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開埠早期時事畫》的主題是上海開埠時期,介紹的一段上海的風土人情,而且是圖文並茂,既有很好的可看性,又有豐富的資料性。為迎接上海開埠170年的紀念日而專題製作。上海圖書館收藏的珍貴資料,再現上海昔日景象。史料性、可讀性兼備。
1843年,上海成為我國首批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今年,是上海開埠170周年。開埠至今,上海市民的衣食住行、休閑娛樂、風俗習慣等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麵發生瞭變化。上海人以包容開放的心態麵對紛至遝來的新鮮事物,與時代的潮流共呼吸,開創瞭城市發展的新局麵,形成瞭具有鮮明特色的海派文化,成為近代中國大都市。
故而選取瞭清末時期齣版的相關報紙、刊物及書籍中的圖片資料(非照片),集中反映1843年至1903年上海開埠後早期的城市生活景象,包括商業、消費、社會治安、休閑娛樂、中外交流等諸多方麵的變化。尤以“近代化”中湧現的許多新事物、新風貌,再現上海從傳統社會嚮現代社會變遷的軌跡。
李瓊,上海圖書館曆史文獻中心館員。曾參與編撰《上海圖書館曆史文獻研究叢刊》之《江南製造局翻譯館》、《申報——近代中文第一報》等書。
上海開埠至今已170年,這是一個不斷開放前進的曆史過程,在從被迫開放嚮主動開放的麯摺進程中,上海曆經艱難,不斷跨越,在浴火重生中譜寫瞭輝煌的曆史篇章。因此,上海是人們觀察中國近現代社會變化的重要窗口。從開埠至20世紀初的上海時事畫是反映上海開埠早期的圖像記錄,展現瞭晚清上海的城市景象,形象地敘述瞭上海社會諸多方麵的變化。這些前人的圖像新聞是再現曆史敘事的重要文獻。
“時事畫”是一種圖像新聞記錄,是大眾喜聞樂見的視覺錶現形式。在中國,圖像是具有悠久曆史傳統的文本形態,在人們的閱讀中占有重要地位,據鄭樵《通誌略·圖譜略》載,“古之學者為學有要,置圖於左,置書於右;索像於圖,索理於書。”即所謂“左圖右史”。魯迅曾說:“鏤像於木,印之素紙,以行遠及眾,蓋實始於中國。”(《〈北平箋譜〉序》,《魯迅全集》第7捲,第405頁,人民文學齣版社,1981年)這種傳統版刻圖像伴隨著中國雕版圖書延續瞭韆年之久。當19世紀中葉國門被打開之後,隨著中國近代新聞齣版業的興起,圖像的載體形態比以往更加豐富,傳播速度更加及時,報刊成為刊登圖像的主要媒介,催生瞭“時事畫”的誕生與發展。為瞭順應都市文化的需求和市民閱讀趣味,具有敘事功能的畫報應運而生。當石印技術引入中國後,更加促進瞭畫報的齣版。中國新聞史開創者戈公振在《中國報學史》中指齣:“我國報紙之有圖畫,其初純為曆象、生物、汽機、風景之類,鏤以銅版,其費至巨。石印既行,始有繪畫時事者,如《點石齋畫報》、《飛影閣畫報》、《書畫譜報》等是。”(戈公振:《中國報學史》,上海書店齣版社,2013年,第233頁)所以,在晚清時期,各大城市紛紛齣版畫報,具有時事畫性質的畫報達200種左右,其他還齣版瞭多種畫冊,其中以上海齣版數量多,影響大。
上海是中國近代新聞齣版中心,其圖書、報刊齣版總量占據國內過半,我國影響大的多種畫報均誕生於此,成為記錄中國近代社會風貌的主要圖像文獻。在新聞攝影還未引入或廣泛運用的時代,以繪畫作為描述動態的時事是一種新穎有效的書麵可視圖像形式,是19世紀後期中國報刊編輯齣版的一種創新。當時的新聞齣版人士,《申報》創辦人美查就較早地認識到瞭圖像的敘事功能在報刊上的地位和作用,他藉鑒西方的報刊齣版經驗,積極拓展報刊經營,而讀者也從滿目文字的報刊上樂觀其版麵的變化,熱衷於欣賞耳目一新的畫像。19世紀70年代,報刊上報道“時事”、傳播“新知”的圖像新聞日漸流行,受到瞭讀者的歡迎,之後陸續創刊的畫報正是齣版人應勢而為的結果,也是西方文化深入影響的産物,對此讀者評價道:
“方今歐洲諸國,共敦輯睦,中國有誌富強,師其所長。凡夫製度之新奇器械之精利者,莫不推誠相示,資我效法,每齣一器,悉繪為圖。顧當事者得見之,而民間則未知也。今此報既行,俾天下皆恍然於國傢之取法西人者,固自有急其當務者在也。”
見所見齋主人:《閱畫報書後》,載《申報》1884年9月19日
843年11月,上海開埠。從此,上海以商興市,成為中國的第一貿易大港,隨之市政、工業、城市公共生活、文化等方麵均發生瞭深刻的變化,上海成為中國從傳統社會嚮近代社會轉型發展的典型代錶。170年後的今天,《上海開埠早期時事畫》以當時的圖像展現上海開埠早期曆史,為我們再現瞭上海近代社會變遷的曆史景象。
曆史的敘事主體盡管是文字,但也離不開圖像的補充。當代知名新文化史學者彼得·伯剋說:“圖像如同文本和口述證詞一樣,也是曆史證據的一種重要形式。它們記載瞭目擊者所看到的行動。”([英]彼得·伯剋:《圖像證史》,北京大學齣版社,2008年2月,第9頁)所以,圖像作為人類認知曆史的手段,是重要的信息傳播媒介,是社會記錄的載體,具有獨特的史料價值。近年來,以文字敘述的上海近代史著作已蔚為大觀,而集中以圖像闡釋者尚不多見。《上海開埠早期時事畫》正是一部以當時圖像展現上海開埠早期曆史的讀本,為我們再現瞭上海近代社會變遷的曆史景象。
上海是中國的曆史文化名城。自元至元二十九年設立上海縣後,隨著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江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位居沿海要衝之地的上海,內接長江流域繁榮的經濟與文化,外連東海對外貿易中樞,成為明清之際的東南經濟、文化重鎮。當1840年西方列強以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的大門之後,上海成為最早被迫開放的五大通商口岸之一。1843年11月上海的開埠,是屈辱與新生共存的曆史起點,從此,上海以商興市,迅速成為中國的第一貿易大港,隨之市政、工業、城市公共生活、文化等方麵均發生瞭深刻的變化,成為中國從傳統社會嚮近代社會轉型發展的典型代錶。到19世紀末,上海成為東方第一大都市,是中國近代化演進過程中的重要引擎。
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偏嚮學術研究的工具書,但翻閱之後纔發現,它的敘事視角異常親切和生動,完全沒有傳統史學著作那種冰冷的疏離感。作者似乎非常擅長運用那種“講故事”的方式,將宏大的曆史背景巧妙地融入到那些細碎的生活場景之中。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枯燥,反而像是被拉著手,穿梭在那個新舊交替的街頭巷尾,親耳聆聽著市井間的議論紛紛。尤其是那些對人物刻畫的描寫,極其入木三分,寥寥數語就能勾勒齣一個鮮活的形象,讓人過目不忘。這種細膩的情感處理和高度的代入感,使得原本抽象的曆史事件變得觸手可及,極大地激發瞭我對那個時期社會心理層麵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可以說,這本書成功地架起瞭一座連接今人和往昔的橋梁。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稍高,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曆史背景知識儲備,纔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和引用的典故。對於初學者來說,初讀時可能會感到有些吃力,許多專有名詞和背景事件需要隨時查閱輔助資料。然而,一旦跨過這最初的門檻,隨之而來的迴報是巨大的。作者的文筆洗練而富有力量感,邏輯鏈條環環相扣,沒有一絲多餘的贅述。它更像是一塊高純度的礦石,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提煉其中的真金。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一種高品質的智力挑戰,它不取悅於大眾,而是緻力於為真正對深度研究有渴求的讀者,提供一把通往更深層理解的鑰匙。
評分從內容結構上看,這本書的編排邏輯極其嚴謹,采用瞭多維度的交叉分析方法,讓人對所研究的主題有瞭全景式的理解。它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事件的簡單羅列上,而是深入挖掘瞭事件背後的社會動因和文化思潮的碰撞。比如,在討論某個特定時期社會風尚變化時,作者會毫不吝嗇地引用大量的側麵佐證,包括當時的詩歌、商業廣告,甚至是民間流傳的歇後語,這種旁徵博引的學術功底令人嘆服。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因為它的信息密度非常高,需要反復咀嚼纔能完全消化其中蘊含的復雜關聯性。對於想要深入瞭解某一曆史斷代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堅實且富有深度的分析框架,避免瞭片麵和膚淺的論斷。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震撼,在於它對“變化”這個主題的捕捉與呈現能力。在那個特殊的曆史節點,一切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迭,而作者極其敏銳地捕捉到瞭這種“加速度”。無論是物質生活的革新,還是精神世界的重塑,書中都展現瞭一種劇烈的張力——舊的秩序尚未完全瓦解,新的元素已經野蠻生長。這種動態的描述,使得閱讀體驗充滿瞭戲劇性,仿佛能聽到舊式生活在與新潮事物激烈摩擦時發齣的“劈啪”聲。它不光是記錄曆史,更是在重現一種“正在發生”的緊迫感,讓人深刻體會到,曆史從來不是一條平滑的直綫,而是充滿瞭斷裂、衝突與掙紮的復雜過程。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那種復古的質感,厚重的紙張,拿到手裏分量十足,讓人一下就感覺到瞭內容的厚重與曆史的沉澱。封麵上的插畫選得極其考究,色彩的搭配帶著一種獨特的韻味,既有那個時代特有的稚拙感,又流露齣一種對周遭世界敏銳的觀察力。我尤其喜歡它那種對細節的執著,比如扉頁上的燙金字,以及內頁排版中那些不經意間點綴的邊飾圖案,都像是精心策劃過的舞颱布景,將讀者一步步引入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整體來看,這本書在視覺呈現上達到瞭極高的水準,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藝術品,讓人忍不住想要反復摩挲、細細品味。這種對物質載體的重視,無疑為閱讀體驗增添瞭儀式感,讓人在接觸內容之前,就已經被它的外觀深深吸引住瞭。
評分湊或看看,不推薦購買
評分沒有照片和彩塗有點虧~
評分最初是在香港書店看到的,迴來後趕快買瞭一本
評分放購物車很久瞭,這次滿減活動就買瞭
評分翻書閱讀,看見的是上海的風情,閉目而思,迴想的是城市的記憶。不禁感嘆——太上海瞭!
評分放購物車很久瞭,這次滿減活動就買瞭
評分放購物車很久瞭,這次滿減活動就買瞭
評分再見《上海開埠早期時事畫》,豐富的內容,微妙的人物,透射齣那個年代不一樣的情懷。仔細觀摩,它卻是一部濃縮的中國史,中華民族屈辱的寫照。那個年代,國窮民弱。外國列強的入侵,雖帶來瞭先進的文化,但從圖畫中看齣,國人飽受洋人壓迫,苦不堪言。這是中國人不該忘記的屈辱,也需要整個民族警鍾長鳴。書中透顯齣的曆史,是我們民族擺脫睏苦,自立自強的必要過程。中國人麵對西方文明的來襲,吐故納新,吸收中國之所缺,與中國傳統融閤,為今天中國強盛的文化打下瞭根基。書中的每一張圖片都是曆史的瞬間,而這些瞬間卻串聯起瞭上海乃至中國的發展進程。
評分紙張很好,內容一般,解釋太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