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先生八岁即和史学发生关系,二十四史阅读过两遍以上。
收录七百六十二条札记,集史学大师吕思勉之史学论点。
读者不仅可以见到吕先生读史札记的“全璧”,还可以获得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进一步研讨的课程。
其文颇得乾嘉学者考据之工,其文虽短小,然其中之史学知识却极为丰富,虽其中某些论点为近世考古发现所否定,然其方法颇值得今人学习。(豆瓣读者)
欲读史书,须先阅世。唯有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方能勘破史书中的种种障眼法而窥见历史的真相,吕思勉先生可谓深得读史之三昧。此书是史料的宝库,更是读史之津梁。(豆瓣读者)
《读史札记》汇总了吕思勉的全部已刊和未刊札记共762 条,是后人根据他的笔记和论著整理而成,内容博大、论点精当,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史学著作。全书按历史时代的顺序分为五帙,分别为先秦部分、秦汉部分、魏晋南北朝部分、隋唐以下部分、通代部分。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自1926 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教授,后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1941 年,光华大学迁至四川,乃归乡闭户著书。1949 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一级教授﹑上海历史学会理事﹑江苏省政协委员。
吕思勉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研究,是史学界公认旧籍读得多的一位学者。他将二十四史通读数遍,为学界同仁传为美谈。他注重排比史料和分类札记,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广泛阅读新出报刊和从西方引进的新文化、新思想,著述宏富,对经学﹑文字学﹑文学亦有独到见解。
人家说我正史读过遍数很多,其实不然,我于四史,《史记》《汉书》《三国志》读得多,都曾读过四遍,《后汉书》《新唐书》《辽史》《金史》《元史》三遍,其余都只两遍而已。
——吕思勉
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崇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严耕望
先生于著作中常透出一些精彩议论,知道他实得益于对社会学、人类学等新知识的吸收,社会经济、社会组织、社会生活都进入了他的中国通史,实为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先驱。
——王家范
甲帙 先秦
(一)盘古考
(二)古史时地略说上
(三)古史时地略说下
(四)纬书之三皇说
(五)儒家之三皇五帝说
(六)伏羲考
(七)华胥氏
(八)有巢燧人考
(九)神农与炎帝、大庭
(一○)炎黄之争考
(一一)少昊考
(一二)女娲与共工
(一三)帝尧居陶
(一四)囚尧城辨
(一五)丹朱傲辨
(一六)禅让说平议
(一七)共工、禹治水
(一八)唐虞之际二十有二人
(一九)唐、虞、夏都邑一
(二○)唐、虞、夏都邑二
(二一)唐、虞、夏都邑三
(二二)唐、虞、夏都邑四
(二三)夏都考
(二四)有扈考
(二五)太康失国与少康中兴
(二六)越之姓
(二七)匈奴为夏后氏苗裔
(二八)说商
(二九)自契至于成汤八迁考
(三○)释亳
(三一)汤弱密须氏
(三二)论汤放桀地域考
(三三)汤冢
(三四)伊尹生于空桑
(三五)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解
(三六)盘庚五迁
(三七)殷兄弟相及
(三八)周先世世系
(三九)公刘
(四○)毕郢
(四一)三恪解
(四二)武王克商
(四三)太公为西方人
(四四)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
(四五)卫伯
(四六)江汉、常武
(四七)西周皆都丰镐
(四八)疑周伐猃狁为东迁后事
(四九)齐桓公存三亡国
(五○)长狄考
(五一)鬼方考
(五二)山戎考
(五三)山戎考续篇
(五四)赤狄、白狄考
(五五)春秋时人以畜比君
(五六)余祭之死
(五七)楚之四国
(五八)三王五霸
(五九)中山
(六○)皇帝说探源
(六一)管子论王霸
(六二)中国未经游牧之世
(六三)农业始于女子
(六四)古代商业缘起情形
(六五)读马尔萨斯人口论
(六六)管子轻重一
(六七)管子轻重二
(六八)管子轻重三
(六九)管子轻重四
(七○)井田之废
(七一)买田宅、请田宅
(七二)买道而葬
(七三)古振贷一
(七四)古振贷二
(七五)古振贷三
(七六)古振贷四
(七七)古振贷五
(七八)古振贷六
(七九)母财
(八○)释官
(八一)三公、四辅、五官、六官、冢宰
(八二)周官五史
(八三)毁誉褒贬
(八四)守藏室之史
(八五)左右史
(八六)夫人选老大夫为傅
(八七)以夷隶守王门
(八八)车服
(八九)篡立者诸侯既与之会则不复讨
(九○)释“兴灭国,继绝世”
(九一)古者君臣之义上
(九二)古者君臣之义下
(九三)君臣朋友
(九四)朋友之道
(九五)春秋立君之法
(九六)臣之事君
(九七)尊王与民贵之义相成
(九八)布衣死节
(九九)民与政相关之切
(一○○)民各有心
(一○一)韩起辞玉
(一○二)封地大小
(一○三)巡守朝聘
(一○四)霸国贡赋
(一○五)五侯九伯
(一○六)姬姓日也,异姓月也
(一○七)属人
(一○八)古人不重生日
(一○九)古人周岁增年
…………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历史观的成熟与豁达。吕思勉先生的笔调,没有当代一些历史作者常见的急躁和情绪化,他以一种近乎旁观者的冷静,审视着朝代的更迭、英雄的成败。这种超然的态度,使得他的分析少了许多主观臆断,多了几分历史的必然性。我尤其欣赏他处理文化史与政治史交叉领域时的笔法,他能清晰地展示出文化思潮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政治走向,反之亦然。他的行文节奏张弛有度,时而如疾风骤雨,梳理重大事件的因果;时而又如春风化雨,点出被主流史学忽略的细节。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丰富和立体的,让人感到心胸为之开阔,对“历史”二字,也有了更为敬畏和理性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沉静且充实的,仿佛置身于一个博学的老者的书房中,听他娓娓道来。吕思勉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力量,它不是那种华丽辞藻堆砌的“美文”,而是力量感十足的“硬骨头”文字。读起来虽然需要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作为支撑,但即便初涉历史领域,也能被他那种对事实的尊重和对逻辑的推崇所折服。他尤其擅长在看似不相关的史料之间建立起精妙的联系,让原本散落在各处的历史碎片,在他的梳理下,如同拼图般完美契合。这种结构化的思维能力,对于我们理解复杂的历史现象,无疑是极大的启发。我常常在读到某个观点时,会停下来,合上书本,陷入长久的沉思,回味他论证过程中的严密性。这是一种真正能够“滋养”心智的阅读。
评分这本《吕思勉文集:读史札记》读下来,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古老窗户。吕老先生的文字功底深厚,下笔老辣又不失风趣。他谈论历史,绝非简单的年代罗列或事件复述,而是将那些尘封已久的史料如同精雕细琢的玉石般,在我们眼前细细打磨、层层剥开。最让我称道的是他对史料的甄别与考据,那种近乎偏执的求真精神,让人在阅读时感到由衷的敬佩。书中对一些争议性极大的历史事件的论述,往往能提供一个全新的、建立在扎实证据基础上的视角,让人茅塞顿开,仿佛之前的认知都被颠覆了又重建了一遍。那种细致入微的分析,尤其是对古代社会制度、经济结构变迁的剖析,看得人拍案叫绝。这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通俗历史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学问之作。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历史的脉络有了更清晰、更立体的认识,不再是被碎片化的知识点所困扰。
评分读罢此书,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吕先生的“札记”之名,是极大的谦虚了。与其说是随笔札记,不如说是一部部微型史学专论的精粹汇编。他的笔法非常老到,尤其擅长以小见大。举个例子,他论述某一朝代的财政收支或赋税制度时,绝不会堆砌枯燥的数字,而是会结合当时的社会风俗、士人的心态变化来阐述,使得原本冰冷的制度分析立刻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情味和历史的张力。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历史研究的门槛,但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我个人特别喜欢他对于“史家之史”的探讨,他并非仅仅记录“发生了什么”,更在意“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后人是如何看待和记载这些发生的”。这种反思历史书写本身的深度,使得整部书的格局一下子被拉高了,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历史叙述,而上升到了历史哲学的层面。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那便是“透彻”。吕老的学问是扎实的,他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文化基因有着深刻的洞察力,这使得他的“札记”具有了穿透历史迷雾的锐利感。比如,他对某一时期士人阶层与皇权之间微妙关系的描摹,那种平衡感把握得极为精准,既不过分渲染矛盾,也不回避冲突的必然性。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我们自己当下的社会情境,历史的幽灵总是以不同的面貌出现,而吕先生提供的历史模型,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观察和理解现实困境的有效工具。这绝不是一本单纯的怀古之作,它更像是一面映照古今的镜子,以古代的经验,折射出人类社会永恒的规律。
评分产品包装厚实,品相很好。内容自然没的说。诚之先生的史学论著值得品读和收藏
评分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好
评分印刷装帧纸张都不错,就是字小了点儿
评分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好
评分大概翻翻目录,感觉就非常不错,条理清晰,脉络清楚。
评分在读
评分书的内容很好,物流很快包装没有损坏,给赞!
评分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好
评分欲读史书,须先阅世。唯有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方能勘破史书中的种种障眼法而窥见历史的真相,吕思勉先生可谓深得读史之三昧。此书是史料的宝库,更是读史之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