上,或者按照“模范儿童”的标准去要求他们。这本书却鼓励我们去发现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天赋和特质,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最适合他们的引导。我尝试了书中关于“积极肯定”的技巧,每天都会花时间去观察并具体地赞美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而不是笼统的“你真棒”。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自信心明显提升了,也更愿意去尝试新的事物。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更新,更是对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应该被尊重和被理解的深刻体悟。
评分我必须说,《爱孩子的100种方法》这本书,它不仅仅是关于“方法”二字,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理解”和“成长”的启迪录。我一直认为,教育孩子是件非常微妙的事情,需要耐心、智慧,更需要一颗柔软的心。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像那些速成指南,告诉你“这样做就能立刻见效”,而是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他们在不同阶段可能面临的挑战。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激发孩子内在动力”的章节所打动。过去,我总是习惯性地用奖励和惩罚来驱动孩子,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持久的学习和成长,源于孩子自身的兴趣和好奇心。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巧妙的方法,如何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热情,如何鼓励他们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观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教”孩子,而是“陪”孩子一起探索世界,一起成长。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只是技巧,更是一种教育的哲学和心境的升华。
评分这本《爱孩子的100种方法》简直是我近期阅读过最令人惊喜的育儿类书籍了!我一直对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我的孩子们感到困惑,市面上虽然有许多育儿指南,但很多都过于理论化,或是千篇一律地重复着那些老生常谈。然而,这本书完全不一样。它没有给我灌输一套僵化的“必须这样做”的规则,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朋友,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倾听的艺术”那一章节,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例子,展示了如何真正捕捉孩子话语背后的情感和需求,而不是简单地给出建议或评判。我还尝试了书里提到的“情绪容器”游戏,效果出奇地好,它让我的孩子能够更自由地表达他们的不安和快乐,而我则学会了如何平静地接纳和回应。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与孩子互动的方式,让我感受到了育儿的乐趣和力量。它让我明白,爱孩子,不是一味地付出,更是一种智慧的引导和深度的连接。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正在为育儿烦恼的父母,它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