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心理和文化角度透析两性关系
揭露“主导”社会的男人被“压榨”的真相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华尔街日报》 《今日心理学》、耶鲁大学和商界专家联袂推荐
畅销书《意志力》(Willpower)作者的作品
做男人意味着什么?男人和女人的真正差别在哪里?这个秘密,一直隐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进化、人际、心理、婚恋、职场、商业……回溯到部落时代。《部落动物:关于男人、女人和两性文化的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创造的文化,将男人作为消耗品,鼓励其激烈竞争、优胜劣汰,以胜过其他文化、得以发展和存续。直到今天,现代男人和女人身上依然保留着远古遗风,而我们的社会也依然保留着祖先的痕迹。我们都是部落动物。
罗伊 F. 鲍迈斯特,佛罗里达州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社会心理学毕业课题组带头人。他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自我和身份、自我调节、人际排斥和对归属的需要、性与性别、侵犯、自尊、意义和自我呈现。
他著有超过500篇论文,被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列为世界少数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也是21本图书的作者或主编,包括畅销书《意志力》(Willpower)。
译者序
致谢
第一章 旧事重提
我们不是在谈……
两性战争可休矣
“女权主义”那些事儿
被放大的敌意
他,她与它
这是一个由男人统治的世界吗?
双刃剑
他和她,选择不同
第二章 孰优?孰劣?
“人咬狗”
三种主流观点
女人与科学家
天才与弱智
会“撒谎”的统计数据
第四种观点
性别与权衡
第三章 “能不能”与“想不想”
能力差别有多大?
真正的差异在哪
我就是喜欢
性--原始驱动力
关于工作
女人与爵士乐
第四章 背后的真相
原始人的性别比
物竞天择,适者“繁衍”
谁更有胜算?
征服欲
追求卓越
权衡特质
探究“两极模式”
第五章 谁是社交高手?
新闻背后
女人和男人,谁是社交高手?
换个视角看人际
小圈子,大圈子
要不要袒露心声?
要不要委婉表达?
要不要平均分配?
要不要保持合作?
要不要相互分担?
不同的自我概念
不同的是非观
除此之外
第六章 文化如何运转
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化
文化是什么
文化系统,让生活更美好
文化的成功策略之一:信息化
文化的成功策略之二:专门化
文化的成功策略之三:市场化
男人、女人与文化
文化如何“要”?
文化“要”什么
小结
第七章 男人,女人与文化--不平等的根源
我们因何至此
一种新的解释
回溯:性别不平等的根源
上升还是下降?
男人与分娩
男人与专利
男人与银行
究竟是谁和谁的战争?
如何看待偏见
如何看待压迫
历史与现状
让我们公平地对待彼此吧!
第八章 可以牺牲掉的人,可以一次性消费的生命
谁是宝贵的?
“甚至包括妇女和儿童”
打仗的时候,爸爸去哪了?
越过前线
走向性别平等?
为什么男人可以被牺牲掉?
如何理解男人的两极模式
由小人物组成的大型组织
澄清一些误解
一条生命的价值
男人:文化的牺牲品
死亡的意义
冒险的意愿
可牺牲性和不平等性
第九章 赢得男子气概,以及男性自负
真的有双重标准
不确定的男子气概
你是在对我说话吗?
荣誉场
如何成为一个男人
系统拿走的
这份工作脏兮兮的,但是……
为伟大而奋斗
女人的状况如何呢?
对男人的影响:男性自负
主动的男人
文化如何得偿所愿
尊重的缺乏
第十章 透过婚姻和性看男人
我们都误解了男人的性欲
性驱力
与性欲共存
性生活是有益的
必须有人主动
男人的性欲不只是为了性
文化和性
金钱、女人和孩子
两性经济学
不愿承担责任
不能兑现的承诺
第十一章 还有什么?接下来是什么?
一个没有男人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男人,文化的象征符号
构建巨无霸
男人供养女人
男生女生
男人的品质在下降?
性别与政治
少工作,同薪酬?
战争,孩子与科学
男人的选择,女人的选择
年轻男人们的现在与未来
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对于那些对进化心理学抱有复杂情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文本。它并没有简单地沿用流行的进化论模型,而是试图超越那种“基因决定一切”的论调,更侧重于“文化反馈回路”的力量。作者反复强调,人类的文化并非仅仅是漂浮在生物基础之上的装饰品,它本身也是一种强有力的选择压力,反过来雕塑着我们的基因表达和行为倾向。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象征性暴力”的分析,它描绘了在高度复杂的社会中,个体如何通过符号、话语和身份认同来维护其在虚拟“部落”中的地位。这种对抽象层面的探讨,非常具有启发性。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当代社会中那些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依然野蛮生长的部落主义倾向。它并不提供慰藉,而是直指那些令人不适的真相,要求读者以一种更具历史纵深感和物种起源感的方式来重新审视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群体归属感。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大胆和直白,甚至可以说有些尖锐。作者似乎毫不避讳地使用一些极具冲击力的词汇来描述两性之间的差异和冲突,这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权力结构”和“资源分配”时所展现出的批判精神。他不像很多温和的学者那样小心翼翼地权衡每一句话的措辞,而是直接挑战了许多被社会奉为圭臬的“平等”观念,认为某些深层的、基于生物学差异的倾向,在任何文化建构之下都难以彻底抹除。这种毫不妥协的态度,无疑会激起一部分读者的强烈反感,但对于我来说,却是一种难得的新鲜感。它迫使我不得不去审视自己那些习以为常的“常识”。不过,这种风格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很多论点似乎被推向了极端,缺乏必要的中间地带的论证。书中很多地方的论证逻辑略显跳跃,更像是基于强烈的个人直觉和对历史片段的筛选性解读,而非稳固的实证基础。读到后半部分,我开始怀疑,这种极端的二元对立论述,是否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刻板印象的重塑,而非真正的洞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那种粗粝的、带着原始部落图腾风格的插画,让人立刻联想到人类文明的早期形态。我本来是冲着“心理学”这三个字来的,想看看作者如何将现代的性别议题与远古的生存本能联系起来。然而,读完之后,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充满思辨色彩的社会学论文集,而非严谨的心理学著作。它提出了许多大胆的假设,比如关于男性和女性在社会结构中扮演的“部落角色”是如何固化的,以及现代都市生活如何扭曲了这些古老的驱动力。书中引用的案例非常多元,从人类学家对亚马逊雨林部落的观察,到对西方现代家庭模式的解构,视野非常开阔。但问题在于,作者似乎更热衷于构建宏大的理论框架,对于具体的人类行为和情感体验的细腻描摹却有所欠缺。读起来,总感觉隔着一层理论的纱幔在观察世界,缺乏那种能让人感同身受的共鸣点。如果期待一本像教科书那样条分缕析地解释大脑机制或认知偏差的书,那可能会失望。它更像是一次对人类社会演化路径的哲学探讨,引发的思考更多是关于“我们是不是正在遗失什么重要的东西”。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非常独特,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系列围绕核心主题展开的、风格迥异的“思想碎片”的集合。每一章似乎都采取了一种不同的叙事策略:有的像是田野调查笔记的摘录,充满了对具体事件的描述;有的则完全是高度抽象的哲学思辨,充满了“存在”、“本质”之类的探讨。这种不连贯性,对习惯了线性叙事的读者来说,可能会造成一定的阅读障碍,需要不断地在不同层次的思考中切换频道。我个人觉得,这种碎片化的处理方式,反而很贴合它探讨的主题——人类心智本身就是一种充满矛盾和不统一的复合体。它没有试图提供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而是不断抛出问题,让你自己去填补空白。如果说它有什么缺点,那就是这种极度的“思辨性”让它在实用层面上几乎为零。它不会教你如何更好地沟通,也不会教你如何处理当下的婚姻危机,它只是提供了一个极度宏大的、俯视一切的视角,让你反思:我们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存在于世?
评分我被这本书中对“文化建构”与“自然本能”之间拉锯战的描述深深吸引住了。作者似乎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承认了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巨大塑造力,但同时也坚信,某些最核心的驱动力是植根于我们远古祖先的生存斗争之中的。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分层的。初读时,会被那些关于“领地意识”、“群体忠诚度”以及“风险偏好”的宏大叙事所震撼,感觉仿佛穿越回了蛮荒时代,理解了为什么我们的祖先要那样行动。但随着阅读深入,会开始思考:这些被视为“部落遗产”的特质,在今天这个高度复杂、流动性极强的社会中,究竟还剩下多少实际的效力?作者给出的答案似乎是:它们潜伏着,以各种扭曲的形式影响着我们的消费选择、职业抱负乃至亲密关系。这种观点非常迷人,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深层解释”,仿佛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被历史遗迹层层覆盖的活化石。然而,书中关于“现代生活如何压抑或异化了这些本能”的论述,有时显得过于宿命论,没有给个体的能动性和学习能力留下太多空间。
评分内容不错,纸质很好,物流也很快。
评分还不错哦
评分情感类书籍,描写两性关系。
评分还不错哦
评分不错!!!!!!!!!!!
评分很好,受到不少启发。
评分这本书不错的,值得一看,而且内容很经典
评分由现象分析归纳,客观,娓娓道来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