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眼球,那种古朴的色调和线条勾勒出的山川河流意境,让人仿佛能触摸到千年前的时光气息。作为一名对区域史和地缘政治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通常倾向于那些不仅有扎实的文献考据,更能将历史脉络与自然环境进行深度融合的著作。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淮河流域在汉唐这一大变革时期,其地理要素——无论是水文变迁、土壤条件还是物产分布——是如何深刻影响甚至塑造了当时的政治格局、经济重心转移和文化交流的。比如,淮河的泛滥与治理,对于漕运体系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对沿岸州郡发展的制约与推动作用,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议题。我希望能看到作者是如何运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结合古代的地理志、地方志乃至考古发现,来重建那个逝去时代的“活的地图”,而非仅仅停留在对文献的机械性解读上。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往往是区分一本优秀历史地理专著和平庸之作的关键。那种对历史场景细致入微的复原能力,才是阅读这类书籍最大的乐趣所在。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某些章节,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学术对话的氛围。它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像是在与前人乃至同行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论辩。这种论辩性尤其体现在对“淮河—泗水”水系复杂交织的梳理上。历史上,这条水系的走向常常模糊不清,使得对古代战役、交通路线的考证成为悬案。我期待作者是否提出了新的勘测方法或史料解读角度,来重新界定某一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具体地理环境。如果书中能对不同史学流派对同一地理节点的争论进行梳理,并给出自己审慎的判断,这无疑会极大提升本书的学术价值。这种敢于直面争议、勇于提出新说的勇气,正是学术研究不断前进的动力所在。这本书显然不是一本轻松的入门读物,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地理学基础,但对于真正有志于此的探索者而言,它无疑是一份丰厚而极具启发性的研究资料。
评分初翻这本书的目录和引言,我立刻被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所折服。它似乎摆脱了传统地方志那种偏重于罗列史实的窠臼,转而采取了一种更为宏观和体系化的研究视角。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行政区划变迁与自然疆域的互动”这一章节的论述。汉唐两代,中央集权对地方的控制力经历了显著的波动,而淮河流域作为南北交通和军事要冲,其行政建制无疑是权力博弈的前沿阵地。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论证气候变化或水患频率的增加,如何直接促成了某些郡县的迁移、撤销或新设,以及这些地理上的调整,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了王朝对该地区的有效管辖。例如,如果淮水改道,是否会削弱某一特定战略节点的防御功能,从而促使朝廷在相邻区域加强军事部署?这种“地理决定论”式的思考,若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来平衡阐述,将使论证更具说服力和层次感。我对那些能够提供清晰的图表和空间分析的论述尤为期待,它们能直观地展现历史地理现象的演变轨迹。
评分我个人对历史地理研究的一个隐忧是,研究者是否能真正跳出“今人看古人”的思维定势。在评价淮河流域的“发展”或“衰落”时,很容易不自觉地套用现代的标准。因此,这本书若能成功地还原汉唐人对自身生存环境的认知框架,那将是一次成功的穿越。比如,当时的“肥沃之地”标准是什么?“险要关隘”的定义是否随着军事技术(如骑兵和水军的效能)的提升而发生漂移?尤其在唐代,随着江南经济的崛起,淮河的地理意义似乎有所弱化,但它作为南北漕运的主动脉地位却被强化。这种意义的“分化”与“重塑”,才是历史地理研究的精髓所在。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比较研究法,将淮河流域置于更广阔的地理背景——如长江中下游或北方平原——进行对比,从而更精准地定位其历史地位。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给我的感觉是沉稳而内敛的,没有浮夸的辞藻,一切都建立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之上。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作者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这对永恒矛盾的。淮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有着复杂的生态环境,其治理难度绝不亚于黄河。我希望看到作者不仅描述了历代大禹治水的艰辛,更深入挖掘了汉唐时期,士人阶层和地方豪强在水利工程中的角色定位与利益冲突。比如,隋唐大运河的开凿与淮河水系的整合,是否在局部缓解了自然灾害的压力,却又在全局上改变了生态平衡?这种复杂的因果链条,需要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去梳理。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生动的古代官员奏疏或民间歌谣(尽管这在专业著作中较少见),来体现基层民众对地理环境变迁的直观感受,那就更好了。总体而言,我欣赏这种脚踏实地、层层递进的学术表达,它保证了观点的可靠性。
评分淮河流域是一个历史的、流动的概念,不同时期其流域范围和大小不尽相同。今天的淮河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外方山,东濒黄海,北依黄河南堤和沂蒙山脉,同黄河流域接壤,南以大别山和皖山余脉、通扬运河、如泰运河同长江流域分界;东西横跨9个经度(东经112度-121度),长约700公里,南北纵贯5个纬度(北纬31度-36度),宽约400公里;流贯鄂、豫、皖、苏、鲁五省,辖有40个地级市,163个县(市)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其内部又被分裂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两个流域。
评分作者欲以《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为题,综合自然、人文诸要素’全面探讨自新石器时代以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淮河流域地理环境的演变,本书的研究仅是这个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黄淮关系及淮河流域自身演变的特征,可分别以1128年和1855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三个明显不同的时段。从总体上看,前一时段(即1128年前)黄河夺淮短暂,影响有限,淮河流域基本上处于独立状态’探索这个时期淮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及其演变,一则可为同另外两个阶段的比较研究提供前提,二则能够揭示出淮河流域地理环境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主要是指黄河夺淮)情况下的演变模式。
评分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其实是实事求是
评分淮河流域是一个历史的、流动的概念,不同时期其流域范围和大小不尽相同。今天的淮河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外方山,东濒黄海,北依黄河南堤和沂蒙山脉,同黄河流域接壤,南以大别山和皖山余脉、通扬运河、如泰运河同长江流域分界;东西横跨9个经度(东经112度-121度),长约700公里,南北纵贯5个纬度(北纬31度-36度),宽约400公里;流贯鄂、豫、皖、苏、鲁五省,辖有40个地级市,163个县(市)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其内部又被分裂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两个流域。
评分淮河流域是一个历史的、流动的概念,不同时期其流域范围和大小不尽相同。今天的淮河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外方山,东濒黄海,北依黄河南堤和沂蒙山脉,同黄河流域接壤,南以大别山和皖山余脉、通扬运河、如泰运河同长江流域分界;东西横跨9个经度(东经112度-121度),长约700公里,南北纵贯5个纬度(北纬31度-36度),宽约400公里;流贯鄂、豫、皖、苏、鲁五省,辖有40个地级市,163个县(市)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其内部又被分裂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两个流域。
评分中使用了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简明地讲述报告所包括的基本资料,讲述这些资料中包含的相 关信息,以及发掘者的一些联想、思考等。还随文配上非常直观的图片。这使得我们一下子在原先被 包围得冷冰冰高不可窥的考古报告外,非常便捷地寻到一些真切的窗口,轻松地就了解到报告的基本 内容,并能建立起一些继续深入的路径,进而找到所需要的详细资料。于是,考古报告变得不再让人 感到生疏隔膜,完全改变了过去那付使人爱之不得又恨之不愿的面孔,极大方便了考古专业之外的其 他学科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我们常常听到社会各方面呼吁建立“人文关怀”,视之为现代文明的一种进 步。其实从一定角度说,学术研究也存在这样需要。可乐报告“发掘者说”章的开设,何尝不是一个 特别专业性的学科给予社会各界读者的“人文关怀”呢? 社会科学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已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考古工作的开展及其成果,社会科学 以及自然科学的不同学科也越来越需要在自身的研究中吸取和使用考古科学的成果。同时也越来越愿 意加入到考古学的工作和研究中去,丰富和加深考古学的研究。但是考古报告编写传统的定式体例, 极大阻碍了人们直接阅读考古报告,除了考古学者外,人们,包括从事历史学、民族学研究的学者, 几乎已经不愿、或畏难直接阅读考古报告。结果人们获取的考古资料往往是几经转手演绎过的二手资 料,而这种演绎多数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甚至是来自再次性的文学化创作。应当说,这不仅不利于 社会文明整体化进步,也大大有损于考古学科的深入发展。 可乐报告编撰者以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反省自己过去在这方面的忽略。梁太鹤先生在“后记二” 中特别提出: “考古报告是考古人将揭示和认识的古代遗存公之于世的直接形式,也是社会公众真实 了解考古成果最希望阅读的主要资料。但如果考古报告始终只能成为考古业内人士才能读懂的‘内部 资料’时,考古是不能说已切实履行到自身的社会职责的。直言之,考古人从开始已经不经意忽略了。 社会公众应享有的那一份权利。这份权利本该还给公众!”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责任心,可乐报告编撰 者在严格遵循考古学科学术规范的前提下,用“发掘者说”章的方式,开创了考古报告编写的一次革 新。尽管编撰者一再声称只是一种不大的尝试,还有很多不足,但我们依然要大声为他们的做法击节 叫好!从形式上看,这确乎是一次不大的革新。但从观念上说,这却是一次不小的冲击。它态度鲜明 地向整个学科提出一个不容再忽视的关键问题,即如何才能更全面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我们击节, 正是要为这种学术研究中高风格的社会责任心和人文关怀叫好! 由于树立了明确的社会责任心,可乐报告的编写显得格外详备、细心。比如在对出土遗物的介绍 中,不仅详细介绍了遗物的分类和外形特征,还特别注意到对遗物的工艺技术的分析介绍。这在很多 考古报告中是被忽略或不够重视的。实际上,考古研究中除了一般的类型学研究、社会历史研究之外, 对遗物遗迹后边所包含的人类行为学的研究也是不应忽略的重要内容。如果报告缺乏对遗物工艺技术 的分析介绍,将会使行为学的研究非常难以开展。此外,可乐报告对遗物的介绍还特别重视其中所包 含的文化现象,每一类文物都开设有专章对相关文化现象加以介绍。这当然首先得通过研究者自己对 遗物的深入观察和多角度研究之后,才可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作出结论。比起单纯报道遗物形态, 这样肯定为读者提供了大为丰富的文物信息。可乐报告在资料的编排、组织、查询方面作了很好的处 理,使读者查找起来甚为方便。使用考古报告时难以查找一些具体资料是我们常遇到的遗憾,比如有 的遗物需了解该类型在整个遗址的分布情况,或需了解一件在某单位中具体的存放方式,却往往会完 全无从查找,或者让你十分费力地从数十、数百个墓葬的统计总表中慢慢去挑选计算。而可乐报告在 分类介绍遗物时,不光举例介绍一件标本,还交待了该类别的所有件数及编号,这使查找时无需再到 总表费力地去逐件寻找。而且报告除了对遗物的综合性分析介绍外,还另外列举出每一个墓葬单位的 ?9?9 215?9?9 万方数据 2008年第5期 2008年10月版 全部信息和图样。这可以做到对任何一件遗物都能清楚查到相关的具体信息。此外,在墓葬登记总表 之后,报告还专门公布了所有出土器物的分类统计。这是一般考古报告所缺乏的内容,但却是让读者 从横向和纵向路径都可以方便去查到有关遗物资料十分有用的一种组成。可以看出,编撰者在构筑资 料查核系统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做了深入思考。 贵州夜郎历史研究在各学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很大进展。随着社会经济快速进步以及各级 领导的重视,日益形成一个众所关注的热门课题。在这样形势下,急于求成的浮躁学风难免会侵淫其 中,这对学术研究十分不利,还会造成对社会公众的误导。
评分不错的一本书,物流也很快。
评分` . .
评分` .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