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史(上下)(全2卷)

欧洲史(上下)(全2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戴维斯 著
图书标签:
  • 欧洲史
  • 历史
  • 欧洲
  • 世界历史
  • 文化
  • 政治
  • 社会
  • 文明
  • 历史书籍
  • 两卷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ISBN:9787501230778
商品编码:1027024330
出版时间:200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欧债的救赎

原价:65.00元

作者:陈元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513614627

字数:267000

页码:26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2012,欧元区走到十字路口。
欧债危机仍在蔓延,欧洲何时能够脱困?
欧洲是否再次低迷?会否造成全球经济“二次衰退”?
中国是否应该出手相助?是机遇还是挑战?
欧元区路在何方,谁来救赎欧洲?
《欧债的救赎》,来自中国金融精锐的思想和智慧,为您立足中国,放眼全球,解析欧债。

内容提要


以2009年希腊信贷评级被下调为开端,主权债务危机在欧元区内不断蔓延,目前仍在持续发酵。脱困方案久未成形,未来扑朔迷离。欧洲究竟何时、以何种方式走出危机,成为当前各方关注的焦点。
欧元区制度设计上的缺陷——货币统一而财政政策不统一,导致欧债危机不可避免。危机从希腊开始,逐渐蔓延至意大利、法国等欧洲核心国家,不仅在欧洲范围内形成了大地震,对世界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危机深化致使刚刚走出2008年金融危机的全球经济再次低迷,关于“二次衰退”的担忧也日渐浓郁。
欧洲深陷债务泥沼,能否顺利走过2012尚且未知。徘徊在危机边缘的欧洲,亟需反思。只有痛定思痛,才能自救,也唯有自救才是欧洲最终的出路。
未来,是危机的结束,还是新一轮衰退的开始?欧洲谁来救赎?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欧洲债务危机溯源
欧洲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欧债危机凸显欧元区制度设计的根本缺陷
这次全球经济风险和2008年有何不同?
欧元会否重蹈1992年欧洲汇率体系覆辙
CF40双周圆桌:探析欧债危机爆发的原因

第二章 危机拖累世界经济
债务危机、金融危机和金融压抑
新一轮欧债危机的演进与潜在冲击
欧洲危机深化致全球经济低迷
警惕全球经济的“二次探底”
CF40双周圆桌:欧债危机下变化中的世界经济

第三章 欧洲深陷债务泥沼
2012:比2009更复杂的一年
欧元区的真正考验在2013年
欧洲危机恶化可能导致实体经济危机
欧元将“置之死地而后生”
CF40双周圆桌:欧债危机背景下的二次衰退风险

第四章 未来能否绝处逢生
欧债危机的前景展望
欧洲危机的解决方案
欧元区应有更多的危机反思意识
欧洲共同债权可行性分析
危机边缘徘徊,倒逼措施出台
CF40双周圆桌:欧债危机的前景与出路

第五章 危机下的中国对策
2012,备战危机
增援欧洲恰逢其时
中国不会为欧元区纾困
美欧债务风险下的中国应对
金融危机后的中国金融基础性改革
CF40双周圆桌:债务问题的演进及中国金融战略

附录一 中国金融40人论坛简介
附录二 中国金融40人论坛组织架构与成员名单(2012年)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世界尽头的灯塔:一部横跨亚欧的文明探索史(上下两卷)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对单一地理区域的线性叙事,而是以宏大的时间跨度,聚焦于欧亚大陆交汇地带和边缘地带的文明发展、冲突与融合。我们追溯的,是那些在历史的巨浪中,为后世留下了深刻印记的“边缘文明”——那些未被传统史学主流完全定义的文化群落,以及它们对核心文明发展轨迹产生的关键性影响。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计约十五万字,旨在提供一个不同于传统欧洲中心论视角的全球史观。 --- 上卷:冰封的边界与沙漠的低语(约公元前2000年 – 公元1000年) 第一编:青铜的余烬与马背上的迁徙(约公元前2000年 – 公元前500年) 本篇聚焦于欧亚大陆腹地,探讨早期游牧民族与定居文明的早期互动。我们深入中亚的草原帝国雏形,描绘了印欧语系扩张背后的生态动力学。重点分析了赫梯帝国的兴衰,它并非欧洲的一部分,而是安纳托利亚高原上的一个强大力量,其冶铁技术和对外政策如何深刻影响了地中海东岸的权力平衡。 焦点议题: 乌拉尔-阿尔泰语系民族的早期活动轨迹;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衰落后,黎凡特地区的文化碎片如何重组成新的商业网络;古代波斯,从米底到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崛起,阐释其高效的行政体系和文化包容政策如何超越了地理概念上的“欧洲”。 第二编:古典世界的远方回响(约公元前500年 – 公元300年) 本编将视野投向古典文明的周边地带,探讨了非希腊罗马体系的并行发展。 印度河谷与恒河平原: 细致考察孔雀王朝的行政管理,特别是阿育王时代的佛教传播,及其与西方世界(塞琉古帝国)的早期接触。探讨笈多王朝的科学与艺术成就,这些成就对后世中东和拜占庭知识体系的间接影响。 丝绸之路的黎明: 详细梳理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原王朝与帕提亚帝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帕提亚(安息),作为东方骑兵的代表,其在两河流域与罗马帝国长达数百年的拉锯战,如何塑造了古典世界的东方边界。我们着重分析了其独特的“双王制”和对丝绸贸易的垄断。 尼罗河的延续: 埃及在托勒密王朝统治下,其文化生命力如何在外来统治下保持独特形态,并最终并入罗马版图,但其宗教和知识遗产如何通过亚历山大港延续下来。 第三编:帝国晚期的断裂与重塑(约公元300年 – 公元1000年) 本篇关注古典帝国体系瓦解后,欧亚大陆边缘力量的崛起。 萨珊波斯的辉煌与挑战: 萨珊王朝作为波斯传统的继承者,其与东罗马(拜占庭)帝国之间的反复战争,不仅消耗了双方国力,也为后来的阿拉伯扩张铺平了道路。重点分析琐罗亚斯德教的巩固及其对世界观的影响。 大迁徙的后浪: 哥特人、汪达尔人、匈人等族群的西迁,在传统史观中常被视为“欧洲的开端”,但本书更关注他们对拜占庭帝国东翼的压力,以及他们与东欧草原部落的文化混合过程。特别关注突厥语族群在黑海以北的早期形成与活动。 阿拉伯的浪潮: 伊斯兰教的兴起及其迅速扩张,并非仅仅是宗教事件,更是地缘政治的重构。重点分析了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如何继承并发展了萨珊和拜占庭的行政、财政和知识体系,建立起一个横跨三大洲的知识中枢,以及这如何暂时中断了欧亚大陆间的直接知识交流。 --- 下卷:文明的交锋与知识的汇流(约公元1000年 – 公元1600年) 第一编:草原的铁蹄与帝国的重构(约公元1000年 – 公元1350年) 本卷开篇便聚焦于蒙古高原上爆发的巨大能量,及其对欧亚大陆现有秩序的彻底颠覆。 塞尔柱的遗产与拜占庭的衰退: 在蒙古崛起之前,塞尔柱突厥人在安纳托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如何削弱了拜占庭的腹地,为十字军东征提供了背景,同时也为伊斯兰世界的学术中心转移埋下了伏笔。 蒙古治下的欧亚大陆: 详细分析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建立的四大汗国(金帐、察合台、伊尔汗、元朝)如何通过“驿站系统”(Yam)实现了史无前例的物质与人员流动。重点讨论了蒙古统治下,东方技术(如火药、印刷术)向西方(通过中东和东欧)的传播路径,以及对沿线国家(如罗斯公国、马穆鲁克埃及)社会结构的冲击。 南部的繁荣: 考察宋代中国的成熟商业文明与技术优势,以及其对东南亚(占城、高棉)和印度洋贸易的影响,这构成了与草原文明相呼应的“海洋文明”网络。 第二编:信仰的边界与知识的移植(约公元1350年 – 公元1500年) 在蒙古帝国崩溃后,区域性大国的重建,以及知识和技术的重新定向流动。 奥斯曼的崛起: 奥斯曼土耳其人如何吸收了拜占庭的军事技术和行政经验,并最终攻占君士坦丁堡。重点分析其在巴尔干、小亚细亚和北非的统治模式,探讨其在伊斯兰世界内部的独特地位。 帖木儿帝国的短暂辉煌: 帖木儿在波斯和中亚建立的帝国,如何通过征战,将波斯、突厥和蒙古的文化精华汇集于撒马尔罕,并对奥斯曼和莫斯科公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航海时代的萌芽: 并非始于西欧。本篇重点探讨郑和下西洋的规模和目的,以及葡萄牙人在非洲西海岸的早期探索,这些活动揭示了公元15世纪前,亚洲在海洋贸易和地理认知上的领先地位。 第三编:新世界的碰撞与地理认知的重塑(约公元1500年 – 公元1600年) 本书的收尾部分,聚焦于地理大发现(“地理大探索”)如何彻底打破了旧有的欧亚大陆中心观。 伊比利亚的扩张: 详细分析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和亚洲的早期殖民行动。探讨他们如何利用航海技术和军事优势,在美洲建立起跨洋帝国,以及随之而来的白银、玉米、烟草等物资如何反向输入,对亚洲的经济结构(特别是明朝的财政)产生巨大冲击。 印度的莫卧儿帝国: 莫卧儿王朝在南亚次大陆的建立,展现了火器技术驱动的军事力量如何在一个拥有高度发达本土文明的地区建立统治。分析其对波斯文化和印度本土文化的融合。 太平洋的连接: 考察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建立,这条航线首次将亚洲(中国、菲律宾)与美洲(墨西哥)直接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真正的环球贸易体系,而此时的传统欧洲大陆仍然被视为这条贸易链的末端或中转站。 结语: 通过对欧亚大陆边缘力量和交汇点的审视,本书旨在揭示历史的复杂性:文明的兴衰并非孤立的线性事件,而是通过贸易、战争、技术迁移和文化吸收的动态平衡所塑造的宏大图景。欧洲的崛起是这段漫长交流史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而非历史的终点。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本是一个对古典时代情有独钟的人,但这本书成功地将我的兴趣点引向了后来的历史时期。它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与其说是在阅读一部历史著作,不如说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穿梭于历史的迷宫之中。作者善于捕捉那些影响深远的“细节”,比如某个小贵族的权力斗争如何牵动了整个区域的平衡,或是某个技术革新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全书的学术功底毋庸置疑,但更难得的是那种文笔的感染力,它让枯燥的年代和条文变得鲜活起来。我发现自己经常因为某个情节而停下来思考——“原来当时的人们是这样想的!”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远超我预期的收获。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文明,必须深入其思想和精神层面。这本书在宗教史和哲学史的交织处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它没有将中世纪的宗教信仰视为一种压抑的桎梏,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作为社会粘合剂、知识载体和艺术灵感的源泉的作用。从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到早期的人文主义思潮的暗涌,作者描绘了一幅欧洲精神世界不断自我辩论、自我超越的图景。这种对思想史的梳理,帮助我理解了后来的启蒙运动并非横空出世,而是有其深厚的历史土壤和思想积累的。阅读过程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宏大思辨。

评分

作为一名侧重于经济史研究的学者,我对探讨社会物质基础的著作情有独钟。这本书在论述政治事件的同时,从未忽视背后的经济驱动力。它对中世纪晚期商业网络的复苏、行会制度的建立与瓦解,以及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土壤分析得极为透彻。特别是关于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和城市商业阶层的崛起如何挑战传统领主权力的部分,论述得逻辑严密,史料翔实。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对比不同区域(比如地中海沿岸与北欧内陆)经济模式时的那种审慎和对比手法,避免了简单化的概括。这本书为理解现代欧洲经济格局的源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案例支持。

评分

我对历史类书籍的要求一向很高,需要那种既有深度又兼顾可读性的作品。这本书完全满足了我的期望。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从宏大的战争场面到宫廷内部的阴谋诡计,再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琐事,切换自然,衔接流畅。我尤其欣赏它对“地方性”历史的重视,而不是一味地聚焦于巴黎、伦敦或罗马的“大事件”。通过讲述法兰西、德意志、伊比利亚半岛等地的独特发展路径,它让读者感受到了欧洲大陆在统一中的分裂,在冲突中的融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会那样发生”,提供了理解历史复杂性的多维视角。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我最近沉迷于研究中世纪的社会结构和封建制度的演变,这本书从宏观的视角切入,细致地描绘了罗马帝国衰落后,欧洲大陆如何一步步重塑其政治、社会和文化版图。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那些关键的历史转折点,比如查理曼帝国的兴起、十字军东征的社会影响,都有独到的见解。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复杂史料时的清晰逻辑,即便是对于初次接触这段历史的读者,也能轻松把握住主线。书中对不同地区历史发展差异的探讨也极为深入,没有将欧洲视为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而是展现了其内部的多元性和张力。读完后,我对“欧洲”这个概念的形成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识,它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几个时间点,而是活生生的、充满了矛盾与创新的漫长过程。

评分

很好太好了 物流快!

评分

不错,是个很好的书啊

评分

书的内容很好,但是有破损,不影响阅读就不退了,但是确实不如在书店跟当x买的品相好

评分

极力推荐,原著写得很好,将欧洲历史用比较简洁的方式一一展现。翻译得也很不错!!赞一个

评分

书的内容很好,但是有破损,不影响阅读就不退了,但是确实不如在书店跟当x买的品相好

评分

好评

评分

很好太好了 物流快!

评分

书质量好,喜欢!下次再来买。

评分

慢递慢递慢递,物流远赶不上京东自营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