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尔文斯霍尔认为,“弗洛伊德的哲学是社会性的,是人道主义的,其形式是建立一种人生哲学。弗洛伊德学说代表着一种基于科学而不是基于玄学或宗教的人生哲学。他觉得一种有存在价值的哲学,应当建立在对人的本质的真正认识之上,而这种认识又只能靠科学探索和研究去获得”。弗洛伊德所提出的问题比他所解决的问题更为重要,所以对读者有较大的吸引力,读者也往往出于求知欲的驱使,去研究和探讨它。我们为读者提供中国完整、专业的弗洛伊德心理学著作集,以供探究。
海报:
此套《弗洛伊德文集》(12卷)是中国第1部关于弗洛伊德文萃性的经典恢宏译著,由中国研究弗洛伊德第1人、学术界公认的弗洛伊德研究专业、著名心理学家车文博主编,经全国四十余位专家教授严谨翻译多次修订,堪称海峡两岸专业、完整的弗洛伊德心理学著作版本。
本卷收录《精神分析导论》一部作品,内容由弗洛伊德1915~1917年两个冬季在维也纳大学讲授精神分析的讲稿组成。全书包括失误动作、梦和神经症等三篇,共分28讲。前两篇内容假定听众没有精神分析的基础知识,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失误动作的分析和对正常人的梦的探索,为听众奠定学习有关神经症问题的基础。第三篇神经症通论是弗洛伊德讲解精神分析的核心,他通过对各种神经症的全面分析,深入地阐述了这个十分困难的新课题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该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听众领会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精神分析导论》可以公正地被认为是弗洛伊德的观点大全和精神分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状况。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20世纪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弗洛伊德作为深蕴心理学的开创者,他的潜意识心理学说、精神分析治疗方法技术以及对人类心灵深层隐秘王国的揭示,不仅为心理学研究整个人类精神世界开辟了全新的领域,而且对西方当代文学艺术、宗教、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编车文博,心理学家、哲学家,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推进心理学元理论的建构和“类心理学”的开拓;突破单一文化心理学知识史或学科史的研究,开创多元文化(东西方文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学科的建构;开拓中国潜意识的哲学心理学研究,中国“给弗洛伊德‘平反’的人”,中国学术界公认的弗洛伊德研究权威。1952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长期执教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系、社会心理学系,任教授、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心理学会第五、六届副理事长、会士,获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美国心理学会外籍会员。出版著作、译著7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精神分析导论
按语
英文版编者导言
序言
第一篇 失误动作
第1讲 绪论
第2讲 失误动作
第3讲 失误动作(续)
第4讲 失误动作(续完)
第二篇 梦
第5讲 困难和初步的探索
第6讲 释梦的前提和技术
第7讲 梦的显意与隐意
第8讲 儿童的梦
第9讲 梦的稽查作用
第10讲 梦中的象征作用
第11讲 梦的工作
第12讲 梦的实例分析
第13讲 梦的原始特点和幼稚行为
第14讲 愿望的满足
第15讲 疑问与批评
第三篇 神经症通论
第16讲 精神分析和精神病学
第17讲 症状的意义
第18讲 创伤的固着——潜意识
第19讲 抵抗与压抑
第20讲 人类的性生活
第21讲 力比多的发展和性的组织
第22讲 有关发展和退化的一些认识:病因学
第23讲 症状形成的途径
第24讲 一般的神经症状态
第25讲 焦虑
第26讲 力比多理论和自恋
第27讲 移情作用
第28讲 分析治疗
第1讲 绪论
女士们,先生们:
我不知道你们各自从阅读或传闻中已经获得了有关精神分析的多少知识。不过我的讲题是《精神分析导论》,我不得不假定你们对此论题一无所知,因而需要一些初步的知识。
然而,我可以假定:你们知道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是治疗神经症患者的一种方法。这里我可以通过例子来说明,在这种治疗中采用了许多与其他医疗方法不同,甚至相反的方法。在别的地方我们给病人引入一种对他来说是全新的治疗技术时,我们通常掩饰它的不利,并使病人相信这种治疗的成效。我认为这个办法很对,因为这样做可以增加成功的可能性。但是,在我们对神经症患者进行精神分析治疗时,我们并不这样做。我们向患者指出这种方法的困难:这种方法的疗程长,它还需要患者的努力和奉献;而对于它的疗效,我们告诉患者我们不能确定,这依赖于患者自己的行为、他的理解、他的适应性和他的忍耐力。当然,我们对这种显然是反常的做法有充分的理由,以后你们也许会明白这些理由的。
如果说我在演讲的一开始就把你们当作神经症患者对待,那么,请你们谅解。我劝你们下一次还是不来做我的听众为好,因为我只能告诉你们精神分析方面的教学肯定是不完整的,以及你们自己在形成对精神分析的判断过程中存在什么困难。我要使你们认识到,你们先前的教育和你们所有的思想习惯的倾向性是如何迫使你们反对精神分析的;为了减小这种本能的抵制,你们必须怎样努力来战胜自己。当然,我不能预言你们从我的演讲中能获得多少对精神分析的理解。但我敢保证:通过听讲你们学不会如何进行精神分析探索,或者如何进行精神分析治疗。然而,如果你们有人不满足于对精神分析的肤浅了解,而要与精神分析结下不解之缘,那么我不仅不鼓励他这样做,而且实际上还要予以警告。因为就目前的情况来说,选择这样的职业会毁掉他在大学里可以拥有的成功,并且如果他开始成为一位开业医生,他就会发现自己所处的社会并不理解他的努力,不信赖他、敌视他,并把社会中隐匿的所有邪恶都冲着他。从目前欧洲战争的流毒,你们也许可以推断出会有多少的邪恶。
然而,尽管有这些不利之处,仍有许多人受到一种新知识的吸引。如果你们中有些人属于这类人,虽然受到警告却禁不住出现在我的下一次演讲课上,当然不胜欢迎。不过,你们都有权利知道我所指出的精神分析的困难的性质。
我首先谈一下精神分析的教学和训练问题。在医疗训练中,你们习惯于看到事物。你们看到解剖的标本,化学反应的沉淀物,神经刺激导致的肌肉收缩。随后,你们用感官来为病人诊断:他们患病的症状,病理过程的产物,甚至是许多情况下的隔离中的疾病的影响。在外科,你们可以亲眼目睹解救病人的一些积极的措施,并且你们可以自己去尝试。甚至在精神病学中,病人表现出的表情变化、语言和行为方式,提供了大量的给你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观察事实。这样,医学教师主要扮演指导者和说明者的角色,他们陪你们一起参观博物馆,而你们通过自己的知觉和所展出的对象发生直接的接触,并使自己确信新事实的存在。
精神分析则全然不同。在精神分析的治疗中,除了患者和治疗者之间的言语交流之外,别无其他。患者不断地讲,说出他过去的经验和目前的印象,诉苦并坦白他的愿望和他的情绪冲动。医生则只是静听,试图引导患者的思想过程,规劝并迫使他的注意朝向某些方向,向他进行解释并观察他由此而引起的理解或拒绝的反应。病人的没有受过训练的亲戚只对可看到的和可触到的东西,以及宁可是在电影中看到的那种动作留有深刻的印象,他们对“只通过谈话就能治疗疾病”无不表示怀疑。当然,这是短视的和不合思想逻辑的。这些人同时也相信这些患者是“纯粹地想象”他们的症状。话语和巫术最初本是一回事,并且在现代,话语仍具有许多古老的魔力。通过话语,一个人可使另一个人无比的快乐,或使他充满失望。通过话语,教师可向学生传授知识;通过话语,演讲者可吸引听众,并左右他们的判断和决策。话语引起情感,并常被用做人们之间相互影响的工具。所以,我们不应轻视在心理治疗中使用话语,并且如果能听到分析者和患者的对话,我们应感到高兴。
……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看世界”的滤镜。在此之前,我认为我的行为和决定大多是基于理性的考量和明确的欲望;读完之后,我开始怀疑每一个念头背后的真正动机。这种怀疑是健康的,它打破了自我认知的舒适区。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象征化”过程的描述,即无意识内容如何通过梦境、口误(Slips of the tongue)或幽默等方式“偷偷溜出来”。这些日常生活中一闪而过的瞬间,突然被赋予了重大的意义,让你意识到,我们日常交流中遗漏的、未被言明的“空白”,恰恰是信息最丰富的地方。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对照生活中的实例进行验证,那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是阅读体验中最令人兴奋的时刻,尽管它常常指向一些不太光彩的自我真相。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难度是毋庸置疑的,它绝非可以随意摆放在咖啡桌上“浅尝辄止”的读物。它更像是一本需要被“征服”的经典。我的阅读策略是采取“多轮次”的策略:第一遍是建立大致的结构概念,忍受术语的陌生感;第二遍则是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其理论的局限性,尤其是那些在当代科学视角下显得有些过时的生物学基础的论断。正是这种反复的咀嚼和对比,让我逐渐体会到该思想体系的韧性与革命性。它成功地将人类从“黑箱”中解放出来,至少在理论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探索和命名的工具箱,去研究那些黑暗角落里的驱动力。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享受知识的灌输,不如说是一场对自我心智边界的深度拓展和测绘。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那种略显陈旧的排版和字体,就让人联想到那个时代深邃而复杂的思想气息。我一开始是抱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去翻阅的,期待着能从中一窥“精神分析”这门学问的宏大图景。然而,真正沉浸进去之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座精心构建的迷宫,里面的每条路径都通向一个关于人类心灵深处隐秘运作的复杂机制。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轻松的理解,不如说是一场智力上的探险,需要不断的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晦涩但又极具穿透力的论述。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得像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无论是关于梦的解析、无意识的运作,还是力比多(Libido)的能量流动——都必须咬合得恰到好处,才能推动整个理论体系向前运转。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早期童年经历如何塑造成年人行为模式的论述,那种将个体生命史追溯到潜意识根源的尝试,既令人震惊又感到一种莫名的释然,仿佛终于找到了一把钥匙,可以打开那些长期困扰自己的心结。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与一位异常博学但又脾气古怪的导师进行了一场漫长而艰深的对话。他很少直接给出简单的答案,更多的是抛出令人不安的疑问,迫使你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观念。那种阅读的节奏是缓慢而艰涩的,我经常需要借助一些外围的辅助读物来理解他构建的专业术语体系,比如“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永恒角力,以及那些听起来既陌生又似曾相识的“俄狄浦斯情结”等概念。它的语言风格充满了德语式的精准和一丝不苟,有时候为了表达一个极其细微的心理学差别,他会用上好几段冗长的文字来铺陈,这对于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现代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一旦你适应了这种沉潜的节奏,你会发现,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是无可替代的。它揭示的不是社会表象下的“应该如此”,而是人性深处“必然如此”的真相,那种震撼是带着凉意的。
评分我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在西方思想史上无可撼动的地位所吸引的。坦白地说,最初的几章读起来有些枯燥,充满了对神经病学观察的细致记录和对早期心理动力学假设的构建,更像是科学实证的积累阶段。我原本期待更多的是对人类情感的浪漫主义描绘,但得到的却是对心灵运作机制的冷峻、近乎机械的解剖。作者似乎并不太在意读者的感受,他只是忠实地记录和分析他所观察到的现象,并将它们系统化。这种非个人化的叙事方式,反而更增添了一种学术的权威感。尤其是当他开始探讨“移情”(Transference)现象时,我开始意识到,这不仅仅是针对“病人”的理论,更是对所有人类互动模式的一种普适性解释框架。它强迫你去思考,你与你最亲近的人之间的关系,是否也被这些看不见的早期模式所支配和驱动。
评分还好。。。。。。。
评分好好好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实惠的图书,品质不错!!!!!
评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尔文斯霍尔认为,“弗洛伊德的哲学是社会性的,是人道主义的,其形式是建立一种人生哲学。弗洛伊德学说代表着一种基于科学而不是基于玄学或宗教的人生哲学。他觉得一种有存在价值的哲学,应当建立在对人的本质的真正认识之上,而这种认识又只能靠科学探索和研究去获得”。弗洛伊德所提出的问题比他所解决的问题更为重要,所以对读者有较大的吸引力,读者也往往出于求知欲的驱使,去研究和探讨它。我们为读者提供中国最完整、最权威、最专业的弗洛伊德心理学著作集,以供探究。
评分好!
评分还好。。。。。。。
评分好好好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比较不错,都不用逛超市了
评分好好好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