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疆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硕的积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边疆研究经历了艰辛而又辉煌的演进历程,至今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诸学科中一门显学。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学术研究史的视野回顾了60余年来中国边疆研究前进的足迹,总结学科的成就和价值,展望学科发展的大势。全书分四篇、十八章。绪论二章,概述统一多民族中国与中国边疆,以及中国边疆研究的千年积累、百年探索;综论四章,从纵的方向阐述中国边疆研究60余年演进历程,并兼论了20世纪下半叶台湾地区边政研究的持续与嬗变;分论九章,专题综述了60余年来中国边疆研究九个研究重点的研究成果,以期使读者能从纵的(综)和横的(分)两个视角对中国边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一个总体了解;展论三章,着重评述新世纪中国边疆研究的突破性发展,阐述中国边疆学构筑成为学科发展的必然大趋势,并将成为中国边疆研究新腾飞的起点。本书力图达到如下三个目标,即:尽可能多地提供中国边疆研究成果的信息;尽可能描述中国边疆研究发展的演进历程和趋势;试述构筑中国边疆学的学术思考和当代边疆研究者的历史责任。
马大正,男,1956至1960年,山东大学历史系学习。1960至1964年,就读于山东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生毕业。1964至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从事中国民族史研究,专治隋唐民族史、卫拉特蒙古史。1987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先后任副主任、主任,目前侧重于中国边疆政策研究、中国边疆学史研究和卫拉特蒙古史研究。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文风,倒是出乎我的意料。我原本以为研究边疆历史的著作都会是一板一眼的学术腔调,但这部作品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似乎在某些章节流露出一种对地方人文的温情。比如,在讲述特定边境口岸的变迁时,作者穿插了一些口述史的片段,虽然篇幅不大,却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肌理。我清晰地想象出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边民们为了生计如何在国境线上讨生活、如何适应政策的朝夕变动。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让原本冰冷的历史数据获得了温度。它不再仅仅是关于疆域的战略布局,更是关于生活在这些地理边缘地带的人们的生存哲学。虽然整体上依然是研究专著的体量,但在阅读体验上,它成功地避免了纯理论推导带来的枯燥感。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边疆研究不再是地图上的线条和资源清单,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社群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适应。
评分我是在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背景下接触到这套书的。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中,边疆地区扮演的“特殊角色”提供了关键的理论框架。书中对“开发型边疆观”和“安全型边疆观”的辨析尤其引人深思。它揭示了中央决策层在追求国家统一和安全稳定目标时,如何在不同时期权衡“发展红利”的分配问题。我关注到,书中对特定边疆经济带的规划,如早期对资源型产业的侧重,以及后来转向生态友好型产业的调整路径,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这种对政策工具箱演变的梳理,对于我们理解当前国家宏观调控的逻辑至关重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边疆治理不仅仅是军事或行政力量的投射,更是一场复杂的经济博弈,涉及到如何通过经济激励来重塑地方认同和行为模式的长期工程。它的洞见在于揭示了经济手段在维护边疆稳定的长远意义,这远比单纯的武力威慑来得更为持久和有效。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高端的学术研讨会现场,作者的论证逻辑如同环环相扣的精密仪器,无可挑剔。尤其是在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这一核心议题的探讨上,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进行二元对立的批判或赞颂,而是细致地梳理了不同开发阶段的技术选择、经济驱动力以及随之而来的生态后果。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青藏高原水资源利用的章节,作者引用了大量跨学科的地理学、气候学数据,辅以社会经济统计,描绘出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如何被重塑。这种将宏观政策分析与微观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大大提升了本书的说服力。对我来说,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展示了研究者对基础材料的掌握程度,大量的脚注和引文清晰地标明了观点的出处,这对于希望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源索引。它迫使你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理解,而是要追溯到原始的论据,进行批判性的吸收。
评分这本《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4)》光是书名就让人感觉内容扎实,厚重。我最初是抱着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边疆地区是如何进行治理和发展的目的来翻阅这本书的。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发现它远不止于教科书式的介绍。它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画卷,通过详尽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勾勒出过去六十多年中国边疆地区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图景。特别是关于民族政策的演变,书中没有回避敏感话题,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学术态度,剖析了中央政府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互动张力与融合路径。比如,书中对于特定历史阶段的“窗口政策”的解读,让我对边疆地区的对外开放战略有了更具层次感的认识,明白了这些政策背后的地缘政治考量和现实需求。作者在处理这些宏大叙事时,似乎总能找到精准的切入点,避免了空泛的口号,使得即便是对边疆事务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窥见国家治理智慧的精妙之处与面临的现实困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超越一般新闻报道或官方宣传的视角,让读者得以在更广阔的历史维度上理解“边疆”这个概念在中国现代性构建中的核心地位与持续的挑战性。
评分对于一个关注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它对“边界”这一概念的动态化处理上。1949年后的边疆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关于如何巩固和维护既有边界的努力。但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既有边界线的维护,更深入探讨了“影响力边界”和“文化边界”的渗透与互动。书中涉及了大量关于周边国家关系、跨界民族流动以及国际通道建设的内容,这些都清晰地指向了中国作为一个大陆国家,其地缘政治环境的复杂性。作者在分析这些内容时,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平衡感,既没有过度渲染外部威胁,也没有轻描淡写地忽略外部环境对内部治理的影响。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当代中国边疆研究,本质上就是研究中国如何在其广袤的腹地与外部世界进行持续的、多维度的对话与互动。这本书无疑为理解中国在欧亚大陆核心地带的战略定位,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石和详尽的历史证据链。
评分好东西不多说!好东西不多说!好东西不多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评分选择考博啦,正在研读,值得推荐
评分一直购买京东图书,送货快服务好。
评分一直购买京东图书,送货快服务好。
评分还没看,外观还行,送的快,很划算。
评分还没看,外观还行,送的快,很划算。
评分非常好的著作。打折加券终于把书买到手了。
评分新出的书能打到八折也不错了,关键是送货快
评分一直购买京东图书,送货快服务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