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為我國現代著名作傢、教育傢。在教育領域,他針對中國教育改革實踐、教育的價值和目的、教育的過程和本質等方麵提齣瞭極有價值的看法,這些理論和做法,不僅影響瞭一代人,而且在今天依然具有現實指導意義,仍然值得今天的父母和教師學習。
硃永新,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葉聖陶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同濟大學等兼職教授。新教育實驗發起人。
他曾多次主持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委托研究項目,國傢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基金項目並多次獲奬;在美國、英國、日本和國內發錶教育論文400餘篇;16捲本《硃永新教育作品》等專著版權輸齣至美國、韓國、日本、阿拉伯等國傢,是當代教育傢的個人教育理論著作輸往海外第1人。
他對教育理想的不懈追尋與執著行動,感動瞭韆韆萬萬人,屢屢被評選為“全民閱讀代言人”、“為瞭公共利益”年度人物、中國教育60年60人、中國十大教育英纔、中國改革十大新聞人物、中華十大財智人物……
他於2000年發起的新教育實驗,以“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宗旨,吸引瞭全國各地2000餘所學校加盟實驗,踐行著新教育理念,以行動深刻改變瞭200多萬師生,正在積極影響著中圍教育。
★我們需要新的普通學校,新的師範學校和新的父母學校,來培養後一代之新教師與新父母,這是過渡時代兒童福利之泉源。
——陶行知
★父母創造孩子,孩子也創造父母。好的父母應該是與孩子一起成長的父母,父母與孩子一起閤作共同成長,纔是傢庭教育的最高境界。站在孩子的角度換位思考,與他們一起玩耍,一起活動,一起學習。這樣,傢庭不僅會成為教育的場所,也會成為教育的樂園!
——硃永新
第一章 教育就像一碗八寶飯
教育好比是火
教育就像一碗八寶飯
教育不能等於趕考
教育要有試驗的精神
學生所學的是人生之道
韆教萬教教人求真
知情意的教育是統一的整體
注重空閑教育
“學”和“樂”不可分離
寓教育於娛樂
做人三要素
第二章 生活就是教育
生活就是教育
不做“書呆子”和“田呆子”
用活書,活用書,用書活
康健是生活的齣發點
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指導孩子和生物做朋友
提倡玩科學的把戲
不能“讀書死”
相信孩子的創造性
自己的事情自己乾
小孩也能教大人
要把活的書籍教給孩子
多嚮“八賢”常請教
多做正當的遊戲運動
在集體生活中發現兒童
外語好比萬裏眼鏡
日記是心靈的寫真
人格陶冶重在六歲前
六歲以前的教育很重要
第三章 解放兒童
兒童是應該快樂的
解放小孩子的頭腦
解放小孩子的雙手
解放小孩子的嘴
解放小孩子的空間
解放兒童的時間
解放兒童創造力
給小孩子自由行動
……
第四章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
一、拆錶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朋友的夫人來看陶行知先生。陶先生熱情地讓她坐下,又倒瞭一杯茶給她,問道:“怎麼不帶兒子一起來玩?”
這位夫人有點氣乎乎地說:“彆提瞭,一提就叫我生氣。今天我把他結結實實打瞭一頓。”
陶先生驚異地問:“這是為什麼?你兒子很聰明,蠻可愛的哩!”
朋友的夫人取齣一個紙包,裏麵是被拆得亂七八糟的一塊手錶。這錶成色還很新,鍍金的錶殼打開瞭,玻璃破碎,連秒針也掉瞭下來。她生氣地說:“陶先生,這錶是纔買的,競被我兒子拆成這樣,您說可氣不可氣!他纔七八歲,就敢拆錶,將來大瞭恐怕連房子都敢拆呢!所以我打瞭他一頓。”
陶先生聽瞭笑笑說:“壞瞭,恐怕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槍斃瞭!”
夫人有點愕然:“為什麼呢?難道我這樣做不對嗎?”
陶先生搖搖頭。
夫人又接著問:“陶先生,您是大教育傢,您說對這樣的孩子該怎麼辦呢?”
陶先生把拆壞的錶拿過來,對夫人說:“走,我們上你傢去,見見這個小‘愛迪生’。”到瞭朋友傢裏,陶先生見到那個孩子正蹲在院子的大樹下,聚精會神地看螞蟻搬傢。夫人一見又來瞭氣,正要罵他,陶先生立即勸住瞭。陶先生把孩子攙起來,摟在懷裏,笑嘻嘻地問:“你為什麼要把媽媽的新錶拆開來呢?能告訴我嗎?”孩子怯生生地望瞭媽媽一眼,低聲說:“我聽見錶裏的嘀嗒嘀嗒的聲音,想拆開看看是什麼東西在響。我錯瞭,不該把手錶拆壞,惹媽媽生氣。”陶先生說:“想拆開看看是什麼東西在響,這沒有錯。但你要跟大人說一聲,不能自作主張。來,你跟我一起到鍾錶店去好嗎?”
孩子又望望媽媽,說:“去店裏乾什麼?”
陶先生說:“去看師傅修錶啊,看他怎麼拆,又怎麼修,怎麼裝配,你不喜歡嗎?”
孩子高興得跳起來:“我去!我去!”
陶先生拿著那隻壞錶,帶著孩子一起到瞭一傢鍾錶店。修錶師傅看瞭看壞錶,說要一元六角修理費。
陶先生說:“價錢依你,但我帶著孩子看你修,讓他長長知識。”師傅同意瞭。
陶先生和孩子站在旁邊,滿懷興趣地看師傅修錶。看他怎樣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藥水裏;又看他加油後,把一個個零件裝配起來。從頭到尾,整整看瞭一個多小時。全部裝好後,師傅上瞭發條,錶重新發齣清晰的嘀嗒聲。孩子高興地歡叫起來:“響瞭,響瞭,錶修好瞭!”
陶先生臨走又花一元錢買瞭一隻舊鍾,送給孩子帶迴去拆裝。孩子連聲說:“謝謝伯伯!謝謝伯伯!伯伯真好!”
陶先生把孩子送到傢後,孩子立即跳呀蹦的跟媽媽說:“媽媽,伯伯買瞭一隻鍾,讓我學習拆裝呢!”
那位朋友的夫人不解地問:“還讓他拆啊?”
陶先生笑笑說:“你不是問我對這樣的孩子該怎麼辦嗎?我的辦法就是,把孩子和錶一起送到鍾錶鋪,請鍾錶師傅修理。這樣修錶鋪成瞭課堂,修錶匠成瞭先生,令郎成瞭速成學生,修理費成瞭學費,你的孩子好奇心就可得到滿足,或者他還可以學會修理咧。”
陶先生停頓瞭一下,接著說:“孩子拆錶是因為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其實就是一種求知欲,原是有齣息的錶現。你打瞭他,不是把他的求知欲打掉瞭嗎?與其不分青皂地打一頓,不如引導他去把事情做好,培養他的興趣。
……
這本《對話陶行知》初讀之下,頗有一種穿越時空的對話感,仿佛陶行知先生並沒有遠去,而是化身為一束明亮的螢火蟲,在夜色中閃爍,指引著現代為人父母者前行的方嚮。我尤其被其中關於“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所打動。在當下,我們常常將教育局限於學校的課堂,將學習視為知識的灌輸,卻忽略瞭孩子最真切的生活體驗本身就是最寶貴的課堂。陶行知先生強調的“教學做閤一”,讓我反思自己平日裏是如何將學習與生活割裂開來的。比如,孩子在玩泥巴的時候,我是否看到瞭其中蘊含的科學實驗精神?當孩子動手修理玩具的時候,我是否體會到瞭其中的工程實踐意義?他提齣的“教育要麵嚮全體兒童”,更是對當前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深刻批判,提醒我們要關注每一個孩子,無論他們的背景如何,都應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這不僅僅是對教育公平的呼喚,更是對人性尊嚴的尊重。閱讀此書,我感到肩上的責任更加沉重,但也更加充滿力量,仿佛找到瞭可以效仿的榜樣,也看到瞭教育更廣闊的可能性。
評分從《對話陶行知》中,我汲取瞭關於“做中學”的生動實踐。書中的許多例子,都直觀地展現瞭如何將學習融入遊戲,將知識內化於動手實踐。這與我過去認為的學習必須是刻苦、枯燥的認知截然不同。陶行知先生對於“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的論述,讓我意識到,孩子們的每一次探索、每一次嘗試,都是寶貴的學習機會。比如,在準備一頓傢常便飯的過程中,孩子不僅能學習到食物的營養成分、烹飪的步驟,更能體會到勞動的價值和閤作的樂趣。他關於“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的強調,更是點醒瞭我,我們不應僅僅教給孩子“是什麼”,更要引導他們思考“為什麼”和“怎麼做”,鼓勵他們提齣自己的想法,並付諸實踐。這種“知行閤一”的學習方式,不僅能讓孩子更深刻地理解知識,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我開始反思自己平日裏對孩子是否過於保護,是否剝奪瞭他們自己動手動腦的機會。
評分《對話陶行知》帶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他對“民主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實踐。他所倡導的“教學相長”,打破瞭教師高高在上、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模式,強調瞭師生之間平等、互助的關係。他認為,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的意願,傾聽他們的聲音。這對於我在教育過程中,習慣於以自己的經驗和想法來主導一切的我,無疑是一種挑戰。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的情懷,讓我看到瞭教育的溫度和人文關懷。他不僅僅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更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質的培養。這種全方位的教育理念,正是我們現代教育所急需的。他提倡的“寓教於樂”,更是將枯燥的學習變成瞭一場充滿樂趣的旅程,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獲得成長。閱讀此書,我仿佛與一位充滿智慧的老者進行瞭一場心靈的對話,受益匪淺。
評分讀完《對話陶行知》,我腦海裏揮之不去的是他對“真教育”的執著追求。他所倡導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對於身處競爭激烈、功利主義盛行的現代社會中的我來說,是一種滌蕩和警醒。我們常常被各種“成功學”裹挾,急於讓孩子贏在起跑綫上,卻忘記瞭教育的本質是為瞭塑造一個完整的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有健全人格、有社會責任感的人。陶行知先生提齣的“教學方法貴在創造”,讓我深思,自己是否過於依賴現成的教育模式,而缺乏對孩子個性的深入瞭解和因材施教的創新?他鼓勵教師和傢長扮演“活教師”的角色,身體力行,以身作則,這比任何空洞的說教都來得有力量。我想象著,如果每個傢庭都能像陶行知先生所描繪的那樣,將愛與智慧融入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孩子自然會在愛的滋養中茁壯成長,成為一個有溫度、有深度的人。這是一種樸素而又偉大的教育理想,值得我們每一個父母去追尋。
評分讀罷《對話陶行知》,我感覺自己的教育觀被徹底顛覆,又被重新塑造。他所提齣的“為真知而奮鬥”的精神,讓我意識到,教育的最終目的並非是獲取文憑或功名,而是追求知識本身的價值,培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陶行知先生對“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強調,讓我開始重視實踐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他鼓勵孩子在實踐中學習,在錯誤中成長,這種開放和包容的態度,與我過去對孩子追求完美、害怕失敗的教育方式形成瞭鮮明對比。他關於“教育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論述,更是讓我看到瞭教育的更深遠意義。我們不僅要培養孩子的個人能力,更要引導他們關注社會、關愛他人,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本書所傳遞的不僅僅是教育方法,更是一種教育哲學,一種為人父母的智慧,讓我深刻地感受到瞭教育的魅力和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