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掇英·名家名作:赵孟頫

艺苑掇英·名家名作:赵孟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毅冰 编
图书标签:
  • 赵孟頫
  • 书法
  • 绘画
  • 艺术史
  • 中国美术
  • 元代艺术
  • 名家名作
  • 艺术作品
  • 文化艺术
  • 艺术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01254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33624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艺苑掇英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
字数: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朝宗室,宋亡后,归故乡闲居。至元二十三年(1286)仕元,极得元代皇帝的宠爱,屡经升迁,直至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荣际王朝,名满四海”。
  赵孟頫“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通律吕,解鉴赏,尤以书法和绘画成就很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董其昌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鞍马、人物、山水、竹石俱精,工笔、写意、水墨、白描兼善,题材多样,手法丰富,形神兼备,笔意精妙。鞍马人物师法曹霸、李公麟,多表现历史故事、佛像等;山水取法王维、大小李将军、董源诸家,以描写南方山村水乡为主,着重表现文人隐逸的生活情趣。在笔墨技法上,兼善工笔与写意,呈多种面貌。他的绘画标榜复古,提倡笔墨法趣,刻意摹唐人笔意,而轻视南宋院画末流,通过批评“近世”,倡导“古意”,从而确立了元代绘画艺术的审美标准,成为转型变革时代开元初画坛风气有影响的一代宗师。不仅他的友人高克恭、李仲宾、曹知白,妻子管道升,儿子赵雍受到他的画艺影响,而且弟子唐棣、朱德润、陈琳、商琦、王渊、姚彦卿,外孙王蒙,乃至元末黄公望、倪瓒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发扬了赵孟頫的美学观点,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赵孟頫除享有极高的画名外,他的书法艺术也为历代所重。他强调书画的相互关系,提出“书画本来同”,竭力主张把书法用到绘画上去。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这句话基本上客观地道出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画中仙·笔下魂:宋元之际文人画的新境》 在中国艺术史的长河中,宋元之交是一个孕育着深刻变革的时代。王朝的更迭,思想的碰撞,使得文人阶层的心态与审美发生了微妙而重要的转变。不再仅仅满足于笔墨的技巧或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摹写,他们开始将个体的情感、精神的寄托,乃至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更加淋漓尽致地融入笔端,开辟出文人画崭新的天地。 本书《画中仙·笔下魂:宋元之际文人画的新境》,旨在深入探讨这一时期文人画的兴起与发展,揭示其独特的艺术精神、审美特质及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我们不将目光局限于某个孤立的画家或某件传世名作,而是试图通过梳理时代背景、分析艺术思潮、解读绘画作品中的精神内涵,构建一幅宋元之际文人画的全景图。 第一章:风云际会,时代思潮的孕育 本章将回顾宋元之际的社会历史变迁。蒙元入主中原,给汉族士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强烈的民族情感与文化传承的使命感驱使下,一部分士人选择了隐逸,以山水、花鸟为寄托;另一部分则在新的统治下寻求生存与发展,他们的艺术表达也随之呈现出更为复杂与深刻的内涵。我们将考察这一时期儒、释、道思想的融合与发展,特别是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观念,如何深刻影响了文人的精神世界,以及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如何塑造了他们对自然的理解与描绘。这些哲学思想的滋养,为文人画注入了形而上的哲学维度。 第二章:文人画的萌芽与特质 在详细考察宋代文人画的奠基性成就后,我们将重点解析元代文人画的独特之处。相较于宋代文人画对理性、秩序和“格物致知”的偏重,元代文人画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怀,强调“逸气”与“性灵”。我们将深入分析“逸笔草草”的美学追求,以及笔墨本身所承载的“书卷气”和“士人气”。这种对笔墨韵味的极致追求,不仅是对绘画技巧的挑战,更是对画家心性的锤炼。我们将探讨元代文人画在题材上的拓展,如对梅、兰、竹、菊等“四君子”的偏爱,以及这些题材背后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人格理想。 第三章:笔墨精神,水墨的哲学 水墨,作为中国画最主要的媒介,在宋元之际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文化意蕴。本章将聚焦于水墨在文人画中的哲学表现。我们将剖析水墨的“浓淡干湿”所能表达的情感层次,以及“飞白”所蕴含的生命张力。文人画不仅仅是图像的描绘,更是笔墨的舞蹈,是心灵的独白。我们将借助历代画论,特别是元代画论(如赵孟頫的笔法理论,虽然本书不以他为核心,但其思想的影响力巨大),来解读水墨在文人画中的表现力,如何通过线条的起伏、墨色的晕染,传递出画家内心的感受,如何将抽象的精神世界具象化。 第四章:山水意境,胸中丘壑的升华 山水画作为文人画的重要载体,在宋元之际迎来了又一次高峰。本章将重点阐述元代山水画在继承宋代程式化、理性化描绘的基础上,如何突破藩篱,走向更加强调主观情感的表达。我们将分析元代山水画中“荒率”、“野逸”的山水风格,以及画家如何将个人的人格情志投射于山水之中,使其成为“胸中丘壑”的真实写照。我们将探讨元代山水画如何摆脱对自然景物的简单模仿,而更注重精神的传达,通过山石的皴法、树木的造型、云水的处理,营造出一种超越视觉感受的意境,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最高境界。 第五章:花鸟寄情,笔下的生命对话 花鸟画在宋元之际同样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本章将分析元代花鸟画的变革,特别是那些以写意手法表现花鸟的作品。我们将关注画家如何通过对花卉、翎毛、游鱼的细致观察与提炼,赋予它们鲜活的生命力,并借此寄寓自身的品格、情趣与遭际。我们将探讨写意花鸟画如何从“形似”走向“神似”,以简练的笔墨捕捉对象的精神气韵。这些笔下的生命,不仅仅是自然的再现,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映照,是他们对生命、对自然、对美的理解与感悟的具象化表达。 第六章:题跋的意义,画外的言说 在中国绘画中,题跋往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章将深入探讨宋元之际文人画题跋的重要作用。题跋不仅仅是对画作内容的补充说明,更是画家与观者之间进行精神交流的桥梁。我们将分析题跋如何揭示画作背后的创作意图、情感寄托、哲学思考,甚至是对时局的隐晦评论。字里行间的学识、情怀,与画面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艺术作品。这些题跋,不仅是艺术的注解,更是那个时代文人心灵的独白,是理解他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 第七章:审美转向,文人画的新范式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对宋元之际文人画的审美转向进行总结与升华。我们将梳理这一时期文人画从注重客观描摹到强调主观抒情、从追求技法精湛到崇尚笔墨意趣的整体变化。我们将分析文人画如何逐渐形成一套独立于宫廷画、民间画的审美体系,如何将哲学、文学、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最终确立了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独特地位。我们将探讨这种审美转向对后世中国绘画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其所蕴含的永恒的艺术价值。 《画中仙·笔下魂:宋元之际文人画的新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绘画史的书,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人心灵世界的深度探寻。通过对这一时期文人画的细致解读,我们希望能让读者感受到笔墨之中的精神力量,理解画作背后所承载的深刻文化内涵,以及那些伟大的灵魂如何在艺术的殿堂中,留下了他们永恒的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艺苑掇英·名家名作:赵孟頫》,便被其装帧的素雅所吸引,深沉的古朴质感仿佛瞬间将人带回那个文人墨客辈出的年代。赵孟頫,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厚重感,他不仅是元代书画界的巨擘,更是那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杰出代表。我作为一个常年沉浸在艺术世界中的爱好者,对赵孟頫的艺术探索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敬意与好奇。这本书的选目,无疑是经过精心斟酌的,每一幅作品都像是赵孟頫人生不同阶段的心绪写照,或意气风发,或恬淡自适,或严谨端方。读着那些曾经在博物馆、艺术展中惊鸿一瞥的杰作,在书中得以近距离、细致地品味,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我尤其喜欢其中收录的《行书兰亭序》卷,即便不是真迹,其摹仿的精妙程度也足以让人叹为观止。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王羲之的神韵,通过赵孟頫的笔触得以重生,那种流畅的线条,圆润的笔锋,以及字与字之间的顾盼呼应,无不展现了赵孟頫高超的书法技艺和对前代经典的深刻理解。每一次的临摹与研习,都仿佛是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而这本书,则为这场对话提供了最直接、最生动的媒介。

评分

我一直觉得,艺术家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总能将平凡的生活赋予非凡的意义。赵孟頫的艺术,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他并非生活在真空之中,他的创作,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离不开他所经历的人生。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并非将赵孟頫的艺术孤立地呈现,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之中。例如,书中对赵孟頫的官场经历与艺术创作关系的探讨,就让我对他的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当他身居高位时,他的作品可能更加端庄、大气;而当他失意时,他的作品则可能流露出更多的沉思与感悟。我喜欢这种解读方式,它让艺术家的创作,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鲜活的生命体验。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真正伟大的艺术,是能够承载历史,承载人生,并引发后人无尽的解读与回味。

评分

我是一个对书法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一直以来,赵孟頫都是我非常敬仰的艺术家。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机会更系统、更深入地了解他的艺术成就。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赵孟頫不同时期书法风格演变的分析,从他早期的模仿古人,到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每一个阶段的变化都清晰可见。比如,书中对《洛神赋》的解读,详细分析了其笔法的变化,以及如何在继承“二王”传统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创新。这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能够帮助我更好地把握学习书法的脉络。而且,书中不仅仅是展示作品,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赵孟頫生平的片段,例如他的一些诗词,这些都让我对他的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渐渐明白,他的艺术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他人生阅历、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艺术史研究的学生,我深知收集整理名家画作并配以详实考证的难度。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极为出色,不仅收录了赵孟頫的代表性作品,更重要的是,每一件作品都附有详尽的释文、出处考证以及相关的研究背景。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深入研究的学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资料。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鹊华秋色图》的解读,不仅分析了其构图、笔墨特点,还深入探讨了画作所反映的当时文人画的审美取向以及赵孟頫与周密之间的友情。这种细致入微的考证,使得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理解赵孟頫的艺术成就,以及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与赵孟頫同时代或后世艺术家对其作品的评价,这不仅丰富了书的内容,也为我们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来审视赵孟頫的艺术。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新的启发,这大概就是一本优秀艺术图书的魅力所在吧。

评分

我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往往更侧重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哲学。赵孟頫的艺术,对我而言,不仅仅是线条的组合,更是他人生轨迹与时代背景交织的产物。这本书的编排,恰到好处地将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与其生平中的重要节点联系起来,使得读者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对其艺术创作的动机和心境有一个更深的理解。例如,书中收录的几幅山水画,笔墨沉郁,意境悠远,读完相关的介绍,才恍然大悟,原来其中许多作品创作于他政治失意,或隐居山林之时。那些山峦叠嶂,云水苍茫,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他内心孤寂、淡泊名利的写照。我反复观摩这些画作,试图从中捕捉到他一丝一毫的情绪波动。他的用笔,时而苍劲有力,时而轻柔舒缓,仿佛在诉说着他内心复杂的情感世界。这种将艺术与人生深度融合的呈现方式,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图册,它更像是一本关于赵孟頫艺术人生的传记,让我能够以一种更立体、更全面的视角去认识这位伟大的艺术家。

评分

我是一个对古代书画作品有着特别偏爱的人,总觉得那些经过时间沉淀的作品,更能够打动人心。赵孟頫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本书的出现,让我仿佛与这位古代大师进行了一次亲密的接触。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赵孟頫《道教经文》的收录与解读。这种将他的书画作品与他的宗教信仰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赵孟頫。他不仅仅是文人雅士,更是一位有着深邃精神追求的个体。我反复摩挲那些字迹,试图从中感受到他虔诚的心境。这本书不仅仅展示了赵孟頫的艺术成就,更让我窥见了他在精神世界里的探索。每次阅读,都仿佛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艺术,对人生,都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本身,还在于它能否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赵孟頫的艺术,对我而言,就是这样一种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存在。书中对赵孟頫《墨竹图》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他对于传统文人画意趣的把握,以及他如何通过简单的笔墨,传达出高洁、坚韧的品格。他的竹,并非只是简单的植物写生,而是他内心品格的象征。我读着关于他的论述,不禁开始思考,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是否还有机会去培养像赵孟頫那样温厚、纯粹的艺术追求?这本书仿佛在提醒我,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其能否超越时代,触动人心。每次翻开这本书,我都会在赵孟頫的作品中找到一种心灵的慰藉,一种对真善美的坚持。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艺术品鉴集,它更像是一扇通往历史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元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图景。赵孟頫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他的艺术作品自然也承载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赵孟頫与当时其他文人交往的论述,以及他的一些书信、题跋。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感觉到他不仅仅是一个孤高的艺术家,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体。我反复品读他作品中的题款,常常能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典故或个人情感的流露。例如,他在为友人作画时题下的诗句,或是在欣赏古画时留下的感叹,这些都让我觉得,他与我们这些后世读者之间,并没有那么遥远。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将遥远的古人拉近,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真实存在。

评分

我一直对赵孟頫的行书情有独钟,觉得他的字既有晋人的风流,又有唐人的法度,可以说是集大成者。这本书中,有专门的章节集中展示了他的行书作品,从早期的《千字文》到晚期的《陋室铭》,每一件都展现了他书法技艺的不断精进与成熟。我尤其喜爱其中对《晋贤赞》的分析,那种笔势的连贯,字形的欹侧,以及墨色的浓淡变化,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有动感又不失稳重。在细读过程中,我还会尝试着去临摹其中的一些字,感受他运笔的节奏和力量。这本书不仅提供了高清的字帖,还配有对每个字、每个字的结构特点的分析,这对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不再是盲目地去模仿,而是能理解其用笔的逻辑,体会其结构的美感。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引导我一步步走近赵孟頫的书法世界,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艺术评论家,但我对美有着近乎本能的追求。赵孟頫的作品,总能给我带来一种宁静而又深邃的美感。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恰如其分地烘托了这种美感。留白恰到好处,字体的选择古朴典雅,让每一幅画作和每一篇书法都能在页面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不至于显得拥挤或单调。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赵孟頫的山水画的解读,他笔下的山水,不是那种惊心动魄的壮丽,而是一种温润、秀美的意境。仿佛他并非在描绘自然,而是在抒发一种内心的情怀,一种对隐逸生活、对淡泊名利的向往。我常常会在午后,泡上一杯清茶,静静地翻阅这本书,让赵孟頫的艺术作品洗涤心灵的尘埃。那种平和、淡雅的韵味,能让我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沉浸在艺术的美好之中。

评分

经典

评分

书画诗印

评分

线的艺术与多样

评分

上述这些理论与实践,将赵孟頫推向了开元代绘画风气宗师的地位。

评分

线的艺术与多样

评分

经典

评分

赵孟頫的书法作品中与道教有关者有《洛神赋》、《道德经》、《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等。画作名品甚多,关于道教内容的有《玄真观图》、《三教图》、《轩辕问道图》、《松石老子图》、《溪山仙馆图》等。又有《玄元十子图》,画道教人物关尹子、文子等十人像,并旁书小传。该作笔墨高古,元大德九年(1305年)路道通于杭州刻版印摹,后被收入明正统《道藏》。诗文风格和婉。兼工篆刻,以“圆珠文”著称。有《松雪斋集》。元延祐六年(1319年),得请南归于家乡。曾经入松江北道堂事道,道号道渊。

评分

好!

评分

六是他的绘画兼有诗、书、印之美,相得益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