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西方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卡伦·霍妮(Karen Horney) 著,郭本禹,方红 译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神经症
  • 人格
  • 弗洛伊德
  • 西方心理学
  • 经典
  • 译丛
  • 精神分析
  • 心理健康
  • 人格障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777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33162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方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轻型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方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系统阐述了霍妮文化神经症理论的基本主张,详细论证了文化因素与神经症形成之间的关系,提出以文化决定论取代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霍妮认为:“深入探讨有效地导致神经症的各种动力,就会发现,存在着一种一切神经症所共有的基本因素,这就是焦虑……无论神经症的结构多么复杂,这种焦虑始终都是引发神经症过程,并维持其运转的动力。”本书是霍妮对正统精神分析的彻底批判和修正,标志着其思想的形成,也标志着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开始形成。
  《西方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以语言平实、清晰明了著称,在简单易懂中蕴涵深刻意义,在出版之初就受到学界的好评和重视,之后多次再版、重印,成为心理学界的畅销书。
  本书的重点在于强调神经症患者实际存在的冲突和他为解决这些冲突所付出的努力,以及神经患者实际存在的焦虑和他为对抗这些焦虑所建立起来的防御系统。这种对真实处境的强调,并不意味着我放弃关于神经症的形成是来自童年的早期经验这一观念。

作者简介

  卡伦·霍妮(1885-1952),德裔美国心理学家,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她既是享有盛誉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也是优秀的精神分析师导师和天才的临床实践家。她的著作主要有《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精神分析新法》、《我们的内心冲突》、《自我分析》以及《神经症与人的成长:追求自我实现》等。
  霍妮不仅对心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深刻影响了文学、文化、传记、性别、哲学、宗教等研究领域。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神经症的文化内涵与心理内涵
第二章 为何谈及“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第三章 焦虑
第四章 焦虑与敌意
第五章 神经症的基本结构
第六章 对爱的神经性需要
第七章 更多对爱的神经性需要的特征
第八章 获得爱的方式与对拒绝的敏感性
第九章 性欲在对爱的神经性需要中的作用
第十章 对权力、声望以及财富的追求
第十一章 神经性竞争
第十二章 逃避竞争
第十三章 神经性罪恶感
第十四章 神经性受苦的意义(受虐问题)
第十五章 文化与神经症
索引

精彩书摘

第六章 对爱的神经性需要

  毫无疑问,在我们的文化中,有四种保护自己免受焦虑的方式,它们在许多人的生活中都可能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有那样一些人,他们最主要的努力就是得到爱或得到承认,而且为了满足这一愿望,他们会全力以赴;有些人的行为有这样一个特点,即倾向于顺从,屈服,不采取任何自我肯定;有些人的全部努力就是希望获得成功、权力或者占有财物;还有一些人则倾向于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依赖于他人。不过,人们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我宣称这些努力体现了一种对抗某种基本焦虑的保护作用,这一宣称是否正确。难道它们不是既定人类可能性之正常范围内的各种内驱力的一种表现吗?以这种方式来进行争辩,错就错在它采取了一种非此即彼的形式来提出问题。在现实中,这两种观点既不相互矛盾,也不相互排斥。爱的愿望、顺从的倾向、为产生影响或取得成功而付出的努力,以及退缩的倾向,都以各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存在于我们所有人身上,而没有任何神经症的征象。
  而且,这些倾向中的这种或另一种,在某些特定的文化中,可能是一种占据支配地位的态度。这一事实再一次表明,这些倾向很可能是人类身上的正常潜能。正如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所描述的,在阿拉佩希文化(Arapesh culture)中,对于爱、母爱的态度,以及对于他人愿望的顺从,乃是占据支配地位的;正如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所指出的那样,在夸基乌特尔人(Kwakiutl)中,以相当残忍的方式来追求声望的做法,是一种得到公认的模式;至于出世(to withdraw from the world)的倾向,在佛教中,乃是一个主要的趋势。
  我的概念并非旨在否认这些内驱力的正常特性,而是为了坚持这一点,即所有这些内驱力都可以用来对抗焦虑,提供安心;而且,通过获得这种保护性机能,它们的特性就会发生改变,变成某种完全不同的东西。我可以借用一个类比来很好地解释这种差异。我们可能会因为想要测试一下自己的体力和技能,以及想要从高处鸟瞰风景,而爬上一棵树;我们也可能因为被一只野兽追赶而爬上这棵树。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都是爬树,但爬树的动机却完全不同。在第一种情况下,我们爬树是为了娱乐;而在第二种情况下,我们则是受到恐惧的驱使,出于安全的需要而不得不这样做。在第一种情况下,我们要不要爬树完全是自己的自由;而在第二种情况下,我们却因为一种紧迫的需要而被迫这样做。在第一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寻找一棵最符合我们意图的树;而在第二种情况下,我们别无选择,必须爬上离自己最近的那棵树,而且它甚至可以不必是一棵树——它也可以是一根旗杆或一栋房屋,只要它能够服务于我们保护自己这个目的即可。
  驱动力的不同也会导致感觉与行为方面的一种差异。如果我们受到一种想要获得任一满足的直接愿望的驱使,那么我们的态度将会具有一种自发性、区别性。而如果我们受到焦虑的驱使,那么我们的感觉和行为则会是强迫性的、不加区别的。当然,其间存在着许多过渡阶段。在诸如饥饿和性这样的本能驱力中(这些本能驱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源自匮乏的生理紧张所决定),生理紧张可能会堆积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获得满足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强迫性和不加区别性,而这两种特性是由焦虑所决定的内驱力的特征。
  而且,在所获得的满足中也存在着一种差异——用一般的话来说,这种差异就是快乐和安全感之间的差异。
  哈里·斯塔克·沙利文在《关于社会科学研究中精神病学内涵的札记:人际关系研究》[“A Note on the Implications of Psychiatry,the Stud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for Investigation in the Social Sciences”i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43(1937)]一文中已经指出,对满足和安全的追求体现了一条调节生活的基本原理。不过,这种差异并不像乍看起来那么鲜明。对于诸如饥饿或性这些本能驱力的满足是快乐,但是,如果生理紧张一直受到抑制,所获得的满足就会非常类似于焦虑缓解所获得的满足。在这两种情况下,都存在着一种从难以忍受的紧张中摆脱出来的宽慰。在强度上,快乐和安全感可能会同样强烈。性的满足,尽管种类不同,却可能与一个人突然从一种强烈的焦虑中解脱出来所产生的感受同样强烈;而且,一般说来,对于安全感的追求不仅可能与本能驱力一样强烈,而且可能会产生同样强烈的满足。
  正如我们在前一章讨论过的那样,对安全感的追求,同样也包含着其他次要的满足来源。例如,除了安全感的获得之外,被爱的感觉、被欣赏的感觉,以及获得成功或产生影响的感觉,也可能是具有高度满足感的。此外,正如我们马上就要看到的,获得安全感的各种不同途径,可以使受到压抑的敌意得到发泄,从而提供了另一种摆脱紧张的宽慰感。
  我们已经看到,焦虑可能是某些内驱力背后的驱动力,而且我们已经概观了以这种方式产生的一些最为重要的内驱力。现在,我将更为详细地进一步讨论其中的两种内驱力,事实上,这两种内驱力在神经症中发挥了最大的作用:对爱的渴望,对权力和控制的渴望。
  对爱的渴望在神经症患者身上非常常见,非常容易被受过训练的观察者辨认出来,以至于可以将它视为标志一种现存的焦虑及其大致强度的最为可靠的指征之一。事实上,如果有人对一个总是具有威胁、怀有敌意的世界从根本上感到无助的话,那么,对爱的寻求就似乎是最合乎逻辑的、最直接的寻找任何种类的仁爱、帮助或欣赏的方式。
  如果神经症患者的心理状况就是他心中经常所想的那样,那么,对他来说,要获得爱应该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如果要我用言语表达出他经常只是模糊地感觉到的东西,那么,他的印象就有点像这样的情况:他所想要的是如此的微乎其微,只不过是希望人们对他友善,给他建议,赏识他这样一个可怜的、无害的、孤寂的灵魂;只不过是急切地想要给他人以快乐,急切地希望不会伤害任何人的情感。这就是他所见或所感的一切。他并没有认识到他的敏感、他潜在的敌意以及他苛刻的要求,对他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产生了多么严重的干扰;他也无法正确地判断自己给他人留下的是什么样的印象,或者他人对自己作出的是什么样的反应。因此,他自己也很困惑,不理解为什么他的友谊、婚姻、爱情、工作关系总是不能令人感到满意。他倾向于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这一切都是他人的错,认为他们不体谅他、不忠贞、恶习缠身;或者由于某个深不可测的原因,他缺乏那种受人欢迎的天赋。因此,他总是不断地去追逐爱的幻象。
  如果读者还记得我们前面关于一种受到压抑的敌意如何导致焦虑,以及焦虑反过来如何又导致敌意(换句话说就是,焦虑与敌意是如何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讨论,那么,他就能够认识到神经症患者思维中的自我欺骗,以及他之所以会遭遇失败的原因。由于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神经症患者陷入了这样一个困境之中,即他无力去爱,但对他人的爱却又有极大的渴求。在这里,我们必须停下来讨论一个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实际上却很难回答的问题:什么是爱?在我们的文化中,爱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听到这样一个随手给爱下的定义,即爱是一种给予和获得情感的能力。尽管这一定义中也包含着某些真理,但它却过于笼统,不能帮助我们澄清所遇到的困难。我们大多数人都可能在某些时候富有爱心,但是,一种完善的爱的能力却是一种特质。因此,最为重要的考虑应该是流露出的态度:它是对他人表现出来的一种基本的肯定态度,还是出于,例如害怕失去他人或者希望将他人控制在自己手中,而产生的一种态度?换句话说,我们不能把任何一种表现出来的态度都作为标准。

前言/序言


《自我 the Self》 作者:R. D. Laing 译者:[译者姓名] 出版社:[出版社名称] 出版日期:[出版日期] 书籍简介: 在人类存在的幽深之处,我们渴望理解那个核心的、无形的存在——“自我”。它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它又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现实中维持其完整性?著名精神病学家和哲学家 R. D. Laing 在其里程碑式的著作《自我 the Self》中,以其犀利而深刻的洞察力,引领读者踏上了一场对自我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深刻探索。这本书并非对临床症状的简单罗列,也不是对行为模式的机械分析,而是对人类经验最根本的层面——个体在世界中的存在状态——进行了一次大胆而发人深省的审视。 Laing 的写作风格是独特的,他将哲学思辨、现象学研究与临床观察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既具学术严谨性又富于诗意感染力的表达。他质疑了主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中关于“正常”与“异常”的二元划分,认为许多被视为“精神病”的症状,实际上可能是个体为了在这种充满矛盾和威胁的世界中生存而发展出的应对策略。他尤其关注那些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感到迷失、被剥夺存在感、甚至被“物化”的个体,并试图揭示他们内在的挣扎与痛苦。 《自我 the Self》的核心在于对“实体性”(OwnProperty)和“实体感”(Sense ofOwnProperty)的探讨。Laing 认为,一个健全的自我,其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便是拥有一种持续的、内在的、统一的实体感,即“这是我的感觉,这是我的思想,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存在”。当这种实体感受到侵蚀或威胁时,个体便可能体验到深刻的疏离、分裂和焦虑。这种威胁可能来自外部世界,比如冷漠、压迫性的社会环境,或者来自人际关系中那些试图剥夺个体能动性、定义个体存在的情感操控。 Laing 深入剖析了“内在实在”(Inner Reality)和“外在实在”(Outer Reality)之间的复杂互动。他认为,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个体常常面临一种“被看见”和“被定义”的压力。他人投射在我们身上的形象、期望和评判,可能会干扰我们对自身真实感受和内在体验的认知。当个体的内在实在被外部强加的实在所淹没时,自我便可能出现瓦解的迹象。他用“内化”(Internalization)和“外化”(Externalization)的概念来解释这一过程,指出个体可能将外部的权威、批评或期望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或者将自己真实的、不被接纳的部分外化出去,导致内在世界的空虚或混乱。 书中,Laing 重点关注了“存在性焦虑”(Existential Anxiety)。他认为,这种焦虑并非源于特定的事件或创伤,而是源于个体对自身脆弱性、自由选择的责任以及最终死亡的认知。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这种焦虑会进一步放大。当个体感受到他人的存在对其自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构成威胁时,便会产生一种“对对方的恐惧”(Fear of the Other),并可能采取防御性的策略,如“防御性疏离”(Defensive Isolation)或“伪装性存在”(Phantasmatic Existence)。 Laing 并不回避那些被主流精神病学视为“严重精神病”的体验。他将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症状,如幻觉、妄想、解离等,视为个体在极端压力下,为了在无法承受的现实中幸存而采取的极端生存策略。他认为,这些体验并非完全荒谬或无意义,而是个体试图在混乱的内在世界中寻找某种秩序,或者对外部世界进行一种另类解读的尝试。他提出的“被剥夺感”(Deprivation)和“存在性恐惧”(Existential Dread)等概念,试图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走向精神病。 《自我 the Self》对“关系”的分析尤为深刻。Laing 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自我形成和维持的关键。然而,这种关系并非总是滋养和支持性的。许多关系充斥着误解、控制、剥夺和虚假。他描述了“情感性剥夺”(Affective Deprivation)、“操纵性控制”(Manipulative Control)以及“关系中的内化压迫”(Internalized Oppression within Relationships)等现象,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侵蚀着个体的自我。 Laing 提出的“真实自我”(True Self)与“虚假自我”(False Self)的概念,是理解其思想的另一关键。他认为,在成长过程中,为了适应社会期望或逃避痛苦的现实,个体可能会发展出一个“虚假自我”,这个虚假自我表面上迎合他人,具有社会化的行为和语言,但其内在却可能是空虚的、僵化的,甚至是对真实自我的压抑和否定。这种虚假自我的存在,使得个体无法体验到真正的亲密和真实的自我连接。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批判性。Laing 毫不留情地挑战了那些将个体视为可以被操纵、被修正的“客体”的思维模式。他呼吁我们重新审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彼此的脆弱性和内在的复杂性。他鼓励读者去倾听那些被压抑的声音,去理解那些被边缘化的体验。 《自我 the Self》不是一本提供简单答案的书,而是一本提出深刻问题的书。它迫使我们面对自身的局限性,面对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压力,以及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责任。它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关于“正常”的观念,并邀请我们以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富有同情心的方式去理解人类的苦难和存在的挣扎。 对于那些对人类心灵的奥秘、对自我存在的本质、对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感到好奇的人来说,《自我 the Self》是一本必读之作。它将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重新塑造我们对“人”的理解,并引导我们踏上更为真实和有意义的生命旅程。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自我进行深刻反思和重新认知的挑战,一次对生命最根本的疑问进行追寻的冒险。它所激发的思考,将会在读者心中久久回荡,如同一次关于存在的洗礼,一次关于理解自身的启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逻辑线索极其清晰,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引领你逐步深入迷宫的核心。它没有那种把所有理论一股脑堆砌起来的杂乱感,而是遵循着一个非常严谨的递进关系展开论述。每讨论到一个核心概念,作者都会先给出清晰的定义,然后通过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佐证,最后再进行深层次的哲学思辨和临床应用探讨。这种“理论—案例—反思”的循环结构,让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转折点设计得非常自然,读到一章的结尾,你自然而然就会对下一章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期待,而不是感觉被生硬地推到了另一个不相干的话题上。这种行文的节奏感,对于提升阅读的效率和深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思想上的被拓宽和精神上的被洗礼,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清醒的人”的行动指南。它教会我们如何用一种更具穿透力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和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现实”。书中提到的某些理论模型,虽然看似严肃,但一旦被你内化,就会立刻成为一个有力的心智工具,可以用来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境和选择。我发现自己对待冲突和不确定性的容忍度提高了,因为书里揭示了许多“看似不合理”的行为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一套自洽的内在逻辑。这种从理解到接纳,再到超越的过程,是阅读体验中最宝贵的部分,它带来的启发性远远超出了书本本身的内容,已经渗透到我的生活决策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用心,拿到手就感觉挺有分量的,纸质摸上去也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影印本感觉。封面设计虽然简洁,但配色和字体搭配起来很有年代感,一看就知道是经典系列。我通常对这种“译丛”类的书比较挑剔,担心翻译质量不过关,但翻开内页后,发现译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行文流畅,术语处理得也很到位,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比较顺畅地理解那些深奥的概念。我记得我以前读过几本心理学的译本,有些地方读起来就像是机器直译,硬邦邦的,完全没有了原作者的思想韵味,但这一套的翻译明显高出一个档次,读起来简直就像是在阅读原汁原味的中文著作。而且,里面的排版也很考究,字号大小适中,段落间距也合理,长时间阅读眼睛不容易疲劳,这对于需要反复研读的学术类书籍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这本书能看得出出版方在各个环节的把控都非常严谨,从纸张的选择到最终的装订,都体现了一种对知识的尊重。

评分

我是在一个朋友的极力推荐下开始看这本书的,当时我对这个领域的了解还非常初浅,甚至可以说是一头雾水。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框架,让你在不迷失方向的前提下,快速建立起对整个学科脉络的基本认知。它不是那种只关注某个细分领域的专著,而是从宏观视角审视了整个流派的起源、发展和核心的批判点。尤其是在梳理不同学派之间的相互继承和论战时,作者的笔触显得既客观又富有洞察力,没有明显的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力求还原历史现场的复杂性。这种全景式的叙述方式,让我的知识地图迅速被绘制出来,我开始能清晰地分辨出不同大师之间的思想分野和核心关注点,这对我后续深入研究其他相关书籍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真正让人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人类内心复杂性的解剖,那种毫不留情却又充满理解的剖析,让人在阅读时常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陷入长久的自我审视之中。它不提供廉价的安慰剂,而是直面人性的幽暗面和那些我们习惯性回避的内在矛盾。我感觉自己仿佛被拉到了一个密室里,被迫审视那些被日常琐事和自我欺骗所掩盖的真实驱动力。有些段落的描述异常精准,精准到让你感到一丝寒意——“原来我一直都是这样在运转的!” 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被“看穿”的感觉,是很多心理学入门书籍所不具备的。它不是在告诉你“你应该怎样”,而是在清晰地阐释“你为什么是这样”,这种深刻的洞察力,让我对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都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评分

2.如订单中包含可安装商品,可以进行安装服务评价;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评分

1.满意度评价用来对本次购物过程中的京东服务进行评价,评价大于100元的订单可以获得20个京豆;

评分

评分

评分

7.退换货订单产生的商品评价将会被删除,且会扣除相应的京豆;

评分

6.同一订单或相隔15日内不同订单中的相同商品,只能评价一次;

评分

div div class=iloading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class=iloading正在b加载中,请稍候... class=iloading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西方c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系统阐述了霍妮d文化神经症理论的d基本主张,详细论d证了文化因素与神d经症形成之间的关系,提出以文化决定e论取代弗洛伊德的e生物决定论。霍妮认为:“深入探讨有效地导致神经症的各种动力,就会发现,存在着一种一切神经症所共有的基本因素,这就是焦虑……无论神经症的结g构多么复杂,这种焦虑始终都是引发神经症过程,并维持其运转的动力。”本书是霍妮对正统精h神分析的彻底批判和修正,标志着其思想的形成,也标志着精神分i析社会文化学派开i始形成。br k 《西方心理学大i师经典译丛: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以语言平实、清晰明了著称,在简单易懂中蕴涵深刻意义,在出版之初就受到学界的好评和重视,之后多次再版、重印,成为k心理学界的畅销书。br  本书的重点l在于强调神l经症患者实际存在的冲突和他为解决这些冲突所付出的努力,以及神经l患者实际存在的焦虑和他为对抗这些焦o虑所建立起来的防御系统。这种对真实处境的强调,并不意味着我放弃n关于神经症的形成是来自童年的早期经验这一观念。  卡伦·霍妮(1885-19o52p),德裔心o理学家,精神分析o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她p既是享有盛誉的p精神分析理论家,也是优秀的精神分析师导师和天才的临床实践家。她的著作主要有《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精神分析新法》、《我们的内心冲突》、《自我分析》以及《神经症与r人的成长:追求自我实现》等。tbr  霍妮不仅对心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深刻影响了文学、文化、传记、性别、s哲学、宗教等研究领域。导言br第一章t 神经症的文化内t涵与心理内涵brt第二章&nbstp;为何谈及“u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br第三章&wnbsp;焦虑br第四章 焦虑与敌意br第五章 神经症的基本结构br第六章 对爱的神经性需要br第七章 更多对爱的神经性需要的特征br第八章 获得爱的方式与对拒绝的敏感性br第九章 性欲在对爱的神经性需要中的作z用br第十章 对权力、声望以及财富的追求br第十一章A 神经性竞争br第十z二章 逃z避竞争br第十三章 神经性罪恶感br第十四章 神经性受苦的意义(受虐问题)br第十五章 文化与神经症br索引   《西方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系统阐述了霍妮文化神经症理论的基本主张,详细论证了文化因素与神经症C形成之间的关系,提出以文化决定论取代弗洛伊E德的生物决定论。霍妮认为:“深入探讨有效地导致神D经症的各种动力,E就会发现,存在着一种一切神经症所共有的基本因E素,这就是焦虑……无论神经症的结构多么复杂,这种焦虑始终都是引发神经症过程,并维持其运转的动力。”本书H是霍妮对正统精神分析的彻底批判和修正,标志着其思想的形成,G也标志着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开始形成。br  《西H方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以语言平实、清晰明了著称,在简单易懂中蕴涵深刻意义,在出版之初就受到学界的好评和重视,之后多次再版、重印,成J为心理学界的畅销书。br  本书的重点在于强调神经症患者实际存在的冲突和他为解决这些冲突所付出的努力,以及神经患者实际存在K的焦虑和他为对抗这些焦虑所建立起来的防御系统。这种对真实处境的强调,并不意L味着我放弃关于神经症的形成是来自童M年的早期经验这一观念。  卡伦·霍妮(1885-1952),德裔心理学家,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她既是享有盛誉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也是优秀的精神分析师导师和天才的临床实践家O。她的著作主要有《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精神分析P新法》、《我们的内P心冲突》、《自我分析》以及《神经症与人的成长:追求自我实现》等。br  霍妮不仅对心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深刻影响了文学、文化、传记、性别、哲学、宗教等研究领域R。导言br第一章 神经症的文化内涵与心理内涵br第二章&nbspS;为何谈及“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TTbr第三章 焦虑br第四章T 焦虑与T敌意br第五章 神经症的基本结构br第六章&Unbsp;对爱的神经性需要br第七章V 更多对爱的神经性需要的特征br第八章 获得爱的方式V与对拒绝的敏感性br第九章&nbspW;性欲在对爱的神经性需要中的作用br第十章&nbspX;对权力、声望以X及财富的追求br第Z十一章&nbspX;神经性竞争br第十二章&nbs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