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奈杰尔·C·班森(Nigel C.Benson)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行为科学
  • 认知
  • 情绪
  • 发展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 临床心理学
  • 思维
  • 人际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274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025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8
字数:93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该套丛书引进自英国Icon Books Ltd.。此次引进的11种,大致分为常识性概念类,如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运动类如浪漫主义,启蒙运动,经验主义,进化论;人物类,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专门学科类,如如逻辑学,美学,伦理学。丛书作者大多为某一专业领域的学者,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是相关领域比较轻松的入门读物。

内容简介

  人类到底是自私而贪婪,还是慷慨而友善?谁有权利告诉你“善”和“恶”意味着什么?道德与什么相关?是对规则的遵守还是对后果的思考?关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我们能否拥有对这些事物的知识,而不只是信念?

  《伦理学》追溯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霍布斯和康德在内的伟大道德哲学家的各种论证,探索那些被更现代的哲学家,诸如让 - 保罗?萨特、约翰?罗尔斯和理查德?罗蒂带入争论的问题。这本令人愉快的插图指南或许不能为你所有的道德难题提供解答,但它将使你有更好的准备去思考它们。

作者简介

  奈杰尔·C·班森(Nigel C. Benson),英国巴恩菲尔德学院哲学和心理学讲师。

内页插图

目录

001 什么是心理学

002 关于定义

004 心理学包含哪些研究?

005 心理学的分支

006 心理学与精神病学?

007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吗?

008 方法论

009 研究方法:1.实验法

010 2. 观察法

011 3. 调查法

012 4. 个案研究法(或个案史法)

013 5. 相关研究

014 相关大小和显著性

015 与方法论有关的其他问题

017 哲学方法论

018 卡尔·波普尔

019 科学研究的过程

020 为什么所有理论都不能被证明?

021 没有必然

022 心理学中的概率

023 心理学的诞生

024 评价冯特

025 在心理学建立之前

026 笛卡尔提出的身心关系问题

028 联想主义

029 先验主义

030 功利主义

031 孔德的实证主义

032 早期的脑研究技术

033 达尔文的进化论

034 自然选择

035 进化论的重要意义

068 桑代克和联结主义

069 学习曲线和定律

070 华生的行为主义

071 华生的实验

072 那么,华生后来治好艾伯特了吗?

073 彼得和兔子

074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

075 操作性条件作用

076 部分强化表

078 为什么惩罚常常无效

080 什么是“奖励和惩罚”?

081 定义——付诸实践

082 “问题儿童”

083 三阶段训练法

084 行为矫正

085 斯金纳对教育的贡献

086 社会学习理论

087 波波玩偶实验

088 班杜拉实验的结果

089 “模仿学习疗法”

090 3.认知学说

036 当代进化论

037 高尔顿的贡献

038 正态分布

039 相关

040 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

042 第一个机能主义心理学家

045 心理学的学说

046 1.心理动力学说

047 1.意识、前意识、无意识

048 2.力比多

049 3.本我、自我和超我

051 4.性心理的发展阶段

055 5.心理防御机制

057 弗洛伊德的证据

057 对弗洛伊德的评价

058 2. 行为主义学说

059 学习理论——经典条件作用

060 巴甫洛夫的著名实验

061 进一步的实验

062 行为疗法

065 性倒错

091 格式塔心理学

092 具有主动性的意识

093 格式塔心理学家

095 考夫卡和柯勒

096 顿悟学习理论

(或“认知学习理论”)

097 格式塔知觉原则

099 格式塔的应用

100 场论

102 认知心理学思潮

105 4.人本主义学说

106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哲学观

107 马斯洛

108 需求层级理论

109 需求层级理论的应用

110 罗杰斯

111 罗杰斯疗法

112 自我概念

113 5.生理心理学学说

114 脑的区域和构造

116 “割裂脑”实验

117 脑研究

118 其他脑研究技术

120 神经系统

122 内分泌系统

126 遗传学

129 6.社会文化学说

130 什么是文化

131 文化分析

132 民族中心主义

133 跨文化研究

134 发展心理学

143 波尔比(Bowlby)

144 “波尔比支持派”

145 “波尔比反对派”

146 评价波尔比

147 社会心理学

150 态度

151 群体行为

153 比较心理学

154 动物社群

155 交流

164 研究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

165 研究动物被试的伦理原则

166 心理学其他热点问题及应用

171 参考书目,参考文献和延伸阅读

174 致谢

175 索引

156 攻击

157 个体差异

158 精神病理学

159 智力

160 智商引发的争议

162 人格

163 当代的心理学


精彩书摘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的英文Psychology源于两个单词:psyche和logos。Psyche是希腊语Ψυχ?—本意是 “生命的气息”,可以理解为“灵魂”或是“精神”。这个词大致可翻译为“心理”。

  今天,希腊字母“Ψ”(读音:psi)是国际通用的心理学标志。

  因此,心理学最初的定义为“对心理的研究”。

  但是,现在大部分心理学家已经不再这样定义心理学了。

  关于定义

  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试图清楚地区分哪些是真正的心理学,哪些不是。

  那么,心理学家们是如何定义“心理学”的呢?事实上,要找到一个能够被广泛认可的定义是很困难的。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心理学必须具有科学性,要避免缺乏科学依据的思考,然而这个定义并不总是足够清楚。

  定义心理学遇到的另一个困难是一个实际问题—要如何直接研究心理。一些人认为直接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是绝无可能的。的确,想要定义“心理”都非常困难,更何况是对其进行直接研究。一些心理学家彻底放弃了对心理的研究,特别是行为主义者,比如斯金纳(B. F. Skinner)和华生(J. B. Watson)。

  因此,在实践中,心理学家们关注那些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人类行为,包括人体的生理活动。尽管一些行为主义者持极端观点,普遍观点还是认为心理过程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

  因此,被广泛接受的心理学“操作定义”是:

  心理学是关于人类和动物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研究。

  ……

前言/序言

  三联书店“图画通识丛书”引进自英国Icon Books出版社之“介绍”系列(introducing series)。Icon Books出版社自1991年创办以来,已出版该系列百余种。关于英文版“介绍”系列的由来,这里需要提及两个关键人物,爱德华多·皮奥(Eduardo del Río)和理查德· 阿皮尼亚内西(Richard Appignanesi)。

  爱德华多·皮奥(1932—),墨西哥左翼知识分子作家兼卡通画家,从上世纪60年代起在报刊发表卡通作品,随着影响力逐渐扩大,开始了漫画书的创作,已知有上百种作品问世。皮奥的漫画作品题材广泛,从政治,宗教到素食主义无所不包,并凭藉其睿智幽默的文字和独特的漫画风格赢得了国内众多读者。而使皮奥被更多英语世界的读者所了解并接受的,则是他创作的一本介绍马克思生平及思想的漫画书。这本书在上世纪70年代被译成英文出版并迅速风靡英语世界,其后又陆续有16种文字版本问世,销售超过百万册,而它最初的出版者就是理查德· 阿皮尼亚内西博士。

  阿皮尼亚内西(1940—),意大利裔作家,编辑,出版家,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哲学博士。1974年,他在伦敦与几位作家合伙创办了“作家和读者出版合作有限公司”,两年后即策划了前面提到的《马克思》英文版的出版,该书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阿皮尼亚内西注意到了这样一个读者群体的存在:他们渴望对某些有思想深度的大题目有一点了解,但却每每对其厚重望而生畏,因此漫画书《马克思》之新颖的呈现形式及其在读者中受欢迎的程度,直接催生了一个丛书系列,即“入门书”系列。不过后来这个诞生了“入门书”系列的出版社于1984年解散了,其后的1991年,阿皮尼亚内西又在伦敦创办了Icon Books Ltd.,同时将“入门书”系列更名为“介绍”系列。至2014年,这个系列的书目已扩充至百余种,涵盖哲学,政治,科学和艺术诸领域,它试图将那些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曾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思想和观念等等都纳入其中。我们今天在这里向读者推荐的,就是“介绍”系列的中文版,即三联书店的“图画通识丛书”。

  这套丛书在内容设计上没有采用教科书或者一般学术著作的框架,而是将每一种书的主题切割分解成若干小专题,每一小专题在少则一两页,多则五六页的篇幅内展开,图文并重,读者在相对放松的阅读感中,从一个小专题跳至下一个,直至本书的结束。每本书后除附有必要的参考书目外,还有延伸阅读以及索引,意犹未尽的读者可以继续在这一主题中探索徜徉。


《心之探寻:洞察人性的奥秘》 这本书并非一本关于心理学原理、理论体系或学术研究的著作。它不是一本教科书,也不会让你学习到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或者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如果你期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认知偏差的详尽列表,或是关于人格特质的分类模型,那么你可能需要转向其他更专业的领域。它不涉及科学实验的设计,不讨论统计数据的分析,也不为你提供解读脑电波图的指南。 《心之探寻》是一场深入人心的对话,一次关于我们作为个体,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感知、思考、感受和行动的深刻反思。它关注的是那些无处不在,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构成我们日常体验的细微之处。这本书试图捕捉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闪现的,关于“为什么我们会那样做?”、“为什么我们会那样想?”的瞬间,并尝试用一种易于理解、充满共鸣的方式去解读它们。 它会带你踏上一段探索“自我”的旅程。这不是一次关于大脑结构或神经递质的生理学考察,而是对我们内心世界的一次温和的导航。我们将一起审视那些塑造了我们信念、价值观和偏好的无形力量。我们会探讨童年经历如何像一层层土壤,滋养或抑制了我们成年后的情感和行为模式。我们会思考家庭关系、社会期望,甚至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经意间接收到的信息,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构建了我们看待世界和看待自己的框架。这不是一个关于“童年创伤”的临床诊断,而是一种对过往经历与当下自我之间微妙联系的细腻描摹。 这本书还会深入探讨情感的复杂性。我们都会经历喜悦、悲伤、愤怒、恐惧,以及无数介于两者之间的微妙情感。然而,我们常常难以准确地识别、理解,更不用说有效地管理这些情绪。《心之探寻》不会提供一套“情绪控制”的练习,也不会告诉你如何“压抑”负面情绪。相反,它鼓励我们拥抱情感的丰富性,去理解情绪背后的信号,探究它们为何在我们内心深处涌现,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和人际关系。我们将一起审视那些让我们感到失落、焦虑、或是被误解的时刻,并尝试从中找到理解和接纳的路径。这并非一本关于“情绪智力”的实用指南,而是一种对人类情感体验的诗意化的注解。 人际交往是构成我们生活的重要维度。我们如何与他人建立连接?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感到疏远,有时候又会体验到深刻的归属感?《心之探寻》将目光投向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但它不是关于社交技巧的培训,也不是关于人际沟通的策略分析。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关系中的期待、恐惧、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语言、非语言信号,甚至是沉默来表达和接收信息。我们会思考爱、友谊、以及家庭成员之间那种难以言喻的纽带是如何形成和维系的。我们也会审视那些导致冲突、误解和隔阂的根源,并非为了寻找“责任方”,而是为了增进对彼此复杂性的理解。它不是一本关于“如何说话更有效”的建议书,而是一种对人际关系中细微情感流动的真诚捕捉。 在这本书中,你还会找到对“意义”和“目的”的探索。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迷茫,对自己的生活方向产生疑问。这并非一个关于“人生规划”的行动手册,也不会为你提供“实现财务自由”的路线图。它更像是一次关于存在意义的哲学漫步,一次对我们在生命长河中扮演角色的温柔叩问。我们会思考是什么让我们感到充实和有价值,是什么驱使我们去追求某些目标,又是什么让我们在面对挑战时选择坚持。它鼓励我们去审视那些让我们内心感到平静和满足的时刻,去发掘那些驱动我们前进的内在动力,无论这些动力多么微小。 《心之探寻》还触及了关于“改变”的议题。我们都渴望成长,希望成为更好的自己,但改变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挣扎和不确定。《心之探寻》不会提供“一周学会XXX”的速成秘籍,也不会告诉你如何“立即改掉坏习惯”。它更着眼于对改变的内在动力和外在阻力的细腻观察。我们会思考是什么让我们停滞不前,又是什么让我们鼓起勇气迈出第一步。它关注的不是宏大的改革,而是那些个体在内心深处悄然发生的转变,以及这些转变是如何一步步累积,最终塑造了我们的人生轨迹。 总而言之,《心之探寻》是一部关于“做人”的随笔集。它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我们作为人类,在情感、思考、关系和存在等各个层面的普遍体验。它没有提供科学的答案,也没有提供明确的指导。它所能给予你的,是对自我和他人更深的理解,是对生命中那些微妙而深刻之处的觉察,以及一种与自己内心和解的可能。如果你愿意放慢脚步,倾听内心的声音,感受周围世界的脉搏,那么这本书将是你一次温暖的陪伴,一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之旅。它不是在教你“心理学”,而是在邀请你“感受”和“体验”作为一个人,是多么丰富而奇妙的过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讲究,拿到手里很有分量感,那封面那深沉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字体,一看就知道是“正经书”。但内容嘛,简直是一场灾难性的误导。我原本期待能读到一些关于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技巧或者至少是关于大脑运作机制的科普性介绍。结果呢?我读到了一大段关于十九世纪某个欧洲小镇的社会阶层固化如何影响了当地居民集体潜意识的微观研究报告,那篇报告的引文列表比正文还长,而且引用的都是我从未听过的期刊。作者似乎非常热衷于从极其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中去推导出普遍的人性规律,这种“以小见大”的方式在这里被推向了一个极端。我每翻过一页,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错位感:我明明买的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怎么读起来更像是一部硬核的历史社会人类学论文集?更让人抓狂的是,书中充满了大量的图表和数据分析,但这些图表往往缺乏必要的背景解释,它们就那样突兀地摆在那里,像一组无法破译的天书密码。如果你没有相关的学术背景,你根本无法判断这些数据究竟在证明什么,或者它们是否真的支持了作者那些宏大且跳跃的结论。说实话,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拉进了一场只有专家才懂的内部研讨会,而我只是个拿了错误入场券的听众。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倾向于一种古典主义的、近乎于浪漫主义的抒情笔调,这与我期望从一本现代科学读物中获得的清晰、客观的表达方式截然相反。作者似乎更像一位诗人而非研究者,他倾向于使用比喻、拟人化和感性的描述来探讨原本应该用中性词汇来界定的概念。比如,他不用“负面情绪”,而是用“灵魂深处的低语”或者“心湖泛起的阴影”来指代,这使得文本的指向性非常模糊。每次我试图定位一个关键术语时,都会发现这个术语在不同的章节里被赋予了略微不同的、基于作者当时心境的解读。这在文学作品中或许是迷人的,但在我看来,这严重削弱了这本书作为一本参考书的价值。我更希望得到的是一个统一的术语表和一套明确的定义框架,而不是一场不断变化的语言游戏。读完几章后,我开始怀疑作者是否真的有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还是仅仅依赖于华丽辞藻堆砌出来的氛围感。它像一杯味道复杂但缺乏核心烈酒的鸡尾酒,闻起来香气四溢,但喝下去后却找不到让人感到满足的冲击力。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让初学者感到极度受挫。它似乎完全摒弃了传统学术著作常用的导论、主体、结论的线性结构。没有清晰的章节目标提示,没有前言概述本书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更没有为读者指引阅读的路线图。每一章的开头都像是直接从一个深度研讨会的中间环节切入,充斥着大量的术语和背景假设,仿佛默认读者已经对所有相关领域有深入了解。例如,书中直接在第三章开始讨论一个复杂模型,但直到第十章,作者才用一个非常简略的脚注解释了这个模型的创建者是谁,以及它的基本假设是什么。这种倒置的叙事方式,让我不得不像一个侦探一样,在全书的字里行间搜寻零散的线索,试图重构作者的知识框架。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等等,这是什么意思?”的停顿。它似乎更适合那些已经对相关领域有扎实基础,只想看看这位作者是如何“重新阐释”现有理论的专业人士。对于想入门或寻求系统学习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体验无疑是混乱和令人沮丧的,它更像是高手的私人笔记,而不是一本面向公众的指南。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是慢到让人绝望。它不是循序渐进地引导你进入主题,而是像一条被故意拉伸到极致的橡皮筋,在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停留得过分久远。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才读完作者对于“选择的悖论”这个概念的铺垫,而这个铺垫几乎完全建立在对某个不知名哲学家的生平及其两次不成功的婚姻的详尽描述上。我理解深度剖析的必要性,但作者的处理方式更像是散文式的游记,而非严谨的论证。文字里充满了大量的内心独白和旁白式的评论,这些评论往往偏离了核心议题,转而探讨作者个人的阅读体验或者对某一艺术流派的看法。例如,在讨论“压力应对机制”时,作者突然插入了一段长达三页的篇幅,来评论他最近看的一部默片,并试图将默片中的光影变化与现代人的焦虑感联系起来。这种跳跃,坦白地说,非常令人困惑。当我试图寻找一个清晰的逻辑链条来串联这些看似无关的内容时,我发现作者根本就没有打算提供一个线性的路径。这本书更像是一系列高度风格化的、彼此之间只有松散主题关联的笔记的集合,阅读过程充满了阻力,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才能坚持下去。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文字的迷宫,我花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才勉强理清作者试图构建的那个错综复杂的叙事结构。一开始,我以为它会是一部探讨人类行为动机的严肃著作,毕竟书名就带有某种沉甸甸的暗示。然而,读进去之后,我发现自己被抛入了一个由哲学思辨、晦涩的比喻和时不时冒出来的古代神话碎片所编织的巨大网罟之中。作者似乎热衷于使用极其冗长且拗口的句子来描述一些看似简单的概念,每一个段落都像是一场没有明确目的地的马拉松。比如,书中花了整整五页去探讨“意识的边缘”这个词组本身的词源学意义,而非其心理学上的实际应用。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那些被作者信手拈来却又深藏不露的古典文献注释,这极大地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性。它更像是一本写给学者的、充满了自我指涉和内部引用的文本,而非面向大众的知识普及读物。对于我这种期待能从中获得一些清晰洞察和实用工具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间摆满了精密但无法启动的仪器的工作室,光是感叹那些复杂的构造,却找不到一个开关能让灯亮起来。我必须承认,某些段落的语言美感是惊人的,但这种美感是以牺牲可读性和直观理解为代价的,最终留给我的,更多是智力上的疲惫感而非豁然开朗的喜悦。

评分

挺实惠的,书非常好,正版的,非常值,快递也给力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推荐?

评分

满意,除了物流有点慢

评分

三联书店新引进的图文书,有点类似妹尾河童的画。

评分

YKF精选,你的选择。?呵呵呵嘎嘎嘎嘎嘎嘎……

评分

YKF精选,你的选择。?呵呵呵嘎嘎嘎嘎嘎嘎……

评分

儿子自己买的书挺好的,她已经看完了

评分

挺不错的商品,非常好,而且自营快递很快,客服也很耐心解答我的问题,这次购物非常好

评分

都是小画片普及知识小书还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