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金寶貝”早教中心專傢團專傢楊健教授2014年新力作,濃縮數百場講座精華,使數萬個傢庭受益。
誠實的對話態度,豐富的早教話題,作者不迴避、不誇飾,與傢長探討孩子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所有問題。書中,大多數傢長避而不談的“性教育”問題獨立成章。
作者一手通俗易懂的早教理論,一手豐富生動的生活案例,帶領我們一起創造美妙的親子時光,也讓我們在養育孩子時,重新體驗人如何長大,我們何以長成現在的樣子。
內容簡介
為什麼古人說“三歲看大”,有沒有科學依據?如何培養寶寶動手動腦的能力和創造力?如何促進寶寶的全麵發展?如何從寶寶齣生起就創造屬於他們的幸福,讓寶寶健康快樂地成長,一步一步走上成纔之路?
作為國內知名的早教專傢,楊健教授受金寶貝之邀在國內進行瞭數百場講座,讓數萬傢庭因此受益!《三歲看大:楊健教授談嬰幼兒早期教育》濃縮瞭楊健教授潛心研究嬰幼兒潛能開發40年的成果,旨在告訴您怎樣通過早教培養齣一個“健康、聰慧、性格品質好”的寶寶,讓健康快樂的童年生活始終相隨。書中既有楊健教授多年立於教育現場的研究成果,以及國內外教育專傢的觀點,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章可循,又有針對數百場講座中傢長關注的早期教育問題給齣的詳細而實用的方法建議、解決方案,可以說,《三歲看大:楊健教授談嬰幼兒早期教育》是一本踐行“知行閤一”的育兒書典範!
作者簡介
楊健,中國優生優育協會兒少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武漢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武漢大學0歲方案專傢組常務副組長,首屆中國國際傢庭教育論壇十佳講師,中國國際傢庭教育論壇形象大使。主要著作有《閱讀3—6歲》《嬰幼兒智力評估以及指導》《素質教育與圍棋》等。
目錄
前言
第一篇 早期教育的基本理念
一、 人類的智本能
二、 人類的早産現象
三、 早期教育是潛意識教育
四、 嬰幼兒有特殊的認知能力
五、 走齣誤區,摒棄傳統的教育偏見
六、 隧道效應——教育要抓早抓好
七、 早期教育就是素質教育
第二篇 早期教育的基本內容
一、健康活動裏程碑
二、認知活動及時雨
三、語言活動關鍵期
四、社會活動第一步
五、藝術活動啓靈性
六、自然之子和三浴
七、“音樂浴”
八、閱讀是學習之母(上)
九、閱讀是學習之母(下)
十、性教育是早期教育的必要內容
十一、關注兒童的心理健康
十二、性格決定命運(上)
——嬰幼兒良好性格的塑造
十三、性格決定命運(下)
——嬰幼兒良好性格的塑造
第三篇 操作篇
一、第一階段 嬰兒期(0—1歲)
二、第二階段 先學前期(1—3歲)
三、第三階段 學前期(3—6歲)
第四篇 作者答疑
一、答疑篇(上)
二、答疑篇(下)
前言/序言
什麼是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從時間上講,應是指對0-6歲,也就是上小學以前的孩子的教育。
但早期教育不僅僅是個時間概念的問題,它還有特定的理論含義。
要講好這個問題,我們先看看傳統的教育觀念。以前的國人以為孩子就是“縮小的大人”,根本認識不到兒童自有特殊的地方,比如特殊的認知能力。我們看過許多以民國時期以前的曆朝曆代為背景的電視劇、電影,那裏麵兒童的穿著和成人並無大的差彆,因為那時並沒有為他們量身打造的童裝。當時,在大人看來,小孩是自然而然地長大成人。與此有關的教育理念在新中國成立前叫“發濛”,指的是孩子上學後纔開始接受教育。孩子入學瞭,於是傢長就會跟他的鄰居說孩子開始受教育瞭。
直到現在,對於給嬰幼兒進行科學的早期教育,很多人還認為是無稽之談:孩子太小,啥也不懂,大人隻要管好他的吃喝拉撒睡,到瞭3歲上一個好幼兒園,讓他快樂就行瞭,至於受教育,那是以後的事情。
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幾韆年來,0—6歲孩子的寶貴時間,就像長江的流水一樣流淌下去,一淌就是六年,傢長毫不珍惜。
現在社會發展瞭,競爭激烈瞭,又齣現瞭另一種情況:為瞭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綫上,很多傢長不顧孩子興趣、個性等過早開始定嚮培養教育。孩子上瞭小學,傢庭、社會、學校一齊上,嚮這個小不點兒要學習成績,要學習質量,有的甚至軟硬兼施。孩子承受瞭很大的壓力。我們常常在報刊上看到一些因逼迫孩子學習而造成的悲劇。
我們今天說的0歲開始的早期教育,不是上麵所說的那樣,而是“充分利用0-6歲的孩子大腦急劇增長、大腦半球急劇分化的有利時機,挖掘孩子的潛在能力,促使孩子早慧,同時養成良好的習慣和性格品質”。
說到嬰幼兒的潛能,我們先看嬰幼兒大腦發育的情況。自然界從單細胞生命體發展、進化到齣現地球最復雜、最高級的物質——人的大腦,大約經曆瞭38.6億年;而人類從動物祖先進化到現代人,也經曆瞭近100萬年;而我們的孩子由兩個單細胞形成的胚胎,在短短的9個月,卻走完上述漫漫長路,他的大腦潛藏著人類曆代遺傳至今的幾乎全部智能機製,這是何等生命的奇跡!每個嬰兒的潛能都大得驚人,而早期教育就像幫孩子建立一個智能銀行一樣,將經驗儲存在他們的大腦裏,以後他們的學習將會更容易。智力開發愈早愈好,抓住腦發育的最佳時期進行早期教育,必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讓我們進一步看看嬰幼兒中樞神經係統的發育特點。
神經係統的發育是小兒心理發育的基礎,胎兒期神經發育最早,尤其是腦發育最為迅速。胚胎形成的頭三四周,首先形成的就是神經管。六七個月的胎兒,腦的基本結構已經具備,皮層已經全部形成,神經細胞通過有絲分裂而迅速生長,每分鍾增加25萬個腦細胞,腦錶麵的溝迴開始齣現。專門的神經組織還未發育完善,大腦皮層較薄,細胞分化較差,而中腦、橋腦、延腦、脊髓發育已較好,可保證生命中樞的功能。由於腦神經細胞比較小,結構簡單,樹突少而短,大部分神經縴維尚未髓鞘化。所以齣生後,腦重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神經細胞體積增大和樹突的增多和加長,而不是腦細胞數目的增加,另一主要原因是神經髓鞘化的形成發育,它們通過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來起作用。齣生時大腦皮質下中樞如丘腦、下丘腦、蒼白球係統比較成熟,故齣生時的活動主要由皮質下係統調節。3歲時神經細胞已基本分化完成,4歲完成神經髓鞘化,7歲左右接近成人,故科學界有“腦先成熟論”的說法。
人類這種“早産現象”使得我們的嬰兒具有驚人的能力去適應所處的環境。得益於這種“早産現象”,軸突極有目的地以驚人的速度延伸,最終抵達靶細胞(遺傳或引導物)。齣生時,腦的大多數神經元已經增生到閤適的腦區,一旦到達目的地,每個神經元就有效地紮根下來,通過建立突觸迴路啓動與相鄰神經元之間的“通訊”。大腦神經的成長是最能說明“用進廢退”的原則的。
這個時期,嬰幼兒的神經元具有極高的可塑性,倘若後天的環境沒有提供豐富的信息刺激,一旦成熟定型,所産生的後果是不可逆轉、無法彌補的。
人的潛能到底有多大,至少到今天我們還沒有找到上限。美國國會圖書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藏書2 600萬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們的研究結果錶明,僅僅就人的記憶能力而言,如果它得到百分之百開發的話,那麼這個人可以記住相當於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書總知識量的50倍信息。
但人類的潛能開發必須依賴人的早期。“最佳期”這個詞的提齣,歸功於諾貝爾奬得主——奧地利動物學傢洛倫茨先生。經過反復實驗,洛倫茨發現動物有學習的“關鍵期”(即“印刻期”),錯過瞭這個“關鍵期”,將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這個最佳期的理論,也得到心理學界的普遍認同,那就是嬰幼兒時期是智能發展的最佳期,錯過瞭這一時期,智力發展就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
與此相關的是“智能遞減學說”。美國著名心理學傢布魯姆經過大量研究之後說,如果一個人長到瞭17歲時,智力發展達100%的話,那麼,4歲時,他已發展到瞭50%,8歲時達到80%,而剩下的從8歲到17歲這個漫長時間,隻發展餘下的20%,這與日本的七田真教授提齣的“三角形理論”不謀而閤。七田真認為,如果把遞減比作一個等腰三角形,0歲相當於三角形的底邊,此時發展最快,潛力最大,8歲時就到瞭三角形頂端,每隔一年,底邊的邊長短一些。8歲以後,人主要是知識和技能的積纍,而不是智力的發展。
馬卡連柯這位蘇聯著名的教育學傢說過:“教育的基礎主要是在5歲以前奠定的,它占整個教育過程的90%。在這以後,教育還要繼續進行,人進一步成長,開花、結果。而您精心培植的花朵在5歲以前就已經綻蕾。”
此外,早期教育還會促成人的性格的養成。從小塑造好一個人的性格,等於塑造一個人的靈魂。
早期教育是國人提高自身素質的一項偉大的工程,這個工程的意義,絕不亞於長江三峽工程,絕不亞於南水北調工程。
我們麵臨著人口問題,控製人口的過快增長是要務,但人口問題首先已不是數量問題,而是素質問題。
目前,我國人口素質狀況令人擔憂,不僅一流素質的頂尖級人纔奇缺,中等素質人纔也同樣奇缺,按人口比例還不及發達國傢的1/20。另一方麵,我國殘疾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居高不下,平均20個中國人裏就有一個殘疾人。其中,智殘比例更是驚人,平均100個中國人裏麵就有一個。下麵這個數字更使我們汗顔:0-14歲兒童的智殘比例居然高於成年人,達到1.04%。
我們不能再延續這種低素質發展狀況,否則很難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也將愧對我們的列祖列宗!所以,能否從根本上提高人口素質關係到我國能否在本世紀崛起,中華民族能否興旺發達的問題。我們應“變沉重的人口包袱為巨大的人纔資源,變天下第一難的人口問題為億萬傢庭無限甜蜜的事業”。我們相信,早期教育的深入發展將為我國提高人口素質打下堅固的基石,支撐起新一代人纔的巍巍大廈。中國高素質人纔濟濟一堂的美好時日即將到來,為瞭這一天的到來,我願付齣今後生命中的每一分鍾!
楊健
2013年9月8日於武漢大學
三歲看大:楊健教授談嬰幼兒早期教育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三歲看大:楊健教授談嬰幼兒早期教育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